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一边行走,一边期待:人生成长的心理攻略
48091500000003

第3章 找到正确的起点——认识你自己(3)

实验的结果是,在如此明显的事实面前,真正志愿者们最终的正确率只有63.2%,而在没有干扰的情况下,他们的正确率可以达到99%。75%的人至少有一次跟着助手们选择了错误的答案,有5%的人完全失去了自己的判断跟着别人一错到底,只有25%的人始终坚持了自己正确的观点。这个实验证实了人类从众心理的普遍存在,即当个体受到群体的影响时,会怀疑并改变自己的观点、判断和行为,朝着与群体、大多数人一致的方向变化。

阿希的实验是在六十多年前完成的经典心理学实验,如今我们生活在一个更强调个性,而且大学生们的眼界已经更宽广的时代,他们可没有六十年前那么容易上当,情况会不会因此有所不同呢?答案是没有。这六十年间很多心理学家都成功地复制了阿希的实验,得出的结果与当年阿希本人的实验结果如出一辙,连数据都几乎没有变化,可见从众心理在人类思想中的稳定性。

我们总是希望自己能和别人行动一致,我们害怕不被别人接受,大多数人的好恶左右着我们的好恶,大多数人的行为也在指挥着我们的行为,于是我们就只能接受跟大多数人一样平庸的自己。

我们的从众心理根深蒂固,因为这种行为在社会中大受欢迎,也让自己觉得很安全,就像沙丁鱼一样依靠本能而不是大脑跟群体活动。从众的行为极为合乎公众的心意,你的言行如果跟大多数人不同,不仅不会受到欢迎,而且还会陷入被群起而攻的困境。与众不同有风险,特立独行需谨慎。

我们总是很钦佩那些拒绝从众的人,赞扬他们力排众议坚持正确主张的行为。这些人没有盲目从众的举动会受到历史学者以及后人的称颂,甚至会被人们当成偶像来崇拜。多年以后,这些时代的先行者睿智的身影会在电影、电视及各类传记中闪闪发光,其光芒让人不能直视。但在当时,他们却得不到这样的礼遇,他们对大众普遍看法的不认同甚至会让他们丢掉性命,只要想想科学家们因为证明地球是圆的而付出的惨痛代价,就可以知道不盲目从众的后果有时还相当严重。

在神权统治欧洲的时代,神学家们宣称,宇宙是一个充满各种等级天使的水晶球,水晶球的中心是地球。地球是宇宙的中心,太阳是围绕着地球转的,它存在的目的是为了照亮地球。这一说法被人们确信了几百年,是永恒不变、颠扑不破的真理。直到1327年,意大利科学家采科·达斯科里开始说地球是圆的,他最后被愤怒的教徒烧死在广场上。273年以后,布鲁诺因为说地球不是宇宙的中心而被烧死在罗马的鲜花广场。16年以后,伽利略出现了。他曾用两个铁球和比萨斜塔推翻了亚里士多德维持了一千多年的权威,虽然已有前车之鉴,这位从不盲从的科学家还是站在了真相这边。于是人类历史上骇人听闻的迫害开始了,70岁的伽利略在酷刑和死亡的威胁下签署了忏悔书,签字时他说:地球还在转动啊。在伽利略去世三百多年以后,罗马教廷向伽利略道歉,此时人造卫星已在围绕地球飞行,宇宙飞船已飞向太空,人类已在月球上留下了自己的脚印。

写下这段文字的目的并不是想说明与众不同有害健康,而是为了强调,这是一种非凡的品质,拥有它的人,不仅有超出常人的判断力,更需要有超出常人的勇气和毅力。去做大多数人会做的事,相信大多数人相信的东西,是全人类的一种倾向,我们这么做是为了不让自己被孤立,因为我们多数情况下会不假思索地作出与大多数人一样的选择,即便有时明知它是错的。历史上并不缺少满腹经纶、才华盖世的人才,但正如历史所展示的,真正有非凡成就的人却如凤毛麟角,他们中的大多数都成了从众压力的牺牲品,被时间遗忘,如今我们所知道的在各个领域有杰出成就的人,几乎都是能抵挡住这种压力的幸存者。

