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医学双色版-黄帝内经
47924400000062

第62章 调经论

“原文”

黄帝问曰:余闻除刺法言,有馀写之,不足补之。何谓有馀?何谓不足?

岐伯对曰:有馀有五,不足亦有五,帝欲何问?

帝曰:愿尽闻之。

岐伯曰:神,有馀有不足;气,有躲有不足;血,有馀有不足;形,有馀有不足;志,有馀有不足。凡此十者,其气不等也。

帝曰:人有精、气、津、液,四支、九窍、五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乃生百病;百病之生,皆有虚实:今夫子乃言有馀有五,不足亦有五,何以生之乎?

岐伯曰:皆生于五藏也。夫心藏神,肺藏气,肝藏血,脾藏肉,肾藏志,而此成形。志意通,内连骨髓,而成身形五藏。五藏之道,皆出于经隧,以行血气,血气不和,百病乃变化而生,是故守经隧焉。

帝曰:神有馀不足何如?

岐伯曰:神有馀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血气未并,五藏安定。邪客于形,洒淅起于毫毛,未入于经络也,故命曰神之微。

帝曰:补写奈何?

岐伯曰:神有馀,则写其小络;二血,出血勿之深斥,无中其大经,神气乃平;神不足者,视其虚络,按而致之,刺而利之,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以通其经,神气乃平。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看针勿斥,移气于不足,神气乃得复。

帝曰:善!,有馀不足奈何?

岐伯曰:气有馀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血气未并,五藏安定,皮肤微病,命曰白气微泄。

帝曰:补写奈何?

岐伯曰:气有馀,则写其经隧,无伤其经,无出其血,无泄其气;不足则补其经隧,无出其气。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按摩勿释,出针视之曰,我将深之,适人必革,精气自伏,邪气散乱,无所休息,气泄腠理,真气乃相得。

帝曰:善!血有馀不足奈何?

岐伯曰:血有馀则怒,不足则恐。血气未并,五藏安定,经络水溢,则经有留血。

帝曰:补写奈何?

岐伯曰:血有馀,则写其盛经出其血;不足,则视其虚经内针其脉中,久留而视;脉大,疾出其针,无令血泄。

帝曰:刺留血奈何?

岐伯曰:视其血络,刺出其血,无令恶血得入于经,以成其疾。

帝曰:善!形有馀不足奈何?

岐伯曰:形有馀则腹胀,汪溲(sōu)不利,不足则四肢不甲。血气未并,五脏安定,肌肉蠕动,命曰微风。帝曰:补泻奈何?

岐伯曰:形有馀则写其阳经,不足则补其阳络。

帝曰:刺微奈何?

岐伯曰:取分肉间,无中其经,无伤其络,卫气得复,邪气乃索。

帝曰:善!志有馀不足奈何?

岐伯曰:志有馀则腹胀飧泄,不足则厥。血气未并,五藏安定,骨节有动。

帝曰:补写奈何?

岐伯曰:志有余则泻然筋血者,不足则补其复溜。

帝曰:刺未并奈何?

岐伯曰:即取之,无中其经,邪所乃能立虚。

帝曰:善!余已闻虚实之形,不知其何以生!

岐伯曰:气血以并,阴阳相倾,气乱于卫,血逆于经,血气离居,一实二虚。血并于阴,气并于阳,故为惊狂;血并于阳,气并于阴,乃为灵中;血并于上,气并于下,心烦惋善怒;血并于下,气并于上,乱而喜忘。帝曰:血并于阴,气并于阳,如是血气离后,何者为实?何者

岐伯曰: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是故气之所并为血虚,血之所并为气虚。

帝曰:人之所有者,血与气耳。今夫子乃言血并为虚,气并为虚,是无实乎?

