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新编西方文论教程
48047200000056

第56章 伊格尔顿的文艺观

特里·伊格尔顿(Terry Eagleton,1943-),英国当代最有代表性的马克思主义文艺理论家、文化批评家。出生于工人家庭,早年曾就读于教会学校,中学时代开始接受社会主义思想。1961年考入剑桥大学,师从英国著名文学批评家利维斯及老一代左派批评家雷蒙德·威廉斯等人,毕业后留校任教。伊格尔顿后曾在牛津大学、曼彻斯特大学任教。主要理论著作有《马克思主义文学理论》、《瓦尔特·本雅明,或走向革命批评》、《克拉莉莎被强暴:塞缪尔·理查逊小说中的书写、性欲和阶级斗争》、《文学理论导论》(又译为《二十世纪文学理论》、《当代西方文学理论》)、《审美意识形态》、《希思克利夫与大饥荒:爱尔兰文化研究》、《甜蜜的暴力——论悲剧的观念》等。在文艺学研究方面,伊格尔顿以锐利直率的批评风格以及对西方文论与美学发展进行历史的爬梳见长。他善于将马克思主义的批评观念融于经典文学文本的解读,从人物经历或性格心理分析中提取其暗含的社会意识形态因素,在看似熟悉的理论语词或话语中挖掘丰富的文化意蕴。

一、文学的意识形态特质

“文学是什么”是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也是一个理论难题。伊格尔顿认为文学具有历史的特定性,“文学,就我们所继承的这一词的含义来说,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它与社会权力问题有着最密切的关系”。在伊格尔顿看来,意识形态与社会现实、政治有着密切的联系,但文学作品不是占统治地位的意识形态的简单反映,也不是作家所属社会集团或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反映。在这一意义层面,文学的内涵与价值尺度直接与社会历史的变迁相关联,属于意识形态范畴。

针对所处资本主义社会生产方式的特点,伊格尔顿从艺术生产角度指出,“文学可以是一件人工产品,一种社会意识的产物,一种世界观;但同时也是一种制造业……艺术可以如恩格斯所说,是与经济基础关系最为‘间接’的社会生产,但是从另一意义上也是经济基础的一部分:它像别的东西一样,是一种经济方面的实践,一类商品的生产”。在这一意义层面,文学又不仅仅是意识形态的关联物,它同样与社会经济发展进程密切相关,甚至就是商品生产的一种特殊方式,因此,文学批评必须从文学艺术的生产实践中进行意识形态分析。这一见解强调并指出了文学艺术内含的经济基础特质,是对文学的社会意识形态分析的扩展和补充。

在《批评与意识形态》中,伊格尔顿把涉及文学批评领域的意识形态分为一般意识形态、作者意识形态和审美意识形态:一般意识形态是指一定社会中占统治地位的社会意识形态,反映的是个人与其社会条件的体验关系,以价值话语形态体现出来;作者意识形态是社会的一般意识形态在作者个体身上的独特体现,指作者被置入一般意识形态这一符号秩序的特有方式,这一置入是由多元因素决定的,包括社会阶级、性别、民族、宗教、地区等;审美意识形态是一般意识形态中的文化意识形态的一部分,包含审美的价值、意义、功能等。在伊格尔顿看来,文学艺术是审美意识形态的组成部分,文学的话语、风格、传统、实践以及文学理论等,都属于审美意识形态。

文学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可归入意识形态范畴,从艺术生产的角度可归入经济领域的生产活动,文学艺术与经济基础、意识形态决非简单的一对一的关系。伊格尔顿以一种辩证、开放的方式论述了文学的意识形态特质,系统阐述了文学批评领域的意识形态类型,强调了文学作为审美意识形态的根本属性。伊格尔顿把文学活动的整个过程与物质生产过程相对应,认为文学的意识形态意义也在这个动态过程中始终存在,并从作者、文本、读者的不同侧面体现出来,最终与社会意识形态相互贯通。结合文化生产的逻辑程序与现实可能,伊格尔顿着意要把迷路的文学拉回到意识形态的家园,促使文学承担起它所肩负的充实社会人生,帮助历史实现自我救赎的使命,从而实现更高的文化价值目标。

