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 人生态度概述
心理学把态度解释为一种心理状态,是个人在经验基础上形成的,它是对某一特定对象比较稳定的反应倾向。……人生态度就是个人在自己生活中,对所遇到的各种矛盾的比较稳定的反应倾向。每一个人在自己的一生中,都会遇到各种矛盾,在这些矛盾面前,有的人坚定,有的人乐观积极,有的人悲观消沉,这就是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的形成取决于每一个人的社会生活实践。人们的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社会环境,社会地位,个人生活经历和文化教育是形成人生态度的物质根源。不同的生活心理感受和体验,就形成了不同的人生态度。如个人家庭关系的好坏,师生同学关系的亲疏,将影响他对人生采取积极或消极的态度。时代精神对人生态度也将产生影响。“五四”时期,争取民族独立、民主、富强的时代精神,使多少热血爱国青年选择了积极投身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当今锐意改革的时代精神的影响下,青年人表现出了创新求实、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人生态度的分类多种多样。概括讲,古今中外从不同角度分类,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中国传统分类说。这种观点认为,人生态度有入世、出世、避世三种样式。入世的人生态度,为儒家所主张;佛家主张出世的人生态度;道家和一些古代隐士则主张避世的人生态度。
生存基调分类说。这种观点认为,人生的态度作为生存的基调,从生命对苦乐的体验上看,有消极悲观和积极乐观两类;从解决人生问题的用力方向上看,有知足常乐和积极进取两类。
哲学流派分类说。按人生态度的哲学流派划分,可分为享乐主义人生观、禁欲主义人生观、实用主义人生观、虚无主义人生观、功利主义人生观、意志主义人生观等等。
第二节 中国传统人生态度
入世的儒家人生。儒家的人生哲学,不仅是士大夫恪守的准则,而且也渗透到广大平民百姓的思维方式和行为规范中,最能代表古代中国人的人生态度。2500年前的孔子,在建构他的人生理论大厦时,曾把“仁”当作奠基之石。仁是众德之首,是儒家人生哲学这棵大树的根。按照《论语》的基本精神,“仁”的核心含义乃人与人之间的相亲相爱。“樊迟问仁,子曰‘爱人’。”在孔子看来,人与人之间相亲相爱的情感就是人之为人的本质所在,它不仅是处理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而且是处理人与社会乃至人与自然之间关系的基本准则。
孔子说:“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坦荡荡”迎接生活中的成功与失败,是儒家所提倡的人生态度,“乐天知命”便是这种人生态度的高度概括。儒家的乐天知命是一种积极的、向上的、潇洒的、审美的人生态度,它力图创造集真善美为一体的人生境界。儒家赋予乐天知命以丰富的意蕴,一方面是不忧不惧,能知天命,可以做到“仁者不忧,智者不惑,勇者不惧。”另一方面是乐以忘忧,即“一箪食”,“一瓢饮”,“回也不改其乐”,“发愤忘食”,“不知老之将至”。
儒家不仅喜欢讲“乐”,也重视“忧”。把“忧患意识”与“乐天知命”连为一体,是儒家人生哲学的显著特色。孔子对当时时代风气的衰变非常忧虑,他忧天下,忧国家,忧民族,忧文化衰退。范仲淹把忧患意识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使之成为一种崇高的人生境界。“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邪?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欤?”
