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Ⅲ)——天地经法探由来
47957400000015

第15章 上巳

古代以阴历三月上旬的巳日为“上巳”,旧俗此日要在水边洗濯污垢,祭祀祖先,叫做祓禊、修禊。祓,是祓除病气和不祥;禊,是修洁、净身。祓禊是通过洗濯身体,达到除去凶疾的一种祭祀仪式。《诗经·郑风·溱洧》中具体记载了春秋时的郑国,每逢阳春三月秉执兰草,招魂续魄,祓除不祥的生动情景。

古代帝王在这一天都要祭天。战国时郑国国君要到溱、洧两水之上去招魂、祭祀。鲁国则在沂水滨洗濯除污。汉时,朝廷曾下令官吏、百姓都到河边去洗涤污垢,祭祀祖先。南朝萧齐皇帝这天会穿上常服,乘车到演武场升座,先受太子及百官的朝贺,然后宴饮,最后皇帝还亲自骑马射箭,接着百官也一一骑射。隋朝时这一天在皇宫北三里筑一座四尺高的天坛,皇后率领三宫嫔妃、内外命妇用牛在此祭天。

魏晋以后把上巳节固定为三月三日,此后便成了水边宴饮、郊外游春的节日。所谓水边宴饮,也称“流觞曲水”,即选择一风雅僻静所在,文人墨客按秩序坐在潺潺的曲水边,一人将盛满酒的杯子放在上流水中,使其顺流而下,酒杯停在某人面前即取而饮之,再趁醉作诗。魏晋时,最著名的一次当数晋永和九年(353)的兰亭修禊大会。王羲之与当朝名士谢安、孙绰等41人于浙江山阴(今绍兴)兰亭举行流觞曲水之戏,“又有清流激湍,映带左右,引以为流觞曲水。列坐其次,虽无丝竹管弦之盛,一觞一咏,亦足以畅叙幽情”。这些吟咏之作被编成《兰亭集》,由王羲之醉笔走龙蛇,写下了名传千古的《兰亭集序》,成为我国书法艺术史上的瑰宝,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此被人尊为“书圣”。

“曲水流觞”必须在野外水边进行,后来这种形式被移借到室内,让酒杯在宴桌上按顺序“漂流”,“漂”到谁面前谁就要饮酒吟诗。

一般认为,这一习俗源于西周初年。据南朝梁吴均《续齐谐记》记载:“昔周公卜城洛邑,因流水以泛酒,故逸《诗》云‘羽觞随流波’。”战国时,秦昭王循此古俗,于三月初三置酒河曲,忽有金人自东而出,向其献“水心剑”,还说“令君制有西夏”。后秦国称霸诸侯,便在此处立“曲水祠”。汉武帝承袭秦制,凿建了水流曲折的曲江池,供皇家贵戚曲水流觞之用。隋改名芙蓉苑,唐复名曲江,并整修扩建,成为京都一大风景区。唐人诗文中有许多曲水流觞的描写,皆以此为背景。

上巳节也称女儿节。各地妇女有在这天戴荠菜花的。明田汝成《西湖游览志》记载:“三月三日,男女皆戴荠菜花。”这天,人们把荠菜花铺在灶上及坐、睡之处,认为可除蚂蚁等虫害;把荠菜花、桐花藏在毛衣、羽衣内,认为衣服可以不蛀;妇女把荠菜花戴在头上,认为可以不犯头痛病,晚上睡得特别香甜。

上巳还是青年男女固定的欢会时节。这天,郊野青翠的大地上四处飘扬着欢歌笑语,青年男女们结伴对歌,互赠花草作为信物,男赠女以兰花,女赠男以兰草,然后一起登山、涉河。这种传统仪式直至春秋还有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