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用心工作
47972000000020

第20章 用心做事,做个效率专家(2)

很多人之所以在工作中投机取巧,懒懒散散,原因就是在学生时代养成了半途而废、心不在焉、得过且过的坏习惯,他们总是寻找机会欺骗老师,蒙混过关。不遵守时间也是这些人的一贯作风,他们也因此屡遭失败。去银行办事如果迟到,人们会拒付他的票据;与人约会迟到,会让人对他失去信任。如果一个人轻视身边的小事,那么他的整个人生必将浑浑噩噩,一事无成,他们工作起来手足无措,毫无头绪。

若集中精力去办每一件事情便会事半功倍。无论你从事什么工作,一定要使自己多掌握一些必要的工作技能,一步一个脚印地去做,把自己训练培养成一个适合你期望职位的人。在主动提高自己的工作技能时,你应当明白,自己这样做的目的并不是为了获得金钱上的报酬,而是为了使自己更长久地发展。更重要的是,多掌握一些必要的工作技能,然后才能在自己所选择从事的终身事业中,成为一名杰出的人物。

杨冬大学毕业已经工作三年了,他勤奋好学,不仅能够同时做好几件事情,而且能够很出色地完成,但是,在公司第一批下岗人员的名单中却出现了他的名字。他曾经在三年的时间里同时准备会计师资格考试、律师资格考试,还“攻读”了一段时间围棋,几个证书都考下来了,围棋还得到了业余段位,但这些都与他的工作无关。杨冬粗线条的性格决定了他不会去从事会计师工作,而他的不善言谈也影响到他成为律师,而围棋也只是业余爱好……相反,由于这样大量地投入其他事情,杨冬的本职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所以公司认为他不适合在本企业工作,而他所做的那些事也都无助于他在职业上获得优势地位。不仅如此,由于他太忙了,没时间陪女朋友,结果与女朋友也分手了。后来,杨冬自己也承认,他的失败就在于能够做成事,但真正专心专注去做的事情却没有一件。

要想成为公司不可替代的核心成员,就必须在每一段时间专心处理每一件事情。在工作的时候,永远要培养的是一种叫做专心与专注的状态。只有养成专心专注于每一件事情的习惯,工作效率才会上去。世界上到处是散漫粗心的人,而那些专心专注于每一件事的人却始终是“供不应求”的。

集中精力“钻透”工作

一个人最大的损失,是把他的精力分散到毫无用处的事情上去。高效工作是集中精力“钻透”工作的结果。

高效工作是集中精力“钻透”工作的结果。尽管一名员工的成就取决于公司、个人的毅力和智慧等多方面的因素,但对自己来说,很重要的一条就是集中精力全力以赴。

好多企业员工大都没有留意事业成功的要素,常常把事情看得十分简单,不能集中全部的精力去努力工作。优秀员工善于把精力集中在一种事业上,随时工作、随时学习。你集中的精力越多,工作起来也就愈觉得容易。

不管你的工作是什么,一定要用心地去经营。

张浩是一个专业的赛车手,拥有无与伦比的赛车天赋。他入行的时间很短,能有今天的成就,全依赖他勤奋好学。无论刮风、下雨、下雪,他每天都坚持练习。车技也突飞猛进,驾起车来又快又稳。

业余时间,他也做教练,教学生练车。王庆是他其中的一名弟子,向他学习驾车技术。没过多久,王庆觉得自己学的差不多了,就要求和张浩比一比。

赛车场上,只听一声令下,两辆车如离弦之箭一样射出。比赛结果,张浩赢了。王庆不服气,要求换车再比,结果连比三次,王庆都输了。

王庆很不高兴,认为张浩留了一手。张浩说:“我把技术全都教给您了,只不过在比赛时,我一心一意专心开车,而您却一心一意想着输赢,跑快了怕我赶不上,跑慢了就想追上我,心神不集中,怎么能不输呢?”

歌德说过:“你适合站在哪里,你就应该去站在哪里。”这是给那些三心二意的人最好的忠告。

一个人最大的损失,是把他的精力分散到毫无用处的事情上去。任何人都应当趁自己年轻时,训练自己具备集中精力的好习惯,只有这样今后才会成就辉煌的事业。

工作中有许多人东学一点、西碰一下,因此白白忙碌了一生,什么事也没有做成。小蚂蚁驮着一颗米粒,东碰西撞的前进,一路上不知碰到多少次壁、翻过多少个跟斗,才好不容易到达洞口。它给我们的教训是:“只有不断地朝着目标努力,才能得到好的结果。”

