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善与恶
大多数情况下,如果依照一般人的思想去判断对与错时,随之而来的就是烦恼与痛苦。很多人经常要求身边的人,要按照自己的想法和观点去行事,认为只有这样才是对的,对方一定会得到快乐,但结果其实往往都相反。而佛陀以智慧,为我们凡夫划定所有行为的依据:断除十不善、行持十善。这样的分界标准,让我们清楚了解哪些行为该做,哪些行为应该坚决舍弃。
十不善,就是居士五戒中的四戒——杀生、偷窃、邪淫、妄语,再加上六条——恶口、两舌、绮语、贪、嗔、邪见。
除了妄语,嘴巴最容易造的还有三个恶业:恶口、两舌、绮语。为什么佛教用“恶口”这个词,而不是“骂”?恶口伤人,是指怀着伤害别人的恶念而说的语言。有时我们大声骂人,对方却不会生气,因为只是嗓门大,心里并没有恶意,但有时虽然柔声细语,却可以把人心碎万段。佛经里说,如果对方有明显的缺陷或缺点,不可当面直接说出来,因为这不是为他着想,而是让他难堪。
两舌,是指挑拨离间。挑拨,是把正的讲成反的,“没有”的事说成“有”,让人与人之间产生嫌隙,彼此之间的关系受到破坏。以前的时代,要东家长、西家短地说人闲话,还要找三姑六婆帮忙传话,花的时间也长。现在太简单了,网络、电话、媒体都很发达,一通电话就能达到目的。
而一个谎言被放到网上,只要几个人转载或转发一下,一个晚上可能有几万人相信那是真实的,两三天后就能看到网上谎话连篇。这就是说话不负责任,完全不考虑会带来什么后果。
绮语,一般是指说些无聊的语言,不一定是大恶大非,但都是些没有意义、会引起人心贪嗔或散乱的话语。像现在因为无聊,一群人一起上网玩偷菜的游戏,来打发消磨时间,或是平时没事闲聊天,都属于绮语,这是我们非常容易犯的,更需要谨慎。
心的三种恶业:贪念、嗔恨、邪见。
贪念,就是对不属于自己的任何人事物,生起想要占有的心念。
嗔恨,就是对别人的所作所为,心中感到不满,想伤害或希望对方受苦。如果只是不满意别人的行为而不高兴,这是嗔;一旦再带上恨就麻烦了。尤其是事情发生以后,一直怀恨在心,一次次的反复回忆事发时的情景,持续酝酿着那个恨,让它在心里慢慢发酵。本来一件小小的事情,被重复的回忆之后,就像吹气球一样,不断在膨胀。它可以维持很久,存在一天就让你痛苦一天,看着好像很吓人,但其实针一扎马上就没了。嗔恨,完全是损人不利己,百害而无一利。
邪见,就是不相信因果。邪见不是反对或不认同某种宗教教义,而是认为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都不需负责任。比如,认为杀生或偷窃都没关系,不会有什么后果,其实就是否定因果和轮回。
我们常常想不明白,为什么痛苦会降临在自己头上,因此而不甘愿。比如,为什么我生病,别人却那么健康?事业不顺利时,看到事业顺利的人,心里很不平衡,想说为何自己会如此倒霉,却从来没有思考过,自己到底造过什么业,才有今天的果报,对因果的道理更不想了解。但也许那些人只是表面看着好,实际上早就要破产了,只是勉强维持而已。或者有时得罪别人,自己完全没感觉,但当别人用同样的方式对待自己时,还感觉莫名其妙,而心有不甘,这就是不懂因果带来的痛苦。
心造作的贪念、嗔恨、邪见,是不能开许或被原谅的,但是身体和语言违犯的戒律,是有可能被原谅的,主要是以心态或说动机来考量。
比如,有个坏人准备挟持并杀掉所有人,直接制伏他是最好的办法,如果没有办法制伏,为了保护更多人而把他杀掉,虽然造下杀业,但这是有功德的。因为这种情况下杀人,不是以嗔恨心,而是带着慈悲怜悯对方,和顾及更多生命的安危去做的,就会累积很大的功德。
谎言和两舌也是一样。平常好朋友之间的玩笑话或善意的谎言,没有给对方带来伤害,是准许的。很多人为了听闻佛法,不让还不理解的家人或朋友不开心,发自内心为对方着想,有时候需要编些理由,这是有功德的。因为有机缘福报听闻佛法,不知道要累积多少世的善业,才能在这时候成熟,而且也不知道以后是否还有机会,很多时候如果错过一次,以后再也没机会,就永远的错过了。所以,为了能闻法,又不让其他人生嗔恨心,说一些善意的谎言,是在允许范围内的。