在我国,由于过分强调政治意识形态,文学的发展曾长期被束缚,但完全回避政治,回避意识形态,也同样会影响文学的发展。以事实来看,文学艺术,不论如何界定其特性,如何论证其本体,从整体上说,毕竟是与社会生活密切相关的人类精神活动的产物。作为艺术活动,文学当然有其“自律性”,但古今中外的许多伟大作品,又往往与深刻的社会、政治问题相关。据此可进一步看出,伊格尔顿所强调的文学的审美意识形态特质,深入探讨的意识形态与文学生产活动之间的关联,是有其辩证性与合理性的。

二、文化视野中的文学批评观

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观以对资本主义的社会文化批判为基础,强调把文学置于文化的大语境中加以考察,体现着马克思主义批评观的延续。作为英国新左派知识分子阵营中的后来者,伊格尔顿以马克思主义理论立场明确定位文化的多层面意义,以文化研究方式剖析资本主义现实的不平等与压抑状态,深入考察探索文学文本与美学思想史,以及包含政治批评在内的文化批评的途径和方法。

伊格尔顿这样界定了“文化”的内涵,指出:“文化一词的当代用法似乎主要有三个意义,而且最重要的是三个意义相互关联。第一,文化可以指价值得到认同的具体的思想和艺术作品以及制作和分享该作品的过程。第二,由此扩展开去,可以指一个社会的所谓‘情感结构’,是社会的生活方式、习俗、道德、价值观等组成的不断变迁但无法触摸的综合体,是习得行为和信念所形成的渗透性氛围,它将自己相当含混地记在社会意识里……第三,进一步扩展开去,文化当然可以指制度意义上的社会的整个生活方式,包括艺术、经济、社会、政治和意识形态等相互作用的所有成分,它们构成生活经验的总体,决定了这样而不是那样的社会。”据此论述可以看出,伊格尔顿是由极为广博的视野着眼来把握文化概念的,他所说的文化,已涵盖了以人的活动为标志的几乎所有层面。在他看来,人的活动及其不同形式的结果代表着无限丰富的文化样态。

伊格尔顿将文学人物的个案情形与广泛的社会境况相联系,构建文学-美学、社会-政治相互沟通的理论场域,并具体用之于文学批评活动。作为爱尔兰移民的后裔,伊格尔顿对处身英国资本主义社会中的边缘身份和底层民众的境遇有着深切的感受,他对文学文本的文化批评便常常聚焦于英国主流社会对爱尔兰人的歧视与压迫这一视点。例如对于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伊格尔顿提醒人们关注他的爱尔兰人身份。在评述作家“终其一生都表现出对被剥夺者的同情和怜悯”的思想特质后,痛切地指出:《呼啸山庄》书影“爱尔兰人一定要记住自己的历史,因为英国人总在忘掉这一历史。西格蒙德·弗洛伊德提醒我们,没有真正记住的东西是注定要重复的。”在评论《呼啸山庄》的专著《希思克利夫与大饥荒:爱尔兰文化研究》中,伊格尔顿结合小说的情节材料与叙事结构,揭示了希思克利夫的身份及人物命运的深层意义,认为这是一部爱尔兰谱系的小说,其中希思克利夫集压迫者和被压迫者于一身,他身上体现了爱尔兰革命的各个阶段。伊格尔顿的文学批评活动以文化与社会作问题框架,把文学视为整个文化构成的一部分,从而凸显了文学的政治性与社会性。

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理论更为深入细致之处在于,他将文化区分为普世文明意义上的一般文化(culture)和各种各样的具体文化(cultures)。他认为,一般文化是人类生活的价值,植根于人类共同的审美和道德情感,是各种具体文化的监护者;各种具体文化反映人类生活的私人化领域,包含了多种矛盾和差异。一般文化在多样性中汇聚一致性,具体文化则强调个性、差异。伊格尔顿进一步用“文化战争”(culture wars)解说一般文化与具体文化之间的紧张关系,试图从文化角度阐释当今世界频发的地域、民族、宗教等冲突。在文学文本分析和文学理论中阐述的文化批评观念,属于伊格尔顿文化批评理论的一个部分,体现出他坚持文学批评的大视野、注重文学本身的外部性联系及其政治实践指向的理论立场。

