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无算计不诸葛(上)
48083000000004

第4章 初出茅庐(1)

刘表在我危难之时收留我,对我有大恩。我怎能趁其危急,就夺了他的地盘呢?

刘备得了诸葛亮,整天和他谈论天下大事,情好日密。

关张二人看在眼里,很不是滋味。

真是仁义之主啊!

这是诸葛亮为维护自己择主的正确性而找的一个理由,但他内心却开始隐隐觉得刘备所行和当初他在隆中的时候有些不一样了。

这件事正暴露了诸葛亮在实际经验上的匮乏和稚嫩,却彰显了刘备久历风霜的老练。当年,陶谦三让徐州,刘备无可推脱,勉强接受,但最终还是没能保住这块地盘。

话说刘表眼见两个儿子不争气,有意将荆州托付给刘备。诸葛亮得知,大喜过望,没想到刘备竟坚辞不受。

诸葛亮问刘备为什么不接受主动送来的大礼。

刘备知道,地盘不是馒头,别人一让就可以接受的。荆州当时被蔡氏宗族牢牢掌控,即使刘备接受了刘表的大礼,也还是不能掌控大局。

闲谈间,刘表的长子刘琦来访。

父亲指日不保,继母不肯相容,我危在旦夕。请叔父救救我吧!

贤侄,这是你的家务事,我也没办法啊。要不,你请教诸葛先生吧。

诸葛先生。

这是家务事,我也难以谋划啊。

次日,刘备让诸葛亮代自己去刘琦处回礼。刘琦热情款待。

继母不容,请先生教我避祸之策。

我客居此地,实在是不能说啊。万一泄露了,就没有容身之地了。

那好,先生既然来了,请到密室共饮数杯。

刘琦刘琦只好告辞。刘备送出,对其耳语几句。刘琦拜谢而去。

好,我看看。

我在阁楼上收藏了一本古书,怎么也看不懂。

先生能不能指点一二啊。

很简单,刘琦就是要让诸葛亮的多次拒绝积累起其内心足够的愧疚感,以便为施行下一步的策略做好铺垫。

先生不说就算了,又何必急着告辞呢?还是再喝几杯吧。

这不是我所敢谋划的。

公子你就不要强逼我了。我先告辞了。

继母不容,请先生教我避祸之策。

刘琦的这一招是标准的“闭门羹”技巧。诸葛亮已明确表明不肯赐教,那为什么刘琦还要一次一次苦苦求教呢?

﹃闭门羹﹄技巧先生请。

书在哪里?

刘表病入膏肓,长子刘琦孱弱,次子刘琮年幼,军政大权都掌握在刘琦的继母及其弟蔡瑁之手。如果帮助刘琦,惹恼了蔡氏一系,兵微将寡的刘备就很难在新野安身了。

利他,就是为了获得回报或逃避惩罚。这两者都不搭边,诸葛亮是不会对刘琦施以援手的。

我多次请求先生赐教我活命之策。先生总是唯恐泄露,不肯见教。今天这里上不至天,下不至地,出君之口,入我之耳。先生可以教我了吧。

继母不容,请先生教我避祸之策。

诸葛亮觉得自己受了愚弄,转身就要下楼,却见阁楼口的胡梯已经被撤去。

为什么刘琦多次求教,诸葛亮却总是不肯帮他呢?这个问题的实质就是:人为什么会有帮助他人的行为?

由互惠原理可知,人们乐于主动施惠,实际上也是在潜意识中期望获得回报。

先生再不肯赐教,我只有死在先生面前了。

公子不可!

晋献公的正妻生了两子,长子申生,次子重耳。正妻死后,晋献公宠信骊姬。

骊姬生了一子,想让自己的儿子继位,就想办法谋害申生和重耳。结果,申生被害死,重耳出逃。

申生在内而亡,重耳在外而安。公子你为什么不效法重耳呢?现在江夏缺人把守,你为什么不对父亲说愿意领兵去江夏镇守呢?

谢先生赐教!

如果刘琦死在自己面前,蔡氏一党就会以此为由治诸葛亮的罪,并将刘备赶出荆州。诸葛亮再不出主意,就会损及自身利益了。

你难道没听说春秋时期晋献公的故事吗?

