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诗歌历经了唐、宋两个发展高峰后,至明清似乎已鲜有李白、杜甫、白居易和苏轼、陆游、李清照这样的大家。而文学样式的嬗变,也使小说、戏曲占尽了先机,诗歌走下坡路已是不争的事实。
但实际上,诗歌的神圣地位在文人心目中依然如旧,依然有一大批诗人在努力创作诗歌,也依然有一大批新秀之作问世。
陈子龙是明末爱国诗人的代表,而吴伟业则是清初的大家。从他们诗作中可看到辛弃疾和杜甫的某些影子。而龚自珍、谭嗣同等处于社会烈变的前夕,他们的诗更直面现实,其中已出现新时代的某些气息。
诉衷情·春游
陈子龙
题解:
见《陈忠裕全集》。词写暮春之际,芳草青青,杨柳依依,风暖日长,蝶粉逗香,飞花万点,斜阳满地的景象。作者在摹写自然中,流露出沉痛的亡国之悲。全词采用以景寄情手法,使作品具有很深的意境,令人回味无穷。
作者信息:
陈子龙(1608—1647),字卧子,华亭(今上海市松江)人。崇祯进士,曾任绍兴推官和兵科给事中,清兵陷南京,他和太湖民众武装组织联络,开展抗清活动,事败后被捕,投水自杀。他是明末的重要作家,诗歌成就较高。诗风悲壮苍凉,充满民族气节。擅长七律,绝句写得也出色。
小桃枝下试罗裳,蝶粉斗遗香。玉轮碾平芳草,半面恼红妆。
风乍暖,日初长,袅垂杨。一双舞燕,万点飞花,满地斜阳。
【注释】
一位新着春衣的佳人,站在小桃枝下,似乎想试探一下春天的温暖气息,桃花、人面、遗香,一切是那样的美好,然而花飞花落,已失去了春天一半,好像美人的半面妆束。这种景象,又好像有意增添“红妆”佳人伤春自怜的烦恼之情。下片全是写春景,风是好风,暖暖的,与好天气如此协调,连垂柳也如美人一般轻摇,只是舞燕一双,飞花万点,而满地斜阳中是一个孤寂无朋的凄凄佳人。春游本乐,但心里却是凄凉。
编后小语:
这首小令,题为“春游”,格调清新,为早期所作,与他后期悲壮的诗风不同。
圆圆曲
吴伟业
题解:
《圆圆曲》是清初诗人吴梅村的诗歌作品,同时也是清诗中享有最高声誉的七言歌行。写于1651年顺治八年辛卯初。诗所写的历史背景是公元1644年的甲申之变,而以吴三桂和陈圆圆的悲欢离合构成全诗的叙事情节。崇祯十七年李自成所部农民起义军向北京发动了猛烈攻击,明廷在军情万分紧急情况下,最后才决定将驻防于关外的宁远总兵吴三桂撤回保卫京师,当吴三桂军行抵河北丰润时,北京已经陷落了,并且得知崇祯帝自缢于煤山。吴三桂驰返榆关,准备向起义军投诚。传说因为他听到爱妾陈圆圆被掠,才愤而投清,并引清兵入关。在一片石大战中,起义军失利,李自成被迫退出北京城。这一历史的骤然变化,使本来走向胜利的起义军归于失败,终于导致了清王朝在中国的建立。
鼎湖①当日弃人间,破敌收京下玉关。
恸哭六军俱缟素,冲冠一怒为红颜。
红颜流落非吾恋,逆贼天亡自荒宴。
电扫黄巾定黑山,哭罢君亲再相见。
相见初经田窦②家,侯门歌舞出如花。
许将戚里箜篌伎,等取将军油壁车。
家本姑苏浣花里,圆圆小字娇罗绮。
梦向夫差苑里游,宫娥拥入君王起。
前身合是采莲人,门前一片横塘水。
横塘双桨去如飞,何处豪家强载归。
此际岂知非薄命,此时唯有泪沾衣。
薰天意气连宫掖,明眸皓齿无人惜。
夺归永巷③闭良家,教就新声倾坐客。
坐客飞觞红日暮,一曲哀弦向谁诉?
白晰通侯最少年,拣取花枝屡回顾。
早携娇鸟出樊笼,待得银河几时渡?
恨杀军书抵死催,苦留后约将人误。
相约恩深相见难,一朝蚁贼满长安。
可怜思妇楼头柳,认作天边粉絮看。
遍索绿珠围内第,强呼绛树出雕阑。
若非壮士全师胜,争得蛾眉匹马还?
作者信息:
吴伟业(1609—1671),字骏公,号梅村,江苏太仓人。清初著名大诗人。他熟悉音律,擅长度曲填词、杂剧传奇等。但他的诗歌创作成就最大,尤善七律与七言歌行,大量描写沧桑变革之际的重大事件和风流人物,素有“一代诗史”之称。
蛾眉马上传呼进,云鬟不整惊魂定。
蜡炬迎来在战场,啼妆满面残红印。
专征萧鼓向秦川,金牛道上车千乘。
斜谷云深起画楼,散关月落开妆镜。
传来消息满江乡,乌桕红经十度霜。
教曲伎师怜尚在,浣纱女伴忆同行。
旧巢共是衔泥燕,飞上枝头变凤凰。
长向尊前悲老大,有人夫婿擅侯王。
当时只受声名累,贵戚名豪竞延致。
一斛明珠万斛愁,关山漂泊腰肢细。
错怨狂风飏落花,无边春色来天地。
尝闻倾国与倾城,翻使周郎受重名。
妻子岂应关大计,英雄无奈是多情。
全家白骨成灰土,一代红妆照汗青。
君不见馆娃初起鸳鸯宿,越女如花看不足。
香径尘生乌自啼,屧廊人去苔空绿。
换羽移宫万里愁,珠歌翠舞古梁州。
为君别唱吴宫曲,汉水东南日夜流!
