书城管理金融市场学教程(第二版)
48096700000047

第47章 外汇市场(4)

(2)信汇汇率(mail transfer rate,M/Trate)。信汇汇率又称信汇价,是外汇交易以信汇方式支付外汇所采用的汇率。银行卖出外汇后开出付款委托书,用信函方式通知付款地分行或代理行支付给收款人,这时采用的即信汇汇率。由于邮程需要时间较长,银行可在邮程期内利用客户的资金赚取利息,故信汇汇率较电汇汇率低。

(3)票汇汇率(demand draft rate,D/Drate)。票汇汇率又称票汇价,是外汇交易以票汇方式支付时所采用的汇率。银行在卖出外汇时,开立一张由其国外分支机构或代理行付款的即期汇票交给汇款人,由其自带或寄往国外取款。由于这时从卖出外汇到支付外汇有一段间隔时间,银行可以在这段时间内占用客户资金,所以票汇汇率一般也比电汇汇率低。

在以上三种汇款方式中,电汇速度最快、收费最高,票汇最慢、收费最便宜,信汇介于两者之间。目前最常见的是电汇,信汇仅存在于我国香港、台湾地区及东南亚的一些国家,正逐渐被淘汰。

6.根据汇率与货币实际购买力关系不同分

根据汇率与货币实际购买力关系不同可以分为名义汇率与实际汇率。

(1)名义汇率是一国货币与另一国货币交换的比率,即外汇市场上的汇率。例如,某时刻纽约外汇市场上美元与欧元的兑换比率为1美元=1.1000欧元。

(2)实际汇率是一国物品与劳务与另一国物品与劳务交换的比率。换言之,名义汇率是用货币单位来表示的,实际汇率是用实物单位来表示的,体现了货币的相对购买力之比。

三、汇率决定理论

汇率是一种货币用另一种货币表示的价格。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汇率已成为影响一国经济生活的重要宏观变量,也是外汇市场的核心指标。有关汇率决定的理论解释,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

(一)国际借贷说(theoryof international indebtedness)国际借贷说是由英国学者葛森(George Goschen)于1861年提出的。该理论认为,汇率是由外汇的供给和需求决定的,而外汇的供给和需求是由国际借贷所产生的,因此国际借贷关系是影响汇率变化的主要因素。在国际借贷关系中,只有已进入支付阶段的借贷,即国际收支,才会影响外汇的供求关系。当一国的外汇收入大于外汇支出,即国际收支顺差时,外汇的供大于求,因而汇率下降;当国际收支逆差时,外汇的需求大于供给,因而汇率上升;如果外汇收支相等,于是汇率处于均衡状态,不会发生变动。

国际借贷说第一次较为系统地从国际收支的角度解释外汇供求的变化,分析了汇率波动的原因,由于强调国际收支在汇率决定中的作用,故又被称为“国际收支说”。这一理论主要用于解释第一次世界大战前金本位货币制度时期的汇率决定因素。从目前来看,国际收支仍然是影响汇率变化最直接、最重要的基本因素之一;但从另一方面看,国际借贷说存在其历史的局限性,它并没有说明汇率决定的基础和其他一些重要影响因素。

(二)购买力平价说(theoryof purchasing power parity,简称PPP)购买力平价理论是历史最悠久的汇率决定理论之一,它是由瑞典经济学家卡塞尔(Gustav Cassel)于1916年在总结前人学术理论的基础上提出的。购买力平价说分为两种形式:绝对购买力平价(absolutePPP)和相对购买力平价(relativePPP)。绝对购买力平价认为,一国货币的价值是由单位货币在国内所能买到的商品和劳务的量,即其购买力决定的,因此两国货币之间的汇率可以表示为两国货币的购买力之比,而购买力的大小是通过物价水平体现出来的。例如,一杯可乐在法国价值1欧元,而同样一杯可乐在美国卖1.10美元。我们说汇率为1欧元兑1.10美元。

相对购买力平价弥补了绝对购买力平价的一些不足。它的主要观点可以简单地表述为:两国货币的汇率水平将根据两国通胀率的差异而进行相应的调整,汇率变动率约等于两国通货膨胀率之差。

尽管购买力平价学说忽略了国际资本流动等其他因素对汇率的影响,并不能完美解释汇率的决定和变动,但是它较为合理地解释了汇率的决定基础,在中央银行计算货币之间的基本比率时仍起着重要作用,而且是预测长期汇率的重要手段之一。