更重要的是,诸葛亮早就想夺了荆州做安身立命之地。只有刘表的两个儿子为了继承权争夺起来,诸葛亮才好借乱起事。

心理感悟:利他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利己。

主啊,我要去天堂享福,不去地狱受苦。

诸葛亮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做出了利他的行为。

这足以说明,利他一定是建立在对自己有利的基础上的。

诸葛亮此举实际是一箭双雕之计,既解了刘琦眼前之困,也等于是预先施惠。

此前,在诸葛亮眼里,刘备始终不过是一个仁德之主。

但这一次,却让诸葛亮对刘备的能力佩服起来。刘备一生中,总共让诸葛亮对他佩服了三次,这是第一次。

也许有人会说,很多有着坚定宗教信仰的人,可不是这样的。

实际上,再虔诚的宗教信徒,也是为了自己内心的安宁或为了早日修成正果而不断利他的。归根结底,也还是为了自己。

诸葛亮回到新野,猛然想起以刘琦之智慧,是不会想出上屋抽梯这样的绝计的,一定是刘备在暗中操控了这一切!

由于评价顾忌使然,诸葛亮想尽快证明自己。这时候,有一个善解人意的人非常及时地给诸葛亮创造了一个机会。这个人正是曹操。

但事情的发展却不符合诸葛亮的预期,使他陷入了两难之中。

不击败夏侯惇,关张必然视自己为无能之辈,让自己无法立足;击败夏侯惇,就会引起曹操的高度重视,曹操甚至会亲率大军来攻打。

小亮子,想要机会吗?

曹操已经让刘备安枕太久了,他决定对刘备下手。夏侯惇主动请命,曹操任命他为都督,以于禁、李典为副将,率领十万大军杀奔新野。

刘备对诸葛亮好,关羽和张飞很不开心。

诸葛亮早就觉察到了这一点。

曹操的举动给了诸葛亮一个证明自己的好机会,但他却很不开心。

因为他的战略三步走是:取代刘表、联合孙权、对付曹操。

评价顾忌大哥,你派“水”

去迎敌不就行了!

“水”?“谁”?刘备看到张飞一副手舞足蹈的惫赖模样,这才明白过来。

出谋划策靠孔明,上阵杀敌还是要靠兄弟,你们可要摆正态度啊。

内部的不和谐是刘备最担心的事情。他让关羽张飞先退下,再请诸葛亮前来议事。

曹兵有什么可怕的呢!

哇!太好啦!

不过,我现在却没办法来对付曹兵。

为什么呀?

您的两位兄弟一直对我不服气,我指挥不动,怎么来行兵布阵呢?除非您把剑印授权给我。

曹操派夏侯惇率十万大军前来攻打,二位兄弟,该如何迎敌啊?

曹军来攻,刘备请来关张二人商议对策。

诸葛亮这是借机主动要权。如果他此刻不说这番话,定位于“参谋”的角色就此定型,日后就没有机会再将权力掌控在自己手里了。

这是诸葛亮平生第一次发号施令。他知道自己只有一次表现机会,许胜不许败。但敌我兵力强弱悬殊,诸葛亮在他人在场的压力下,受评价顾忌影响,最终做出了行险的决定——火攻!

你给我们都派了任务,你自己干吗呢?

我独自镇守新野县城。

﹃他人在场﹄效应这正是让刘备无法拒绝的唯一的最佳时刻。

刘备只能同意将剑印委交给诸葛亮。由此,诸葛亮成功地将自己由参谋的身份转化成了三军主帅。

诸葛亮派关羽张飞各领一千五百军马,在博望坡左右埋伏,先放过曹兵,待火起后,再发动攻击。又派关平刘封准备引火之物,瞅准时机放火。再派赵云为前部,许败不许胜,诱敌深入。诸葛亮再请刘备亲率一支军马,随时接应救援。

心理感悟:好心办坏事、坏心办好事似乎是这个世界运行的恒定法则。

诸葛亮知道,现在不是讲道理的时候。中心途径的说服是没有用的,只能采用外周途径。

剑令在此。

违者必斩!

关张的态度是对诸葛亮的一种隐性攻击。攻击可分为两种:一种是敌意性攻击,一种是工具性攻击。敌意性攻击是以伤害为目的的,而工具性攻击则是把伤害作为达到目的的一种手段。

诸葛亮显然不是善茬,他不但有效反击了关张的攻击,而且还利用关张的攻击,达到了将军政大权掌控在自己手中的最优目的。

你倒是聪明得紧。我们都出去卖命,你却在家里安坐。这是什么道理?

