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新锐领导力丛书-校长的经典管理案例
48092500000022

第22章 管理艺术与案例(5)

原来,该校长期坚持举办教案展览。多年来,每学期的期中和期末,校长总是要求各教研组收齐各位教师的教案,由教导处整理、布置,公开展览。年年如此,已成为一个常规定在每学期的工作计划中,教研组长要层层叮嘱,反复交代,直至那些新教师参加过第一次教案展览活动后,对此有了认识,才不再唠叨。

当然,教案是必须按规范书写的。对此,学校有统一的要求、格式和标准。

展览教案至少有三条好处:一是取长补短,相互学习;二是发扬先进促后进的作风;三是普遍检查,掌握全局。前两条是对教师而言的,后一条是从学校领导方面来考虑的。

在长期执行过程中,学校确实看到一些效果。有些教师把它看作是一种向学校领导和其他教师汇报工作的好形式,不少教师在备课中不惜花费大量时间,悉心撰写每份教案,务必做到具体、清晰、详尽。虽然有的教师不赞同这种办法,但为了不在展览时丢丑、失面子,也总还是认真对待的,有的甚至把教案重抄一遍,清清楚楚地存放着,以备展出。因而,教案展览依然是学校常规管理中的一个保留项目。

然而就在最近,学校却在教案展览上闹了点风波。首先是一些教案写得条理分明、字迹工整的教师,其教学效果并不好,而且有几位教案书写得颇受徐校长赞许和欣赏的教师,学生对他们的讲课却大有意见,反映强烈。其次,有一位年近50岁的语文老师,调入学校不到一年,教案写得很简略、很潦草、很不规范,有的地方甚至用符号代替文字,别人很难捉摸其全部含义,但他的课却很受全班学生的欢迎,徐校长也听过他几节课,觉得其教学艺术确实不凡。还有一位物理教师,她上课的水平很高,写的教案也合乎徐校长的心意,一直是全体教师学习的榜样,但是最近两次教案展览中,她的教案却使徐校长大失所望。尤其让徐校长觉得头痛的是,有一位刚分配来的数学教师小李竟然不肯写教案,教案展览时,他交上来的是自行设计的一本“板书设计”和一本“双基知识归类”以及学校发的《教案参考》,而且他还振振有词,说《教案参考》的质量已很不错,与其去抄一遍,还不如把时间用在构思自己的“板书设计”和“双基知识归类”上,讲课时三者结合,效果很好,为何一定要装模作样地抄什么“规范化”的教案呢?纯粹是形式主义。徐校长怎能容忍常规受到随意破坏,于是扣发了小李的部分奖金,结果小李逢人便不无感慨地说:“看来还得听领导的话——抄教案!”这在学校中引起了不小的骚动。

因此,要想坚持教案展览这一常规,就得立即采取有效措施平息上述风波。经过几天的思索,徐校长决定先从两位老教师入手,只要能改变这两位有威望的老教师的态度,把他们作为旗帜,问题也就不难解决了。于是他同教导主任一起,约请这两位教师谈话。徐校长没有直接批评他们书写的教案不规范,而是从探讨学校教学改革问题开始,到征求他们对学校教学管理的意见,然后引出主题——学校究竟应该怎样要求教师撰写教案为好?目的当然是希望他们支持学校“教案展览”的传统作法。但语文老师的表态却并不合徐校长的意,他说:“对这个问题,我想过多次。教师要写教案而且要写好,不写教案,不认真备课,就不能进课堂讲课。问题在于:教案好坏的标准是什么?写教案是为什么?我想,教案首先是写给自己用的,不是给别人看的,检验一份教案的好坏,主要是靠课堂教学实践。不同的教师,不同的学科,不同的年级,可以有不同的写法,也应该有不同的写法。‘一刀切’、‘一种模式’、‘一个标准’,那是形式主义,对提高教学质量没有好处。徐校长,你大概也知道,有些教师为了应付展览,是课后补写的,或者课后修饰一番重抄一遍,这纯属弄虚作假。人数很少,影响很坏。因此,想通过教案展览把教案所谓‘规范化’起来,绝不能反映实际的、真正的教学水平。学校领导想通过这种办法检查教师教学情况,也肯定不会全面的,甚至会得出虚假的结论。我是想到什么说什么,说错了请领导不要介意。”语文老师一炮轰完。

