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校长依法治校必备工具书-学校法律法规大全
47964800000038

第38章 学生及其他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1)

第一节德育的任务

要把德育的社会内容有效地转化为学生个体内在的思想品德,必然要通过学生积极的心理活动。中国学校德育的基本任务是:用马克思主义世界观和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学生,抵制资产阶级思想和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培养祖国利益高于一切的爱国主义精神和为现代化建设贡献一切的艰苦创业精神。在个性心理发展中,认识、情感、意志和行为习惯等方面是相互联系、相互促进的心理结构整体,发展是整体性的发展。因此,中国社会主义学校的德育的任务,既反对侧重培养道德观念的主智说,又反对侧重训练行为习惯的主行说。这两者都有其片面性。德育的具体任务可分三个方面:①提高学生的社会主义觉悟。教育学生坚持四项基本原则,树立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全心全意为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

②培养学生具有共产主义道德品质。教育学生深刻理解和自觉遵守共产主义的道德规范,具有公而忘私的共产主义风格。

③培养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世界观。世界观的教育是一个长期艰巨的任务。对中学生来说,首先是培养他们具有马列主义的基本观点,即无产阶级的阶级观点(同资产阶级观点进行斗争),群众观点和集体观点(同个人主义观点进行斗争),劳动观点,即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相结合的观点(同轻视体力劳动和体力劳动者、主张劳心与劳力分离的观点进行斗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同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的观点进行斗争),为学生进一步形成无产阶级世界观和科学的方法论打下良好的基础。

第二节德育的内容

学校在确定德育内容时,要考虑多方面的因素。首先德育任务决定了德育的基本内容。其次,学生的年龄特征、认识的可能性,决定德育内容的广度和深度。第三,当前形势的需要和学生的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内容的针对性。德育的基本内容有以下几个方面:(一)爱国主义教育爱国主义是指人们对自己祖国对自己民族及其科学文化、优良传统的热爱之情。爱国主义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它的具体内容和特点是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而发展的。

爱国主义是我国人民政治品质和道德面貌的一个重要特征,是我国人民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强大的力量源泉,也是学生立志振兴中华勤奋学习的强大动力。培养学生热爱党、热爱社会主义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他们的爱国主义觉悟,这既是建设以共产主义思想为核心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一项重要任务,也是德、育的一项经常性的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的具体内容是:

用祖国新貌、建设成就和生活中的英雄人物、先进集体的模范事迹教育学生,以鼓舞和提高他们建设社会主义祖国的信心;用祖国的辽阔疆土、壮丽河山、名胜古迹和悠久的文明历史、文化遗产教育学生,使学生不仅热爱祖国美丽的山川,提高文化素养,丰富精神生活,而且能建立他们对勤劳、勇敢、智慧的人民的深刻感情,学习劳动人民艰苦卓绝的创造性劳动精神;用祖国的重大历史事件、历史人物,历代杰出的文学家及其作品,历代杰出的科学家及其贡献,以及各民族人民对祖国的历史贡献教育学生,这不仅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自尊心,而且能增进民族团结的感情,尊重、热爱各民族独特的风土人情、传统文化,并为支援各民族地区的建设事业做出贡献;侨居国外的爱国者和世界各国著名爱国者的事迹和著作,也是我们向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材料。凡此种种,对促进青少年一代健康成长,都具有巨大的促进作用。用这些材料特别是用中国近代现代的革命运动史(也就是一部近代现代爱国主义运动史)教育学生,可使学生直接感受到爱国主义的强大精神力量,从而鼓舞和推动他们为祖国献身的责任感。树立“国家兴亡,匹夫有责”振兴中华的志向,勤奋学习。