刚健有为,自强不息,弘毅进取是儒家人生哲学的真谛所在。“知其不可而为之”,在孔子看来,可不可是客观问题,为不为是主观态度问题。有志者,事竟成,努力了,即使没能达到目的,乐亦在其中。孟子的“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的追求精神也是自强不息的人生态度的写照。
尽管儒家人生哲学中也有“存天理,灭人欲”等消极内容,但它更多的是崇尚仁爱、乐天知命、心忧天下、自强不息等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这些能够指引人们去创造一个美好的、多彩的人生。
出世的佛家人生。佛家认为,人生存于现实世界,必定会遇到种种艰难困苦,产生不绝的烦恼,可谓“苦海无边”。要挣脱苦海,首先得明白苦从何来,苦的原因与根源是什么。找到了人生苦恼的根源,就有可能去灭绝苦源,跳出生死轮回,进入解脱之境。这是一种永恒寂灭的境界,佛教称为“涅磐”。小乘教强调出家出世,修戒苦行,求的是个人的生死苦恼解脱。然而这种尽可能逃避俗世的纷扰,严格规戒自身的禁欲苦行,在一定程度上说是被动消极的,甚至有违人性。后起的大乘教尽管不排斥一定的戒律、修行和禅定方法,但十分强调心的觉悟,即自心上的戒、定、慧。应该说,佛学在相当长历史时期内帮助人们体悟真理,净化自心,消除世间的种种痛苦、烦恼,满足了无数人的精神需要。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有其积极意义的。
避世的道家人生。这种人生态度为道家和一些古代隐士者所主张。其要义是告诉人们“人生无常”(陶渊明),故“生不足喜,死不足悲”。(庄子)人生在世,不要去为世俗的名利、官禄而纷争,它只能给人生带来痛苦、烦恼。唯求精神自由才是正道。于是,避开现实社会,到大自然中去领略“与自然为一体之放达”(陶渊明)的人生最高境界,方是最好的生活天地。
虚无、悲观的人生态度。20世纪初,中国有一位学术奇才叫王国维,此人早年赴日留学,回国后致力于哲学、古文字学、音韵学、词曲、中国戏剧史等方面的研究,著述甚丰,建树颇多。然而,就是这样一位造诣很深的大学者,却于1927年在北京颐和园投昆明湖自尽,年仅50岁。王国维的自尽是中国学术界的一大损失,人们无不感到惋惜。关于他的死因,众说纷纭,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他的自尽与虚无、悲观的人生态度有着直接的联系。
虚无主义的最早代表,是中国古代的老子。生活在春秋末期的老子,看到了封建政治的腐败,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人们精神的颓废堕落,目睹社会的纷争、国家之间的混战给百姓造成深重苦难,他以为这一切祸害都来自当时人们所推崇的价值观念,他痛切地指出:“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君。”由此,老子主张抛弃儒家所看重的“圣”、“仁”、“礼”、“智”、“学”,主张“绝圣弃智,绝仁弃义,绝巧弃利,绝学无忧”。这样,老子几乎把中国古代宗法社会的精神支柱全给否定了。老子的虚无主义思想与其“自然无为”的哲学有密切关系,他认为“道常无为,而无不为。”老子反对一切违背自然的人为的东西,认为必须“绝”与“弃”。
庄子继承了老子“自然无为”的思想,但比老子更猛烈地抨击了封建礼教的罪恶。庄子的虚无主义最集中的表现是他的“无待”说。根据这种理论,人们要获得绝对的精神自由,就不能凭借任何东西,人们应一无凭靠,与道为一,游于无何有之乡。道家“无待”的虚无主义极容易造成一种畸形的自我,致使放荡、糜烂、腐朽的生活方式泛滥成灾。
第三节 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
乐观、进取的态度是积极的人生态度,这种态度体现了人对生活的热爱,对自身力量的信任。乐观主义者并不无视人世间的种种痛苦和罪恶,也不否认人生的艰难和烦恼,但是他们认为在任何情况下都应相信世界是美好的。世界著名音乐大师贝多芬,26岁那年因病失去了听觉,这对一个音乐家来说该是何等的痛苦。然而厄运没能使他绝望,他认为生活始终离不开奋斗,他热爱生活,坚信自己能更好地活下去,他要用音乐来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留恋,对生活的挚爱,用乐观去战胜悲哀。“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它决不能使我完全屈服。”《命运交响曲》里每一个跳动的音符,都是贝多芬不屈服于命运,与命运抗争精神的体现。
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是人们战胜困难的精神支柱。美国著名盲人女作家海伦·凯勒,自幼罹患聋盲哑于一身。然而在老师沙利文教导的自信和乐观精神的鼓舞下,海伦从童年到成年,与令人绝望的逆境、极度的痛苦展开了搏斗,并且取得了辉煌的胜利。她学会了战胜失明、耳聋和口哑的技能;她能够十分敏锐地“看”和“听”;她甚至学会与人交谈,以及跳狐步舞或华尔兹。她上了大学,成了一名才华横溢的作家。在回顾自己一生不平凡的经历时,海伦说:我极少想到自己的缺陷,同时这些缺陷也决不能使我悲观,也许,不时会有一阵忧虑闪过,但它并不明显,而像一股微风吹过鲜花丛中。微风吹罢,鲜花仍然千姿百态,灿烂开放。
