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远古战争史
48007800000012

第12章 周朝东迁前后的战争(4)

周庄王十一年(公元前686年),齐襄公到外地持猎时,被连称、管至父暗杀,立无知为国君,引起全国的反对。接着几位大夫杀死公孙无知,宣布迎接在鲁国避难的公子纠为君,并和鲁庄公会于,商定由鲁出兵护送公子纠返国。而往奔莒国的公子小白闻悉国内变乱,也在鲍叔牙和莒兵护送下急忙返国,争夺政权。管仲闻讯后,于途次邀击,射伤小白,但被鲍叔牙机智营救,抢先赶回国都临淄,就了侯位,即为齐桓公。

二、齐鲁乾时之战

鲁军护送公子纠回齐,主要目的为着索取重大经济报酬。公子纠和管仲见国君位置被小白抢先夺去,只好仍回鲁国栖身。这使齐、鲁两国关系又趋紧张。

新即位的齐桓公小白,因为鲁国支持公子纠,对鲁非常不满。鲁庄公却以公子纠没有当上齐国国君,对齐极为仇视,便亲自率大军强送公子纠返国,进入齐境乾时地区。齐桓公即与鲍叙牙等商讨对策,决定“以兵拒之”。双方各以兵车三百辆投入战斗。齐军一举击破鲁左右军,继而包围鲁庄公所统帅的中军。鲁庄公把大旗改插在将领梁子车上,自己改乘轺车,化装突围,才免于被俘。鲁军惨败后,鲁庄公在齐军压力下,竟改变初衷,杀死公子纠,把管仲押送给齐国。

第三齐政革新与对鲁进攻

齐桓公为着齐国富强,竟能排除个人恩怨,接受鲍叔牙建议,破格任用政敌管仲为太宰,主持军政大事。管仲不负所望,针对齐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情况,提出了著名的“作内政而寄军令”的一体化军政措施,对政治、军事制度实行改革,规定:春季以“获”振族,秋天则以“弥”治兵,卒整于里,军旅整于郊。禁止迁徙,世代定居,互相团结,同甘共苦。这样编组起来的军队,将知兵,兵知将。同时各级行政官员,也就是战时的各级指挥官,军政、军农一体化,其体制如下:

伍:每五人为一伍,每伍均出自一轨;五家为一轨,长官称为轨长;

小戎:五十人为一小戎,每戎均出自一里,十轨为里,长官称为有司;

卒:二百人为卒,每卒均出自一连;四里为连,长官称为连长;

旅:二千人为旅,每旅均出自一乡。十连为乡,长官称为良人;

军:一万人为军,长官称为帅。

管仲内政寄军令的军事化军政体制,符合桓公扩张势力的需要,加以不遗余力地推行。但桓公称霸心切,未待管仲的革新政策取得显著成效,就急于展开扩张活动。而管仲觉得当时形势尚不具备向外用兵的条件,齐国南有鲁、宋,北有燕、北狄,西有卫、曹等国。齐曾侵占邻国很多土地,他劝桓公退还给邻国,这是提高齐国在诸侯国中的政治威望,增强齐国霸主地位的较好措施,但这完全不符合齐桓公立即征战的意图,齐桓公认为可以首先征伐鲁。他觉得乾时之战,表明鲁军战斗力脆弱,又属邻邦较大之国,再度给以打击,对其它邻国将起很大的镇服作用。于是拒绝管仲“军政未定,未可用兵”的意见,决心发动对鲁的战争。

第四鲁国的备战

乾时战后,鲁庄公吸取失败的教训,加强军队训练,赶制各种兵器,疏浚曲阜以北的洙水,以防齐军进攻。与此同时,政治上也作了些取信于民的工作,所以当齐军逼近鲁境,鲁国北部形势紧张时,鲁庄公决定动员全国力量对齐作战。这时一位素不闻名但确有政治远见和军事素养的人曹刿,认为每一个人都应当关心祖国安危存亡,他决心进见鲁庄公,陈述了自己对战胜齐国的策略,对庄公的战争指挥和鲁军的胜利起了重大作用。