【注释】
① 鼎湖:乘龙升天,后将帝王之死称作“鼎湖”,这里指明思宗之死。
② 田窦:田,指田玢;窦,指窦婴,两人是西汉初年外戚。此处指田弘遇。
③ 永巷:宫中长巷,宫女居住的地方。
编后小语:
这是一首颇为著名的七言歌行,艺术地再现了吴三桂为了宠妾陈圆圆不惜引清兵入关的一段史实。诗歌的成功在于以巨大的心灵震撼力,让人们反思明清易代悲剧发生的原因。诗人用点面结合的方法讲述了一段复杂的历史,独具匠心的倒叙结构使全诗行云流水,一气呵成。更为可贵的是诗人在叙事的基础上融入了对故国沦亡的思考,并加进了个人在历史的变迁中难以自主的悲哀,使得一首爱情题材的诗歌增加了历史的深重感。
秋柳(一)
王士祯
作者信息:
王士祯(1634—1711),字贻上,号阮亭,别号渔洋山人,新城(今山东桓台)人。顺治进士,官至刑部尚书。论诗推崇盛唐,标举“不着一字,尽得风流”和“羚羊挂角,无迹可求”的意境。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央,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编后小语:
诗咏济南大明湖畔的秋日衰柳,但一开始就牵连到“白下”——南京。由“秋柳”联想到美好春光的消逝,从而引起诗人深沉的幻灭感。这种幻灭感,通过“陌上黄骢央”、“江南乌夜村”之类典故的衬托,成为历史的悲哀。颈联没有紧扣秋柳,而是兴会神到之际,“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在想象中超越时空,借以拓展诗的境界。尾联由梦幻落到现实,在悠扬哀怨的笛声中结束诗歌。
写“秋柳”伤神的作品在历史上很多,但能从历史的纵深感去处理忧伤,是王诗的独特之处。它所表现的从历史的悲哀中挣脱出来的要求,无疑在社会上得到了更多人的认同,从而使诗歌传诵一时。
夜坐
龚自珍
题解:
本组诗作于道光三年(1823)秋,作者以内阁中书充国史馆校对官,又值第四次应会试落榜,孤愤之情、奇崛之意纷至沓来,夜坐难眠,遂有此神思飙发、想象突奔之篇章。
作者信息:
龚自珍(1792—1841),近代思想家、文学家。他现存诗歌中绝大部分是他中年以后的作品,主要内容是“伤时”、“骂坐”,多讽世刺时之作,如著名的《己亥杂诗》。
春夜伤心坐画屏,不如放眼入青冥。
一山突起丘陵妒,万籁无言帝座①灵。
塞上似腾奇女气,江东久陨少微星。
从来不蓄湘累②问,唤出嫦娥诗与听。
【注释】
① 帝座:亦称帝星,指北极第二星。
② 湘累:扬雄《反离骚》“叙吊楚之湘累”。注:“诸不以罪死曰累,屈原赴湘死,故曰湘累。”(按:屈原实投汨罗江而死,因汨罗江和湘水都注入洞庭湖,古人便误以为汨罗流入湘水,实非。此处以湘水代汨罗江。)
编后小语:
龚自珍的诗深受《庄子》和《离骚》的影响,既有庄子宏大胸襟、生动奇特的艺术形象,也有屈原瑰丽的词采、香草美人式的比喻。本诗就是典型的以香草美人自喻,寄托自己壮志难酬的悲愤之情的名篇。
诗歌中的美人在春夜伤心自怜,独自遥望蔚蓝的夜空。看到广阔大地上挺拔的高山不仅无法施展才能,反而受群山的嫉妒而落到无人问津的地步,最终只能与想象中的嫦娥做诗解忧。良才难得,但在当时的社会仍做不到才尽其用。
潼关
谭嗣同
题解:
潼关,位于今陕西省潼关县港口。在地形上占据了“鸡鸣闻三省,关门扼九州”的军事险要。历史上以潼关入诗而著称的有杜甫的《潼关吏》诗和张养浩的《山坡羊·潼关怀古》曲等。谭嗣同的这首《潼关》以慷慨激昂、豪气冲天的独特风格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作者信息:
谭嗣同(1865—1898),近代思想家、政治家、诗人,湖南浏阳人,为“戊戌六君子”之一。
终古高云簇此城,秋风吹散马蹄声。
河流大野犹嫌束,山入潼关不解平。
编后小语:
谭嗣同是有名的“铮铮铁汉”,而他的诗歌正是他这种慷慨豪迈的英雄气和自由奔放的文风的最好统一。
本诗从写景到抒情,酣畅淋漓、一气呵成。“高云”、“秋风”透露了作者的愁闷和当时整个中国的萧条气候。但随着大河、雄山、潼关的出现,让人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表现出作者不愿认输,坚持抗争的爱国豪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