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德育工作
48092900000013

第13章 保持健康的竞争心理

第一节 竞争的必要性

青少年时代不同于人生的其他时期,这一时期,他们往往面临着巨大的升学压力,从小学到中学,从中学到大学,这是每一个求学的青少年必须完成的历程,而我国目前由于高等学校的招生能力有限,注定许多青少年在经历了苦读寒窗之后,却无缘迈入大学的校门。而在当今的知识经济时代,对青少年的要求却越来越高,没有高等学府的文凭,就会失去很多就业机会。特别是在我国内地的一些不发达地区,考上大学被看作是改变自身命运的唯一途径,而考上大学的前提是考上一所好的中学,既然不是每个人都能上大学,既然上大学会带来命运的转机,于是,青少年在求学中将要面临的巨大压力是可想而知的,这种压力来自社会,来自学校,来自家长,来自青少年本人。同学之间在学习中的激烈的竞争就不可避免了。

但我们认为,竞争的存在还是必要的,同学之间在学习中有竞争,可以促使青少年更加发奋学习,珍惜时间,争取学的更好。试想一下,如果没有竞争,青少年在学习中就会没有压力,满足于已经取得的成绩而停步不前。一位在高考中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在自己的作文里写下了这样一件事,他在一次模拟考试中,考出了全班第一的成绩,回家后他兴冲冲地把消息告诉了自己的父母,本想听到父母的表扬,没想到他父亲却反问他说:“你知道这次考试的全县第一名是多少分吗?全地区第一名是多少分?全省第一名又是多少分?而你不过才是全班第一。”父亲的话使他猛醒,他说在以后的学习中,他不再满足于自己的全班第一的成绩,他总是想全国各地还有许多更优秀的学生,高考中他要与他们进行竞争。在接下来的学习中,他一直和这些看不见的对手竞争,拼命努力学习,结果高考时,他一举考入了全国著名的学府北京大学,在当地成为爆炸性的新闻。回忆起自己的成功,他归功于自己父母的正确引导,归功于竞争对自己起到的激励作用。竞争的存在会使青少年感到学习的压力,但适当的压力也会变成学习的动力,促使他们更加刻苦。

在现代社会中,竞争是激烈的,谁也不能保证每个青少年都成为竞争后的胜利者,失败的存在就会是不可避免的。

第二节 正确对待失败

青少年阅历浅,缺乏应付各种困难的社会锻炼,在学习、工作和生活中常常会遇到不顺心的事,甚至是遇到比较严重的挫折和失败,乃至引起失意感和不良情绪的郁积。青少年在追求社会理想和个人抱负的过程中,由于主客观因素的限制,遇到挫折和失败是难以避免的,具体说来有三大类:第一类是自然挫折,比如天旱地涝、交通阻塞等,使青少年的一些行为遭到挫折。第二类是社会挫折,政治、经济、法律、道德、风俗习惯等方面,都可能与个人的行为发生抵触。如社会上的脑体倒挂、分配不公现象,校园里读书无用论的泛滥,同学间关系紧张,教师教育方法不当,等等,都易使青少年感到不顺心。第三是自我挫折,这是指由于个人体力、智力条件或性格、能力、思想品质等的限制而引起的心理挫折。如青少年健康状况不佳影响学习成绩,容貌上的缺陷或性格内向在人际交往中产生的不利影响,只是经验不足或智力一般使自己在竞争中遭到失败等等。

青少年在遭受种种挫折后,心理上往往处于紧张状态,便急于寻找宣泄的途径。采取适当的、合理的方式进行宣泄,是应该的。但是,青少年往往采取偏激的形式来宣泄不良的情绪。比如,放弃平常抑制其行为的社会准则,听任自己的行动受激情支配,将过激情绪宣泄出来并相互感染,从而引出各种不理智的过火行为。因此,提高对挫折的耐受力,学会控制情绪和适当宣泄的方法,也是青少年亟待解决的一大课题。

那么当青少年面对失败的打击,应该如何把握自己,保持健康、向上的情绪呢?