岐伯曰:有者为实,无者为虚,故气并则无血,血并则无气,今血与气相失,故与虚焉。络之与经脉,俱输于经,血与气并,则为实焉。血之与气并走于上,则为大厥,厥则暴死,气复反则生,不反则死。

帝曰:实者何道从来?虚者何道从去?虚实之要,愿闻其故。

岐伯曰:夫阴与阳,皆有俞会。阳注于用,阴满之外,阴阳匀平,以充其形,九候若一,命曰平人。夫邪之生也,或生于阴,或生于阳。其生于阳者,得之风雨寒暑;其生于阴者,得之饮食居处,阴阳喜怒。

帝曰:风雨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风雨之伤人也,先客于皮肤,传入于经脉,经脉满则传入于络脉,络脉满则输于大经脉。血气与邪并客于分股之间,其脉坚大,故曰实。实者外坚充满,不可按之,按之则痛。

帝曰:寒湿之伤人奈何?

岐伯曰:寒湿之中人也,皮肤不收,肌肉坚紧,荣血泣,卫气去,故曰虚。虚者,聂辟气不足,按之则气足以温之,故快然而不痛。

帝曰:善!阴之生实奈何?

岐伯曰:喜怒不节,则阴气上逆,上逆则下虚,下虚则阳气走之,故曰实矣。

帝曰:阴之生虚奈何?

岐伯曰:喜则气下,悲则气消,消则脉虚空;因寒饮食,寒气熏满,则血泣气去,故曰虚矣。

帝曰:经言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余已闻之矣,不知其所由然也。

岐伯曰:阳受气于上焦,以温皮肤分肉之间,今寒气在外,则上焦不通,上焦不通,则寒气独留于外,故寒慄。

帝曰:阴虚生内热奈何?

岐伯曰:有所劳倦,形气衰少,谷气不盛,上焦不行,下脘不通,胃气热、热气熏胸中,故内热。

帝曰:阳盛生外热奈何?

岐伯曰:上焦不通利,则皮肤致密,腠理闭塞,玄府不通,卫气不得泄越,故外热。

帝曰:阴盛生内寒奈何?

岐伯曰:厥气上逆,寒气积于胸中而不写,不写则温气去,寒独留,则血凝泣,凝则脉不通,其脉盛大以溜,故中寒。

帝曰:血气以并病形以成,阴阳相倾,补写奈何?

岐伯曰:写实者气盛乃内针,针与气俱内,以开其门,如利其户;针与气俱迎,精气不伤,邪气乃下,外门不闭,以出其疾;摇大其道,如利其路,是谓大写,必切而出,大气乃屈。

帝曰:补虚奈何?

岐伯曰:持针勿置,以定其意,候呼内针,气出针入,针空四塞,精无从去,方实而疾出针,气入针出,热不得还,闭塞其门,邪气布散,精气乃得存。动气候时,近气不失,远气乃来,是谓追之。

帝曰:夫子言虚实者有十,生于五藏,五藏五脉耳。夫十二经脉,皆生其病,今夫子独言五藏,夫十二经脉者,皆络三百六十五节,节有病,必被经脉,经脉之病,皆有虚实,何以合之?

岐伯曰:五藏者,故得六府与为表里,经络肢节,各生虚实,其病所居,随而调之。病在脉,调之血;病在血,调之络;病在气,调之卫;病在肉,调之分肉;病在筋,调之筋;病在骨,调之骨;燔针劫刺其下及与急者;病在骨,悴针药熨(yùn);病不知所痛,两踽(jǔ)为上;身形有痛,九候莫病,则缪刺之;痛在于左而右脉病者,巨刺之。必道察其九候,针道备矣。

黄帝问:《刺法》上说病属有余的用泻法,不足的用补法。但什么是有余,什么是不足呢?

岐伯答:病属有余的情况有五种,不足的情况也有五种,你想问哪一种情况呢?

黄帝道:希望你能全部讲给我听。

岐伯答:神有有余的情况,也有不足的情况。气有有余的情况,也有不足的情况;血有有余的情况,也有不足的情况;形有有余的情况,也有不足的情况;志有有余的情况,也有不足的情况。凡此十种病理变化和表现是各不相同。

黄帝问:人体有精、气、津、液、四肢、九窍、五脏、十六部、三百六十五节,所以人体可以发生各种各样的疾病,而各种各样的疾病都可以发生或虚或实的变化。你只说有余的情况有五种,不足的情况也只有五种,这些情况是怎样产生的呢?