聪明的员工了解倾注全部精力于一件事上,才能达到目标;聪明的员工还善于利用他那不屈不挠的意志和持续不断的恒心,去争取生存竞争的胜利。

为了使树木能茁壮成长,果实结得更多,园艺家总是把许多能够开花结实的枝条剪去,否则,将来在收获上的损失,会远超过这些枝条损失的无数倍。

就像培植花木一样,与其把你所有的精力分散到许多无关紧要的事情上,还不如瞅准一个重要的目标,集中精力,埋头苦干,一定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假如你想成为一个众望所归的人才、成为一个成功的老板,就必须扫除所有杂乱无章的念头,潜心经营自己的事业。

拥有一种专门技能,要比有十种心思的人更容易成功,因为他始终在这一个方面下苦心求进步,时时注意自己的缺陷,想方设法补足,将事情做得尽善尽美。

只有全身心投入工作,你才会发现工作是那么有意义和令人愉快,你的工作才会得心应手,取得良好的成绩。

做问题的“终结者”

平日的工作生活中,我们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问题。遇到问题时,我们该做问题的终结者,而不是做问题的旁观者。

要做问题的终结者,首先要善于发现问题。其实在平日的工作与生活中我们不乏看见问题的眼,只是缺少寻找问题的心。心懒自然眼迷,眼迷自然行缓。没人愿意去主动寻找问题,即使看见也认为自己不是那个解决问题的人,不在其位,不谋其政。于是,单位里便有了些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 “猫头鹰”,多了些慵懒的休憩,少了些锐利的捕捉。

其次要掌握分析问题的方法与能力。透彻而严谨的分析,全面而清晰的权衡,会使我们思路通畅,不慌不乱,顺利解决问题。犹如熊熊火龙,吞噬荆棘,扫清一切障碍,又如海上灯塔,明亮温暖,照亮前行方向。

再次是要勇于解决问题。一味地躲避问题,是对自己能力的打折,是自我认知的下滑,是心理与思维在问题面前的整体低头。这不是积极的人生态度。在平日的工作学习中,面对问题,应该勇敢而从容,积极而理智。少向外界要条件,多向自己要方法。任何一个人,能把重视问题作为一种工作习惯,把重视用正确的方法解决问题作为一种工作态度,他就能从平庸走向优秀,从优秀迈向卓越,由卓越通往顶尖,从而与成功为伴,与胜利同行。

有一次,一所大学图书馆的自来水设备出了故障,不久,水便溢得满地都是,致使许多珍贵的图书浸泡在积水中。设备修好后,如何挽救被水泡湿的书籍,成为员工们讨论的话题。如果采取一般的干湿方式,就会毁掉这些珍品。于是,大家都在思考有没有别的办法。

其中有一个曾经从事过罐头生产的图书管理员想到一个好办法。他们以前在制造罐头时,为排除水果中多余的水分,采用的是低温存放和真空干燥的手段。如果把这些湿透的图书当成水果,能不能在同样的条件下,既蒸干湿书中的水分,又使图书完整无损呢?他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馆长,没想到馆长竟然同意了他的设想,决定让他试一试。于是,这名管理员先将湿书放进冰箱中冷冻,然后放入真空干燥箱中。过了几天,奇迹出现了,湿漉漉的书籍散尽了水分,这批珍贵的图书终于完整地保存下来了。

身为员工,在工作中多思考,多想想,并适当地变通,有时能让我们的思维灵活起来,不受消极思维定式的桎梏,从而能在工作中随机应变,更好地处理事务。

业务员小田,试图向一家大公司推销他们的新产品——打字机。但是,秘书小姐却以各种理由打发他走。小田并未因此离去,反而转向那个秘书小姐,向她推荐:“其实你可以试用这台打字机,非常不错的!”

秘书看到这台新型打字机,非常高兴,马上就想试试。小田花了10分钟解释使用方法,然后就回去了。

第三天,小田又来到这家公司,这次秘书小姐不但对他非常礼貌,而且还主动让他与经理直接会谈。在谈及打字机的特征及使用方法时,他说:“还是请您的秘书为您说明好了,她知道我们的新产品,使用起来非常方便。”说着,便请她来为自己宣传。

最后,他接到这家公司的一批购货单。

作为一名员工,肯定会在工作中碰到很多不顺利的事。当你在工作中遇到难题时,如果能打破常规,运用自己的大脑解决问题,采用灵活的方式去处理,肯定能赢得老板的青睐。

我们的工作与生活中,问题无处不在。问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我们不知道问题在哪里。只有主动学习,时刻充电,逃脱依附,尽量独立,少些逃避,多些请教,才能更好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更轻松畅快的驾驭工作与生活,自我价值才会有真正意义的上跃升华。

