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探秘[图说天下.探索发现]
47921300000037

第37章 泱泱唐王朝巍巍女皇陵

——唐乾陵

它是唯一一座未被盗掘的唐代帝陵,号称“唐关中十八陵”之首。这里耸立着不着一字却道尽千秋功过的无字碑,这里埋葬着中国历史上独一无二的女皇帝。这就是唐高宗李治与女皇武则天的陵寝——唐乾陵。

绝立于梁山之巅

唐乾陵位于今陕西省乾县北梁山的主峰之上,这里山势陡峭,挺拔瑰秀,青翠葱笼,气势雄浑。乾陵的墓主人就是唐代第三代君主高宗李治和他的妻子女皇帝武则天。

唐高宗李治驾崩于唐弘道元年(683),他留给太子的遗命是“军国大事有不决者悉听天后(武则天)处分”,这道遗旨等于将大唐王朝的最高权力交给了武则天。自此,唐代历史进入了女主称制的时代。武则天先后废除了中宗李显、睿宗李旦,于天授元年(690)正式称帝,改国号为周。大周神龙元年(705)武则天病重,宰相张谏之等人发动宫变,迫使武则天退位。同年11月,武则天病逝,遗命“庙、归陵,去帝号,称则天大圣皇后”(《旧唐书则天皇后本纪》)。次年,中宗李显“护则天灵驾还京”。青史女皇归葬乾陵,与其夫合葬,至此结束了一代女帝奇英传奇。

宏伟壮观的地面建筑

关于乾陵的形制,在研究了现有的文献记载后,1985年12月,陕西省文物管理委员会对乾陵进行了全面的勘测,基本弄清了乾陵内外两城的范围及陵园石刻和陪葬墓的情况。

综观乾陵陵园,其南面是一条直通陵墓的笔直大道,这就是乾陵的神道。如非亲眼目睹,很难相信神道的长度竟有4 000米那么长。神道两侧矗立着的巍峨石刻,正无声地证明着大唐王朝的鼎盛辉煌。神道前有两重门阙,一重楼阁,楼阁之后才是陵园内城的南门——朱雀门。

让我们一起走入乾陵感受那盛世大唐。踏进第一重门,眼前便是一眼望不到尽头的神道,第一重门向北延伸整整2 850米,才能看到第二重门。第二重门的两个门阙之间竟宽达83米。第二重门内树立着1对高大的华表和2匹昂首挺胸、雄姿飒爽的飞马。继续北行,宽阔的神道两侧或立或卧的,便是历经1 300年风雨剥蚀,而今仍神态逼真的陵园石刻。距飞马最近的是1对高达1.8米的朱雀,朱雀北部是5对相对而立的石马和10对石人像。石人像的北侧便是赫赫有名的“述圣记碑”和“无字碑”。

走过这石刻的艺术长廊,便是楼阁遗址,今日的楼阁虽不复当年的飞檐画椽,但两座高大的土阙仍不减当年雄壮。穿过楼阁一直向前便是“六十一蕃酋像”,这61尊蕃酋像,东29尊,西32尊,各分8排。这些石人像紧袖衣衫,拱手而立,从背面刻的名字,可以判断他们的身份是番邦的首领。很显然,这是武则天为向后人夸耀自己与其夫李治的威仪而设。然而,令人不解的是,这61尊人像均没有头颅,是当时修建陵墓时有意为之,还是后人的破坏之举?由于年代久远,人们已无从考证。然而这也仅仅是无数乾陵之谜中的一个而已。

“六十一蕃酋像”北面是一对高达3.35米的雄狮,昂首踞坐,煞是威严。雄狮向北,便是献殿遗址,献殿在民国时惨遭隳突,如今的残垣之上,只见清代毕沅手书“唐高宗乾陵”的石碑。

神道的尽头便是陵园内城的南门——朱雀门。陵园城址基本呈正方形,四角均有角楼。其北面是玄武门,又称后宰门,门前有2个高大的巨型土阙。城阙东门为青龙门,又称东华门,门外有2个高大的石狮子。与青龙门相对的门址,自然就是白虎门,也就是西华门,其大小结构与青龙门基本相同。

无字碑承载千秋功过墓前立碑之举始于汉代,乾陵神道两侧对称地立着两座石碑。

西边的一块是颂扬唐高宗李治文治武功的“述圣记碑”。述圣记碑高6.3米,宽1.85米,由武则天撰文,中宗李显手书。

乾陵的另一块石碑便是风雨千年绝立于世的“无字碑”。无字碑的位置与述圣记碑相对应,立于神道东侧。碑高7.35米,宽2.1米,厚1.49米。1995年,考古工作者清理发掘了无字碑及其碑亭址。无字碑的碑亭呈方形,无字碑便坐落在碑亭中心部位。碑亭四周有宽1.45米的砖砌散水,散水是在建筑物周围铺的用以防止雨水渗入的保护层。