第一,青少年必须树立远大的理想和抱负。人们通过对心理的研究发现,情绪的基础是人类的主观愿望和要求,一旦这种愿望和要求能够实现,就会产生积极乐观的情绪和体验。但是,应该指出的是,青少年需要的满足程度和满足的方式要受到当时的社会所能够提供的各方面条件的制约,这些条件包括政治的、经济的、思想的、文化的甚至是传统观念和民族心理的限制和约束,所以青少年要想使自己的主观需要能够获得最大程度的满足,必须将自己的理想和抱负局限在上述条件许可的范围之内。只有如此,才能做到当自己的主观想法不能实现的时候,仍然能够在心理上用积极乐观的态度来面对它。如果青少年树立了远大而崇高的理想和信念,那么就不会为了自己暂时遭遇到的较小的挫折和失败而不能自拔,更不会为此采取极端消极的行动。

第二,青少年要提高处理学习和社会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愿望和需要毕竟是青少年的主观要求,至于能否实现一方面取决于青少年的努力程度,另一方面更取决于客观物质世界各方面条件的制约。一旦青少年的理想和愿望不能得到满足和实现,比如,一直向往能够考入某所名牌大学却名落孙山等等。当然类似的失败和挫折对青少年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是严重的打击和伤害,但这也正是考验和锻炼青少年的意志与品质,提高解决和处理棘手问题能力和水平的绝好时机。如果能够抓住这个机会,对造成自己失败的原因进行客观、冷静的分析,把遭遇到的挫折和失败当做自己奋发向上的动力,那么就会使青少年更快地走向成熟,更会极大地提高自己独立解决和处理现实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

第三,青少年必须培养起良好的心理素质。乐观、积极、健康向上的心理素质对青少年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正如毛泽东所讲过的,青少年应该朝气蓬勃,像早上七、八点钟的太阳,希望寄托在他们身上。良好的心理素质往往不是与生俱来的,而是在学习和生活中逐渐培养起来的。在这方面家长和学校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义务。如果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向青少年讲授和宣传古今中外在各方面取得突出成就的伟人们是如何珍惜时间,在逆境中自强不息,尤其是面对挫折和失败如何奋发向上,直至实现自己伟大的理想和抱负的,就会极大地激发青少年努力学习、顽强拼搏、排除困难、锐意进取,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意志品质。年轻人摹仿能力极强,家长和教师如果能做到以身作则,身教的效果更要好于言传。

第四,青少年面临挫折和失败时,不要自我封闭,要把个人融入社会大家庭中。当失意、忧伤、自卑、孤独、苦闷等等消极的情绪和心理体验向自己袭来时,假如人为地封闭或麻醉自己,青少年很容易陷入痛苦的深渊而难以解脱,甚至采取极端的行动或走上绝路。这时最好的方法是把自己同外界紧密地联系起来,溶入社会大家庭中。比如,可以找自己最亲密的伙伴和朋友倾诉和宣泄自己的苦恼;可以参加一些集体活动像音乐沙龙、各种聚会、甚至舞会;还可以游览一下风光秀丽的景区,在迷人的湖光山色中把自己的烦恼和忧愁甩在脑后等等。尽管这些做法不能解决青少年面临的问题,带有逃避的嫌疑,但毕竟可以暂时摆脱消极的情绪体验,为正面解决问题,走出困境做好了心理上的和情绪上的准备。因为青少年在极端消极的心境做出的决定往往是错误的,甚至是有害的。

第三节 保持健康心态

长期以来人们健康的理解往往局限与机体的生理方面,很少注意心理方面是否健康,有无障碍。今天,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已经突破了纯生理学的范畴,进入心理领域。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明确指出“健康”,不仅是没有身体缺陷或疾病,还有完整的生理、心理状态和社会适应能力。所谓“心理健康”,至少应包含两层含义:其一是无心理疾病;其二是具有一种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无心理疾病”是心理健康的最基本条件,具有“积极发展的心理状态”则是从积极的、预防的角度对人们提出要求,目的是要保护和促进心理健康,消除一切不健康的心理倾向,使心理出于最佳的发展状态。

一、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

对心理健康与否的评价标准是相对的,它随时代的变迁而变迁,随文化背景的变化,随年龄、性别、情境的不同而不同。根据时代要求、文化背景和年龄特征,当今青少年心理健康标准应该有以下几项:

(一)智力正常

良好的智力水平是保证青少年学业和事业成功的必备的心理基础。只有观察、记忆、思维、想象和操作等综合能力达到一定水平,足以胜任平时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并能表现出积极的创造性,才能说是智力正常。青少年的智力发展水平有差异,这就是我们平时经常说的有的孩子智商高,有的孩子智商低,但是,一般情况下,只要青少年的智力发展水平能够达到正常的学习、工作、生活的需要,我们就认为其智力发展水平是正常的。所以,家长和青少年本人不要认为一旦发现自己的智商较同龄的孩子偏低或偏高时,就盲目地认定孩子不能成才或一定能够成为天才。