自从我们脱离穴居的环境成为文明的人类,我们赖以生存的社会就不喜欢不合时宜的言语和行为,凡特立独行者必承受巨大的压力,但有趣的是,与此同时,它却会给予不盲目从众者最高的奖赏,让他们到达成功的巅峰,甚至受到后世最虔诚的膜拜。现在,我们来看看,做到与众不同,你会得到什么好处。

让你脱颖而出的力量

从众的心理在带给我们安全感的同时也严重地损毁了一个人的独立意识,在“跟别人一样的”压力下,一些人会不自觉地完全放弃自己的主张和观点,“随大溜反正没有错”的想法,也在高效地分解着我们的思考能力。盲目从众可以完全、彻底地扼杀一个人最宝贵的自主性和创造力,能否运用自己的理性判断,并坚持这种判断,从来都是成功与失败的分水岭。

人类社会能走到今天,从来不是由只会盲目跟随的人来推动的。从达斯科里和布鲁诺因为说地球是圆的而被烧死在火刑柱上开始,到爱因斯坦推翻牛顿的定律,还有当今的基因科学,总有一些人跳出芸芸众生的眼光和行为方式,做出些在当时来看十分出格,甚至是越轨的事儿。但就是这些人,才是改变了世界和人类历史的人。不盲目从众让这些人在岁月的尘埃里脱颖而出,他们所做的事情,在当时可能遭受过千夫所指、人人侧目的境遇,但今天,他们的成功却被当成经典的成功案例被热情宣扬。

门捷列夫是俄国著名的化学家,元素周期表是他最伟大的杰作,凡是受过中学教育的人都对这张表心存敬意。从他制作出第一张元素周期表开始,一百多年来,杰出的科学家们以自己的发现使这张表越来越完善。它为后世的人们发现新元素、新物质和新材料提供了可以遵循的可靠依据,这张表,对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都至关重要。

然而门捷列夫在研究元素周期律时,却受到了科学界同行的抨击和嘲笑,这群人当中也包括他的导师和同窗。因为门捷列夫大胆地指出一些已被公认的原子量不正确,这一发现给当时的化学界带来的恐慌,就好像基督教徒第一次听说日心说一样。

门捷列夫修改了一些元素的原子量,在周期表中对它们进行重新排序,他在一片指斥声中开始这项艰难的工作,没有人认为他能成功。他的研究曾多次遭遇失败,面对众口一词的反对声,他从没考虑放弃。当他在1869年发现了元素周期律,并制作出了元素周期表时,人们开始重新测定一些元素的原子量,他们终于发现,门捷列夫是对的。多年以后,他关于化学元素的预言也全部被证实。门捷列夫因为与众不同的思想而收获了非同凡响的荣誉,化学元素周期表被命名为“门捷列夫周期表”,使初识化学的人都能记住这位伟大化学家所做的贡献。这张表中的第101号元素也为纪念他而被命名为“钔”。

从众心理是人类社会中一种普遍的心态,而且它也曾经很有效地保护过我们的种群,然而没有理性思考的盲目从众却从来没有益处。它带来的纵然不是悲剧性和灾难性的后果,也会使我们自行埋没,庸碌无为,丧失已在眼前的成功机会。

与众不同,不是负担而是财富,这是一种值得赞赏的品格。英国前首相撒切尔夫人的父亲就曾这样教育女儿:“你必须自己拿主意,你不要因为朋友们的做法而去效仿,你不要因为害怕与众不同而随波逐流……你要在众之先,而决不从众。”撒切尔夫人的父亲阿尔弗雷德·罗伯特斯,从没受过正规教育,他从食品杂货商人发家致富,后来成为格兰瑟姆市的市长。他以自身的经历总结出助力女儿成长的宝贵经验。多年以后,成为英国保守党第一位女领袖,也是英国历史上第一位女首相的撒切尔夫人,仍将不盲目从众当作自己的人生信条。为此,她曾经是英国最不受欢迎的女人,曾入选英国电视台评出的“你最痛恨的最坏的英国人”,一生功过极富争议。然而,不盲目从众的品质也使她成为20世纪最杰出的女性之一,直到她成为深居简出的老妇,仍然影响着英国。

