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新编西方文论教程
48047200000040

第40章 弗莱的文艺观

诺斯洛普·弗莱

诺斯洛普·弗莱(Northrop Frye,1912-1991),加拿大文艺理论家,曾任教于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主要著作有《批评的剖析》、《伟大的代码》、《神力的语言》等。弗莱是第一个真正将原型理论自觉运用于文学批评的学者。作为一位文学批评家,弗莱努力要证明的是“文学批评是一门自成一体但难以穷究的学科”,因此他反对两点:一是如新批评那样对文本过细解读,二是将文学作为历史现象进行研究,将文学作品等同于阐明文学以外事件的文献。因此,他把心理学、人类学的相关理论自觉运用到文学批评和文学研究中去,建立了自己的神话-原型批评理论体系,在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西方理论界,这一理论曾一度与马克思主义文论和精神分析批评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为文学批评成为一门独立学科做出了重大贡献。其主要文艺思想有以下几点。

一、文学是一个自足系统

弗莱认为,文学是一个自足的系统,具有“形式的连续性”。所谓“形式的连续性”是指,文学是一个在形式上前后相承的系统,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文学自身是一种“独立存在的词语结构”,它不以社会环境等外在事物为基础,也不附属于任何文学之外的其他事物。这一点在他对待文学与历史的态度上集中表现出来。弗莱提出,从理论上讲,文学与历史是两种性质不同的存在,二者的衡量标准不同:历史是“完全‘真实’的‘纯’历史,意思是指一种文字结构,与实际发生的事件严格或基本相符”,而文学则“并不打算包含‘真实事件’的故事,‘仅属故事’而已,它们可能非常富于幻想,多半不可能或据我们所知根本不可能发生”。这样无论是从文学的本质还是文学语言上看,文学都不受诸如外在社会环境等因素的控制,是独立自足的。

其次,文学作为一个独立自足的体系具有自身独特的运行规律。弗莱认为,文学自身是成体系的,它并非零散作品的汇集,而是按照某些规律活动的。这个规律就是原型。从弗莱的表述来看,原型是指文学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或者结构、主题等。这些原型都与神话模式相关,文学就是一直遵循着神话模式而发展的,如同基本的几何图形规约着绘画一样。弗莱又认为,在最高的层次中,神话的运动是与自然同构的,神话的存在也遵循着一定的“原型”,那就是自然的循环。于是,自然又成了“神话”的原型。由于文学由神话发展而来,因而文学也是与自然同构的,所以在更深的层面上,诗歌所模仿的自然,就不像在形式层面那样仅仅意味着结构或系统,而且还代表着周期性。正是以上述思想——整个文学活动存在原型,并且自然是神话的原型、神话又是文学的原型——为前提,弗莱进一步提出了文学活动的几个有限的范畴,也就是他在《批评的剖析》中所推出的几种范畴:神话、传奇、喜剧、悲剧和反讽。在弗莱的思想中,这几个范畴是先于文学类型而存在的。范畴先于具体事物而存在——这显然是源于柏拉图、康德、黑格尔等人的逻辑。

单从表面看,弗莱的文学自足观具有强烈的形式主义特征,但是有两点值得注意:其一,原型批评理论形式主义特征的独特性。相较于形式主义文论“具体而微”的形式研究来看,原型批评理论对文学形式的研究是宏阔而又完整的。它所关注的不是单一作品的形式,而是作为整体的文学艺术的形式。它包括了文学形式的方方面面,如作品主题、叙事结构、体裁类型等等,可以说是对文学形式全方位的考察。原型批评理论这种“大而全”的形式研究,相较于“小而精”的形式研究,无疑显得恢弘大气,也更符合文学自身的复杂性。其二,原型批评理论追求形式主义有其特殊原因。弗莱强调文学自足性的目的,一是要强调文学的独立性,避免“外在决定论”;二是强调文学批评的独立性,为文学批评正名;三是弗莱认为“文学是无法教的”,能教的只能是一种系统的知识结构。因此,只有当文学批评成为一种系统的知识结构时,文学教育才能成功地进行,文学才能走向大众,才能达到文化教育的目的。换言之,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对文学深层结构的形式主义追求并未妨碍其对文学的社会功能的关注。