无字碑的尺寸规格略大于高宗的述圣记碑,这会不会是武则天在立碑上要与其夫李治争个高低呢?1 300年来,围绕无字碑出现了种种猜测,曾有学者归纳总结并推测了乾陵无字碑之谜主要有“德大说”、“称谓说”、“非碑说”、“遗言说”、“自惭说”五种。

“德大说”认为,武则天好大喜功,认定自己功高德著,无可比拟,是无法用文字表达的,因此碑上不刻文字。

“称谓说”认为,武则天成尊天下50年,称帝号15年有余,然她身死之后却与丈夫高宗李治合葬。自古以来,未有一陵葬二帝的先例。唐高宗自是大唐帝王,可他的妻子武则天又当如何称谓呢?是称高宗的皇后,还是称大周的皇帝?面对这个难题,即位的中宗李显只得在与其父高宗的述圣记碑相对的一侧,立了这块疑云千古的无字碑。

“非碑说”认为,无字碑不是碑,而是“祖”。古代天子诸侯立“祖”于宫殿的左侧,是帝王祭拜祖先的太庙;立“社”于宫殿的右侧,是帝王祭祀土地神、粮食神的社稷坛。根据“左祖右社”之制,无字碑位于陵墓左侧,代表的是宗庙,因此不用刻字。

“遗言说”则认为,这是武则天的聪明之举。则天皇帝遗命在其陵前立无字碑,自己的功过成败不该由自己书写,所谓千秋功过留与后人评说。

持“自惭说”者认为,武则天晚年自我反省,认识到晚年高压政治多有失德之处,这使她很难为自己歌功颂德,立碑传世,因此遗命不为自己刻碑立传。这位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以其高瞻远瞩的政治目光和精干果敢的才能广开言路,知人善任,承接了唐太宗时代的“贞观之治”,又开启了唐玄宗时代的“开元盛世”。然而她任用酷吏,晚年政治日趋腐败;她崇信佛教,生活奢侈。无论无字碑意义何在,1 300年过去了,武则天,这位青史女皇的功过是非,早已在世人心中。

相逢泯恩仇,陪葬墓

文献记载,乾陵共有17位陪葬者,目前经过考古发掘的乾陵陪葬墓共有5座,分别是漳怀太子李贤墓、懿德太子李重润墓、永泰公主李仙惠墓、中书令薛元超墓和左卫将军李谨行墓。漳怀太子李贤是唐高宗李治与武则天的次子,自幼聪慧好学,娴熟政事。

上元二年(675),太子李弘因沉疴积郁,抱病薨逝。李贤便被立为太子,并几度监国。然而李贤的治国才华遭到其母武则天的猜忌,致使这位太子惶惶不可终日,写下著名的《黄台瓜辞》:“种瓜黄台下,瓜熟子离离。一摘使瓜好,再摘使瓜稀。三摘犹自可,瓜绝抱蔓归。”最终,热衷权力的武则天为达成自己的政治野心,丝毫不念母子之情,以“忤逆”罪废黜了李贤,幽禁别处,后贬居巴州。文明元年(684),李贤死于巴州,时年31岁,葬于巴州城南化成山。中宗神龙二年(706),迁李贤墓回长安,陪葬乾陵。

李贤墓是一座双室砖室墓,由长斜坡墓道、天井、过洞、甬道和墓室组成。全长71米,最深处距地面3.3米。可惜的是这样一座大墓早年被盗,仅存大量陶俑、三彩俑等。从这些制作精美的三彩器和技法高超的壁画身上,就不难想象李贤墓原有随葬品的数量之多和价值之高昂。

懿德太子李重润是中宗李显的嫡长子,少年时风神潇洒。大足元年(701),李重润因与其妹永泰公主、妹夫魏王武延基私自议论武则天宠幸张易之、张昌宗兄弟,而被武则天下令杖杀,死时年仅19岁。中宗复位后,追封李重润为皇太子,谥号“懿德太子”。神龙二年(706),以帝王之礼陪葬乾陵,文献称之为“号墓为陵”,是唐陵历代陪葬墓中规模最大、等级最高的一座。