第五齐鲁两军作战序列

齐军

统帅:司寇鲍叔牙

将领:司马王子成父

大夫东郭牙

大夫宾须无

兵力:兵车三百辆。

鲁军

统帅:鲁庄公姬同

将领:曹刿

大夫曹沫

大夫施伯

兵力:兵车二百辆。

第六长勺之战的经过

周庄王十三年(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二年,鲁庄公十年,齐军仗着兵强马壮,侵入鲁境。鲁庄公暂时避开齐军锋芒,采取战略退却,撤退到有利于反攻的地方长勺。齐国由于乾时战争的胜利,鲍叔牙以下将士都轻视鲁军,认为不堪一击,于是发起声势汹涌的攻击。鲁庄公见齐军攻击鲁军阵地,就要擂鼓下达应战的命令。曹刿立即劝阻说:齐兵势锐,我军出击正合敌人心愿,胜利没有把握,“宜静以待”,不能出击。庄公遂饬令鲁军固守阵地,只令弓箭兵射击,以稳住阵势。齐军没有厮杀的对手,又冲不进鲁军阵地,反而受到鲁军弓弩猛射而无法前进,只得向后撤退。经过稍事休整,鲍叔牙又下令展开第二次攻击,曹刿劝庄公仍然不要出击,继续固守阵地。齐军攻势虽猛,但和第一次一样攻不进阵内,没有和鲁军交锋,士气不免疲惫,再退回到原阵地。

齐军两次进攻,鲁军都没有应战,鲍叔牙和齐军将领都认为鲁军怯于应战,决定再次发动进攻。于是齐军声势浩大的第三次进攻,迅即出现于鲁军面前。曹刿看到这次齐军来势虽猛,但势头没有上两次大,认为出击时机已到,立即向庄公提出反击齐军的建议。庄公亲自擂起战鼓,发出攻击命令。鲁军将士闻令,士气高昂,奋勇出击,争先恐后,锐不可当,把齐军打的七零八落,溃不成军,纷纷败退,鲁军获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鲁军战胜,庄公传令追击。曹刿认为齐乃大国,兵力素强,不容易判定是否真正失败,很可能会另有埋伏,阻止庄公下达追击令。他登轼而望,见齐军旗鼓杂乱,兵器倒曳,又下车观察到开车战车的车辙十分混乱,判定齐军是真正溃败,才向庄公提出大胆追击的建议,庄公令下,鲁军猛打猛追,给齐军以沉重打击,俘获大量甲兵和辎重,把齐军赶出国境,洗涤乾时之战所蒙受的耻辱,国势为之一振。

第七长勺战后两国动态

鲁军获胜后,庄公与曹刿论及战争胜负的原因。曹刿说:作战全凭勇气,“一鼓作气”(古代用兵“鸣鼓则进”,鼓声一响,勇气奋发);“再而衰”,再次击鼓,则勇气衰退;“三而竭”,三次击鼓勇气就没有了。“彼竭我盈”,敌三鼓气竭,而我初鼓气盛,所以能战胜敌人。至于追击问题,曹刿则说:“大国难测,惧有伏焉”,“吾视具辙乱,望其旗靡”,故同意下令追击。

齐军长勺战败,鲍叔牙没有认识到侵略鲁国是非正义行为,而把失败的原因推托为:乾时之战,齐为主所以胜;长勺之战,鲁为主所以齐败。齐国虽然失败,但没有放弃吞并鲁国的企图,进而采取联宋政策,准备继续对鲁作战。

长勺战役评述

齐鲁长勺之战,既没有武王伐纣的气势,也没有宣王南征的规模,是一次诸侯之间规模不大的战争。但它却在政略、战略和策略上体现了古代一些可贵的军事辩证法思想,给人们以有益的启迪。这两次(乾时、长勺)战争,充分说明侵略与反侵略、正义和非正义之战,最后胜利总是属于正义之师。

同样是齐鲁两国交战,同样是鲁庄公、齐桓公,一胜一败就充分说明了这个道理。齐鲁第一次交战时,鲁庄公借口护送公子纠返回齐国为君为理由,把大军开到齐国腹地,乾时一战,遭到沉重打击,庄公化装才得脱险。齐国胜利了,保卫了自己国家的尊严和独立,但它却乘乾时战胜之声势,侵略鲁国,直趋长勺,轻视鲁军,骄横自满,结果总逃避不了历史的惩罚。

长勺战前,鲁军由于乾时的失败,庄公既能作复仇雪耻的战争准备,又能破例接待既无官职,又无名望的曹刿。并能开诚布公地和他讨论战胜敌人的战略,这是难能可贵的。战斗中又按照曹刿的意见,掌握有利于反攻和追击的时机,从而获得了胜利。

当代伟大的军事家、战略家毛泽东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对齐、鲁长勺之战的战法给予过很高的评价,说战争中鲁国“采取了敌疲我打的方针,打败了齐军,造成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战例”。曹刿论战所叙述的原则和长勺战例,成为我国后世“后发制人”防御战略思想的宝贵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