像现在有很多孩子比较顽劣,聚在一起,彼此只能带来更多负面的影响,所以在他们之间“两舌”一下,让他们分开。这样做的动机和目的,是为了断除负面的联系,真正为对方着想,是被允许的。我也经常这么做,有些小孩跟着年龄大一点的孩子吸毒,父母完全管不了,送到我这里来,我就在中间做适当的“挑拨”,早点让他们分开,如果等到上瘾,就很难再戒了。
有人问邪淫能不能被原谅呢?在释迦牟尼佛座下第一批出家的僧人里,有一位修行非常好的婆罗门星宿,长得特别帅。有个年轻女孩因为他而得了相思病,卧床不起,生命垂危,找了很多医生也束手无策,最后家人才知道她喜欢上那位出家人了。亲人们没办法,只好去请星宿来看望她,他慈悲地去了,后来答应和女孩在一起,成了僧团里第一个破禁行戒的人。这在当时引起很大的争议,一个苦行僧怎能破戒娶妻呢?大家都无法谅解这样的事情,把他驱逐出僧团,又一起去请教佛陀。佛陀说:“他没有破戒,为什么要赶他走?”大家觉得很奇怪,这样怎么没破戒呢?佛陀说:“他没有任何欲望,这件事从一开始到现在,他的心里只有一个想法,就是为了救对方。如果不这么做,那个女孩会有生命危险,是他救了对方一命。”这就是表面看似破戒,但佛陀说没有罪业的著名公案。不过,这种情况非常特殊,发心要完全纯净非常困难,一般人不要轻易拿来当借口,否则还是必须承担果报的。
断除十不善之外,还要积极去做十善。佛陀讲十善的标准很简单,首先就是不可伤害别人。
不杀生,而且还要护生,就是多放生、帮助关爱别人、呵护众生,呵护我们的生存环境。
不偷窃,而且多做布施。并不是给别人钱,才叫布施,还有言语布施和行为布施等等。把自己各方面的能力,在别人最需要时与他分享,是我们能力范围内的布施。例如,把学到的佛法和别人分享,让他们产生信心,这种布施的功德也很不可思议。佛陀也说过,能接引父母进入佛门,是第一大孝,是把父母扛在肩上绕三千大千世界走一圈,都无法相比的布施。
不邪淫,而且还长时间持守净戒。不恶口伤人,就尽量真诚的以最美好的语言,跟别人沟通,常说让人悦耳顺心的话。不妄语,而且要说真实语。不两舌,而且经常化解别人之间的怨恨。不绮语,而且精进念经持咒。不贪心,而且常保有“舍”心,减少私心和占有欲。不嗔,而且常怀慈悲心。不邪见,而且依照正确的见解,行于正道。
到这里我们就明白,已经证得无上圆满正等正觉的佛陀,为了保护我们不再给自己带来痛苦和烦恼,所以制定十不善是错误的标准,十善是正确的标准。这些并不是以我们的认知作为标准,不是我们喜欢就是对的,不喜欢就是错的。大家既然已经皈依,很多弟子也受了居士五戒,就要记得时常检讨自己的身口意,到底是别人真的经常伤害自己,还是问题就出在自己身上,不要总说自己是善良的人,是好人,基本上没有人会认为自己是坏人。
与别人交往时,只要按照十善去做,对方就能感受到善意,并从中获得快乐,而不是把自己认为好的都送给别人,对方就会快乐。有一天,当我们可以对周围的人都这么做时,生活就会充满祥和的气氛。
返观内心
内心的念头生起之后,行为才会跟随着动作。如果行为满足了情绪,我们感受到的就是快乐;一旦行为满足不了它,立刻就有痛苦的感受,所以我们的喜怒哀乐,大多数是来自内在情绪的波动。但是,人真正感觉满足的时间非常短暂,得到满足以后,马上就会期待更多。这种无休止索取的欲望,带来的就是无休止的烦恼和痛苦。要是找不到解决的方法,无论我们有再大的权力、拥有再多的财富,也不可能有丝毫的快乐。
如果世间的物质、权力等等能带来快乐,佛陀根本不用出家。伟大的佛陀身为王子时,拥有所有人羡慕不已的财富权力,仍然感受不到快乐与幸福,所以才想去寻找解除烦恼和痛苦的智慧,经历了六年的苦行,最终为我们这些还在轮回中漂泊的众生,留下能走上解脱之道的佛法。
当心产生欲望之后,身体就开始不停地为它忙碌了。如果不去观察心,这个指挥者就如喝醉的大象,没有自控的能力,也没有满足的时刻。古人说:“人心不足蛇吞象”,就是形容这种情形。在拥有时,如果内心欲望能被适当的控制,能拥有当然很好。但我们没有经过训练的心,已经放任太久,往往很难驾驭,因为我们从来不愿意在转化负面的力量上,好好下工夫。比如,很多人会说:“我的脾气、性格确实不好”,讲道理时,他也很清楚应该修正,可是却从来不愿下工夫去改变。为什么古人会说“痛改”前非?如果没有勇气,不下狠心的话,无始以来已被放任惯的习气,哪里是那么容易改变的?