根据“能指”与“所指”关系的不同,弗莱将文字结构区分为描述模式、概念模式、意识形态模式和神话模式。描述模式的特征是文字与事实一致,文字只具有字面含义,比如历史;概念模式的特征是思辨性强,需要通过论证证明所表达的含义,比如形而上学;意识形态模式是一种修辞术,具有社会权威性但不需要论证,比如演讲、宣传和广告;神话模式主要关乎人类的想象力,主要用于表达人类高于或深于现实的想象世界。文学的文字结构属于神话模式,是在神话时代消失之后为人类提供“超越生活又不在生活前畏怯的生存观”的文字结构。

二、文学是历史进程的一部分

虽然弗莱的理论具有显著的形式主义特征,但值得注意的是,他始终坚持认为文学具有重要的社会功能。在弗莱看来,文学的“活力”来自人为自己确立的“无法实现的宏伟目标”,换句话说,文学之所以存在,是因为人要通过文学来实现在现实中无法实现的理想。因此,弗莱认为文学“应有的位置”是“联结社会和它的首要关怀的中心交流纽带”弗莱一方面强调文学的自足性,一方面又强调文学与文化、社会背景不可分割,表面看来似乎是矛盾的,但实际上从弗莱的总体表述来看,他的文艺观原本就包含两层意思:第一,文学是在整个文化背景上形成的独立的系统,它有自己的发展运行规律,不能用其他外在的规则来规约文学;第二,文化背景和整个社会环境是文学存在和发展的大环境,但文学并不是平面镜,不是当下社会环境和历史事实的直接映照。

弗莱的原型批评理论是丰富驳杂的。它既强调文学和文学批评的独立性和自足性,又具有明显的文化研究的特征;它既强调文学的形式连续性因而具有明显的形式主义特征,又强调文学自足及心灵自由从而具有显著的浪漫主义特征。造成这种丰富性的重要原因是:弗莱既汲取了弗雷泽人类学和荣格心理学中的人文因素,也借鉴了弗雷泽从仪式中概括普遍结构以及荣格的原型形式分析方法。此外,弗莱还深受布莱克的浪漫主义和康德的形式主义的影响。

三、文学批评应拒绝价值判断

弗莱从自己的原型观出发,认为文学批评不是创作的附庸,而是一项独立于文学创作的活动,因此必须保持理论的自觉。他以此作为自己原型批评理论建设的依据。在他看来,一种批评理论“首先要说明文学经验的主要现象,其次要导致对文学在整个文明中的地位的某种看法”。那么,既然文学是一个具有“形式连续性”的自足系统,文学研究就必须追寻文学的“内在系统”,也就是文学的“深层结构”,只有这样才可能既说明文学现象,又可以对这一现象在整个文学系统中的地位进行阐释。

弗莱认为,文学作为一个统一体,每篇具体的作品都不是一个孤立的存在,而是与其他同类的作品之间存在着或隐或显的联系。这样,文学作为“一种辞章体系”,“构成每一部特定作品的首要背景”。由此,弗莱认为,具体的单个文学作品的意义依赖于整体文学的“辞章体系”。那么,是什么将作家与整个文学传统联系起来呢?弗莱认为是“原型”。因为原型是在文学系统中反复出现的因素,其中积淀着丰富的文学传统,从而它可以将某一作品与整个文学体系联结起来,所以只有在充分理解与特定原型有关的文化背景基础上才可能真正地、完整地理解作品。

弗莱认为,文学研究本身很难做到完全局限于具体、单一的文学现象,换句话说,文学研究很难成为纯粹局限于具体文学现象的所谓“个性”研究。文学研究终归要成为一种“整体”研究,不管这种“整体性”所涉及的是诗歌的传统,还是一个诗人的整体创作,还是诗人与其时代的关系。应该说,弗莱关于文学批评整体性的观点是颇有道理的。它一方面廓清了文学在文化中的整体性和独立性的地位,另一方面也建立了文学批评的独立王国,为建立独立的文学批评学科做出了重要贡献。

为建立科学、独立的批评学科,弗莱还进一步提出,要改变传统文学批评中的价值判断倾向。他指出,传统的文学批评大部分是评价式的,人们往往用各自的标准去衡量作品的优劣高低。这样一来,评价标准一旦改变,对作品的评价也必然会相应改变。于是文学作品就出现了如同置身于股票市场一样身价忽涨忽跌的现象,这是非常不科学的。

