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远古战争史
48007800000007

第7章 西周与春秋战国时期总论(6)

战争使用兵力和斩首数字,虽然不免有些夸大,但从参加战争的兵员人数和伤亡数字,多少可以看出战国时期。特别是末期战争规模空前扩大的状况。

战国是中国历史上战争剧烈发生的时代。既有各国相互之间的战争,也有东方六国对秦联合作战以及秦进攻各国的战争。这些战争,往往互有胜负,只有秦国才是战争的最后胜利者。比较重要的战争则有:

马陵战役:公元前369年,韩、魏两军作战,魏胜韩败。

怀战役:公元前369年,赵、魏两军作战,魏胜赵败。

元里战役:公元前354年,秦、魏两军交战,秦胜魏败。

邯郸战役:公元353年,赵、魏两军交战,魏胜赵败。

桂陵战役:公元前353年,齐、魏两军作战,齐胜魏败。

安邑战役:公元前352年,秦、魏两国交战,秦胜魏败。

马陵战役:公元前341年,齐、魏两军交战,齐胜魏败。

雕阴战役:公元前330年,秦、魏两军交战,秦胜魏败。

襄陵战役:公元前323年,楚、魏两军交战,楚胜魏败。

修鱼战役:公元前317年,秦与韩赵联军作战,秦胜,韩、赵联军败。

观津战役:公元前317年,齐、魏两军交战,齐胜魏败。

岸门战役:公元前314年,秦、韩两军交战,秦胜韩败。

蓟战役:公元前314年,齐、燕两军交战,齐胜燕败。

丹阳战役:公元前312年,秦、楚两军作战,秦胜楚败。

蓝田战役,公元前312年,秦、楚两军作战,秦胜楚败。

宜阳战役:公元前307年,秦、韩两军交战,秦胜韩败。

垂沙战役:公元前301年,秦、齐、韩、魏联合对楚作战,联合军胜楚败。

伊阙战役:公元前293年,韩、魏联合对秦战争,秦胜联军败。

临淄战役:公元前284年,燕、秦、韩、赵、魏联合对齐作战,联军胜齐败。

即墨战役:公元前279年,齐、燕两国交战,齐胜燕败。

鄢郢战役:公元前279~前278年,秦、楚两军作战,秦胜楚败。

华阳战役:公元前273年,秦、魏两军交战,秦胜魏败。

阏与战役:公元前270年,秦、赵两军作战,赵胜秦败。

野王战役:公元前263年,秦、韩两军交战,秦胜韩败。

长平战役:公元前260年,秦、赵两军作战,秦胜赵败。

邯郸战役:公元前257年,赵、魏联合对秦作战,联军胜秦败。

鄗代战役:公元前251年,燕、赵两国作战,赵胜燕败。

宜安战役:公元前234年,秦、赵两军交战,赵胜秦败。

七国军制装备与军事学术的进步和发展

第一军事组织的变化

一、常备军队的发展

春秋末期,各国已经有挑选训练勇士风气,晋世卿栾盈曾养育勇士州绰、邢蒯和力士督戎等。齐庄公选拔勇士,必须力举千钧,射穿七孔,有勇士殖绰,郭最等。吴王阖闾曾选拔多力五百人,快跑三千人,带甲执兵,一气跑三百里,才得休息,经过七年教练,战时充当前阵。越王勾践,也曾教练其勇士三年,担任冲锋陷阵。战国时代,各国于全国范围征兵的同时,选拔勇士训练,发展成为各国常备军:

秦:昭王时有锐士,虎贲八万。“魏之武卒,不可以直(当)秦之锐士”。

齐:“持戟之士”也称为“技击”、“五都之兵”。《吕氏春秋》记载:“疾如锥矢,战如雷霆,解如风雨”,“五都之兵最强”。战时除用常备五都之兵外,还征发靠近燕国北地之众。