关张对诸葛亮进行隐性的工具性攻击,是为了达到把诸葛亮排挤走的目的。这种攻击在职场屡见不鲜。

说服的外周途径但在诸葛亮的部署中,甚至安排了庆功宴席。这种胸有成竹、镇定自若的气度,把一场理论上必败的战役从心理上包装成了必胜的战役。正是这种气度感染了包括刘备在内的所有人,从而信心百倍、勇气激增。

战争的胜利,并不简单取决于所占有的资源多少,而是取决于对资源的战略性配置。

从这个角度来讲,诸葛亮可以说是古往今来最出色的军事家。

赵云战不数合,立即溃退。韩浩提醒夏侯惇,说赵云乃诱敌之计,夏侯惇不信。说话间,刘备亲带伏兵出击。夏侯惇更加不以为意,继续向前攻击。

诸葛亮部署停当。他表面上镇定自若,内心却忐忑不安。毕竟以四五千兵马对付十万大军,没有任何一个伟大的军事家可以夸口说必胜的。

夏侯惇率军行至博望坡,看到赵云带了一帮老弱残兵迎战,不由放声大笑,当即命令发动攻击。

敌意性攻击 工具性攻击天啊!你说得对。你赶快去收束后军,我赶到前面去和夏侯都督说。

这个人就是夏侯惇的副将李典。夏侯惇冲锋在前,于禁李典押阵在后。

道路狭窄,树木芦苇丛生,恐有火攻!

此时天色已晚,夏侯惇赶杀到了狭窄地段,两侧都是芦苇。但夏侯惇手下一人心思敏锐,识破了隐藏的危险,差点让诸葛亮的第一仗功败垂成。

经于禁一提醒,夏侯惇也立即醒悟过来,急令后退,但已来不及了。诸葛亮的火攻已经发动!

曹兵自相践踏,死伤不计其数。夏侯惇死命逃脱。后面赵云返身杀回,前面关羽张飞发动伏兵掩杀。诸葛亮借助火攻,以少胜多,取得了开门第一仗的辉煌战果。

经此一仗,诸葛亮建立起足够的威信。张飞性子直,对诸葛亮心服口服,再无二心。但关羽始终自重身份,虽对诸葛亮的能力已无疑义,但对他的做派风格还是保留着意见。

诸将收兵回城。诸葛亮早得捷报,他立即吩咐手下,从库房中取出来一样他早已准备好的东西,这是他赖以塑造自身光晕效应的重要道具之一。

却说众将行不数里,只见路旁有一辆车,车上坐着一人,羽扇纶巾,翩翩若仙!不是别人,正是诸葛亮!

这是诸葛亮第一次以乘车的姿态出现在战场上!

凡人皆有得意时。当一个人处于上升趋势的时候,往往天时地利人和都会主动助你成功。诸葛亮正是处于这样的一个急速上升趋势,所以他传奇般的经历还要继续。

这一场胜利是有着幸运的成分的。如果李典恰在夏侯惇身旁早点提醒,恐怕火攻计划就会落空了。

诸葛亮在运用这些“形象化道具”的时候,是把握好尺度的。他是在胜利已经十分确凿的时候,才推出了这辆车子。

你自幼用兵,怎么就不知道狭窄之处会用火攻呢?

于禁曾经提醒我,但已经来不及了。

诸葛亮的这辆车,就是仿造孙膑的车子所造。他深深懂得“形象化道具”之于塑造光晕效应的重要性。

诸葛亮这样做,自有其用意。

历史上,乘坐车子指挥战斗的似乎只有战国时期的杰出军事家孙膑一人。但孙膑是因为髌骨被庞涓挖去致残,不得不乘车上阵。

诸葛亮之所以没用锦囊和激将法,是因为威信尚未建立,用了非但无益,反而会激起诸将反感。

夏侯惇狼狈不堪回到许都,自缚去向曹操谢罪。

这样独特的打扮和乘行工具,突出展示了诸葛亮好整以暇、挥洒自如的风貌!诸将一见,真是惊为天人,拜服于地。由此,诸葛亮自我造神的第一步圆满完成。

刘备诸人均欣喜不已,但诸葛亮却高兴不起来。他知道,这次胜利的侥幸成分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