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漫画无算计不诸葛(上)
48083000000011

第11章 瑜亮斗智(1)

我东吴费了这许多兵力心血,才将曹操击败。

你刘备却想趁机夺取南郡,真是可恶至极。

心理感悟:过犹不及是人人无法避免的言行惯性。

周瑜决定去油江口面见刘备,并光明正大地告诉刘备不要妄图染指自己看中的东西。

再说周瑜击败曹操后,决定乘胜拿下曹仁把守的南郡。

启禀都督,刘备已经屯兵油江口。

诸葛亮想要尽快攻取荆襄之地,为刘备夺得真正属于自己的地盘。而周瑜和诸葛亮的想法如出一辙。

追求“光明正大”这一点限制了周瑜,所以,他最多只能成为伟大的军事家,而无法成为伟大的政治家。而无法成为伟大的政治家,反过来又限制、抑制了其作为军事家的伟大。

周瑜引兵来见刘备。他的想法是,如果刘备不识相,那么就先结果了刘备,再图荆襄九郡。

玄德公移兵在此,莫非是想攻取南郡啊?

答“是”,就给了周瑜一个骂人的口实。赤壁之胜主要出力的是东吴,刘备却乘机捞了不少实惠。周瑜只要以此谴责,向来为“仁义道德”束缚住手脚的刘备是无言以对的。

诸葛亮知道眼前绝对不能和周瑜硬碰硬火拼(从实力对比来看,相差悬殊)。现在想要攻取荆襄之地,还要将周瑜作为可以借力的资源。

诸葛亮很快想好了一箭双雕的好办法,既能借周瑜之力取得荆襄,还能狠狠地报复周瑜,为自己出一口恶气。

诸葛亮将应对之道教给了刘备。

周瑜的话出乎刘备和诸葛亮的意料,也说明周瑜的思辨力是很强的。答“否”,则正中周瑜下怀。

回答呀!

我听说足下要攻取南郡,所以前来相助。

如果都督不取南郡,那我是一定要取的。

刘备在诸葛亮的点拨下,早已知道周瑜最受不得激将。

胜负难料啊。现在曹操派曹仁留守,此人勇不可当,我担心都督劳而无功啊!

我要是取不了南郡,就听凭你去攻取!

等的就是你这句话!

这可是你说的。子敬孔明都在这里为证,你可不要反悔!

大丈夫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何悔之有!

但刘备的回答也不能不让人佩服他的应变之快。

这个回答寓攻于守,反将了周瑜一军。

现在南郡已经是我囊中之物,我怎么会不攻取呢?!

诸葛亮也连忙进一步明确。

都督此言甚是公论。先尽东吴去取,如果攻取不下,主公再取之无妨。

周瑜调兵遣将,与曹仁交锋,先攻取了夷陵,又围住南郡猛攻。

曹仁眼看难以抵挡,突然想到曹操撤退之时曾留下一个诈败之计。

曹仁曹仁依计而行,将周瑜诱进城池,一阵乱箭,射伤了周瑜。箭上有毒,周瑜痛不可当,只能引兵而退。

如果让周瑜先攻取了南郡,我又到哪里去安身呢?

主公不必多虑,我自有安排。

周瑜只能认账,当即告辞而去。承诺对双方都是有约束力的。只要自己拥有攻取南郡的优先权,一切都不在话下。

众将为其安危考虑,任曹仁如何挑战,只是按兵不动。周瑜在病榻之上,听到曹兵搦战之声。

你们收兵不战,到底是想怎么着?!

众将担心都督身体,都想收兵回江东,等都督箭疮平复,再来攻打。

真是被刘备的乌鸦嘴言中了。

现在不取南郡,刘备就要出兵,东吴就丧失机会了。如果真是这样,我周瑜的脸还往哪放啊!

大丈夫既食君禄,当死于战场,马革裹尸而还。岂可为吾一人而废国家大事乎!

真是忠肝义胆啊!曹仁出战,吩咐诸将大骂周瑜。周瑜口吐鲜血,被手下抢回营中。周瑜使出诈死之计,吩咐将士遍传自己的死讯,全营挂孝。

曹仁上当,乘夜偷袭,却被伏兵击溃。周瑜心怀大畅,乘胜就要攻下南郡。

周瑜强自披甲上阵,他这一番举动,其根源还在于他和刘备的约定。如果没有这个约定,他尽可养好箭伤,再来徐图南郡。

周瑜到了城下,却见大门紧闭,城墙上旌旗飘扬,却是刘备的旗号。都督得罪了。我已经奉军师的将令,攻取南郡了!

双方明明约定,只有周瑜兵败不能攻取,刘备才能出兵。

现在周瑜眼看就要成功,诸葛亮却派赵云趁机袭取了南郡!