(二)情绪稳定协调

心理学根据情感发生的强度和延续的时间不同,将人的情绪状态分为心境、激情与应激三种。具体来说,心境是一种微弱而持久的、使自己内心体验和活动都受感染的情绪状态。激情是一种强烈的、短暂的、爆发式的情绪状态。应激则是意料之外的紧迫情况所引起的高度紧张的情绪状态。人都有喜怒哀乐。各种意外事件的打击在所难免,因此,乐观、兴奋、忧郁、悲观等心境表现,暴怒、狂喜、恐惧、绝望等激情表现以及目瞪口呆、手足无措等应激表现,都属于正常的情绪反应。倘若个体经常情绪波动,反复无常,或对他人和任何事物无动于衷,冷漠无情,麻木不仁,或经常产生紧张、焦虑、忧郁情绪和不安定感,这就是不健康的情绪反应。健康的情绪反应,要求人们具有愉快的情绪,保持充分的安全感和幸福感,保持情绪平衡,能自控自制,充满自信心。一般来讲,青少年由于年龄的限制,其情绪稳定协调的能力不如成年人,往往容易产生大的情绪波动,可以因为一件事情而欣喜若狂,也可以因为一件事情而使情绪一落千丈。这是青少年情绪不稳定的正常表现,不是什么严重的心理问题。

(三)自我意识统一

青少年只有正确地认识、评价和要求自己,才能摆脱困扰,表现得体,才能适应学习和工作,并通过主动地自我教育进一步发展自我。这就要求青少年对自己要有明确而清醒的认识,既不盲目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对自己的能力充满信心,不会因他人的评价而对自己的认识发生偏差。当然,要做到这一点对青少年来说是比较困难的,因为青少年的心理发展毕竟还不成熟,他们对自己的认识还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客观外界的评价。当周围一片赞扬声时,他们可能会飘飘然,自我感觉非常好。而当周围一片指责声时,他们又会认为自己一无所长,心理极端失落。因此,青少年要调整自己的心理意识,客观的公正的评价和认识自己,努力实现自我意识的统一。

(四)性格健全

青少年对自己的态度,对外界的态度和行为方式符合社会规范的要求,协调稳定,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有一定的自控、自制能力,这是性格健全的表现。而性格脆弱,反复无常,极端内向或外向,与他人或社会生活长期处于格格不入的状态则是性格不健全的表现。实践表明,性格不健全的青少年,往往在学习和生活中表现为爱走极端,固执偏颇,听不进不同的意见。对社会和他人的认识完全以自我为中心,考虑事情不周全。一旦发生突发事件,控制自己情绪的能力极差,不能很好地和周围的人相处。

(五)人际关系和谐

人们通过交往形成各种人际关系。这种关系体现在心理上是一种心理关系,或者在心理上相容,或者在心理上相拒。良好的人际关系会使人充满温暖、安全、舒畅的心理体验。相反,相互间的隔阂、猜疑、冷漠、妒忌,则会使人产生压抑、焦虑的心理体验,使人失去安全感和信任感,从而导致心理不健康的。因此,为了使人际关系和谐,与别人相处时,对他人积极肯定的态度应多于消极否定的态度,对长期所归属的群体能有一种休戚相关、荣辱与共的情感,这样,才能获得人与人之间的相容与和谐。

(六)行为表现得体

人在不同的年龄阶段,有不同的心理特点及行为表现。行为表现符合其年龄特点,是心理健康的标志,否则,被认为是不健康的。如青少年应该活泼、充满朝气和活力,步伐矫健,这是符合其年龄特点的,而老气横秋、老成持重则不符合其年龄特点,是心理不健康的表现。

二、青少年心理调适途径

那么应该怎样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呢?对于青少年心理不健康的种种表现,可以通过个体自我调试来达到心理健康,也可以借助于外界力量帮助他们摆脱不适应,以保持心理健康。

(一)个体的自我调适——认识自我,认识他人

这是青少年进行自我调节、尽早摆脱不健康心态的一条有效途径。先谈谈认识自我。现实生活中,许多人自以为了解自己,其实很多人并没有科学地看待自己,有的对自己估计过高,过于自信;有的对自己估计过低,过于自卑。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普遍对自己的优点有评价偏高的倾向,而对自己的缺点和弱点则有偏小甚至视而不见的倾向。如何获得客观、准确的自我认识呢?途径有四条:

