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无算计不诸葛(上)
48083000000005

第5章 初出茅庐(2)

如果因这场胜利而激怒曹操率百万大军来攻,小小的新野城必定会被踏为齑粉。

心理感悟:每个人都有幸运的时刻,但最重要的是将幸运的利用价值最大化。

唉!怪我当初看错人了。

曹操再问于禁,于禁就把李典说的那番话再说了一遍,但根本就没提李典。曹操盛赞于禁高才,并任其为大将军。于禁由此进入了曹操的视野,此后一路高升。

此后,于禁带领庞德攻打关羽时,因不想庞德斩杀关羽立大功而暗中牵制,客观上帮了关羽的大忙。最后关羽大胜,而于禁屈膝向关羽投降。

于禁这种做法是很不地道的。一个敢于厚颜无耻强抢他人功劳的人,也一定是一个嫉妒他人立功的人。

诸葛亮再次劝刘备把刘表的荆州夺过来!

他深知,只有以整个荆州为基地,自己尽心竭力,才有可能挡住曹操的雷霆一击。

我已经病入膏肓,只好托孤给贤弟。我两个儿子都不成器,我死之后,贤弟你来掌管荆州吧。

诸葛亮内心非常无奈。无论是从客观还是从主观来考虑,他都必须将自己置于“必胜神话”的顶峰。但刘备的执著让他精心谋划的战略失去了根本前提。

诸葛亮最担心的事情还是发生了。曹操决定兴兵百万,一举扫平刘备刘表,并趁势荡平江南,一统天下。

在一般人眼里,刘表一直是“无能”的代名词。其实这种看法并不准确。刘表能在乱世中掌控荆州这么大的地盘,并多次击退勇猛善战的小霸王孙策的进攻,这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刘表诸葛也难为无米之炊啊!

一般的人,到这时候不是找退路,就是开始抱怨。真的英雄,就是在客观条件极为不利的时候,依然挺起胸膛,并致力于将微薄的可能性转化成胜利。

但刘表的雄心却随着年老体衰而逐渐消减,以至于后期陷入“无作为”的境地。尽管如此,刘表还是再次展现了英雄本色。他这次托孤,着实给刘备上了一课。

上天再次给了刘备和诸葛亮一次机会。

刘表嘴里说是“托孤”,却又让刘备来执掌荆州。 “托孤”是让刘备辅佐自己的儿子,掌管荆州则是让刘备为荆州之主,两者是矛盾对立的。刘表这是将了刘备一军,用刘备一贯的“仁德”名声来约束刘备。

人都是有保持表里如一的一致性需求。

我一定会竭尽心力,扶助贤侄。我怎么敢自己来执掌荆州呢?

你侵权!

此时,刘表刘备都还不知道曹操大军已向荆州进发。

如果知道情势已经十分危急,刘表会立即让长子刘琦继承荆州,让刘备尽心扶持。

刘表巧妙地“逼”刘备许下了承诺,刘备不得不为实现自己的承诺而努力奋斗。如果这样,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留名青史的很可能就是刘备,而不是诸葛亮了。

主公啊,您这次不接受,大祸就不远了。

刘表这一招的威力让刘备记忆深刻,以至于他在白帝城托孤时也如法炮制了一番。

可惜刘表还是有些优柔寡断,错失了这唯一的机会。

刘备为了调和内心的认知不协调,只能选择为自己的行为辩护。刘备的脸皮实在薄了一点。李宗吾的《厚黑学》中说刘备是靠脸皮厚赢得三分天下的。这句话其实最不靠谱。如果刘备脸皮厚一点,他完全可以按照刘表的吩咐,立即辅佐刘琦继位。

胡说八道!