岐伯答:这十种情况都是发生于五脏的。心脏蕴藏着人体的“神”;肺脏蕴藏着人体的“魄”;肝脏蕴藏着人体的“血”;脾脏蕴藏着人体的“肉”;肾脏蕴藏着人体的“志。”五脏各有不同的分工,而形成了有机的人体。但人体只有精神畅快,气血才能流通正常,并与内部的骨髓相联系,才能使五脏和全身的功能正常协调,形成一个身心平衡的健康人体。五脏是人体的中心,五脏与身体各部以及五脏之间的联系,都是由经脉这个通道来完成的,经脉中运行气血,使身体各部分之间发生联系,协调全身的功能。如果气血的运行发生障碍,各种各样的疾沙就要产生了。所以,必须保持经脉的畅通无阻。诊察判断疾病,应该以经脉的生理、病理变化为依据;而治疗疾病,也可以通过调整经脉中的气血来取得效果。

黄帝问:神有余和神不足的表现各是什么样呢?

岐伯答:神有余则表现为狂笑不止;神不足则容易产生悲哀的情绪。当气血的运行正常,没有偏留积聚在身体某一部位时,五脏就会安定,功能正常,而不会产生或笑或悲的现象。这时即使病邪侵犯人体,一般地只能侵犯到人体表层的皮肤和毫毛,造成酒然恶寒的症状,而没有侵入较深层的经脉之中,这只是一种轻微的神病。

黄帝问:治疗神的病变时,怎样运用补泻的方法呢

岐伯答:对神有余的病变,可用泻法针刺其小的络脉,使之出血,但不要针刺过深,也不要开大针孔,不要刺中大的经脉。经过这样的治疗后,神气就可以协调,恢复正常,对神不足的病变,应诊察虚络在什么地方,先用按摩的方法引其气血,使局部气血较为充盈,然后再用针刺的方法来调和气血,但不要使其出血,也不能使气外泄,只要使其经脉的气血运行通畅,患者的神气就会协调正常了。

黄帝问:对轻微的神病,应该怎样针刺呢?

岐伯答:对病变部位要多加按摩,进针时不宜过深,通过运针把气血引导到虚弱不足的地方,神气就可以恢复正常。

黄帝道:很好。那么气有余和气不足的表现各是怎么样的?

岐伯答:气有余就表现为咳嗽、气喘;气不足则表现为鼻塞呼吸不利、气短等症状。当气血运行正常畅通,没有偏留积聚在身体的某一部位时,五脏就功能正常而安定,这时即使病邪侵犯人体,万般也只能侵入皮肤肌肉的表层,对肺脏的功能活动造成轻度的影响和损伤,将这样的病症叫做肺气微虚。

黄帝问:治疗气的病变时,应该怎样运用补泻方法呢?

岐伯问:对气有余的病变,治疗时应该用针刺泻比较表浅的经脉,而不要损伤机体深部的大经脉,针刺时不要放血,不能使正气外泄;对气不足的病变,应该用补法来补充患者的经脉之气,不要使患者的气外泄。

黄帝问:对轻微的气病,怎样用针刺治疗呢?

岐伯答:对轻微的气病,应在针刺前先对针刺局部多加按摩,同时把针取出来给人看,并告知患者准备深刺,但实际上针刺时并不深刺,而改为浅刺。这样做的目的,是使患者注意集中,精神内守,精气收敛于体内,而邪气散乱趋向于体表,没有藏身之处。这样,在针刺时只要浅刺,达到户邪所在的体表,邪气就会从皮肤毫毛孔中排泄出来,人体的正气也就能得以恢复正常。

黄帝道:讲得很好!血有余和血不足的表现各是什么样呢?

岐伯答:血有余就会表现为容易发怒;血不足则表现为容易恐惧。如果气血的运行正常,没有偏留积聚在身体的某一部位时,则五脏安定,功能正常,这时,即使邪气侵犯人体,一般也只是在体表的经络中,但经络中被邪气阻塞不通畅,邪气外溢,也会导致络脉和经脉中的血运行不畅而停留在局部。

黄帝问:对血的病变应该怎样治疗呢?

岐伯答:对血有余的病变,治疗时应该用针刺泻体表充血显露的络脉,应使局部出血;对血不足的病变应该用针刺补法治虚弱不足的经脉,应把针刺入经脉中,久久留针,观察效果,等到局部虚弱的经脉充盛胀大起来,立即快速拔出针,但不要使患者出血。

黄帝问:对淤血病变,应该怎样进行针刺治疗呢?