爱国主义的觉悟和感情不是抽象的。要通过爱国主义教育,使青少年学生把爱国主义的情感和觉悟转化成奋发图强、为建设和保卫祖国而刻苦学习的实际行动。

(二)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

革命理想教育,实际上就是将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创的革命事业进行到底的教育。所以革命理想教育要和革命传统教育结合起来。理想,乃是人生的目的,前进的方向,也是鼓舞人们前进的动力。任何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理想,但理想的内容却大不相同。如伟大的共产主义战士雷锋,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看作是人生最大的幸福和快乐。

革命理想和革命传统教育的具体内容是:

要教育学生坚定共产主义信念,确立为祖国“四化”建设立志成才的革命理想。共产主义理想反映了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当前建设现代化的高度民主、高度文明的社会主义强国,是我国人民为实现远大的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的现实目标,要教育学生把今天的学习、生活同共产主义事业、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联系起来,树立正确的学习目的、学习态度。

要使学生把社会理想和个人的抱负结合起来。每一个人应有自己的理想和抱负。但个人的理想、抱负应与远大的社会的革命理想结合起来。要教育学生处理好大目标与小目标的关系,政治与业务的关系,个人与集体的关系,个人前途和国家前途的关系,树立个人理想服从社会理想的思想,一切听从祖国的安排。

科学文化知识是实现理想的手段。掌握和发展科学,又是理想的具体内容。要教育学生热爱知识、热爱科学,培养刻苦踏实的理论联系实际的良好学风、科学态度和方法。充分发挥主动性、创造性,把学习知识、发展智力、培养创造能力结合起来。

要教育学生继承和发扬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为了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的美好理想而努力学习、英勇奋斗的光荣传统。为实现理想,须付出艰苦的劳动,经历曲折的道路。要教育青少年学生做好思想准备,在遇到困难时,要坚持斗争。也就是说,在进行理想教育的同时应结合意志性格的教育,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毅力。

(三)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观点的教育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无产阶级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思想武器。青少年学生正处在世界观逐步形成的重要时期。世界观对于确立人生观、幸福观、恋爱观关系极大。因此,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世界观、方法论教育,是思想理论教育上的一项基本建设。其主要内容是:要用马克思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的规律的系统理论武装学生,指导行动。要让学生理解物质和精神、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唯一标准的观点,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掌握唯物辩证法的规律和范畴,使学生学会运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和方法,对具体问题要作具体分析,防止孤立地、静止地、片面地、形而上学地分析问题。学会用发展的观点来分析和观察现实社会,认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坚定地走社会主义道路。

要使学生建立革命人生观。教育学生把个人的生活同社会历史发展的方向联系起来,积极地奋斗、前进、创造。批判吃喝玩乐、消极颓废的人生哲学。从社会关系的总和中认识人的本质和人生价值,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人生观。防止和克服自私狭隘、只求个人“实惠”和争名夺利的思想行为。结合幸福观、价值观、苦乐观、生死观和恋爱观的教育,丰富学生精神生活,提高思想情操,加强自我修养。精神空虚是青少年道德发展的大敌。用科学文化知识去充实青少年的心灵,用共产主义助人为乐的美德去熏陶青少年的心灵,使青少年真正懂得人生的意义在于贡献而不在于索取。

(四)集体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是与资产阶级个人主义相对立的思想体系和行为准则,是社会主义社会处理人际关系的根本特点。集体主义原则是共产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培养集体主义精神是德育的基本要求。

集体主义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要教育学生关心集体、热爱集体。马卡连柯指出,不可能有置身于集体以外的个人,因此,就不会有与集体命运和幸福相对立的、孤立的个人命运、个人道路和个人幸福。要使学生懂得关心集体、热爱集体。

要教育学生懂得社会主义事业是千百万人民群众的集体事业,集体主义思想是共产主义道德的核心。树立群众观点,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集体事业服务。培养学生互相帮助、团结友爱的思想感情。在集体中互相关心,共同进步,不妒忌,不自私。在学习和生活中遇到矛盾,要严以责己,宽以待人。