诸葛亮并不能理解刘备当时的压力。

如果他此刻能够理解,日后当刘备说出类似的话时,就不会倍感压力,涕泪横流,连连表忠了。诸葛亮在刘备病榻前的心情,和刘备在刘表病榻前的心情是一模一样的。

此时刘表未死,还能压得住蔡瑁之流,再加上诸葛亮的智慧,关张赵云的勇猛,应该可以将荆州掌控在手里。这样,即使曹操来犯,刘备以整个荆州之力抵挡,胜负当是未知之数。

此后,刘表病死。蔡氏篡改刘表遗命,扶立亲生儿子刘琮继位。

曹操大军将到,刘琮束手无策,只好向曹操献上降表。

如果我接受了荆州,别人都会指责我忘恩负义。我实在是不忍心。

认知不协调这本来是刘备光明正大地夺取荆州的最好机会。刘琦也向刘备表示,愿意尽起麾下精兵,夺回父亲的基业。

但刘备的兵力还是那四五千人。诸葛亮还是只能借助外界的资源帮助自己取得胜利。这一次,诸葛亮还是要采用火攻,而且加上了“水攻”。

但一切已经太晚了。曹操的先头部队已兵临城下,诸葛亮立即转入了自保的部署之中。

诸葛亮令百姓尽数搬离,命赵云率三千兵马等曹兵入驻后火烧新野,又派关羽去白河上游用布袋堰塞水位,伺机决水。还派张飞去白河渡口埋伏,截击被火水击溃的曹兵。

曹军前锋曹仁曹洪许褚杀至新野,遥见刘备诸葛亮在一山顶对坐饮酒,旁边鼓乐手大吹大擂。曹兵当即发起攻击,却被滚木石雷打将下来,无法登山。

眼看天色渐晚,曹仁命令抢进新野城安歇。

半夜突然火起,曹兵惊慌中死伤无数,拼命逃生。

待逃到白河岸边,却被关羽决堤放水,淹死无数。曹军残兵狼狈逃窜,又被张飞追杀,伤亡惨重。

丞相,刘备将新野百姓全部迁入樊城,如果我军发起进攻,樊城必成齑粉。这样对丞相的仁义名声不利。不如派人去劝降刘备,既可唾手可得城池,又可彰显爱民之心。何乐而不为呢?

谁可以去当这个说客呢?徐庶和刘备交情最好,派他去最合适了。

这一次大胜,彻底奠定了诸葛亮在军事指挥上的权威地位。但新野也烧焦了,只能先去樊城了。曹操得知部下伤亡惨重,不由大怒,立即起兵去攻樊城。

徐庶当初在不得已的情况下离开了刘备,现在却转过来要劝刘备去归降曹操。刘晔算计到了承诺—一致对徐庶的约束力,但他却没想到,这并不是唯一的心理学规律,还有另外一个心理学规律也会发挥效用。这就是互惠原理!

徐庶是我花了很多心思才从刘备那里挖过来的。如今他的老母已死,我已没有能约束他的东西了。派他去不等于放虎归山吗?当年徐庶把我打得很惨,现在诸葛亮又把我打得很惨。这两个人要是联手一起对付我,我哪里还能称霸天下呢?

曹操同意派徐庶去劝降刘备。

这真是世界上最奇怪的一次劝降。

丞相光明正大地派徐庶为使者,如果他不回来,就会贻笑万世。您派他去吧,他必定会回来的。

刘晔深知承诺的约束性,无论是隐性的,还是显性的,都能够让人遵行不悖。

心理感悟:对局外人来说,天下无难事。

﹃承诺一致﹄原理徐庶是不会劝降刘备的。相反,他揭发了曹操想借劝降收买人心的企图,并将曹操兵分八路,要踏破樊城的军事部署通盘相告。

虽然徐庶在临走前推荐了诸葛亮,但还是觉得没有还够刘备的恩情。

大军压境,刘备为什么不会向曹操投降呢?刘备一贯是个能伸能屈的人,一直没少换主子,但现在可有点不一样了。自从得了诸葛亮,尤其博望坡和新野城的两把火一烧,更是将刘备的信心和雄心烧得旺旺的。

这一次劝降,倒成了老同事、老朋友间难得的欢聚。笑饮畅怀后,徐庶告辞而去。

刘备甚至有些盲目地认为,有了诸葛亮,不管在什么样的艰苦条件下,都能以少胜多,以弱胜强。

我们赶快放弃樊城,去取了襄阳安身吧。

刘琮贤侄,我只是为了救两县百姓,别无他意。请赶快开门。

刘使君乃仁德之人。

你们为什么不放他进城?!