弗莱主张,文学批评应该如物理学、历史学等学科一样,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其方法就是“到文学内部去为批评找到一个概念框架”,也就是“阅读文学,对他自己的领域做一个归纳性的概览,并从他关于那个领域的知识中自行产生出他的那些批评原则来”而价值判断或者评价式批评显然是与以上原则相违背的。首先,价值判断是一种主观行为,带有很大的随意性,很难形成一致的看法;其次,价值判断从属性上讲,属于“正在进行的实验性设想的范畴,尚待进一步验证”,因此,系统批评绝不能成为价值判断的“附庸”。

总之,在弗莱眼中,如果文学批评做不到拒绝价值判断这一点,批评就会显得过于随意。过于随意的批评只能是一种“假冒的批评”,是“无意义的批评”,是“发展一门真正的诗学”应该摒弃的。

当然,文学批评要完全拒绝价值判断是不可能的。弗莱决然地提倡批评应拒绝价值判断,实际上是反对对文学的无原则、无标准的随意的批评,主张文学批评应该有相对一致的标准,那就是文学传统,是从传统而来的文学的“形式的连续性”。这与他建立独立的文学批评学科的努力是一致的。

原型批评理论非常重视传统文化的力量,认为积淀着深厚传统文化的原型具有强大的力量,是任何人都不能回避也无法回避的。这一点无论是荣格还是弗莱都多次强调过。该理论认为,传统文化的影响在每个人身上都是根深蒂固的,无视这一点既不符合事实,也无益于具有深刻性和普遍性的文学作品的诞生。这一点对于文学研究也有重要意义,尤其值得中国古典文学研究、吸收、借鉴。

弗莱的原型已经与荣格的原型有很大的不同。相较于荣格,弗莱赋予了原型更为具体的内容,可以是典型人物,也可以是典型意象、叙事结构、主题等。弗莱把原型概念引入文学研究中,使抽象的原型范畴确有所指,从而有效地去除了荣格原型的神秘性,这是弗莱的创举,也是他对传统原型概念所做的最大的改造。同时,也因为有具体的文学要素可依凭,弗莱的原型论也最受欢迎。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在过去30年的文学批评实践中,对具体的文学现象的原型研究最为普遍,成果也是比较多的。但这样做的负面影响也随之而来:造成了对弗莱原型概念理解的简单化。这一方面影响了对弗莱思想的整体、全面把握,另一方面造成了部分文学批评实践的模式化、简单化现象。

本章关键词

俄狄浦斯情结(Oedipus complex):源出于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意为儿子生来即存在的对母亲的占有欲望,对父亲的嫉妒甚至怨恨。弗洛伊德借用这一概念,强调人的性本能的普遍性和根深蒂固,并认为这是人类罪恶感的来源,也是在多子女家庭中影响个人生活的重要因素之一。

升华(sublimation):在物理学中,指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的过程。弗洛伊德运用升华概念,指本能冲动以能被社会承认或者接受的方式转变。艺术想象具有升华的功能,能使羞于见人、难为社会所容的纯粹本能欲望以社会所允许的方式展示出来,使艺术家和欣赏者被压抑的欲望得到宣泄和满足。

集体无意识(collective unconscious):指先天存在于每个人心灵中的深层无意识,具有集体性和普遍性,与个人经验无关。荣格强调,集体无意识决定着人类心理和精神运行的一般模式,是人类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原型(archetype):原型观念在西方有深厚的思想渊源。宗教学、神学、哲学中都有相关思想。从词源学上看,“arche-”这一词头本身是“最初”、“起始”的意思。从荣格的表述看,它是指一种反应倾向或领悟模式。从弗莱的表述看,原型是文学中反复出现的意象或者结构、主题等。

思考题

1.何谓“俄狄浦斯情结”?你怎样理解这一理论对文学批评的意义?

2.弗洛伊德是如何论述艺术本质的?应如何评价?

3.荣格是怎样论述艺术功能的?应如何评价?

4.荣格的“幻觉型艺术”有哪些特征?意义何在?

5.如何评价弗莱的文学批评观?

6.原型批评的基本特征是什么?

7.如何理解弗莱的文学具有“联结社会和首要关怀”功能这一论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