韩:被坚甲士,执劲弩,带利剑,一人当百。当时曾有:“天下强弓劲弩,皆自韩出”的说法。

魏:据《荀子·议兵篇》记载:魏国考选步兵时规定,身穿“三属之甲”,手操“十二石之弩”,背负“服(箙)矢五十个”,携带武器,并背三天的粮食,能在半天跑一百里路。

这样的人才能入选为它的正规武卒。

楚:吴起曾劝楚悼王。谗(裁)减百官之禄秩,损不急之技官,以奉选练之士”。楚王接受这二建议,使楚国军队发展成为一支疾如飘风之师。

各国选拔出的勇士,受到优待,免除徭役和田宅租税。战时由选拔训练出的勇士常备军队,担任对敌作战。

二、步骑地位的提高

春秋列国,交战双方都用兵车排成整齐车阵,然后战斗。战争规模,以出动兵车数目来决定。中原地区,各国边境存在戎狄部族,分别层山林、溪谷间,都用步兵作战。进攻戎狄,车行不便,晋、郑等国不得不毁车改用步兵。步兵大概是在进攻戎狄和镇压奴隶起义战争中发展起来的,成为单独兵种,独立作战。进入战国时代,由于社会冶铁技术进步,并大量使用于兵器制造,尤其强弓弩箭的发明和创造,加大了箭的射程,整齐密集的车阵,容易遭到惨重损失。如周威烈王二十二年(公元前405年),三晋联合攻齐,禀丘一战,“得车二千,得尸三万”。这样大的损失,逼着各国放弃传统的车战,敌变为步兵野战,原来各国配合车战的“徒步匹夫”,改为步兵参加作战,在军队中的地位为之提高。

骑兵在春秋战国之间,还不能成为单独兵种,而是和车兵混合在一起的,赵无为着预防智瑶进攻,曾派延陵生带兵车和骑兵,先到晋阳布防。尔后虽然发展成为单独骑兵部队,还只是配合步兵担任冲锋或奇袭。战国时代,各国兵额,都是几十万至百万,骑兵则仅五千匹至万匹。燕、赵邻接胡地,胡人用骑兵作战,使人们看到了骑兵在野战中的机动作用。至赵武灵王时,“胡服骑射”,转换成骑兵为作战主力。步骑兵的出现和发展,逐渐代替了以车兵为主先列阵而后作战的方式。

三、军队官职与指挥

春秋时期,各国军队均由国君和其亲信大臣、卿大夫担任统帅和重要将领。晋国六卿,平时为卿,战时就是元帅、将军。进入战国时代,各国政权范围扩大,官僚机构随之庞大复杂。加上征兵制实行,常备军的建立,战争兵力和战争规摸的扩大,使统治机构和各级官职日渐明确区分为文武官员两大类别,统率军队属武官系统。各国将帅的名称,虽然不尽相同,但均由春秋演进发展而来。

秦:将军、护军将军、国尉(大尉)和大良造。如秦名将白起就先后任左更、大良造和上将军。

楚:将军、上将军、大将军、裨将军和柱国、上柱国。上柱国是楚国最高的武官,为酬赏有“破军杀将”建特殊功勋的将领。

齐:司马、将军、上将军。如田单破燕有功,封为上将军。

赵:将军、大将军,周末又置前、后、左、右将军。廉颇、李牧都曾任大将军。

魏:犀首、将军、上将军、客将军、五乘将军。

燕:将军、上将军等。

由于战争兵力经常在十万以上,有时竟达百万之众,加之军队常远离京师作战,国君统帅将领,对下很难直接指挥,调动。因而需要有指挥调动的方法。魏国曾制定“虎符”用作国王授于臣属兵权统率调发军队的信物,这种虎符发展成为尔后朝代的“兵符”。魏制虎符规定将军国王各保存一半,重要指示、报告,分别盖上虎符印为“凭证”。魏军救赵,魏安厘王畏秦,不敢令晋鄙进军,魏公子无忌,就盗窃魏王保存的“虎符”,夺晋鄙军,前往救赵,“盗虎符”这段故事,直到现今仍流传于世。

第二兵器装备的进步

一、兵器方面的发展

春秋时期,战争使用的兵器,戈、矛、戟、剑、刀、弓矢等,一般用铜制造。进入战国时代,冶铁技术有显著进展,用于兵器的改革与制造,促进了兵器的发展。突出的为远战、近战和攻城、舟战等方面的兵器:

矛:矛头制造锋利结实。

戈:刃部成弧线型,装柄内侧有锋刃,绑扎用的“穿”(孔)也增多。

戟:戈与矛相结合而成的戟,起直刺和钩杀的双重作用。

箭:箭(矢),镞由双翼变为三棱式,效力更大。

戈、矛、戟、箭遂由铜(青铜)改为铁制。据《荀子·议兵篇》记载,楚之铁兵器十分锋利,曾引起秦国重视。秦昭王曾说“楚之铁剑利”。《战国策·韩策一》记载说:韩之剑、戟,能“陆断马牛,水击鹄雁,当敌即斩”。《吕氏春秋·贵卒篇》说:中山国的力士,穿着铁甲,手执铁杖,“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秦国也制造与楚、韩新兵器相类似的龙盾、杂矛、虎、定秦剑、西戎刀等兵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