“哪里,哪里,讨论问题嘛!我觉得每个教师应该有特色,但基本的规范总还应有的。至于教案展览活动,好处恐怕也是有的……”徐校长把前述的三条好处说了一遍,接着转向物理老师,先对她过去的教案做了充分的肯定,又指出:“我希望你们坚持下去,成为我们学校教案规范化的榜样”。在讲这话的时候,徐校长丝毫没有提到这位物理老师近期内教案“不规范”的问题。他想稳住物理老师,作为说服语文老师的一种现实力量。

然而事与愿违,物理老师并没有顺着徐校长的路子发言。她平和地说:“详案有详案的好处,简案有简案的优点,确实要因人因事因时而定。过去,我写的教案是非常详尽的,不能说不好。现在情况不同了。要发挥学生创造性学习的精神,要培养他们的自学能力和动手实验能力,要实行启发式,这就要求教师备课时多从学生方面着想,多考虑一些引导性问题,多预测一下学生可能产生的学习障碍。因此,大段大段抄书式的详案就远远不能适应这种教学新情况了。所以,这两年来,我是有意识地在改革自己写教案的老习惯。是否改好了,不敢说,但改是一定要改的,不改不行。”最后,她还希望学校的教案展览活动方式和好教案标准也要改革一番,不要再把她过去的教案作为一种不变的范例。

“两位老师说得虽有道理,但如果大家写教案详的详、简的简,没有统一格式,没有统一要求,没有统一标准,学校又怎么对备课这一环节加以管理呢?像小李这种情况又该怎样处理呢?若单以课堂效果的好坏来评价教案的好坏的话,那查不查教案就无关紧要了,这样又用什么来保证教师写了教案且写得好呢?备课质量失去了控制,又怎么能保证上课的效果呢?”在一旁静听的教导主任一下子提出了不少问题。

“听说外省有些学校对教案采取了分层次要求的做法。即对刚走上工作岗位的青年教师,学校用“详细、实用、规范、清晰”的标准来要求他们,并安排老教师定期对他们的教案加以检查、修改和评点;而对有经验的中、老年教师则不搞一个模式,一个要求,而重点看其实用不实用,看有没有创见,看有没有新意。不知我校能否试用一下这种作法。”语文老师插话说。

“这里也有很多问题,仅青年教师与中、老年教师的划分就会产生不小的矛盾。”教导主任又泼了一瓢冷水。

“矛盾可以试着处理么,我们总不能路难走就不走路吧?”语文老师反驳道。徐校长眼看一场争执在所难免,而自己原来的打算又没能实现,于是赶紧收场:“看来我们今天一时还不能形成统一的看法,你们两位的许多意见是可取的,学校要好好研究。至于教案问题,我认为教师必须认真撰写,一丝不苟。请你们在组里带个头,使更多的人发扬严谨的教学作风,争取良好的教学效果,这要靠你们了。还有一些具体问题,我们以后再交换意见。”

看来,这场教案风波一时还难以平息。

(转引自《教育组织行为学》)

十一、争当升旗手

在祖国西南边陲有一所初级中学,每周一早晨,那里都有一次庄严的升旗仪式。每次仪式,主持人都要向全体师生介绍升旗手的先进事迹,以激励、鞭策和教育师生,使升旗仪式不仅是对师生进行的一次爱国主义教育,而且是一次生动的学先进、赶先进、争当先进的誓师会。因此,担任升旗手就成了该校师生羡慕的荣誉。

在学生中挑选升旗手,把爱国主义教育与学生身边尊师爱校的典型结合起来,是各校通用的作法。但是,如何才能使升旗仪式教育更具感染力和召唤力呢?如何才能使全校师生在升旗仪式上受到更深刻、更生动、更具体、更感人的教育呢?离开教师这一主体显然是不行的。经与校领导和教师们讨论酝酿,谭校长终于决定在全校实行师生共同担任升旗手制度。

每学期末,在全校范围内展开广泛的民主评议,按学校提供的统一评优标准,评选出10名在班级管理、业务教学、科研或指导学生课外活动等方面有突出成绩的教师以及20名在德、智、体、美、劳诸方面取得优异成绩的学生担任下一学期的升旗手(评优的总名额可根据学期长短作适当调整)。每次由1名教师和2名学生共同出任升旗手,每两周更换1次。同时,学校还在宣传橱窗内开辟“升旗手先进事迹”专栏,详细介绍本周担任升旗手的师生的先进事迹,并张贴照片,号召全校师生向他们学习。