(三)利率平价说(theoryofinte restrate parity,简称IRP)

利率平价说由英国经济学家凯恩斯(JohnKeynes)于1923年首先提出,从资本流动的角度解释了利率水平和汇率之间的关系。该学说认为,利率水平的差异直接影响短期资本在国际间的流动,从而引起汇率的变化。如果外国利率相对于本国利率较高,那么投资者为获得较高收益,会把资金从本国转向利率较高的外国,大量购入即期外汇并卖出远期外汇,从而使外币的即期汇率上升、远期汇率下跌,即外币远期汇率贴水。

相应的,本币则即期贬值、远期升值,即本币的远期汇率将升水。汇率的升、贴水率等于两国货币利率之差。虽然该理论在前提假设上存在一定的缺陷,但是利率平价说摆脱了传统汇率理论从国际收支、物价水平考虑问题的局限,从资本流动的角度研究汇率的变化,对现代汇率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四)货币学派汇率理论

20世纪70-80年代,各国金融政策向自由化发展,很多西方国家实施了浮动汇率制,国际资本流动从规模和速度上都突飞猛进,汇率频繁出现较大幅度的变动,利用传统的汇率分析法难以解释变动的原因。一些经济学家开始从货币角度对汇率决定进行了系统的解释,货币学派的经济学家提出了超调模型、资产市场说等新理论。

1.汇率超调模型(over shooting model)由美国经济学家多恩布什(R.Dornbusch)提出,认为货币供求平衡需要资本市场、商品市场和外汇市场同时均衡。要实现这一点,必须通过资本市场上的利率、商品市场上的价格及外汇市场上的汇率来共同调节。然而出现货币供求失衡时,由于商品价格具有较强的黏性,调节存在时滞,失衡完全依靠利率和汇率调节,这时资本市场上就会出现利率过度调节超过长期均衡水平的情况,相应的,在外汇市场上汇率也会超调。该理论对短期汇率波动具有较好的解释作用。

2.资产市场说(assetmarketapproach)该理论从资产选择角度阐述了汇率的决定与变化。所谓资产选择是指投资者调整其有价证券和货币资产,从而实现最佳投资组合收益和风险比。投资者的投资组合中包括外币资产,资产市场说认为投资者调整其外币资产的比例关系,各种外币资产的增减引起资金在国际间的大量流动,造成了各国货币的比价变动。资产市场说对汇率波动异常现象提供了新的解释,但是资产市场说成立的条件十分严格,要求一国实行浮动汇率制度,具有发达的国内、国际金融市场,资本、利率管制和外汇管制比较宽松。

四、影响汇率的因素

20世纪70年代布雷顿森林体系解体后,西方发达国家大多开始转而实行浮动汇率制度,汇率变动变得愈加频繁和剧烈。其中影响汇率变动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国际收支状况

简而言之,国际收支是一国对外经济活动所发生的收入和支出,包括商品、劳务的进出口,以及资本的输入和输出,它直接反映了一个国家外汇供求的基本情况,其中贸易收支差额是影响汇率变动最重要的因素。当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出现顺差时,说明本国市场上外汇供过于求,外汇汇率也就相应下降;反之,如果一个国家的国际收支出现逆差,说明本国市场上外汇供不应求,外债增加,外汇汇率也就相应上升。

2.通货膨胀率

在纸币制度下,汇率从根本上来说,是由货币所代表的实际价值所决定的。通货膨胀引起的纸币实际价值与名义价值的偏离必然会造成汇率水平的变化。按照购买力平价理论,货币购买力即两国物价水平的比价就是名义汇率。如果一国的物价水平高,通货膨胀率高,说明本国货币的购买力下降,会促使本币对外贬值,其汇率下跌;反之,就趋于升值,其汇率上扬。对于两种货币而言,通货膨胀率的影响是相对的,也就是说,汇率变动决定于两国通胀率的比较。高通胀率国家的货币相对于低通胀率国家的货币贬值,而后者相对于前者升值。