岐伯答:观察到有淤血的络脉,就用针刺出淤血,不要让淤血进入大的经脉,而形成更为严重的病变。

黄帝道:很好!形有余和形不足的病变各是怎样的情况?

岐伯答:形有余就会出现腹部发胀,小便不利;形不足则表现为四肢软弱无力,不能正常活动。如果气血的运行正常,没有发生偏留聚积在身体某一局部时,则五脏安定,功能正常,即使外邪侵袭,也仅仅出现肌肉微微蠕动的症状,将这样的病变叫做“微风。”

黄帝问:对形的病变,应该怎样运用针刺补泻的方法?

岐伯答:对形有余的病变,治疗时应该用针刺泻见阳明胃经的经脉;对形不足的病变,则应该用针刺补足阳明胃经的络脉。

黄帝问:对如微风等轻微型的病变应怎样治疗呢?

岐伯答:针刺时应针到肌肉之间,用以驱散邪气,但不要刺中经脉,也不要刺伤络脉,这样就能使卫气得以恢复,卫气恢复后,邪气自然就消散了。

黄帝道:很好!那么志有余和志不足的病变各是怎么样的情况呢?

岐伯答:志有余就会表现出腹胀,泄泻,大便中夹有不消化食物等症状;志不足则表现为手脚寒冷。如果气血的运行正常,还没有出现气血偏留聚积在身体某一局部时,则五胜安定,功能正常,即使病邪侵袭,一般也只是患者感到骨节里有轻微的震动。

黄帝问:对志的病变,应该怎样运用针刺补泻的方法呢?

岐伯答:对志有余的病变,治疗时应用针刺泻足少阴肾经的表穴,印然谷穴,要针刺出血;对志不足的病变,则应该用针刺补足少阴肾经的经穴,即复溜穴。

黄帝问:对轻微的志的病变,在气血没有偏留积聚时,应怎样治疗呢?

岐伯答:就在骨节有震动(即有邪气)的局部针刺,但不要深刺损伤经脉。这样,停留在局部的邪气就能很快被驱除掉。

芦帝道:很好。我已经听到了关于虚实病变的表现。不知道这些虚实病变是怎样产生的呢?

岐伯答:虚实病变的发生,是由于病邪的入侵,造成了气血运行紊乱,阴阳之间失去平衡,气的分布发生混乱,血也出现逆行,气血偏离了正常位置,而形成了机体有的部位偏虚,有的部位偏实的状况。如果血偏留聚积在属阴的五脏中,就会发生“癫”的病变;如果气偏留聚积在属阳的六腑中,就会发生“狂”的病变;如果血偏留聚积在属阳的体表,就会形成体表发寒;如果气偏留聚积在属阴的体内,则会形成体内发热;如果血过行偏留聚积在人体上部,就会产生心中烦闷的症状;如果气郁积在下焦的肝脏中,就会产生容易发怒的症状;如果血液停留瘀阻在人体下部,就会产生健忘的现象;如果阳气偏留聚积在人体上部,扰乱心神,则使人心烦意乱。

黄帝问:血液偏留聚积在阴,气偏留乘积在阳,像这样的气血偏离了正常位置的情况,什么样属于实?什么样属于虚?

岐伯答;血和气都是喜欢温暖而厌恶寒冷的。寒冷会使气血的运行涩滞而不畅通,而温暖则能使被寒冷凝滞的气血消散而运行滑利。如果阳气偏于亢盛,则阴血就会虚少。如果阴血过于亢盛,阳气也会不足。

黄帝问:人身所具有的最重要的物质,就是气和血。现在先生你说血液偏留聚积则阳气虚,阳气偏留聚积则血液虚,那么,这样不是没有实性病症了吗?

