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学新编西方文论教程
48047200000023

第23章 别林斯基的文艺观

维萨里昂·格里戈里耶维奇·别林斯基(Bиccapиoн Гpигopьeвич Ъeлинcкий,1811-1848),俄国著名文艺批评家、哲学家、政论家,革命民主主义美学的创始人。他出生于军医家庭,大学时曾因创作反农奴制的剧本被开除。早年受到赫尔德、歌德、席勒、施莱格尔、谢林、别林斯基黑格尔等德国浪漫主义美学思想家的影响,主张通过启蒙变革社会。1833年开始为《望远镜》杂志增刊《杂谈报》撰稿,并参加编辑工作,之后又在《莫斯科观察家》、《祖国纪事》、《现代人》等杂志工作,以文学批评为武器,宣传进步思想。他最早为人熟知的作品是《文学的幻想》,宣称文学应当成为民族精神的表现和民族内心生活的象征,另有《论俄国中短篇小说和果戈理君的中篇小说》、《诗的分类》、《1847年俄国文学一瞥》等重要论著。特别是他的《给果戈理的一封信》,成为影响俄国整整一代人的民主主义宣言书。别林斯基思想敏锐,能够将文学批评和社会现实相结合,又能够凭着良好的审美判断力评鉴作品。事实上,俄罗斯有一大批作家正是因为他的批评才声名鹊起,如普希金、果戈理、莱蒙托夫等。他对文学批评价值的强调,对文学社会作用、文艺与现实的关系以及文艺批评一般规律的思考,深刻影响了一代批评家,车尔尼雪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直接继承了他的思想遗产和批评精神。别林斯基不仅为俄罗斯批评开辟了新纪元,还广泛影响了许多国家的批评发展,如“五四”之后的中国文学批评就深受其影响。别林斯基的文艺观主要可概括为以下几点。

一、现实主义的主导特征

别林斯基是俄国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奠基者,强调艺术应该真实地反映现实生活,认为艺术和现实之间的关系,应该像植物和它所生活的环境的关系一样。换而言之,文学艺术必须深深植根于它所反映的环境之中。与其他形态的文艺观相比,别林斯基认为现实主义文艺观有以下两个方面的主导特征。

一是真实性。别林斯基指出,现实主义的真实性是与理想性相对立的,后者是艺术家根据自己对生活的世界、时代、民族的理想看法来再造生活,而现实主义艺术则是艺术家忠实于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细节来再现生活的。由此可见,在别林斯基的视野中,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是两种不同的创作观念。同时,别林斯基又强调,现实主义的创作也应重视按照生活本身的规律来反映现实,这种现实当是一种可能性的现实。这一见解又将现实主义与机械教条地照搬现实的创作原则区分开来。

二是典型性。别林斯基强调,现实主义的真实性必须通过塑造独特的、个性化的典型形象和典型环境来达到。别林斯基认为,没有典型化,也就没有真正的现实主义艺术。别林斯基所说的典型化具体是指普遍性与特殊性、共性与个性的统一。别林斯基曾以“熟悉的陌生人”指称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其中之“熟悉”,正是缘其人物形象所体现的许多人共有的某些普遍性特征;其中之“陌生”,正是缘其人物形象的独特性与个别性。别林斯基所论述的典型形象,除了体现为个性、独创性之外,亦具理想性特征,但他所说的现实主义之“理想性”,主要是指“作者适应其作品所想发挥的思想把所创造的各色典型安排在里面的各色关系”。可见,如此之“理想性”,与浪漫主义之“理想性”截然不同,是仅就作家的主体意识与人物关系的合理设计而言的。

别林斯基现实主义文艺观的形成有着特殊的历史背景。18世纪以来,俄罗斯的文学创作深受国外创作风格和流派的影响。在别林斯基看来,那些亦步亦趋模仿国外创作方法和观念而形成的作品,只不过是在将国外的植物移植到俄罗斯民族文化的土壤中,由于缺乏民族个性,因而是没有生命力的。他认为,只有如同普希金和果戈理那样,扎根于本民族的文化土壤之中,真实地反映俄罗斯的现实生活,才能创作出具有民族风格的优秀作品。别林斯基正是据此提出现实主义文艺主张的。在当时的特定历史背景中,别林斯基对文艺的现实性也就是民族性的强调,是有积极意义的,但他忽略了歌德曾经强调的文艺超越民族性的一面,又是有时代局限性的。

长期以来,文艺的真实性问题一直是文艺理论研究领域的难题。实际上,无论是何种形态的文艺作品,都离不开真实性,只不过视点有别而已。如现实主义的真实性主要是指像似现实生活的真实性,浪漫主义的真实性则主要体现在情感与理想表现的真实性,它们之间相通的地方是,其真实性都必须经由接受者的审美体验来检验。在这个意义上,无论是浪漫主义还是现实主义,其真实性都是一种接受美学意义上的真实感,而非实证意义的真实性。由此可见,别林斯基将真实性仅视为现实主义文艺的重要特征,亦是不无片面性的。

二、艺术思维是一种形象思维

作为一位革命民主主义思想家,别林斯基特别重视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认为每一部诗情作品都应是笼罩着诗人的那种强大思想的果实,同时又从文学艺术的特征着眼,强调这种思想的形成不同于一般意义上的那种理智运动,而是一种形象思维。他曾这样明确指出:“用言辞、声响、线条、色彩把大自然一般生活的理念描写出来,再现出来,这便是艺术的唯一而永恒的课题!”可见,在别林斯基看来,仅就内容而言,文学与哲学、政治经济学等学术研究之间并无本质区别,区别只在于思维方式,即艺术思维是形象思维,是用感性形象去呈现理念,是以直观的方式去把握真理;哲学、政治经济学之类采用的是论证性的逻辑思维。