3.利率水平

在开放经济中,利率作为借贷资本的成本和收益,通过影响金融资产的供求对汇率可以产生直接的影响。与通货膨胀率相似,影响汇率的是利率的相对水平而非绝对水平。

如果一国利率相对于他国较高,就会吸引国外资金流入本国、国内资金流出减少,从而本币需求增加、供给减少,本币相对于外币升值,汇率升高;反之,如果一国利率相对于他国较低,就会刺激国内资金流出、国外资金流入减少,从而本币供给增加、需求减少,本币相对于外币贬值,汇率下降。目前,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大大超过了国际贸易总额,利率差对资本尤其是套利资本的流动影响很大,它对汇率的影响在今后也将会越来越大。

4.各国的财政、货币政策

一国的宏观经济目标主要有4项,即增加就业、实现物价稳定、促进经济增长、稳定国际收支。国家通过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实现这4个目标,会对汇率产生直接或间接的影响。一般而言,扩张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倾向于导致财政收支赤字和通货膨胀,使本国货币贬值;紧缩性的财政、货币政策倾向于引起财政收支盈余和较低的通货膨胀率,甚至通货紧缩,使本国货币相对于其他货币升值。除此之外,各国货币当局为了稳定汇率,消除汇率过度波动对经济造成的不良影响,往往会对外汇市场进行干预。例如,中央银行通过公开市场业务买入或卖出外汇影响外汇市场供求关系,或是发表宣告影响外汇市场预期。尽管二战以后,尤其是20世纪70年代以后,西方各国政府纷纷放松了外汇管制,但政府的干预仍是影响汇率水平的重要因素,短期影响尤为明显。

5.市场心理预期

目前,市场心理预期对短期汇率走势影响很大,当市场普遍预期某种货币将贬值时,人们很可能大量抛售该种货币,市场对它的供给大大超过需求,导致该货币贬值。

这一过程就是所谓的“预期的自我实现”。随着国际资本流动的规模日益扩大,心理预期因素对汇率走向的影响作用也越来越大,并且作为一个主观因素非常难以预测。

6.各国的经济增长率

经济增长率是影响汇率波动的最基本的因素之一。根据凯恩斯学派的宏观经济理论,一国经济增长率提高和国内生产总值增加会导致本国进口需求的增加,进而扩大对外汇的需求,促使外币相对于本币升值。然而,如果一国经济增长形势良好,往往意味着本国生产率提高,引起出口行业的成本降低,有利于出口的增加,从而扩大外汇供给,促使本币相对于外币升值。同时,较高的经济增长率通常也说明在该国投资的收益较高,会吸引外国投资者的资金流入,也会扩大外汇供给,引起本币升值。这些因素对外汇需求的净影响将在很大程度上决定汇率的长期变动方向与幅度。

除此之外,影响汇率波动的因素还包括一国政治是否稳定、国际投机资本流动等,因此在现代外汇市场上,汇率变化异常频繁、敏感。

五、人民币汇率改革与中国外汇市场

1978年以前,中国仅有中国银行可以办理外汇业务,不存在外汇市场,人民币汇率基本以换汇成本定价。1979年到1993年,是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过渡的时期,相应的,人民币汇率实行双轨制,即计划汇价与市场汇价并行的双重汇率制度,同时实行外汇额度留成制度。在实行外汇留成制度后,创汇企业和用汇企业之间有了调剂外汇额度的需要,产生了外汇调剂市场。但这一市场并非真正意义的外汇市场,因为交易的对象是外汇留成额度,形成的价格是外汇调剂价格,也非真正意义的市场汇率。

中国外汇管理体制的市场化改革从1994年1月1日起步,与此同时,人民币汇率的市场化生成机制逐渐形成,中国外汇市场产生、发展。人民币汇率改革的深化推动了外汇市场的发展,外汇市场的发展为人民币汇率的改革提供市场条件,两者相辅相成。目前,中国外汇市场由零售市场和银行间市场两部分组成。零售市场上,企业和个人按照《外汇管理条例》和结售汇政策规定通过外汇指定银行买卖外汇。银行间市场,则由外汇指定银行、具有交易资格的非银行金融机构和非银行企业构成。外汇指定银行是连接零售市场和银行间市场的主要桥梁。中央银行作为银行间市场的特殊会员进行公开市场操作,目的是根据外汇市场的变化相机入市买卖外汇,承担平衡市场供求和调节市场汇率的任务。

从1994年初起,人民币汇率改革和中国外汇市场发展可分为以下两个阶段。

(一)第一阶段:1994年1月1日-2005年7月20日

1.改革背景

1993年11月,中共中央发布《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若干问题的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