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心理学打开心理学之门
47927500000005

第5章 心理学的过去与现在(3)

别小看这个小小的箱子,斯金纳在用它进行一系列实验的基础上,提出了程序学习的思想,即应该将学习材料分成小片段,成功地学习一个片段后及时给予强化再学习下一个片段,成为至今仍在应用的个体学习的有效手段。他还认为神经症、精神病、强迫症等行为问题也是不当的负强化或者粗暴的处罚等环境因素造成的。因此,行为主义的一些方法可以用于矫正一些不需要或者不好的行为,这些方法也被称作行为治疗。

阿尔伯特·班杜拉对心理学最主要的贡献,就是创立了观察学习或替代学习的概念。他认为,我们不仅可以通过经典条件反射和操作条件反射来学习,也能通过看、读或听说别人怎样行为来学习,也就是我们通常讲的对榜样的模仿。他认为我们当然会对外部环境中的刺激作出反应,我们也会以内外界的奖惩而学会各种行为。如果把我们等同于压杠杆获取食物的白鼠,就会忽视我们人的思维和信息加工的作用。班杜拉把它们纳入了自己的理论,他的理论也被称为社会-认知理论。

关于行为主义研究的理论如果展开来说可能三天三夜也不能尽数,这里不再继续展开。尽管人们对行为主义有着很多争议,但行为主义作为一种研究取向,对心理学尤其是心理学在学习、临床方面应用的贡献是我们无法否认的。

格式塔心理学派

在美国涌现出行为主义的同时,另一个心理学派别在德国出现了,那就是格式塔(Gestalt)心理学派,格式塔在德语中是“整体”的意思,有些地方也翻译作完形心理学。马克斯·韦特海默、柯勒和科夫卡等人强调经验和行为的整体性,反对当时流行的构造主义元素学说和行为主义“刺激-反应”公式,意识不等于感觉元素的集合认为整体不等于部分之和,而心理正是一个整体。比如,一首乐曲里包含很多音符,而它并不是音符的简单组合,相同的音符也可能组成不同的乐曲,因此分析音符的特性并不等于了解整个乐曲。格式塔心理学同样重视实验,他们在知觉、学习和思维的研究中开展了大量的实验,这些研究对心理学来说是一笔宝贵的财富,有些内容我们将在后续有关知觉、思维等我们人如何感知世界的章节里提及。

人本主义心理学派

20世纪60年代,美国社会强调个人主义和个人言论自由的时代背景,成为人本主义心理学成长的沃土。与我们之前提到的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以及华生的行为主义不同,前者强调我们的行为都是受本能的支配,后者觉得我们的行为都是对外界刺激的反应,而人本主义假设人应该对自己的行为负主要责任,我们有时会对环境中的刺激自动地作出反应,有时会受制于无意识的冲动,但是我们有自由意志,有能力决定自己的命运和行动方向。

1967年人本主义心理学的重要人物亚伯拉罕·马斯洛被选为美国心理学会(APA)主席,这也表示人本主义思想成为心理学的第三势力登上舞台。说到马斯洛,大家最熟悉的应该就是他的需求层次理论,他强调人在进化过程中已经获得了一些高于一般动物的潜能,我们人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多种动机和需要,从低级到高级包括生理需要、安全需要、归属与爱的需要、自尊需要和自我实现需要。在人的低级需要得到满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的条件下,那些高级需要成为支配人动机与行为的主要力量,其中自我实现的需要是超越性的,追求真、善、美,将最终导向完美人格的塑造,高峰体验代表了人的这种最佳状态。

另外一位人本主义心理学的代表人物卡尔·罗杰斯是美国著名的心理治疗家,也是后来我们称作来访者中心疗法的创始人。大家在很多美国影视作品中可能都见过“酗酒者互助协会”,它来自“互助小组”的治疗方法,而罗杰斯对创立这种治疗方法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他对人性表示乐观的态度,相信人性本善,我们能够挖掘自身的潜能和获得幸福,为我们了解人性提供了另一个角度。

从对这两个代表人物的简单介绍中,大家应该能发现人本主义主要研究的是人格、人性方面的问题。它强调人的目的性、创造性和价值,主张促进人健康成长和潜能的实现,但这个理论并不把人看作是社会关系的总体,过分强调了个人主义,而且对自己使用的名词没有十分清晰的定义,使得很多理论难以得到论证。美国心理学界对它的理论体系论证还略显不足,但是作为一种探讨人价值的研究取向,人本主义心理学原理在教育、心理治疗、组织与人力资源等众多心理学应用领域得到了广泛应用。

三、现代心理学的其他研究取向

上一节我们列举了从心理学独立以来,在心理学发展史上颇具影响力的学派。实际上,从20世纪30年代后,各学派之间针锋相对的局面渐渐被互相吸收、互相融合的新局面取代,各种思潮不再是以学派的形式存在,而是以一种研究思路或者研究方向影响着心理学的各个领域,我们把这种能影响学科发展的研究方向和相应的研究方法称作研究取向。比如我们上面讲到的精神分析、行为主义、人本主义等等,大家可能还需要了解除此之外其他几个对现代心理学产生重大影响的研究取向。

生理心理学研究

作为现代心理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取向,生理心理学家关心心理与行为的生物学基础,认为我们所有的感知觉、记忆、情绪等都和我们的生理功能,尤其是大脑的功能密不可分。他们用临床方法研究大脑损伤的病人,比如发现了大脑的海马区对记忆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以及语言功能丧失与大脑特定位置损伤有关。早期还用到一些局部切除法、电刺激法等来研究不同的心理功能是由哪些脑区控制的,人的思想或者情绪如何影响我们的身体健康,遗传因素对我们的行为有什么样的影响。

随着神经生理学、影像学和计算机技术的迅速发展,神经成像、脑成像技术已经广泛应用到心理学研究中,比如神经成像可以在无损伤的条件下观察糖代谢对我们记忆、思维、语言、情绪等方面的影响。借助一些机器设备,比如正电子断层扫描机(PET)、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等为我们研究心理与脑功能积累了大量可靠的研究资料。

认知心理学研究

认知心理学出现在20世纪初,简单来说他们把我们人看作是一个信息加工者,20世纪五六十年代,计算机的应用使得认知心理学迅速发展,美国心理学家奈塞尔这样来定义认知:“是感觉输入到转换、简化、加工、提取和使用的全过程。”早期认知心理学家用计算机模拟人的信息加工过程,他们假设计算机和人在某些信息处理的模式上是相等的,如果能编程序指导计算机解决某个复杂问题那么就能解释人是如何解决同样的问题的。他们同时相信,这种思路反过来操作也是可行的,即促进计算机技术的进步,也就是我们常听到的“人工智能”。

近年来,由于神经生理学以及成像技术的发展,认知心理学和神经科学结合,研究认知活动与脑机制、神经系统的关系成为一种主流的研究取向。科学家们相信只有了解了心理活动的脑机制、神经机制,才可能真正揭示我们心理的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