没有看透心的时候,随着世间八法,好听或不好听的,好看或不好看的,好吃或不好吃的,得或失,赞美或讽刺,苦或乐,所有念头全都浮动起来,把我们的心搅得七上八下、散乱不已。但是,静下来仔细观察,理解它的来龙去脉以后,就会发现它像芭蕉树一样,如果把树皮一层层剥下来,里面是空的,没有任何实体存在,做不了任何事情。当你看透时,虚张声势很久的心,也就没有任何力量了。真正能驾驭时,这颗心开始恢复正常,不会再放荡不羁,就像握紧了方向盘,现在要往哪儿去,完全由自己决定。
为什么一定要驾驭自己的心?因为你依赖它扩展快乐与痛苦。放大痛苦只能苦上加苦,在周围形成一大堆垃圾,最后生命也只能是一堆垃圾。放大快乐,随着心灵的自在,会直接影响到你的笑容、你的行为,甚至影响你为周边更多人带来无边的快乐。这样的生命肯定充满幸福,将这种快乐一直保持下去,就叫极乐世界。创造极乐世界的不是别人,正是每个人自己。
如果对贪嗔等五毒烦恼一个个分析观察,会发现它们都是微不足道的。比如别人骂你,让你非常难受和痛苦。其实,静心下来仔细想想,同样的语言,如果是好朋友说的,你就会当玩笑话了,如果是陌生人或自己不熟的人说出来,马上觉得很刺耳,认为对方故意伤害你。给快乐的人讲笑话,他会开怀大笑;给心里难受的人讲笑话,他会厌恶反感。同样一句话,在不同时间讲给同一个人听,听的人也会因为心境的不同,而有不同的感受。这些都是心在做快速分别,佛法里叫做分别心。这也说明了,如果内心是平和的,就不会被外在的环境所影响,完全看我们的心如何面对。
当心平静的沉淀在幸福状态下,即使外面打雷闪电,也会像是听交响乐一样,很惬意。但是,当心里充满了恐惧和不安,心情烦躁时,不必打雷闪电,多云的天气就可让人发狂。沙尘弥漫或乌云密布的天空,或是很小的事情,都会刺激到你脆弱的神经,感觉快崩溃了。
这就是我们需要更深层了解内心世界的重要性,一旦真的了解,就会发现心是可以一层层被剥开的。我们看到海面有很多起伏的浪花,是因为海面上有更大的空间,可以让浪花升腾飞舞。越深入海底就越平静,因为没有浪花翻腾的空间,也因此有更多生命平静存活着。我们的内心世界也是如此,每天心浮气躁,妄念不断,都是在往外寻求安全感。只有学会把向外转成向内寻求,慢慢扭转过来,不要让心有太多散乱的空间,沉淀下来以后,才能真正感受到内心世界是怎么回事。在那下面,还有很多平常根本不会去思考的层面,再继续往下沉淀,在更深层的地方,就会找到我们所谓的灵魂,也就是我们经常听到“人性本善”的一面。
很好的例子是,佛法让历史上很多残暴的国王停止伤害和杀戮。历史上有多少国王,像阿阇世王一样残暴,但都在佛法的调伏之下,一个个痛改前非,最后成就了罗汉和菩萨的果位。统一印度的阿育王也是如此,刚开始到处征战,遇到佛法之后,也是放下屠刀,让全印度的人学习佛法。蒙古的成吉思汗也是一生四处征战,但从忽必烈开始,就让所有臣民一起学习佛法。藏族在吐蕃王朝之前,和蒙古人一样骑着马到处打杀,打杀征服之后,土地又带不走,最多只是告诉人家“我比你强”而已,但佛法传入藏区以后,藏族人就把暴力放下了。
我们的生活充满了喜怒哀乐,完全是因为“我执”而产生。佛法里的“执著”,白话一点讲叫做钻牛角尖。为什么学习佛法,对我们的生命是如此重要?究竟学的是什么呢?就是学习打破执著的方法,把自己从烦恼和痛苦中解救出来。所以,每时每刻记得多观察自己的内心世界,观察越多,获得的快乐也会越多。
生活中能否感受到快乐很重要,但我们最不愿意做的,就是往内观察自心。这都是习气造成的,人很轻易就可看到别人身上的蚂蚁,但就是无法看到自己身上的大象。我们都是为了从轮回痛苦中解脱,才学佛的。如果学了很久,佛理也都懂了,但是自己的脾气性格,一点变化都没有,这时候就需要反过来对自己发脾气了:“为什么道理都明白,就是做不到呢?”
无始以来的习气,让我们观察自己是那么困难,而且非常痛苦。因为眼、耳、鼻、舌都朝外,批评别人或挑剔别人的毛病时,我们的心跑得比谁都快,分析得比谁都仔细,而且乐此不疲。但是反过来要分析自己时,就觉着累了,特别不愿意,懒惰到无以复加,不愿意承认自己有缺点毛病,有时候即使承认了,也只是装装样子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