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Ⅲ)——天地经法探由来
47957400000014

第14章 迎春

立春亦称“打春”、“咬春”、“报春”,乃古代祭礼之一。有迎春的庆贺活动,还有打春的“打牛”和咬春吃春饼、春盘等习俗。

把立春作为节令,举行纪念活动的历史悠久。中国自古为农业国,春种秋收,关键在春。农谚有“一年之计在于春”的说法。旧俗立春,既是一个古老的节气,也是一个重大的节日。周朝时立春前三日,天子就开始斋戒,到了立春日,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宫后要赏赐群臣,施惠百姓。为什么要到东郊去迎春呢?这是因为迎春活动祭拜的句芒神,是主管农事的春神,居住在东方。

到东汉时正式产生了迎春礼俗和民间的服饰饮食习俗。在唐宋时立春日,宰臣以下都入朝称贺。这说明迎春活动已经从郊野进入宫廷,成为官吏之间的互拜。到明清两代时,是立春文化的盛行期,清代称立春的贺节习俗为“拜春”,其迎春的礼仪为“行春”,并演变为社会瞩目、全民参与的重要民俗活动。

在这些迎春活动中,“打牛”是很重要的习俗之一。《事物记原》记载:“周公始制立春土牛,盖出土牛以示农耕早晚。”后世历代封建统治者这一天都要举行鞭春之礼,意在鼓励农耕,发展生产。山西民间流行着春字歌:“春日春风动,春江春水流。春人饮春酒,春官鞭春牛。”讲的就是打春牛的盛况。

打牛仪式是由县府执行。打牛的前一天,先把土牛放在县城东门外,称为“立牛”,其旁要立一个携带农具挥鞭吆牛的假人做“耕夫”,以此表示春令的到来,农事宜提前准备。那“耕夫”站在牛前,表示春令早来,应早些备耕;“耕夫”立在牛后,则表示春令迟到;若人牛并行,则春令适中。立春日当天,各官府要奉上肉果食品于芒神前,于正午时举行隆重的“打牛”仪式,吏民击鼓,先由官员执红绿鞭或柳枝鞭打土牛三下,然后交给下属官员与农民轮流鞭打,把土牛打得越碎越好,以示人们对春天的热爱。随后,人们欢笑着抢土牛的土块带回家放入牲圈,象征槽头兴旺。据说当天如天晴,万民高兴;若遇雨,则表示晦气不利,预示这一年年景将不佳。

另外,有些地方在立春日举办“迎春会”,常找个十多岁的少年化装成一个官老爷,身穿青色纸官服,戴青色纸帽,脚蹬青色纸靴,骑着青牛,站在田野中,然后大家敲着锣鼓,从田野里将小孩拜迎回来,前往祭祀坛,带领百姓祈祷保佑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沿途敲锣打鼓,放鞭炮以迎春天到来。

咬春是指立春日吃春盘、春饼、春卷以及嚼萝卜之俗。春盘是将蔬菜、水果、饼饵等装盘馈送亲友或自食。杜甫《立春》诗句有:“春日春盘细生菜,忽忆两京梅发时。”

春盘在晋代已有,那时称“五辛盘”,由五种辛辣(葱、蒜、椒、姜、芥)蔬菜做成,吃了可杀菌驱寒。那时是将春饼与菜同置于一个盘内。到唐宋时吃春盘、春饼之风盛行,皇帝以春酒春饼赐予百官近臣。当时的春盘极为讲究、精致。至清代时,皇帝也以春饼、春盘赏赐功臣近侍,受赐者感激不尽。俗话有“打春吃春饼”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