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维是一种高级的认识活动,是对客观现实概括的和间接的反映,它反映着事物的本质和事物间的联系。思维与感觉、记忆不同,如果把人脑比做一个工厂,感觉就是搬运工,它负责将外面的材料搬进工厂;记忆是仓库,它将材料登记并储存起来;思维是加工线,它负责对材料进行深层次的加工。思维离不开感觉与记忆,没有搬运工和足够的材料,加工线难为无米之炊,只有在拥有大量感性信息和记忆的基础上,人们才能有思维,真正认识事物的规律和联系。
一个炎热的夏日,狐狸路过一个果园,它停在一大串熟透而多汁的葡萄前。
狐狸想:“我正口渴呢。”于是它后退了几步,向前一冲并跳起来,却无法够到葡萄。
狐狸后退又试。一次,两次,三次,都没有得到葡萄。
狐狸试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成功。最后,它决定放弃,它昂起头,边走边说:“葡萄还没有成熟,我敢肯定它是酸的。”
——《克雷洛夫寓言》
这是一则大家耳熟能详的寓言。在寓言里,小狐狸被拟人化了,它的行为举止和思维方式同人类一模一样。它一次又一次地跳起却始终得不到葡萄,最后不得不沮丧地安慰自己“这些葡萄肯定是酸的”。
在大家为小狐狸的可爱忍俊不禁的同时,我想要问大家一个问题:“动物有思维吗?”或者说“动物也能思考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先要弄明白思维的含义。
事实上,思维就是我们头脑中知识的形成过程,包括了概念、表象(外界事物在我们头脑中的形象)、问题解决方法、规律等。它能帮助我们理解周围的环境,最终改造周围环境。
回到我们刚才的问题上来,思维是人类特有的吗?心理学家们给出的答案是否定的。
1925年,德国心理学家苛勒在非洲的一个小岛上进行了一个有趣的实验。他将一个名叫苏尔丹的黑猩猩关在笼子当中,笼子内还放了一根短棍,笼子外放了一些水果和一个徒手难以够到的长木棍。苏尔丹看见水果后立马拿短棍去够水果,但是怎么够也够不着。在经过几次失败的尝试后,它扔掉了短棍,并开始观察起四周。突然间,它发出一声急促的叫声,然后拿起了短棍,将长棍够到了身边,接着通过长棍成功地吃到了水果。
在另外一个实验中,实验对象变成了猴子。研究者将四张图片呈现在猴子面前,这四张图片分别呈现了一到四样物品(例如一个足球、两个苹果、三朵花和四个木块)。如果猴子按照一到四的顺序依次触摸这些图片,研究者就会给予它们奖励。结果发现,不管研究者如何变化图片的位置和种类(例如顺序改成两朵花、四个足球、一个苹果和三个木块),经过练习的猴子总能正确地触摸这些图片。
不只是灵长类,其他动物也表现出了类似思维的能力。20世纪50年代,在英国的一个小村庄里,有人看到一只山雀用嘴啄开了放在一户人家门口的牛奶瓶的瓶盖。几周后,人们发现那里所有的山雀都学会了这种开瓶技术。此外,也有报道指出,水獭能开启啤酒瓶的瓶盖,章鱼能借助自己众多的手臂从广口瓶里取出蟹。
这些研究都指向了一个结果:思维并不是人类特有的,动物们也能运用自己的智慧来解决面临的问题。只要动物们愿意,它们也能像罗丹的雕塑一样,成为一名“思考者”。
在接下来的内容里,将会向您更详尽地介绍有关思维的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