我们还是去江陵吧。江陵是荆州的钱粮之地,取了江陵,胜过襄阳许多。

但诸葛亮是人,不是神。面对曹操的百万大军,水火都是靠不住的。

刘备要跑路,新野、樊城两县的百姓也要跟着。这虽然体现了刘备的号召力和影响力,但也极大地影响了刘备逃命的效率。

襄阳城中有一员大将,名唤魏延。他见此不由大怒。

魏延斩杀守门将士,打开城门。荆州名将文聘赶上和魏延厮杀。刘备眼见两相争斗,必会伤了无辜百姓,就此决定不入襄阳,便再问计于诸葛亮。

蔡瑁张允等人心怀鬼胎,一直防着刘备,哪会给他开城门呢?一阵乱箭射退刘备。

曹操一路紧逼,刘琮献了荆州。曹操大封荆州文武,却以遣刘琮去任青州刺史为由,于路上将其杀死。

魏延眼看刘备走远,襄阳已难安身,只好去长沙投奔太守韩玄。

魏延此举等于是预先施给了刘备一个大大的恩惠。正是这个恩惠带来的回报,日后反过来救了魏延的性命。

诸葛亮只好建议刘备赶快派关羽去江夏向刘琦求救,再派张飞断后,赵云保护家小,尽快撤离。

诸葛亮劝刘备弃了百姓,赶快逃走。诸葛亮的想法是对的,当然也有一丝自私的成分。但刘备不从。

曹操调理好荆州,急令手下去隆中抓捕诸葛亮的家小。但诸葛亮早已从徐庶之母被诈中吸取教训,出山前就将家小安排到安全的地方了。

曹操探知刘备只跑出三百余里,当即命手下铁甲骑兵,限一日一夜赶上擒拿。

诸葛亮知道一场大溃败已经无可避免。这一场溃败足以击溃他此前树立的威信。诸葛亮决定先离开。他这样做,并不能说完全是贪生怕死,他只是想保存实力。

诸葛亮的算计是十分精妙的。曹兵赶上,有张飞赵云两员悍将在旁,刘备自己也是戎马出身,性命一定是能保住的。但自己毕竟只是个文人,危难之际,也不可能有人来保护他。

诸葛亮开始谋划脱身之计。这一计非常重要,绝不能让人认为诸葛先生见势不妙先溜了。如果给整个组织留下这样的印象,以后就很难开展工作了。

云长去刘琦公子那里讨救兵,怎么到现在还是音信全无啊?

刘备也着急起来。毕竟,刘琦手下的那两万精兵,是目前唯一可倚靠的力量。但刘琦凭什么要拿出他最后的本钱来救你呢?

既然主公如此吩咐,我哪里敢推辞啊!

诸葛亮当即带着刘封和五百军兵火速赶往江夏。

从目前的兵力来看,这已经是刘备所能够派出的最大的保护力量了。

诸葛亮走后,曹兵赶上。刘备一败涂地,老婆糜夫人也死在乱军中。

刘备唯一的儿子阿斗,幸亏赵云七进七出长坂坡,才救了回来。

曹操大军赶上,张飞在当阳桥头,一声断喝,威势霸天,竟然吓退了曹操百万大军。但曹操很快回过神来,继续逼近,要将刘备赶尽杀绝。

刘备想了想,只有诸葛亮最有可能说动刘琦。要不是诸葛亮给刘琦出了个去镇守江夏的主意,说不定他已经死于后母蔡氏之手了呢。

诸葛亮一到江夏,刘琦果然知恩图报,立即将麾下精兵尽数派出,分为两路,赶来营救刘备。

看来得麻烦军师你亲自走一趟了。刘琦感激你此前点拨之恩,必定会知恩图报,速发救兵的。

曹操暂时放过了刘备,却对东吴孙权动了心思。

丞相可派使者去江东,请孙权共擒刘备,分割荆州之地,永结盟好。孙权知道丞相兵马雄壮,必受惊扰而来投降。如此则不战而屈人之兵,大事成矣。

荀攸的计策前半部分确实是好计。如果曹操先和孙权结盟,那刘备真是死无葬身之地了。收拾了刘备,曹操再对付孙权就十拿九稳了。

心理感悟:施惠是一门最考验眼光是否长远的学问。

两路援兵齐出,曹操决定暂时按兵不动,先着手处理荆州的内部事宜。这是曹操一辈子中犯下的最大的战略失误。

荀攸之计的后半部分虽然确实吓坏了孙权,但却是一个极大的败笔,留给了诸葛亮一丝绝境求生、惊天逆转的缝隙……诸葛亮原本计划先谋取荆州,再以此为资本与东吴联合。但现在荆州已被曹操攻占,再要和东吴谈联合已经是镜花水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