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黄帝问曰:少阴何以主肾?肾何以主水?
岐伯对曰:肾者,至阴也;至阴者,盛水也。肺者,太阴也。少阴者,冬脉也。故其本在肾,其末在肺,皆积水也。
帝曰:肾何以能聚水而生病?
岐伯曰:肾者,胃之关也,关门不利,故聚水而从其类也。上下溢于皮肤,故为跗肿。腑肿者,聚水而生病也。
帝曰:诸水皆生于肾乎?
岐伯曰:肾者,牝(pìn)藏也。地气上者属于肾,而生水液也,故曰至阴。勇而劳甚,则肾汗出;肾汗出逢于风,内不得入于藏府,外不得越于皮肤,客于玄府,行于皮里,传为腑肿。本之于肾,名曰风水。所谓玄府者,汗空也。
帝曰:水俞五十七处者,是何主也?
岐伯曰:肾俞五十七穴,积阴之所聚也,水所从出入也。尻上五行行五者,此肾俞。故水病下为肿大腹,上为喘呼,不得卧者,标本俱病。故肺为喘呼,肾为水肿,肺为逆不得卧,分为相输俱受者,水气之所留也。伏菟上各二行行五者,此肾之街也,三阴之所交结于脚也。踝上各一行行六者,此肾脉之下行也,名曰太冲。凡五十七穴者,皆藏之阴络、水之所客也。
帝曰:春取络脉分肉,何也?
岐伯曰:春者木始治,肝气始生,肝气急,其风疾,经脉常深,其气少,不能深入,故取络脉分肉间。
帝曰:夏取盛经分腠,何也?
岐伯曰:夏者火始治,心气始长,脉瘦气弱,阳气留溢,热熏分腠,内至于经,故取盛经分腠绝肤而病去者,邪居浅也。所谓盛经者,阳脉也。
帝曰:秋取经俞,何也?
岐伯曰:秋者金始治,肺将收杀,金将胜火,阳气在合,阴气初胜,湿气及体,阴气未盛,未能深入,故取俞以写阴邪,取合以虚阳邪,阳气始衰,故取于合。
帝曰:冬取井荥,何也?
岐伯曰:冬者水始治,肾方闭,阳气衰少,阴气坚盛,巨阳伏沉,阳脉乃去,故取并以下阴逆,取荥以实阳气。故曰:冬取井荥,春不鼽衄。此之谓也。
帝曰:夫子言治热病五十九俞,余论其意,未能领别其处,愿闻其处,因闻其意。
岐伯曰:头上五行行五者,以越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缺盆、背俞,此入者,以写胸中之热也。气街、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写胃中之热也。云门、髌骨、委中、髓空,此入者,以写四肢之热也。五藏俞傍五,此十者,以写五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帝曰:人伤于寒而传为热,何也?
岐伯曰:夫寒盛,则生热也。
黄帝问:少阴为什么主肾?肾脏为什么主水呢?
岐伯答:阴阳属性分类中,人体上半身属阳,下半身属阴,六腑属阳,五脏属阴,肾的位置在人体的下部,为阴中之阴,所以称为极阴之脏。水属极阴,所以肾脏是人体中主管水的内脏;在和气候阴阳的关系中,肾脏和少阴相对应,少阴之气在冬季最旺盛,冬季与水相对应,而肾脏的经脉(足少阴经)之气在冬季最旺盛,少阴经脉起源于肾脏;其末端分支进入肺中,所以,如果肾脏或肺脏功能不健全,都可能造成体内水液停积而形成水肿病。水肿病的根源在肾,但往往却先表现出肺脏功能失常的一些症状。
黄帝问:肾脏为什么能使水液停聚而造成病变呢?
岐伯答:肾脏主管着肛门和尿道的正常舒张及收缩功能,如果肾脏发生病变,就会造成肛门和尿道舒张及收缩功能的障碍,从而引起大小便不通畅或不禁的症状,而排泄大小便的功能正常与否,又直接影响到胃的功能。所以说,肾脏好像是胃的关卡,或者说是闸门,肾脏的功能异常,则水液代谢失常,就像闸门失灵了。水液排泄不通畅,停留在体内四处泛滥,流溢到皮肤中就形成了浮肿。因此,所谓浮肿,就是水液停聚而产生的病变。
黄帝问:所有的水病都是由肾脏病变引起的吗?
岐伯答:肾是阴脏,人身的水液,由肾脏的阳气蒸发化生成气上升运行到全身,就如同大地上的水被蒸发上升到天空中形成云一样。如果有的人,恃身强力壮,过度劳力或房事过度,就会造成大汗淋漓,这种出汗与肾脏有关,在出汗的时候,又遭到风寒侵袭,汗孔骤然关闭,汗出不尽,水气既不能向外排泄、又不能返回到内脏,于是留滞在“玄府”中,在皮肤之中流动,而形成了浮肿,这种病的根源仍然在肾脏,病名叫做“风水。”所谓玄府,就是指汗孔。
黄帝问:治疗水病的五十七个穴位,是什么脏器所主管的呢?