岐伯问:亢盛有余的就是实,缺少不足的就是虚。在阳气亢盛聚积的地方,则血液就显得相对不足;在血液聚积偏多的地方,阳气也就显得相对不足。血和气失去平衡协调,从这个角度来看,气或血相对不足的地方就形成了虚性病症。络脉和经脉中的气血在正常情况下都要回流输入到经脉中去。如果气血都停留聚集在经脉中,则形成了实性病症。如果血和气都送行停聚在人体的头部,则会形成“大厥”病,大厥病可以见到患者突然昏倒,不省人事,好像突然死亡了一样。如果气血能复退下降,恢复到正常,则患者还能苏醒过来,否则就会造成真的死亡。

黄帝问:实性病症是怎样形成的?虚性病症是怎样形成的?愿意听你讲一讲虚实病症形成的关键。

岐伯答:阴经和阳经,都有气血灌注而形成的穴位,如果阳经中的气血充满了,就要灌注到阴经中去;反之,阴经中的气血充满了,也要灌注到阳经中去,通过这样的调节,以保持阴阳之间的相对平衡。平衡的阴阳之气,充实了人的形体,人体三部九候的脉象表现一致,这样才能称为健康正常的人。邪气侵犯人体而产生病变,有的先在阴经而后才影响到阳经,有的则先在阳经而后才影响到阴经。先发生“在阳经的病变上多数是遭受了风雨寒暑等外部邪气的侵袭而引起的;先发生于阴经的病变,则多数由于饮食失调,生活起居没有规律,房事过度以及情绪波动剧烈等内部因素所导致的。

黄帝问:风雨之邪是怎样侵袭损伤人体的?

岐伯问:风雨之邪损伤人体,是先侵入人体的皮肤,然后进入细小的经脉中;经脉中的邪气充满了,就会传入稍大一点的络脉之中;络脉中的邪气充满了,则输送传入到大的经脉之中,并且病邪和人体的气血相合并,停留在肌肉和皮肤之间,这样的患者可以见到脉搏坚硬而大,所以称为实性病症。实性病症的病变局部表面往往是坚硬而充满的,并且不可以按压,如果按压就感到疼痛。

黄帝问:寒湿之邪是怎样侵袭损伤人体的?

岐伯答:寒湿之邪损伤人体,先造成人体的皮肤松弛,功能失常,但肌肉紧张坚硬,血液受寒后凝涩而运行不畅,卫气受到损伤而不足,所以将这种病称为虚性病症。虚性病症的患者,病变局部的皮肤往往松弛而有皱纹,体表卫气不足,所以患者喜欢按摩病变局部,按摩后气血通行,而感到温暖,所以患者觉得舒服而不疼痛。

黄帝问:很好。先发生在阴经的实性病症是怎样形成的?

岐伯答:如果怒的情绪波动过于剧烈,就会造成下部的阴气特别是肝经之气向上进行,阴气向上边行后,下部就显得空虚;阳气就会乘虚而入,侵占原来属于阴气的部位,所以将这种病症称为实性病症。

黄帝问:那么先发生在阴经的虚性病症是怎样形成的呢?

岐伯答:如果狂喜过度,就会使心气涣散而下行。如果过度悲哀,就会使肺气消散,心肺之气消散则造成血脉空虚。如果再过食了寒凉饮食损伤了阳气,使寒冷之气充斥于体内,影响到内脏,而导致血液运行涩滞不畅,阳气也被耗损消散,所以这种病症称为虚性病症。

黄帝问:古医经上说,阳气虚弱则产生外寒;阴气虚弱则产生内热;阳气亢盛则产生外热;阴气亢盛则产生内寒。这些我已经听说了,但不知道为什么会这样的。

岐伯答:人体体表禀受从上焦输送分布来的阳气,这些阳气有温暖和养护皮肤、肌肉的功能。现在寒气从外部侵袭人体,使大小经脉收缩,上焦的阳气不能通达到体表,在体表的阳气不足,而寒气却停留在皮肤肌肉之中,所以使人发生寒冷颤抖的症状。

黄帝问:阳阴气虚弱产生内热是怎样形成的呢?

岐伯答:人体如果疲劳过度,人的形体和气就会耗损而虚弱,影响到脾胃消化饮食吸收营养的功能,饮食精华不能正常地输送到上焦,糟粕也不能顺利地从下部排泄出而停留阻滞在胃中,时间长了转化咸热邪,热气向上熏蒸到胸内,所以出现内热的症状。

黄帝问:阳气亢盛产生外热是怎样形成的?