在社会中我们必须遵守生存所必须遵守的法律和道德规范,但在此基础上,我们可以不管世俗的看法,以及一般人所谓的经验和教训。因为,大多数获得成功的杰出人物,能够脱颖而出,正是因为他们的与众不同。如同著名投资家吉姆·罗杰斯所说,这个世界上从不曾有哪个人是只靠从众而成功的。

吉姆·罗杰斯是国际著名的投资家和金融学教授,他创建的量子基金和罗杰斯国际商品指数让他在金融投资界家喻户晓;他也是《财富》《华尔街日报》《金融时报》的长期撰稿人,每天都有无数想发财的人把他的文字当成财富圣经来阅读。

拒绝从众是罗杰斯的人生信条,后来被他自己总结为成功的法宝。他一生做过很多“出格儿”的事儿,其中包括创造了两项环游世界的吉尼斯世界纪录,其中一次所使用的交通工具竟然还是电单车;还有就是在20世纪90年代初投资中国B股。

当中国刚刚开始发行人民币特种股票,也就是通常所说的B股时,大多数西方投资者都认为中国是一个不值得投资的国家。在罗杰斯之前,几乎没有西方人真的在中国投资过。1999年,在环游世界途中的罗杰斯来到中国,在这次环游中,他途经116个国家,横越245000公里,创下了他本人的第二个吉尼斯世界纪录。途经上海时,他去了海通证券营业部开立了B股账户。这次投资给他带来了500%的利润。其实,当大数人相信了一些政策分析专家的所谓常识,认为在中国投资太冒险时,罗杰斯看到的却是中国的发展潜力。他尽可能地搜集中国的资料,当亲眼看到了中国的发展状况时,他开始在中国投资。虽然心情不同,他和其他投资者都见证了中国远远超过世界上绝大多数国家的成长速度。

在罗杰斯给女儿的忠告中,他说:“不要让别人影响你。假如周遭的人都劝你不要做某件事,甚至嘲笑你根本不该去做,就可以把这件事当作可能成功的指标。这个道理非常重要,你一定要了解:与众人反向而行需要勇气。事实是,这个世界上从不曾有哪个人是只靠从众而成功的。”

成功永远降临在那些敢于冒险和走别人不敢走的路的人身上,做别人不敢做或不愿做的事,会让我们收获更大的成功。然而,这并不代表我们可以一意孤行地盲目冒险。历史上各种敢于挑战众人观点的人之所以成功,更重要的是他们在做出异于常人的举动之前都因做好了功课而成竹在胸。在做你认为对的事情之前,要搜集各种数据,作好周密的调查和研究。那些只因一时之勇就闯入一个陌生领域的人,就算有与众不同的决心也不会取得成功,只会赔上宝贵的时间和金钱。

与众不同,需要的是一颗不盲从也不盲目的心,这样一颗勇敢的心,会让你在芸芸众生中脱颖而出。

什么样的选择,决定什么样的生活

西方有这样一个寓言:海滩上有两粒沙子是好朋友,它们每天一起听涛声,一起晒太阳,一起被来海滩游玩的人踩在脚底下,日子过得无忧无虑。有一天,来了一个养蚌的人,他来海滩挑选沙子,要把它们放在蚌壳里,经过艰难而漫长的过程,一粒沙子就可以变成一颗珍珠。两粒沙子中的一个欣然前往,期待有一天能变成一颗珍珠。而另一粒沙子却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海滩,它不想吃那份苦,喜欢享受阳光的照射和海水的冲刷,对于待在阴暗的蚌壳里等待重生毫无兴趣。就这样,两粒沙子分手了,它们各得其所,是被戴在脖子上还是被踩在脚下,都是它们自己选择的结果。所以,对于人生而言,能过什么样的生活,以及喜欢什么样的生活,也都是自己对于人生这道选择题所给出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