一是自我开放。自我开放是自我认识的基础,只有摆脱离群索居、独来独往等自我本位的习惯,才能在交往中积极、主动,才能换来别人的坦诚相待、直言相告,从而为认识自我打下基础。当然,自我开放也要有一定的策略。首先,要有一定的限度。再活泼、外向的人,其心灵深处也有一个自己的角落,我们常称之为“隐私”。应当允许保留这种秘密。其次,自我开放要看地点和对象。为造成一种安全的氛围,和他人谈个人问题,应选择人少、安静的地点,不要在人多的宿舍或教室、食堂里。自我开放也没有必要对任何人都开放,应寻找彼此了解、可信赖的朋友披露个人的内心世界。那些爱搬弄是非、心里藏不住话的人不是可倾诉的对象,对这种人敞开心扉,只会给自己带来无穷的烦恼。

二是以别人的态度反馈为镜子。如果我们将别人的评价作为参照,往往会发现,与你接触的人可能是肯定你,尊重你,乐于和你交往,也可能是否定你,厌恶你,疏远你。这就是态度反馈。我们可以通过这种反馈分析自己,看看自己身上具有哪些令人赞赏的优点,有哪些令人生厌的缺点,然后才能扬长避短。当然,他人的态度只能作为参考,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如偏爱、成见、缺乏了解等因素,别人的评价往往会有歪曲或夸大的地方。因此,不妨多与人接触,在众多的评价中更真实地了解自己。不要只听了一个人对你的评价,就对自己的认识进行定位,或肯定,或否定,这都难免会失之偏颇。

三是与别人相比较。现实生活中人与人喜欢相互比较,从而确定自己的形象和位置。一般来说,比较是在自己生活圈内进行,在社会上同自己条件相似的人之间进行。如高中同班考上大学的同学,会比较各自学校的名望和专业,而不大会去和高考落榜的同学相比。但是,与自己生活圈内的人比较,视野是容易受到限制的,所以,要常常提醒自己,得意时应与历史上的名人比,与更有成绩的人比,从中激起奋进的力量;失意时与生活困难者比,以获得心理平衡,然后再重新调整前进的航向。这种比较切忌的就是不顾自己的实际情况,盲目的攀比。比如,如果一味的同那些名人相比,难免就会产生总是不如别人的感觉,而若是总是同不如自己的人相比,又会产生满足现状的心理。这两种心理对青少年的成长都是不利的,应该避免。

四是通过工作成果认识自己。常言道,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状元。人们从事着各种各样的活动,都有各自的特点和才能。如有人长于书画,有人精于琴棋,有人组织能力强,有人科研成绩卓著。青少年必须认真学习,积极主动地参加各种工作,通过工作的成果来表现自己的特长,挖掘自己的潜能,提高自己的社会价值。像在学校中,担任学生干部的青少年的锻炼机会就会大大多于其他同学,而这部分学生干部在承担工作的过程中,组织能力、表达能力、书写能力等各个方面都会得到不同程度的锻炼,在未来的学习或工作中,为自身价值的提高奠定基础。当然,我们也可以借此发现自己的弱点,有针对性地加以克服。

除了认识自我之外,认识他人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心理调节手段。我们说认识他人,不但是对一个人外貌特征的认识,也是对他的个性特征、思想品质、能力倾向的了解,对他的历史背景、文化修养、发展前途的把握。

首先,认识他人要通过接触。常言说的好,“不打不相识”,只有通过接触才能相互了解。人只有在交往和活动中才能表现出自己的品质、行为、特征、能力、兴趣等。在了解他人的过程中,接触应当是多方面的,只有这样,才有可能较全面地了解一个人的品质。不遇到困难,看不出一个人的品质高下。没有冲突也就没有感情的浪花。因此,人只有在共同活动中与别人不断的接触,才能更好地认识他人。人们常说:“疾风知劲草,烈火见真金”,往往在危难的时候,才会显出一个人的本质。