大家各为其主,诸葛亮即便是和周瑜刀兵相见都是可能的,采用“欺骗”的手法当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诸葛亮是利用周瑜牵制了曹仁的主要兵力和注意力,才偷袭得手的。

诸葛亮的行为确实有负道义。但他这样做其实也是对周瑜先前恶行的一种报复。

诸葛亮正是这样做的!和周瑜定下先后攻取的约定,就是为了达到攻击成本最小化和报复效力最大化这一双重目标。赵云奉命所作的说明,更是将周瑜所受的愚弄公之于众,让周瑜的自尊心备受摧残!

诸葛亮又用兵符去夏侯惇把守的襄阳,伪诈求救,如法炮制,叫关羽拿下襄阳。荆襄大半都落入了刘备之手。

那么报复在什么样的情况下能达到最大的效力?

就是在通过“事前欺骗”来取得了报复的结果后,再通过“事后解说”把报复的谋划及实施过程一览无余地展示给报复的对象。

诸葛亮得了南郡之后,用曹仁的兵符诈调荆州守军前来救援南郡,却让张飞乘虚攻下荆州。

心理感悟:世界上可能有无缘无故的爱,但一定没有无缘无故的恨。

周瑜闻知,大叫一声,箭疮迸裂,半晌方醒。

不杀了诸葛村夫,难解我胸中怨气!

我先去找刘备说理!

好,先光明正大,说不通再动兵不迟。

此前曹操率百万大军前来擒拿皇叔。

而我江东耗费钱粮、折损人马无数,才杀退曹操。

曹操所占之荆襄九郡,理当归我东吴所有。而今皇叔使用诡计,将荆州、襄阳、南郡夺取。下官愚钝,请皇叔给我一个说法!

这不是周瑜心胸狭窄,换了任何人,受了这样的愚弄与打击,都是要反击报复的。但鲁肃拦住了他。

鲁肃来见刘备。

鲁肃这番话属于说服的精品。

第一,说服是要选准对象的。

刘备受“仁义道德”的标签约束,而诸葛亮没有。所以,鲁肃只对刘备下手。

第二,鲁肃懂得“施惠求报”的互惠原理。东吴耗费钱粮人马救了刘备,是给刘备的一个天大的恩惠。那么,刘备就应该知恩图报,不应该插手东吴攻取荆襄九郡。

子敬你是高明之士,怎么会说出这种话来?

当你在说服谈判中处于极端不利的境地时,记得在展开自己的观点之前,一定要试试“无理搅三分”,先否定了对方的观点再说。

荆襄九郡是刘表的地盘。刘表虽亡,儿子犹在。我主公是刘表之弟,以叔父的身份辅佐侄子,有什么不可以呢?

鲁肃这一套“绵里藏针”的说法,使刘备无法回答。刘备急忙示意诸葛亮回答。

第三,你刘备利用诡计袭取荆襄,这种行为和你一贯标榜的仁义道德实在不符。

诸葛亮是不会按照鲁肃预先设定的互惠的轨道来应对的。他另辟战场,从荆襄归属的合法性上来做文章。

其实诸葛亮这样说也是立不住脚的。

刘表已经将荆襄传给儿子刘琮,刘琮投降曹操。荆襄的所有权应该是曹操的。东吴破曹出了大力,取了荆襄也是理所当然。

说得太好了!

可惜鲁肃强于深思熟虑,却弱于临场应变。

如果公子刘琦占据,那当然是没问题的。

可现在刘琦何在呢?

公子就在这里。

过不多时,只见两个从人架着刘琦出来。

刘琦面色羸瘦,气喘吁吁,打了个照面便告退了。

公子若在,如何?

不在,又如何?

公子在一日,则我守荆州一日。如果公子不在了,另行商议。

如公子不在了,荆州必须还给我东吴。

就按你说的。

“借荆州”其实只是诸葛亮的一个缓兵之计。但诸葛亮这样做,等于给刘备集团上了一个枷锁,此后孙刘的一切纠纷,祸根即在于此。

诸葛亮其实并没有真正解决这个问题,而只是一种拖延。拖延只能促使事情向你不愿看到的方向发展。

怎么越来越大呀!

我是因为愧疚。

我是因为得意。

人在得意的时候,会自套枷锁。人在愧疚的时候,也会自套枷锁。这并不说明诸葛亮不够厚黑,而实在是照顾了刘备的“道德需求”。

之所以这样说,是因为这牵涉到诸葛亮一生中最大的失败。

这个可笑的“借荆州”协议之所以能达成,其关键在于刘琦的健康状况。如果刘琦生龙活虎,鲁肃再傻,也不会轻易放弃领土要求。

我的地盘我做主!

同样的一块土地,什么时候夺取,从谁手上夺取,战略价值是完全不一样的。当曹操尚未进兵时,如果刘备从刘表手中得了荆州,就是自家的地盘,和外界不会有领土纠纷。

这样,曹操不能见刘备坐大,也会前来攻打。此时,联孙抗曹就顺理成章。击败曹操之后,东吴也不可能提出荆州归属的疑问。

当关羽镇守荆州后,其实已经不能心平气和地与东吴建立联盟了。道理很简单,你刘备是得利一方,当然是想维持现状,保持和平合作的。但东吴这方心理怎么能平衡呢?必然要想方设法夺回荆州的。

都不是。诸葛亮最大的失败在于没有成功地说服刘备夺取刘表治下的荆州。

而现在诸葛亮虽然靠着诡计取了荆襄,却也为双方今后的领土纠纷留下来隐患。

都怨你!

