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保健养生探索未知丛书-卫生保健五
48001700000019

第19章 为什么人们必须更新健康观

怎样才健康?什么叫“健康”?传统的观念认为,“无病(指躯体疾病)即健康”,“体检合格就是健康”;或者说,健康就是“没有疾病”,疾病就是“失去健康”。这些“健康”的定义是含糊的、狭隘的,因为它们没有顾及人们的情绪状态和社会处境。

随着现代医学科学的迅速发展,人们越来越认识到,健康的标准很高,远非“躯体健康”一词所能概括。因此,医学家们认为必须给健康下一个新的定义,以改变人们的健康观,这对促进医学科学和世界范围的卫生保健事业的发展,至关重要。早在1946年,世界卫生组织即已制订出“全面健康”的定义:“健康是一种身体上、精神上和社会适应上的完好状态,而不是没有疾病及虚弱现象。”这个定义已被世人普遍接受,只是还没有为绝大多数普通群众所知晓而已。这个定义是正在取代旧的生物医学模式的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的健康观。这个新的医学模式从整体观出发,旨在设法促进人们身体、心理和精神等方面的和谐统一,开阔人们对健康认识的思路。

从新的健康定义可知,全面健康具有3个要素,即无躯体疾病,无心理疾病和具有正常的社会适应能力。也就是说,全面健康必须包括躯体健康和心理健康两个部分,二者密切相关,不可分割。千千万万种疾病,归纳起来,不外乎躯体疾病和心理疾病两大类。躯体疾病与躯体健康相对应,属生理学研究范畴;心理疾病与心理健康相对应,属心理学研究范畴。人是一个整体,生理与心理紧密相关,相互影响,互为因果。这就是现代全面健康观念的出发点。躯体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前提,心理健康是躯体健康的保证和动力。一个人只有具备心理健康这一基本条件,才能保证机体处于完整统一的全面健康状态,才能保持身心功能的协调与稳定。心理健康是智力发展和脑功能健全的标志,是确立正确的人生观、培养良好心理品质的基础,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保证。

健康概念的扩大提示人们,影响健康的因素包括生活方式与行为、环境因素、人类生物学因素及卫生保健因素。这些因素中,有的是人们自己可以掌握的,有的是需要自觉地去适应、改变和利用的,有的则是先天的,不可改变而只能加以注意的。

总之,人们要想保持全面健康,必须具有新的健康观,懂得真正的健康都意味着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