岐伯答:由于邪气从外面侵袭,使上焦不通畅,皮肤变得紧密,皮肤纹理闭塞,汗孔也不通畅,人体的阳气不能向外发散,郁积在体表,所以产生外热的症状。

黄帝问:阴气亢盛产生内寒是怎样形成的?

岐伯答:由于寒气向上逆行,停留聚积在胸中而不能向外泄除,使胸中的阳气被耗损而虚少,寒气单独停留,则使经脉中的血液运行凝涩不畅,血行不畅则使经脉阻塞不通,所以产生内寒的症状,这种患者的脉像盛大而涩。

黄帝问:阴、阳、气、血的偏留聚积,就形成了疾病,对这些疾病怎样用针刺方法来治疗呢?

岐伯答:针刺这些疾病,一般应该取经脉上的穴位。对血的病变应调理治疗血,对气的病变应调理治疗气。并且要根据患者的胖瘦强弱的体质情况,以及四时气候的变化,来决定适宜的针刺穴位。或者多取,或者少取,或取上部,或取下部。

黄帝问:如果气血已经发生合并,运行紊乱,是疾病已经形成。此时患者身体之中的阴阳失去平衡,对这种病变,应该怎样运用补法和泻法呢?

岐伯答:用码法治疗实性病症的方法是,当病在吸气时进针,使针与气一起进入体内,从而开放邪气外泄的门户,在患者呼气时出针,使针随着呼气而拔出体外,这样,人体的正气就不受损伤,而邪气则与针同时泄出来,而得以消散。因为针孔是邪气外泄的门户,所以不能按闭针孔,以便让邪气尽快外泄。甚至可以用针摇大针孔,使邪气外出的道路更加通利,这种方法就叫“大泻。”出针的时候要加重手法,用左手切按穴位,迅速出针,这样,亢盛的邪气才能被制服。

黄帝问:补法治疗虚性病症怎样用针呢?

岐伯答:持针后不要立即刺入,而需先安定患者的情绪,等到患者呼气时进针,针随着呼气而进入体内。这样进针,针孔就紧闭,而人体的正气就不会外泄,等到经气来到针下有充实感觉的时候,应当迅速出针;出针应在患者吸气时进行,随着吸气而拔出针,并按闭针孔。这样就可以使邪气散失,不再复存于体内,而使人体的正气得以保存。留针等待经气到来要有足够长的时间,这样才能使已经来到针下的气不会散失,并把远处的气引导到针下来。这就是针刺的补法。

黄帝道:先生谈到十种由五脏所产生的虚、实病变,而五脏只有五条经脉,人体十二条经脉都可以发生病变,为什么先生现在只谈五脏呢?而且十二条经脉,联系着人体的三百六十五节,每一节都可能发生病变,这些病变,都能影响波及经脉,而经脉的病变,又各有虚实,这与五脏所产生的虚实病变是什么样的配合关系吧?

岐伯答:五脏与六腑有紧密的联系配合,有一种表里的关系,两者息息相关。经脉、络脉、四肢和关节都能产生虚实的病变。在治疗的时候,应该根据病变所在的部位,进行恰当的调整和治疗;如果病变部位在脉的,治疗时应调理血;如果病变在血中的治疗时可以调理络脉;如果病变在气中的,治疗时可以调理其卫气:如果病变部位在肌肉中,治疗时则应该调理肌肉;如果病变部位在筋,治疗时应该调理节;如果病变部位在骨,治疗时则应该调理骨;如果是风寒痹痛,经脉申急,可以用火烧的针劫刺患处;如果风寒病邪在骨造成病变,也可以用针或药物温熨患处进行治疗;如果患者皮肤肌肉感觉麻痹,不知痛痒,则针刺阴跷和阳跷两条经脉,效果最好;如果身体疼痛,但三部九年的脉争却是正常的,没有病态表现,则应该用“缪刺”的方法进行治疗。患者疼痛部位在左侧,而右脉表现,出病变,则可以用“巨刺”的方法进行治疗。一定要仔细地诊察患者三部九候的脉象变化和症状,然后再进行治疗,这样才能比较完备地掌握针刺的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