综合看来,伊格尔顿自觉坚持将政治批评与历史分析、审美评价融为一体的批评观与批评方法,注重将马克思主义批评理论中鲜明的政治倾向性延伸到文学研究活动以及对社会现实的文化批判中。

20世纪70年代以来的西方马克思主义理论成就,从整体上已缺乏法兰克福学派的群体思想冲击与集体性影响。但在英国,新左派批评仍在占据着思想界的显赫位置,利维斯(《细绎》主编)、雷蒙德·威廉斯、佩里·安德森(《新左派评论》主编)一直在带动和影响着激进的社会批评与文化批评的潮流。其中佩里·安德森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探讨》、《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等书,在将西方马克思主义学术成果引入英语世界方面起到了直接的推动作用。伊格尔顿的文化批评理论正是在英国的这样一种理论氛围中产生的。

本章关键词

否定的辩证法(negative dialectics):阿多诺社会批判理论的核心概念之一。传统哲学讲究同一、共性、整合、和谐,而否定的辩证法则主张非同一性,强调差异化和异质性,强调个别性和特殊性,反对概念化和体系化,主张绝对的否定,反对综合统一,排斥肯定性,反对传统的否定之否定思想。

文化工业(culture industry):阿多诺和霍克海默提出的理论概念,指的是伴随着现代传媒技术而生,主要以精神符号生产为主,采用了工业化流水线大批量的生产方式,以迎合文化消费者的需求,重在赚取利润并以此为目的的产业。

寓言式批评(allegorical criticism):本雅明的批评概念之一。本雅明认为,寓言是观察世界的普遍方式,它用破碎的、断裂的结构方式,以反讽和隐喻的艺术手法指向历史真实,揭示世界的阴暗、自然的颓败以及人性的堕落。寓言具有同现实疏离、与现实社会悖逆的意义。本雅明运用寓言理论批评了布莱希特的史诗剧、卡夫卡的小说、波德莱尔的抒情诗、普鲁斯特的意识流小说等现代主义艺术家的作品。

灵韵(aura):本雅明的艺术批评概念之一。本雅明是在借喻意义上使用“灵韵”之语的,意谓传统的艺术作品,缘其即时即地性与独一无二性,会呈现出类乎光线作用下的自然物那样一种神秘莫测,令人心醉神迷乃至膜拜敬畏的特征。而许多现代艺术品因其机械复制性,已丧失这种灵韵。

意识形态(ideology):马克思主义最为重要的概念之一。最早由法国的特拉西提出,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等人均曾予以阐述。马克思和恩格斯认为,意识形态是统治阶层特定的观念体系,是为维护自身统治而编造的幻象、虚假意识,是上下颠倒的现实。但不同的西方马克思主义思想家对其看法大不相同,其中为更多人所认可的看法是:意识形态是某一社会群体所共有的观念体系,具有很强的社会阶层性。

异化(alienation):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概念之一。马克思曾在《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进行过详细阐述。他认为,随着私有制和社会分工的出现,人所从事的生产劳动已成为一种异己力量,成为统治人的工具。在异化劳动中,人丧失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丧失了全面自由自觉发展的可能,只能得到片面的发展。资本主义社会是异化极为严重的社会,只有消灭了私有制,异化才能得到消除。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众多学者认为,在发达资本主义时期,异化不仅没有减轻,反而更为加剧。如科学理性便是资产阶级进行意识形态控制,实施异化的重要手段之一。

思考题

1.什么是文化工业?阿多诺认为文化工业对文化的发展有什么影响?

2.怎样理解本雅明所说的寓言式批评?

3.本雅明是如何看待机械复制对艺术的影响的?

4.马尔库塞是如何看待现代艺术的?

5.詹姆逊是怎样理解后现代艺术特征的?

6.詹姆逊所说的民族寓言指的是什么?

7.伊格尔顿是怎样论述审美意识形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