其次,认识他人要通过言语。言为心声,言语不是无意义的声波,而是特定的思想观念、文化水平、情绪状态、心理需要等的表露。通过言语是认识他人的一条重要途径。要从言语的内容上认识他人。现实生活中,有些人爱谈论自己,谈自己的经历、看法、性格、情感,而有些人则很少涉及。一般来说,前者性格比较外向,感情比较强烈,主观色彩浓厚,也很可能是爱炫耀自己,爱慕虚荣;后者性格较内向,感情较隐蔽,主观色彩不太浓厚,也有可能较自卑、闭锁。有人喜欢叙述事实过程,仿佛置身事外,说明他比较注重客观事实,情感比较深沉。若讲话着重在富有感情的描述,注重个别细节,说明他比较易于动感情,主观色彩较浓。一般来说,男性倾向于前者,女性倾向与后者。有人说话是概括性的,注重时间的结果,比较关心宏观的、全局的话题,这说明他有支配欲望,独立性较强。而有的人的言论是消极的、不满的、批评性的,可能与他情绪不佳或受挫较多有关,也可能是心灰意冷,缺乏信心。若一个人的言论是积极的、满意的、支持性的,那他可能情绪较佳,所受挫折不多,对生活较满意,比较乐观,充满信心,当然也可能是不动脑子,随声附和。一个人谈论生活琐事多,说明他属于安乐型的人,比较关心生活的安排;如果谈论国家大事多,说明他是事业型的人,比较注重事业的成就;如果喜欢畅谈未来,说明他属于幻想型的人,比较注重计划和发展。一个人不太愿意对别人评头品足,偶尔谈讲时,当面和背后言论较一致,说明他是正直的;一个人喜欢评论别人,当面笑容满面,好话不断,背后诋毁他人,则是虚伪和嫉妒心较重的表现。从讲话的遣词造句上,不难判断一个人的文化修养和对人的态度。如果一个人用词高雅、准确,讲话干净利索,说明他有较好的文化修养,办事比较干练果断;反之,文化修养欠佳,办事拖拉,不负责任。所以,通过他人的语言,可以很清楚地认识一个人的各方面的情况。

第三,认识他人可通过体态语言。体态语言是一种无声语言,它比有声语言更富有表现力和感染力。有些人没有和我们讲过一句话,但我们却对他的情况略知一二。这并不奇怪,他的年龄、职业范围、兴趣爱好、个性特征甚至文化道德修养,已通过某些体态语言向我们传递了信息。体态语言包括服饰、发型、手势、眼神、表情等等。如果一个人非常注意自己的服装修饰,说明他是一个很细心、对自己留给他人印象很在意的人;如果一个人的着装非常随便,则说明他是一个不拘小节的人。在与人的交往中也是如此,如果一个人在与人交往时举止得体,面带微笑,温文尔雅,则会给别人留下良好的印象;而如果一个人在与人交往时,举止粗俗,行为失态,则会给人留下不好的印象。

(二)心理咨询调适途径

心理咨询在我国是一门新兴的学科。青少年心理咨询是对他们在认识、情感、人际关系、身心发展等方面存在的矛盾及行为问题进行磋商,提出预防、治疗和调节方案的心理学应用科学。

心理咨询不同于平常所说的谈心,它有自身的学科理论和科学方法。目前较典型的方法有:

第一,支持疗法。支持性心理咨询与治疗是最基本的方法,可以运用于许多领域。它通过支持与鼓励,使面临困难无所适从而情绪低落、抑郁者看到光明,得到依靠,恢复自信。通过细听倾诉,使内心装满痛苦、怨恨、不满者有机会宣泄内心积压的情绪,从而减少心理负担。通过解释指导,使因缺乏知识或受不正确观念影响而产生烦恼、忧虑者,调整原有的认识结构及观念,培养合理的适应方式。

第二,心理分析法。心理分析法旨在通过一定方式把压在当事人潜意识中的冲突诱发出来,使其明了症状的实质,从而使症状失去存在的意义而消失。通常的做法是,让当事人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无所顾虑地向咨询员倾诉,让咨询员为其解答疑虑,以取得问题的解决。

第三,行为疗法。这种方法认为,人的行为是通过后天的学习得来的,不良的行为来自于不良的习惯对正常行为的异常反应,因此,可以进行矫正。比如,让当事人逐渐地适应引起他不适反应的事物,使之逐渐因为习惯而消除敏感。比如,用强化奖励的方法,在当事人出现所希望的心理行为时,马上给予奖励,以增强适应性的行为。

第四,认识疗法。即人的行为受人的认识所支配,某些问题的出现主要是在错误认识的前提才造成了对现实的曲解和误会,因此,咨询的关键就是指导当事人改变原来的错误认识,代之以现实的正确的思维模式,纠正不合理的信念而代之以合理的信念,从而达到改变其行为的目的。

