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科普读物科普知识百科全书——《植物知识篇》(上)
48004100000009

第9章 植物的杀手锏(2)

轮藻为什么能灭蚊子?从1919年起就有人进行研究。但是,布隆根据在马达加斯加的观察和室内实验,认为轮藻本身并不直接产生杀死幼蚊的物质,而是轮藻生长过程中产生的物质改变了水环境的条件。后来的许多人进一步指出,这种水对鼠、鱼和人均无危害,是无毒的。1954年,艾马浩里将白纹伊蚊和中华按蚊的幼虫和卵分别放入培养有柔曲丽藻、硬丽藻、尖头丽藻、珊瑚轮藻、锡兰轮藻和球轮藻的试验瓶中,它们对幼蚊的生存和蚊卵的发育都有影响,但丽藻的效果较好,5天内几乎杀死全部蚊幼。他还报道说,在靠近东经附近的一个池塘里,因塘底被茂盛的柔曲丽藻覆盖,没有蚊子,居民们不用蚊帐。但是研究者也指出,不同的轮藻杀死幼蚊的能力是不同的。我国劳动人民的实践证明,轮藻是一种优质磷肥,在我国东南部地区和东南亚国家,都有挖取轮藻泥或利用冬水田栽培轮藻的习惯。同时轮藻植物形体美观,是一种很好的观赏水生植物,可以在美化城市水体中发挥作用。

接骨木、漆树毒性无比

漆树科,漆属植物。

落叶乔木,具白色乳汁,干后变黑,有臭气。

叶互生,奇数羽状复叶,或掌状三小叶。

我国分布于云南、海南、西藏东南部等地区;亚洲东部和北美洲至中美洲均有分布。

英国人初到印度的时候,曾发生过这样的事:

一大队英军士兵在进攻一佛教基地的时候,夜晚露营取火,从林中砍来枝条,点燃篝火。但随即先是砍柴的士兵手痒难止,接着是所有的士兵都痒疼难忍,抓耳挠腮,身上、脸上、脖子上起了好多肿块。他们不知所以,诚惶诚恐地退了兵。

实际上,他们砍的是漆树。漆树具有丰富的树液,其树液中含有漆树酚等有毒物质,人不慎接触会引起痒痛红肿,丘疹,特别是燃气更具有这种毒性,嗅多了会导致死亡。树的乳液如误食也会引起死亡。

在美洲的雨林中还有比这更毒的树木,分泌的汁液具有同样的功效,据说探险家曾因在树下避雨,而遭到被雨水冲刷下的树液的淋洗,使身体红肿、痒疼。不过漆树是良好的工业原料,可以提炼多种工业用材。

接骨木

在我国东北、华北和华东等地和欧洲、日本一些地方,生长着一种忍冬科落叶灌木——接骨木,它含有一种很特殊的挥发性气体,这种气体能驱赶老鼠。只要取一些接骨木的汁液放在谷仓里,老鼠就不愿光顾。

接骨木为忍冬科接骨木属,落叶灌木,株高约3米,树皮浅灰褐色,无毛,具纵条棱。冬芽卵圆形,淡褐色,具3~4对鳞片。奇数状复叶,互生,小叶5~7枚,小叶为长卵圆形,长5~9厘米,宽2~4厘米,叶边缘具不整齐的锯齿,下部两对小叶具柄。果实为粒果状浆果,紫黑色,直径4~5毫米,种子具有皱纹,花期6~7月,果期8~9月。

分布于东北、华北地区的山区林缘,以及日本、朝鲜。

生长在罗马尼亚的一种琉璃草,可以用来灭鼠,动物学家曾将20~30片琉璃草叶子放在45×30×35立方厘米的鼠笼里,家鼠和野鼠在最初几分钟内剧烈跳动,20分钟后全部死亡。老鼠是被琉璃草中所含的作用于神经系统的生物碱毒死的。另一种“植物猫”叫闹羊花,又名羊踯躅,它的叶子含有杜鹃花素、石楠素等有毒物质,将这些有毒物质提取出来配制成烟雾剂,有灭鼠奇效。

目前,“植物猫”引起了植物学家很大的兴趣。在全世界,人们发现有500多种能灭鼠、驱鼠的植物。开发和利用这些植物,对于防止鼠害肯定会有积极的作用。

在自然界里,类似“植物猫”的有毒植物还有不少。譬如,荨麻茎的叶子背面布满贮有氢氰酸的小刺,这刺竟可以螫死公牛;人误食了大戟科植物巴豆,含有巴素的种子会引起剧烈呕吐、腹泻、血压下降,直至休克。生长在我国山西、河南、湖北、湖南、四川和云南的落叶灌木马桑也是有毒植物,人畜不慎吃了含有马桑毒素的茎叶或紫红色、甜甜的马桑浆果,就会恶心、呕吐、呼吸困难、惊厥直至死亡。大戟科植物蓖麻全身都有毒:种子含有蛋白和蓖麻碱,枝和叶含有氢氰酸;毒芹的叶子和未成熟的果实含有毒芹碱,人们要是误食,都有生命危险。

植物为什么能毒死老鼠、牛甚至人?这主要是植物的代谢产物在起作用。不同种类的植物由于不同的代谢活动的结果,体内可积累包括植物碱、糖着、皂素、毒蛋白、氢氰酸在内的多种毒素,一旦人畜食入就会发生意外。科学家正把注意力转向研究植物代谢产物这一具有巨大潜力的新领域,希望能够化害为利,从而达到除害灭病、造福人类的目的。