要教育学生,学会民主生活,贯彻民主集中制原则,懂得社会生活不可以没有民主,也不可以没有集中。坚持个人服从集体,小集体服从大集体,下级服从上级。要正确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五)自觉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和法制教育,即遵纪守法的教育,就是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国家法律及集体规定的各项纪律。

学校的遵纪守法教育,不仅是保证教育活动顺利开展所必需的,而且是教育目的的要求。遵纪守法是祖国的建设者和保卫者所必须具备的品德。

学校的遵纪守法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教育学生严格遵守《学生守则》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养成自觉遵守纪律的良好习惯和作风。教育学生自觉遵守国家的法律、政策。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做奉公守法的好公民,维护法律的严肃性,敢于与违法乱纪的现象作斗争。教育学生维护公共秩序,自觉遵守交通规则等。

(六)社会主义公德教育

社会公德是一定社会的人们,在长期共同生活中形成的行为准则和道德风尚的总称。它依靠社会舆论、传统和习惯的力量,调节人与人、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关系,规范人们的言行。社会公德是精神文明的标志,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青少年学生的道德风尚往往是整个社会的一个缩影,是社会精神风貌的重要尺度。因此,须加强对青少年的社会公德教育,树立一代新风。

社会主义社会公德教育的主要内容是:

尊老爱幼,爱护公共财物;做到讲道德、讲文明、讲卫生、讲礼貌、讲秩序和心灵美、语言美、行为美、环境美;要忠诚、老实;严以律己,有正义感;树立助人为乐、热爱劳动、勤俭节约、艰苦奋斗的品德和作风。

上述德育的各个内容相互联系,相互渗透,构成一个整体。这些内容是对青少年学生思想品德上的基本要求,不可偏废。在具体安排内容时,既要根据年龄特点,有目的、有计划、循序渐进地进行系统的教育;又要根据学生个人思想实际和社会生活,学校生活的需要,有针对性、有重点地集中进行某方面的教育,以便有的放矢,取得更好的教育效果。

第三节体育的意义和任务

(一)体育的意义

体育是社会主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人才所不可缺少的工作。年轻一代要参加社会主义各项建设事业,需要有健康的体魄。中学阶段正是学生长身体的重要时期,因而在中学教育中,要重视和认真抓好体育和卫生保健工作,以确保学生身体的正常发育和健康成长。而学校体育的目的在于使学生掌握体育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身体和讲究卫生的习惯,有效地增强体质,提高健康水平,促进德智体全面发展,为担负起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光荣任务做好准备。

体育与德育、智育有密切的关系,它既是社会主义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又能促进德育和智育的发展,在体育活动中,能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热情,有助于它们组织性、纪律性、团结协作,义务感;通过体育,既能使学生获得许多科学知识和技能,又能提高他们的神经系统,特别是大脑的活动能力,使他们的注意力集中稳定、感知和感觉锐敏、记忆力增强思维敏捷灵活,从而提高学习效率,促进智力的发展。因此,有经验的学校领导和教师都十分重视体育,注意在体育活动中,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品质,促进学校形成团结、紧张、严肃、活泼的校风。使学生在德、智、体方面得到良好的发展。

青少年学生约占我国人口的四分之一,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是把我国建设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生力军,将来不论从事何种劳动或工作,还是保卫祖国的边防,都须具有身体健康、精力充沛、反应灵活、耐力持久等品质,而这些品质的培养都离不开体育。因此,搞好学校体育对提高中华民族的健康水平,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加强国防,保卫祖国,维护世界和平有着深远的意义。

(二)体育的任务

根据我国的教育方针和体育的目的要求,中学体育的基本任务是:①全面锻炼学生的身体,促进学生身体正常生长发育和内脏器官机能的发展,全面发展学生速度、灵敏度、力量、耐力等身体素质和走、跑、跳跃、投掷、攀登、爬越、悬重、支撑等人体的基本活动能力,提高身体对自然环境、现代生产劳动、国防建设以及生活、学习、工作的适应能力和抵抗疾病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