别林斯基关于艺术思维是一种形象思维的观点,显然是受到了黑格尔“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的影响,当然,二者之间又有很大区别:黑格尔重视的是“绝对精神”意义的“理念”,别林斯基关注的则是与社会现实生活相关的“真理”;黑格尔论述的主要是美学问题,别林斯基探讨的则是一般的艺术创作规律。别林斯基的这一艺术思维观既强调了文学作品的“真理”性,又强调了文学作品的“形象”性;既重视了文学作品的思想价值,又重视了文学作品的艺术价值。就其效果来看,既可避免文学艺术的抽象化、概念化,又可避免文学艺术的非意义化、单纯的游戏化,因而是有积极的时代进步意义的,也是有助于从整体上把握文学艺术之特征的。

但从实际来看,人类在文学艺术创作过程中的思维活动是复杂的,常常伴随着连作者本人有时也难以掌控的“灵感”爆发现象。尤其是诗歌创作,常常是诗人触景生情,有感而发的产物,很难说是一种以“形象”表达某种“理念”的结果。由此可见,别林斯基对于“形象思维”的论述与推崇,亦不无简单化与片面化的弊端,他忽视了创作过程中时常可见的无意识性、自发性,亦即非理性现象。这种偏颇自然也是不利于文学艺术发展的,故而至20世纪,在俄国文论界兴盛一时的、以什克洛夫斯基等人为代表的形式主义思潮的重要出发点之一,即是反叛源于别林斯基的“形象思维”论。

在人类的文艺创作过程中,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非理性常常是错综复杂、相互交织的。这对于艺术作品的成功亦是具有重要作用的。如果像别林斯基的“形象思维”论那样片面强调理性,势必会导致创作过程的拘谨与僵滞,会窒息作家的生命活力;如果像现代、后现代的某些理论主张那样彻底反叛理性,任凭非理性泛滥,亦会导致作品的非意义化,甚至会导致文学艺术的衰亡。因此,如何把握创作过程中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非理性的关系,仍是文艺学应进一步探讨的问题。

三、文学批评是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的统一

与“形象思维”论中既重视艺术价值又重视思想价值的见解一致,作为一位文学批评家,别林斯基最早提出了美学批评与历史批评相统一的主张。他认为“不涉及美学的历史的批评,以及反之,不涉及历史的美学的批评,都将是片面的,因而也是错误的”,认为这种为专制政体唱赞美诗的思想态度是恶劣的,体现不出任何历史进步价值。

为了实施正确的批评原则,别林斯基进而对批评家的素质进行了探讨,强调文学批评家必须有“深刻的感觉,对艺术的热烈的爱,严格的多方面的研究,才智的客观性——这是公正无私的态度的源泉——不受外界诱引的本领”。具体说来,别林斯基认为,作为一名合格的文学批评家,要做到下列几个方面。

首先,要做到客观公正。在别林斯基看来,批评家要做到客观公正地评价作品,就必须排除那些谦虚、斯文、温和等乡愿态度。要摆脱各种外在因素的影响和利益的诱惑,同时还要有对艺术和真理的纯洁的爱以及认真研究的态度,这些都是客观评价一部作品的前提。

其次,要正确处理好理论和批评实践之间的关系。批评需要有具体的理论来指导,否则批评行为就会变得随心所欲;但如果仅从理论出发来决定作品的价值,又往往会犯削足适履的错误。因此,别林斯基主张,批评家既要有理论来指导,又不能教条化地遵循一切理论法则。

再次,要摆脱先入为主的批评偏颇。别林斯基归纳了三种偏颇的批评态度:一是坚守某种信念的真诚批评,二是抱有打算的做买卖式的批评,三是通过知识进行的批评。别林斯基认为,第一种态度虽有可取之处,但并不总是正确。因为信念和真理并不是一个东西,过于强烈的信念也往往会影响判断的客观性。一个人身上所拥有的值得人赞赏和肯定的真诚信念越是强烈,越容易做出错误的批评。第二种态度则是完全错误的。第三种态度亦需要辨析,知识对于批评固然有重要作用,但这并不意味着丰富的知识就是鉴赏批评的源泉。事实上,很多博学的人往往会忽略文学作品中的美学因素,在批评方面会犯幼稚的错误。

此外,别林斯基认为,批评家应尊重作家,应该将作家作为批评和考察的对象,诚恳地倾听他们内心的声音。由于“你所考察的那个诗人,作为一个被评判的对象,常常是无法答辩的,他不能在你做了歪曲解释的时候拦阻你,向你证明,你把他理解错了”,故而批评家不应该扮演审判官和演员的角色,而应扮演一个不相干的富有好奇心的目睹者和观众的角色,以便冷静客观地面对作家。在别林斯基看来,这是对作家最好的尊重。

别林斯基所倡导的批评原则,是建立在对艺术和真理的热爱、对现实社会的关切和批判基础上的。这些原则是别林斯基作为一个现实主义文学批评家通过自己的批评实践提炼出来的。其中,对美学因素和历史因素的同等重视,既是对西方文论史上某些偏重纯文艺批评观念的纠偏,也是对从机械唯物主义出发片面注重历史价值的批评观念的规避,至今看来,仍是值得重视的文艺批评原则。

长期以来,在我国文论界,人们论及“美学观点和历史观点相统一”这一文学批评原则时,往往援引恩格斯在1847年发表的《诗歌和散文中的德国社会主义》一文,以及1859年致拉萨尔信中的相关论述,并将其视为马克思主义的文艺批评标准。而实际上,这一批评原则,别林斯基在1842年的《关于批评的讲话》一文中就已提出,其具体论述亦比恩格斯更为详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