也许有人会说,诸葛亮曾多次劝刘备趁早下手,只是刘备囿于道德约束,没有听他的意见。

但说而不服,说而不从,正是诸葛亮的缺陷与失败。刘备需要一个足以违背道德的理由。诸葛亮却没有找到,所以错失良机。

没有!

庞统心理感悟:在品尝最成功的果实的时候,往往已埋下了最失败的种子。

所以,责任还是要归结到诸葛亮身上。

给个理由先。

与诸葛亮齐名的庞统,就帮刘备找到了这样的理由,让刘备克服了道德障碍,直取西川。

关羽与东吴的交恶,也不能全部归结于他心高气傲、目中无人。真正的原因就在于诸葛亮没能合理合法地早早夺取荆州。

鲁肃将“借荆州”的情形回报周瑜。周瑜哪能再相信和诸葛亮的口头约定。但孙权随后命周瑜收兵,他也只能怀恨而去。

此刻堪称诸葛亮快意人生之时。诸葛亮给自己设计了一辆四轮小车。众人都问这小车有什么用,诸葛亮笑而不答。

此时,刘备又招了五位姓马的贤才。其中为首的马良向刘备建议尽快攻取荆襄周边四郡,以广积钱粮。

马良刘贤诸葛亮决定先攻打零陵。零陵守将刘度听说此事,急唤来儿子刘贤商量。

本州有一上将名叫邢道荣,有万夫不当之勇,我看他足已应对张飞赵云。

管仲乐毅廉颇李牧刘度邢道荣经常自夸武艺不让古代名将廉颇、李牧。这一点和诸葛军师倒有得一比。

何进邢道荣信心百倍前来迎战,到阵前一看,不由傻了眼。只见对面阵中,一簇黄旗拥出,中间一辆四轮车,车中端坐一人,头戴纶巾,身披鹤氅,手执羽扇,正是诸葛亮。

古往今来,坐在车上指挥战斗的除了此刻的诸葛亮外,只有孙膑。

你为啥也坐车呢?

孙膑过度自信真的是无处不在。大将军何进过度自信,结果被太监砍了脑袋。曹操过度自信,结果刺杀董卓时临阵脱逃。五关六将过度自信,结果全被关羽砍了脑袋。

但孙膑是因为髌骨被挖无法骑马才坐车的。

诸葛亮非常懂得包装自己,从出山时谋划的“三顾茅庐”,到赤壁鏖战时的“装神弄鬼”,莫不如此。设计这辆小车,也是出于同样的想法。

首先,坐车指挥战斗的孙膑是兵圣,诸葛亮也想将这一关联转移到自己的身上来。其次,坐车指挥战斗看似潇洒,实则危险。诸葛亮就是想表明自己的高度自信和优势心理。

没有十足把握的人谁敢冒这个风险?

诸葛亮以为邢道荣会望风而降。但自信或过度自信的人是不会轻易改变自己的认知的。

第三,诸葛亮还想进一步“自我造神”,而造神是需要与众不同的道具,并进行独特的包装的。

自我服务偏见吾乃诸葛孔明也。曹操引百万之众,被吾略施小计,杀得片甲不存。汝等岂堪与我对敌?何不早早投降。

每个人都有自我服务偏见,诸葛亮也不例外。他认为赤壁之胜,自己居功至伟。但事实上,所谓东风,不“借”

也会刮起来。

诸葛亮真正的功劳只是草船借箭。

哈哈,赤壁之战都是周瑜的功劳,和你有什么相干?

周瑜是孙刘联军的军事首长,这种组织地位中的优势,也使得外界在归因成败时自然地将他作为第一责任人。

就是周瑜成也周瑜败也周瑜诸葛亮不杀刘贤,而是将他送回零陵郡中。刘贤感激涕零,向父亲诉说诸葛亮的恩德。刘度也就投降了。

这番话,诸葛亮听了可不是滋味,他立即命张飞出战。邢道荣不敌,连忙逃窜,却被赵云逮个正着。

邢道荣见势不妙,只好诈降。

但邢道荣的诈降被诸葛亮识破。诸葛亮巧加安排,杀了邢道荣,擒了刘贤。

周瑜利用群英会让蒋干中计,误导曹操杀了蔡瑁张允;庞统献连环计让曹操将战船相连;黄盖苦肉计骗得曹操信任等才是赤壁之胜的真正原因。

不管真正出力立功的人是谁,都是周瑜所辖的组织行为。

这是官僚组织的通病。

诸葛亮命刘度仍旧担任零陵太守,却要刘贤跟在自己身边,去荆州任职。

诸葛亮的这一手玩得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