岐伯答:肾脏主管水,所以这五寸七个治水病的穴位都和肾脏关皋密切。这些穴位,是阴气所积聚的地方,水液之气也从这里出入。尾霄以上共有五行,每行有五个穴位,中间:一行是督脉,两旁的四行是足太阳膀胱经的经脉。中行五个穴位是;长强穴、腰俞穴、命门穴、悬枢穴和脊中穴;次二行左右各五个穴位是:白环俞、中管内俞、膀胱俞、小肠俞和大肠俞;边上两行左右各五个穴位是:秩边穴、胞育穴、志穴、育门大和胃仓穴。这二十五个穴位都居处在下焦,是和肾脏有密切关系的穴位。水病可以引起下部的浮肿和腹部胀大等症状,也可以引起上部的呼吸喘促、不能平卧等症状。这是肺脏和肾脏同时发生疾病所导致的。水气压迫肺就会出现呼吸喘促、不能平卧等症状;水肿则是肾脏功能失常造成的。两脏同时产生病变,互相影响,所以引起予水气停留。在伏南穴以上的腹部扶脐两侧各有历行,共四行,每行有五个穴位,里侧两侧的穴位是:中注穴、四满穴、气穴穴、大赫穴和横骨穴,左右共十穴;外侧两行的穴位是:外陵穴、大巨穴。水遭穴、归来穴和气冲穴,左右共十穴。这二十个穴位是肾气通行的道路。它和肝、脾两条经脉,合成三条阴经,交会于脚上。足内踝上有一行,六个穴位,即大钟穴、照海穴、复溜穴、交信穴、筑宾穴和阴谷入,左右共十二个穴位。这是足少阴肾经的经脉下行的部分,又叫大冲。以上共五十七个穴位,都是五脏的阴络经过之处,也是水气停留的地方。所以,在治疗水病时,可以针刺这些穴位。
黄帝问:为什么春天针刺多取络脉和肌肉呢?
岐伯答:春天是五行之中木气所主治的季节,草木开始生发,与春季相应的肝脏之气也开始萌动。肝脏之气的性能很怠,像春天的风一样变动迅速。经脉处在人体较深的部位,而在春天时人体的阳气外趋体表,经脉中仿阳气较少,病邪侵犯人体进,往往在刚进入体表时就与卫气相互结合抗争,而不能深入到经脉中去。由于病邪在人体较表层的络脉和肌肉之间,所以在用针刺进行治疗时,只要刺络脉和肌肉之间就可以了。
黄帝问:为什么夏天针刺多取“盛经”和皮肤纹理呢?
岐伯答:夏天是五行之中人气主管的季节,人体的心脏之气与夏季相对应,这时心脏之气刚开始生长,其气较少,所以脉也比较瘦,由于气候较炎热,阳气充盛流溢,向外则熏蒸皮肤毫毛汗孔,向内则进入经脉之中,所以针刺治疗时多数针“盛经”和皮肰纹理,只要针穿透皮肤,病邪就会外泄。因为阳气充满体表,邪气停留在人体的部位更加表浅。所谓“盛经”,就是指充盈浮现在体表皮肤和肌肉之间的络脉。
黄帝说:为什么秋天针刺多取经脉上的俞穴呢?
岐伯答:秋天是五行之中金气所主管的季节,肺脏之气与秋天收敛清肃的气候相对应。秋天的金气克制夏天的人气,这时人体的阳气在经脉的合穴。秋季阴气开始旺盛,如果湿邪侵犯人体,达到合穴处和阳气相合,仍然不能深入机体内部,所以,治疗时多取各经的俞穴,用来泻除阴邪;并且多取各经的合穴,用来泻除与阳经相合的病邪,因为体表的阳气开始衰弱,而向内运行到合穴之处,所以要取合穴针刺。
黄帝问:为什么冬天针刺多取各条经脉的井穴和荣穴呢?
岐伯答:冬天是五行之中的水气所主管的季节,人体的肾脏之气与冬季相对应,开始发挥闭藏的功能,人体表层的阳气更加衰少,大部分潜藏入体内深处,而阴气却克盛于人的体表。由于太阳之气潜藏于内,体表的络脉也随之而沉伏少见,所以,在针刺时多取各条经脉的井穴,用来抑制过于克盛的阴气;多取各条经脉的荣穴,用来充实人体不足的阳气。因此说:冬天取井穴和荣穴治疗,到春天就不会发生流鼻涕和鼻出血的疾病。就是指上面所说的道理。
黄帝问:先生说过治疗热病的五十九个俞穴,我已经知道其大概,但还不知道这些俞穴的部位,请告诉我它们的部位,并说明这些俞穴在治疗上的作用。
岐伯答:这五十九个穴位,在头上有五行,每行各有五个穴位。中间一行是督脉,五个穴位是上星穴、囱会穴、前顶穴、百会穴和后顶穴;旁边四行都是足太阳经脉,靠着中线的两行,各有五个穴位,即五处穴、承光穴、通天穴、络郄穴和玉枕穴;偏外的两行也各有五个穴位,即临泣穴、目窗穴、正营穴、承灵穴和脑空穴。因为各条阳经的气都上行到头部,所以,取这五行的穴位,能够发散各条阳经向上边行的热邪。大抒穴、庸俞穴、缺盐穴和背俞穴,左右共八个穴位,这八个穴位在脚背部,针刺这些穴位,可以泻除胸中的热邪;气街穴、三里穴、上巨虚穴和下巨虚穴,也是左右对称共八个穴位,它们都属于足阳明胃经,所以,针刺这些穴位可以泻除胃中的热邪;云门穴、肩偶穴、委中穴和髓空穴、左右对称共八个穴位,这八个穴位所在的经脉运行到四肢,所以针刺这些穴位可以泻除四肢上的热邪;背部五胜俞的两旁,各有五个穴位,即肺俞之旁的魄户穴,心俞之旁的神堂穴,肝俞之旁的魂门穴,脾俞之旁的意舍穴,以及肾俞之旁的志室穴,这十个穴位都是足太阳经的穴位,并且在五脏俞旁,所以,针刺这些穴位,可以泻除五脏的热邪。上述这五十九个穴位,不论其在左侧还是在右侧,都是治疗热病的穴位。
黄帝问:为什么感受寒邪反而会转变为热病呢?
岐伯答:物极必反,寒气亢极便会转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