人生不会一帆风顺,生活总有酸甜苦辣。工作也是伴随着问题而持续下去的,工作就是不断地解决问题的过程,没有问题,工作也就不复存在了。有问题才会有奋起,有挫折才会有求索。面对问题,懦弱者束缚着手脚,困扰着思想,左右着灵魂,阻碍着视野,最终受困于问题郁郁不得志;勇敢者会大声的咆哮,冷静的思考,全面的分析,勇猛的搏斗,并且依靠崇高的理想,坚强的意志,坚定的信念,认真的态度,把问题中所有的阻力化为一种动力,奋力进取,跨越逆境,解决问题,最终脚踩着问题“一览众山小”。

让问题到此为止,勇于做问题的终结者。外在条件有限,内在方法无穷。凡事讲条件,举步维艰;凡事讲方法,前途无量。只要精神不滑坡,方法总比问题多,竭尽全力,让问题到此为止。

专心做好每件事

每一件事都值得我们专心去做。不要小看自己所做的每一件事,即便是最普通的事,也应该全力以赴、尽职尽责地去完成。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上攀登,便不会轻易跌落。

卢浮宫收藏着莫奈的一幅画,描绘的是女修道院厨房里的情景。画面上正在工作的不是普通的人,而是天使。一个正在架水壶烧水,一个正优雅地提起水桶,另外一个穿着厨衣,伸手去拿盘子——即使日常生活中最平凡的事,也值得天使们全神贯注地去做。

1965年,一位韩国学生到剑桥大学主修心理学。在喝下午茶的时候,他常到学校的咖啡厅或茶座听一些成功人士聊天。这些成功人士包括诺贝尔奖获得者,某一些领域的学术权威和一些创造了经济神话的人,这些人幽默风趣,举重若轻,把自己的成功都看得非常自然和顺理成章。时间长了,他发现,在国内时,他被一些成功人士欺骗了。那些人为了让正在创业的人知难而退,普遍把自己的创业艰辛夸大了,也就是说,他们在用自己的成功经历吓唬那些还没有取得成功的人。

作为心理系的学生,他认为很有必要对韩国成功人士的心态加以研究。1970年,他把《成功并不像你想像的那么难》作为毕业论文,提交给现代经济心理学的创始人威尔布雷登教授。布雷登教授读后,大为惊喜,他认为这是个新发现,这种现象虽然在东方甚至在世界各地普遍存在,但此前还没有一个人大胆地提出来并加以研究。惊喜之余,他写信给他的剑桥校友——当时正坐在韩国政坛第一把交椅上的人——朴正熙。他在信中说,“我不敢说这部著作对你有多大的帮助,但我敢肯定它比你的任何一个政令都能产生震动。”

后来这本书果然伴随着韩国的经济起飞了。这本书鼓舞了许多人,因为他们从一个新的角度告诉人们,成功与“劳其筋骨,饿其体肤”、“三更灯火五更鸡”、“头悬梁,锥刺股”没有必然的联系。只要你对某一事业感兴趣,长久地坚持下去就会成功,因为上帝赋予你的时间和智慧够你圆满做完一件事情。后来,这位青年也获得了成功,他成了韩国泛业汽车公司的总裁。

人世中的许多事,只要想做,都能做到,该克服的困难,也都能克服,用不着什么钢铁般的意志,更用不着什么技巧或谋略。只要一个人还在朴实而饶有兴趣地生活着,他终究会发现,造物主对世事的安排,都是水到渠成的。

行为本身并不能说明自身的性质,而是取决于我们行动时的精神状态。工作是否单调乏味,往往取决于我们的心境。

人生目标贯穿于整个生命,你在工作中所持的态度,使你与周围的人区别开来。日出日落,朝朝暮暮,它们或者使你的思想更开阔,或者使其更狭隘;或者使你的工作变得更加高尚,或者变得更加低俗。

如果只从他人的眼光来看待我们的工作,或者仅用世俗的标准来衡量我们的工作,工作或许是毫无生气、单调乏味的,仿佛没有任何意义。这就好比我们从外面观察一个大教堂的窗户,大教堂的窗户布满了灰尘,非常灰暗,光华已逝,只剩下单调和破败的感觉。但是,一旦我们跨过门槛,走进教堂,立刻可以看见绚烂的色彩、清晰的线条,阳光穿过窗户在奔腾跳跃,形成了一幅幅美丽的图画。

我们必须从内部去观察才能看到事物真正的本质。有些工作只从表象看也许索然无味,只有深入其中,才可能认识到其意义所在。每个人都必须从工作本身去理解工作,将它看作是人生的权利和荣耀。只有这样,才能乐于参与,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