这样,借助于升旗仪式这块阵地,谭校长把“评优”、“奖优”、“学优”、“争优”活动连为一体,其共振效应是不可低估的:首先,让优秀教师、优秀学生在全校师生面前“亮相”,对他们既是荣誉也是鼓舞和鞭策,他们会深感重任在肩,从而会进一步增强自身的使命感、责任感和自觉性,更加发奋地工作和学习,这种效应是任何形式的物质奖励无法达到的;其次,通过一次次地向全校师生展示活生生的先进事迹,以及升旗手们在升起国旗时那一刻的庄严与伟大,易在师生中产生认同感和紧迫感:“别人行我为什么不行?”其鼓动力和感召力显然不同于一般的说教;此外,学校的升旗仪式在校门口举行,常有许多学生家长、教师的熟人和过路群众驻足观看,这使他们受到了爱国主义教育,也同时对全校师生形成了不小的社会压力,其积极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

这所初级中学在优秀师生共同担任升旗手制度的光环中,在谭校长的妙手烘托下,如一颗新星,在祖国的西南边陲冉冉升起。

(转引自《学校管理案例全书》)

十二、学生偷了老师的钱之后

教师王某外出办事,一时疏忽,忘记锁门。学生赵某因交作业找王老师,来到王老师寝室,见门敞开,便走进屋内。无意中看到半开的抽屉内有100元人民币,他迟疑片刻,顺手拿了100元钱,随即离去。王老师办完事回来,发现100元钱不翼而飞,马上询问左邻右舍。有人告知他二年级学生赵某半小时前到过他寝室。于是,王老师找到学生赵某,一经质询,赵某如实交代了事情经过,并愧疚地退出了100元钱。

这件事在师生中很快传开了,各种议论沸沸扬扬,老教师感慨道:“真是眨不得眼睛,手脚大不干净了!学生偷老师的钱,品德丧尽,今后如何成人!!”青年教师气愤地说:“这小子邪完了,敢在太岁头上动土,非把他整整不可!”还有人说:“这种学生是朽木不可雕,干脆要他滚回去种田。”学生更是群情愤慨,半日之内将赵某孤立一隅,赵某在错误面前,在巨大的舆论压力下,自惭形秽,表现出极度的焦虑不安。

这些情况都很快反映到张校长那里,张校长想:此事若处理不好,被盗人王老师有想法,教职员工有意见,学生会失望,对赵某本人也没有尽到教育的责任,可能导致年幼的赵某自暴自弃,走上邪路,葬送一生;若处理妥当,坏事可以引出好的结果,既告诫赵某,也教育全校学生。在事发第二天,张校长召开校领导碰头会,详细听取各方面的情况反映,并讨论初步处理意见。会上形成如下4种意见:

1.赵某所犯错误严重,建议开除学籍,留校察看,杀一儆百,教育大多数。

2.赵某尚能老实交代,可以不开除,给予一定的纪律处分,使其吸取教训。

3.除给予处分外,还要在全体师生大会上做检讨。

4.应该给予处分,但必须请家长配合,做好耐心细致的教育工作,主张只在班级进行教育帮助。

张校长听了上述意见,没有急于下结论。他联想到自己参加校长岗位培训班所学的教育管理理论,觉得这4种意见都有片面性。如何处理才能达到既挽救、帮助赵某,又教育大多数学生的目的,结论应该产生于调查研究之后。

张校长首先找赵某谈话:问他为什么拿老师的钱?赵说:“夏天到了,同学们都有漂亮的衬衫穿,我找爸妈要钱,他们说没钱。我到王老师寝室去交作业,看到抽屉内有钱,犹豫了一会儿,就拿了。我当时是想买件衬衫,我知道自己错了。”

张校长接着找班主任了解情况。据反映,该生平时学习刻苦,成绩较好,性格内向,生活比较俭朴,很少见他买零食吃。听说他家里经济比较困难。此外,事发后该生颇有懊悔之情。

张校长又到赵某家里走访他父母,他确实找父母要过钱买衬衫,但由于那时正是下种施肥花钱的时候,家里实在没钱给他买衬衫,父母并且为此事还责骂过赵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