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文化中国人应该知道的那些事(Ⅲ)——天地经法探由来
47957400000011

第11章 漏刻

漏刻是中国古代最重要的计时仪器之一,它是根据漏壶或箭壶中的水量变化来度量时间的。漏,指漏壶;刻,指箭刻,即标尺。漏壶用于泄水或盛水,前者称泄水型漏壶,后者称受水型漏壶。标尺用于标记时刻,使用时置于壶中,随壶内水位变化而上下运动。

漏刻在我国起源很早。梁代《漏刻经》说,漏刻起源于轩辕黄帝时,到夏商时广为应用。

古人认为漏刻的发明,是从观察容器漏水得到启发而设计制作出来的。最初,人们发现陶器中的水会从裂缝中一滴一滴地漏出来,于是制造出一种留有小孔的漏壶,把水注入漏壶内,水便从壶孔中流出来,再用另一个容器收集漏下来的水。在这个容器内有一根刻有标记的箭杆,相当于钟表上显示时刻的钟面,用一个竹片或木块托着箭杆浮在水面上,容器盖的中心开一个小孔,箭杆从孔中穿出,这个容器就叫做“箭壶”。随着箭壶内收集的水逐渐增多,木块托着箭杆也慢慢上浮,古人从盖孔处看箭杆上的标记,就能知道具体的时刻。

后来人们发现漏壶内的水多时流水就快,水少时流水就慢,这会影响计时的精度,就在漏壶上再加上一个漏壶,水从下面漏壶流出去的同时,上面漏壶的水会源源不断地补充进来,使下面漏壶内的水均匀地流入箭壶,从而取得比较精确的时刻。

漏刻的主要作用有以下几方面:一是天文计时。中国古人认为,天文观测差之毫厘,会谬以千里。二是社会军事等重要活动要求遵时守法,使各种活动能有条不紊地进行。《史记·司马穰苴传》记载:春秋时期齐国大将军司马穰苴与监军庄贾约定第二天中午在军营门口相见。司马穰苴先赶到军中,立圭表、下漏刻等待庄贾的到来。结果骄傲的庄贾由于被亲戚朋友拉去饮酒,日过中午还没有到军营。司马穰苴就推倒表杆、关掉漏刻,开始对军队下达命令。等到庄贾赶到后,执法如山的司马穰苴就把他杀了。

后来,漏刻的精确度不断提高。在西汉中期,我国漏刻的精确度就高于14世纪欧洲的机械钟。东汉时,我国漏刻的日误差大都在1分钟以内,而欧洲直到1715年机械钟的精确度才达到日误差几秒的数量级。

我国古代文人骚客留下了许多有关漏刻的富有诗情画意的章句。如唐代诗人李贺写道:“似将海水添宫漏,共滴长门一夜长。”在机械钟表传入中国之前,漏刻是我国使用最普遍的一种计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