心理咨询的方法还有很多,实践证明,这是维护心理健康,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一种有效的手段。许多青少年身上之所以发生了令家长、老师心碎的行为,很多是同他们心理上的不健康因素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老师和家长或青少年本人能够及时地发现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及时地通过心理咨询和治疗的方法解除心理障碍,许多悲剧都是可以避免的。因此,一定要注意对青少年心理问题的研究,一旦发现青少年出现了心理问题,要及时地进行咨询和治疗。需指出的是,心理咨询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不是一次两次就能解决问题的,因此,在进行咨询时可能会经过很长一段时间才会取得明显的效果,要有信心,持之以恒地进行。

【事例】

正确对待失败,成功的路不只一条

蒲松龄是我国清代著名的文学家,他的讽刺小说《聊斋志异》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重要的位置。但蒲松龄本人却是一位多次科举不中的失败者。他年轻时也想通过科举考试这条路,来干一番大事业。但是多次参加科举考试的他,每次都是名落孙山。但蒲松龄没有气馁,他写下了这样一副对联来勉励自己:“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归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在这副对联里,他引用了强大的秦王朝终于被农民起义推翻的例子和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终于一雪国耻的例子,来勉励自己要面对失败不气馁。后来,他投入到《聊斋志异》这本书的写作中去,历时数载终于完成了这部不朽的著作。

中国历史上的另外一位著名的文学家吴敬梓也有着同蒲松龄类似的科考落第经历。同样巧合的是,吴敬梓也有一部传世名著《儒林外史》一直流传至今。

【操练】

确立正确的竞争观念

操练目的:改变困扰自己的嫉妒情绪,树立起正确的竞争观念,消除心理障碍,积极主动地投入到学习之中。

操练步骤:

(一)请你完成下列题目:

1.当你发觉有一种难于承认、又不得不承认的感情──嫉妒正在困扰着自己时,你是否会承认它的存在:

(1)会(2)不会

如果选择(1),请继续做第2题:

2.你认为嫉妒的情绪会给你的生活和学习带来好处吗?

(1)会(2)不会

如果选择(2),请继续做第3题:

3.你是否认为,应该采取积极的措施来化解嫉妒的情绪?

(1)是(2)不是

如果选择(1),请继续下面的操作内容。

(二)请你具体地描述出自己嫉妒的目标是什么。例如:别人在考试中取得了好成绩;自己相处多年的朋友与别人关系更加密切;你的一位同学被选为学生干部;一位和你条件相当的同学入了党,等等。

(三)冷静地分析一下,你嫉妒的人是通过什么方式取得了今天的成绩的。如果他是通过艰苦努力取得的,你就应该向他表示祝贺,同时相信只要付出劳动,你也同样会成功;如果他取得成功是靠机遇,你同样也有获得机遇的可能,耐心等待;如果他是靠不正当的手段获得成绩的,你可以认为这种成绩的得到不足挂齿,不去理会。总之,你应该作出积极的选择──靠自己的努力去同别人公平竞争,而不是让妒忌来折磨自己的心灵。

(四)转移注意力,不要总去想引起你嫉妒的那件事,而是专心致志地做自己想要做的事情,并力争做好。这种方法可以摆脱帮助你摆脱嫉妒带来的困扰。而且,你还会在忙碌中发现自己的能力,证明自己的能力,这样,你才有了取得成绩的可能。否则的话,你只能永远看着别人的胜利。

(五)一旦事情过去,心情平静以后,要认真地反省一下自己的现状,寻找造成嫉妒的原因。例如:

1.不能正确的认清自己,总是觉得自己的能力高于别人,并且希望自己的这种想法能够得到大家的认可。

2.害怕吃苦,不想靠脚踏实地的苦干去为自己争取优势的地位,而是想靠走捷径来赢得成功。

3.不愿意承认别人的能力高于自己,对自己的能力估计过高。

4.当面对失败的时候,不从自己的主观方面,检讨自己的行为的不当之处,而是将原因全部推给别人,一味怨天尤人。

5.不能正确地看待别人取得的成绩,总认为别人的成绩是不该得到的。

(六)找出原因之后,要及时改正错误的想法,积极地克服自己的弱点。一旦你这样做了,你就会发现你不再为别人的成功而感到不舒服,你的情绪就会变得明智而乐观,在生活中,对你自己充满了自信心,嫉妒情绪也不会再来困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