蛰人的荨麻与蝎子草

荨麻,荨麻科,寻麻属植物,又名蜇麻。多年生草本,茎直立,通常不分枝,具棱,具蜇毛和紧贴的短毛。花期7~8月,果期8~9月。我国东北、西北及北京的怀柔、门头沟山区的干燥山坡和路旁均有分布。

荨麻

蝎子草,荨麻科

蝎子草属,一年生草本,茎直立,具棱,具粗硬毛和蜇毛,蜇毛直立而开展,长约6毫米。花期7~8月,果期8~10月。

生于沟边,林缘,路旁和山坡,十分常见。自华中至东北均有分布,北京分布较广。

正如它的名字一样,蝎子草会像蝎子一样蜇人。被蜇后就像蝎子或马蜂叮咬一样疼痛痒肿难忍,出现红色的斑块或肿块,要数小时或数天才能消退。个别人会出现过敏反应,有些儿童或较小的牲畜不慎从草丛中趟过,甚至会引起呼吸困难,乃至死亡。

荨麻科植物能蜇伤人或动物是因为它们的茎叶上具有尖利的刺毛,这种刺毛是表皮延长的一种特化腺毛,由单细胞的毛管和多细胞的毛枕组成。刺尖头部膨大成球形,当人或动物触及到刺毛时,它的头部被折断,刺尖随即扎入皮肉,管内的毒汁也随即注入。毛枕是行使分泌刺激物的器官,刺毛的毒液很复杂,含有一种特殊的酵素和蚁酸、醋酸、酪酸和含氮的酸性物质。荨麻科刺毛是用来防御敌人进犯的武器,动物不会践踏,更不会去食用它们。它们特殊的毒液也使一般的虫子望而生畏,不敢轻犯。

荨麻还是一种药用植物,可以治疗荨麻疹,跌打和蛇咬。种子含油量达20%,可做工业用油。有些种类是纺织和制绳的良好原料。如果不小心被蜇伤的话,可用肥皂水冲洗或涂抹碳酸氢钠溶液解毒,不要抓破,以防感染。

菟丝子寄生成性

旋花科菟丝子属植物。俗称黄丝草、无根草,是分布在暖温带地区的寄生种子植物。全世界大约有220种,我国约有8~11种。大多数是一年生草本植物,缠绕寄生,固着在寄主身上,少数寄生在木本上可超过一个生长季节。茎细长,柔软,呈黄色或棕红色,植物体无叶,幼苗具有根,主要起固定作用。花小,白色或浅红色,种子10~11月成熟。

菟丝子主要靠寄生生活。自然落地的种子在春季萌发,幼苗长至5~8厘米时,幼苗顶端开始寻找寄主。当接触到寄主后,茎以左旋缠绕于寄主上。这时,菟丝子茎的表皮细胞向外发育成锯齿状突起的垫状物,并与寄主茎表皮紧密接触。垫状物中心部分的细胞向外分裂,长出一个穿刺结构——吸器,通过寄主茎的表皮、皮层,一直伸达维管组织。吸器前端菌丝状的长形细胞和寄主维管组织中的导管和筛管分子接触,吸器中也分化出相应的输导系统与其相连。从此,菟丝子就可以从寄主组织中源源不断地吸取水分、无机盐及有机养料,过着好逸恶劳的寄生生活。

侵略者——榕树

榕树,又名万年青,桑科。乔木,高可达15~25米,胸径50~100厘米,树皮灰色,冠幅广展,老树常有锈褐色的气根,叶薄革质,狭椭圆形,先端钝尖,基部狭楔形至楔形,叶面深绿色有光泽,背面浅绿色毛,侧脉每边3~10条,叶柄无毛,榕果成对腋生,瘦果卵圆形,花果期5~7月。

我国云南、海南、福建、台湾、广东、广西、贵州等地的热带地区均有分布,东南亚及澳洲北部也有分布。

例如,云南德宏傣族景颇自治州的首府芒市,有一处榕树抱佛塔的奇观。相传一百年前,一位僧人在这里建了一个小佛塔,后来塔的顶上长出一棵榕树,榕树长大后,根沿塔缝向下延伸一直扎入土壤中,渐渐发育成粗壮的树干,把塔紧紧的罩了起来,有些根须甚至扎到了佛塔的里面,形成了“树抱塔”奇观。

更难得的是,榕树除了从主干上生根外,还能从侧枝上生出许多气根,直扎入土中,从远处望去,一棵树就像一片树林,这种根叫支柱根,有支持的作用,从而打破了“独木难成林”的说法。

在广东新会县城东南十多公里的天马河里,有一个绿色的小岛,岛上有棵被称为“鸟的天堂”的巨榕。这棵榕树占地居然有15亩之多,气势磅礴,浓荫蔽日,是鸟儿栖息的天堂,这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大的独木成林的榕树王。

大榕树的绞杀手段比藤本植物更加高明。榆树、栲树等阔叶树腰围粗大,有的要三个人才能合抱。但它们一旦被榕树“抱”住,就像穿了铁甲,根本无法“动弹”,最终枯死于榕树手中。榕树不仅能缠绕,也能围住榆树、栲树等阔叶树,其实是鸟类的杰作。原来,鸟类吃了榕树种子后,没有消化的一部分种子又从体内排出。如果正好落在大树枝丫上,时间一长,便慢慢发芽长大。榕树的附生根特别发达,能从树上垂到地下,在土壤里扎下根,迅速长成小树。起初,它只伸出几条细细的长根缠绕在大树身上,几年后细根变成“巨蟒”,不仅越长越粗大,而且越缠越紧。又过了几年,巨蟒似的粗根变成了罗网,使被缠绕的大树逐渐枯萎、腐烂,最后活活被绞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