乐观、进取的人生态度使人们能够正视人生的生死问题。一个人如何理解、承受死亡,从根本上决定了和说明了他的人生将经历怎样一个旅程。大体有三种类型:其一,把死作为生命发展的自然归宿以后,全力以赴地投入对人生社会价值的创造之中。其二,在对死亡归宿的悲观体验中,走向享乐主义的逃避策略,通过对世俗感官享乐的寻求来逃避对死的意识,来掩盖心灵的空虚。其三,从人生有限性的恐惧意识中,产生延续生命的冲动,不顾一切地追求长生不老。在中国文化的历史长河中,最具积极倾向的生存风格,无疑是儒家所推崇的“朝闻道,夕死可也”。儒家强调不但在感性生活中去寻求生命的价值,而且在人生旅程的最后一站,也要实现对人生社会价值的追求。正是在这种生存风格的影响下,中国历史上涌现出了许许多多以自己的死来震撼人生的圣贤豪杰,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文天祥;“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的谭嗣同;此外,从屈原、辛弃疾,到陈天华、秋瑾……再到老舍、傅雷,所有这些都让我们看到,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了难以计数的胸怀天下、顽强不屈的志士仁人,他们成为中国人超越死亡的崇高人格的典范。汉朝伟大史学家司马迁在《报任安书》中说过:“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青少年是祖国建设的未来,担负着民族振兴的重任。为了创造人类美好的生活,青少年学生应珍惜生命,努力学习。那些因为一时不顺、稍遇挫折便自寻短见、抛弃生命的行为是不可取的。
我国著名桥梁专家茅以升曾说过:“人生一征途耳,其长百年,我已走过十之七八。回首前尘,历历在目,崎岖多于平坦,忽深谷,忽洪涛,幸赖桥梁以渡,桥何名欤?曰奋斗。”茅以升风趣地借用他所钟爱的桥,反映了他的人生态度,不断奋斗的人生,将是其乐无穷的人生。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作者奥斯特洛夫斯基有一段名言:“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不因虚度年华而痛悔,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人最宝贵的是生命,每个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我们每个青少年都需认真考虑有限的生命该怎样度过。奥斯特洛夫斯基的这段话应该始终鞭策着我们不断前进。
【事例】
同学聚会谈人生
同学聚会,免不了谈论家庭、人生。突然一人心血来潮,给大家出了个难题:如果现在来了位权威大夫,宣布你只能活三年,各位将怎么办?会场上立刻像开了锅,大家七嘴八舌,争着谈自己的打算。
有的说,“三年内我要尝遍美味佳肴”;有的说,“我要走遍天下名川大山”;
“我要给儿子留下足够的钱”;“如果能让我当三天市长,不,一天也行,过过官瘾,死也瞑目”;“要是癌症,我就自杀,我可受不了三年的罪”。
最后轮到一位瘦弱的姑娘:“三年内我要学会一门外语,读三十本书,为别人做点好事,然后把遗体献给国家。”
……
【操练】
评选最佳格言
操练目的:通过收录格言和编撰格言的过程,用格言来帮助青少年学生确立积极的人生态度。
操练步骤:
(一)以班级为单位,以积极、奋发、进取的精神为主题,每个学生收录一句名人格言或自己编撰一条格言。
(二)将每个学生的格言汇集在一起,制成如下的图表:
赞同人
格言李×张×刘×吴×…总计
人生最大幸福在于贡献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
在格言栏抄录全班学生所提供的格言,在赞同人一栏写上全班学生的姓名。
(三)经过一段时间的读格言活动,每人在自己最为赞同、最为喜爱的格言上投上赞同票,即在格言栏和自己姓名栏的交叉方格上打钩。
(四)统计每条格言的得票数。从中选择出3~5条得票最多的格言为最佳格言。
(五)召开一个颁奖会。在会上由最佳格言的提供者说明自己收录或编撰这句格言的经过和理由。其他同学也可以补充自己的想法和体会,或提出某些问题请他解释。然后颁发一定的奖品以资纪念。
(六)将这几条最佳格言用大字书写,张贴在教室里。
正确对待生活
操练目的:通过对有关观点的判断和评析,了解不同人的人生态度,从中区分积极与消极,从而树立起正确的人生态度。
操练步骤:
(一)根据你的认识,对下列说法进行分析,判别这些观点的正确与否:
1.人生路上,有欢欣,有痛苦。欢欣时不要过分沉醉,痛苦时不应一味悲哀。
2.人生是复杂多变的,我们在生活中应该遵循的信条是:宁为太平犬,不作离乱人。
3.人不可能摆脱世俗生活,应当去追求享受。因为人生来是自由的,这是人的先天本质。
4.在生活的道路上人们会受到各种挫折,能否经受这一切的关键在于一个人是否热爱人生,是否心怀一个明天。
5.不要叹息命运的不公平,我们应该自己掌握自己的命运,而不应该让命运来摆布我们自己。
6.人的价值就在于:个人的失去是为了整个社会的获得。
7.人不应做习俗的奴隶,而应做勇于开创时代新风的先锋。
(二)对照下列答案,看看你的回答。“+”表示正确和积极的,“-”表示错误和消极的。
①+②-③-④+
⑤+⑥-⑦+⑧+
(三)阐述你的回答的道理,特别是与答案不同的回答。
(四)在班级里展开讨论,进一步明确如何树立正确人生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