懿德太子墓的陵园四周有围墙,围墙南北长256.5米,东西宽214米。陵园一同帝陵,列有华表、石狮、石人等石刻,地面礼制建筑也一应俱全。墓葬的封土为覆斗状,呈两级。该墓的墓葬形制与漳怀太子李贤墓大致相同,只是规模更大。墓葬全长100.8米,前室长4。4 5米,宽4。5 4米,高6.3米;后室长5米,宽5.3米,高7.1米。墓葬的壁画保存相对完好,共40余幅。墓道壁上绘仪仗出行图、棨戟图;墓室中绘四神、伎乐、娱乐等壁画,色彩艳丽,人物形象生动。墓葬内珍贵的随葬品已被盗墓者席卷一空,只有壁画中的人物、楼阁真实地反映了唐代的宫廷生活。

永泰公主闺名李仙惠,是中宗李显和皇后韦氏的女儿,自幼端庄秀美,深得中宗喜爱,后嫁与武承嗣之子魏王武延基。

李仙惠因与其兄李重润、夫君武延基议论张氏兄弟与武则天之事而被武则天逼迫自尽,去世时只有17岁。红颜早逝,不禁令人扼腕叹息。神龙元年(705),中宗追封李仙惠为“永泰公主”,次年移墓陪葬乾陵,同样“号墓为陵”。

1960年至1962年间,考古工作者对该墓进行清理发掘。永泰公主李仙惠墓墓葬形制与漳怀太子李贤墓、懿德太子李重润墓形制相似。

漳怀太子、懿德太子、永泰公主皆是武则天的骨肉至亲,最终却无罪得咎,年纪轻轻就被武则天害死。中宗复位后,将3人迁葬,陪葬乾陵,并赐予心爱的子女以“号墓为陵”。然而无论怎样的身后追封,隆重厚葬,早已化身黄土的年轻皇族是否还能感受到这迟到的慰藉?

一面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一面是冷酷残忍的迫害,往事已矣,他们一同埋骨梁山,是非恩怨总会淡去,最终相聚泯恩仇。

寻找打开地宫的钥匙

唐代帝陵多在五代时被盗,考古工作者于1960年开始清理发掘乾陵的隧道,清理过程中惊奇地发现乾陵隧道保存完好,这意味着地宫并未被盗。

《三国志魏书》中记载了一段魏文帝曹丕所发的感叹:“自古及今,未有不亡之国,亦无不掘之墓也。”乾陵能够历经1 300年的沧桑而地宫幽闭未启,当是考古学界乃至整个中华民族文化的一大幸事。那么,乾陵地宫究竟是如何布局的呢?

由于包括乾陵在内的唐关中十八陵的地宫均未经发掘,因此这个问题没有确切的答案。但考古学家们另辟蹊径,通过研究唐代及其后的陵墓地宫形制、宫殿建筑,以及唐墓等级制度,对唐代帝陵的性质进行了推测,并由此推出乾陵地宫的大概面貌。

与唐代时代相邻的五代时期前蜀王建永陵,南唐李、李两陵均经过考古发掘。这3座五代帝陵的地宫都由前、中、后3室组成,南唐两陵的3个墓室都有耳室。前蜀和南唐都号称继承唐制,这3座陵的地宫内都发现了唐陵使用的玉质哀册。另外,清理内蒙古巴林右旗的辽庆陵(即辽圣、兴、道三宗陵墓)地宫后,发现也都是带有耳室的三室墓。宋陵的地宫没有被发掘,但明、清陵已发掘清理了几座。北京明十三陵中的万历皇帝朱翊钧的定陵地宫也是有耳室的前、中、后三室。

清东、西两陵地宫,有几座得到了清理,有的遗留下当时建地宫的档案、模型,这些陵墓的地宫都设有三重门,形成直筒式三室。

自古以来的墓葬均模仿当时的居室,明清宫殿中轴线上的主要建筑是外朝三殿、内廷三殿,唐大明宫中轴主殿也是三座,即含元殿、宣政殿、紫宸殿,大明宫内另一处重要宫殿——麟德殿更是前、中、后三个空间勾连而建,所以唐人又名之曰三殿。最后,唐代盛行佛教,释迦牟尼在中国保存金身舍利的陕西扶风法门寺,其舍利塔地宫的结构也是直筒式的前、中、后三个部分。

连而建,所以唐人又名之曰三殿。最后,唐代盛行佛教,释迦牟尼在中国保存金身舍利的陕西扶风法门寺,其舍利塔地宫的结构也是直筒式的前、中、后三个部分。

那么,我们是否可以推测乾陵地宫的形制就是前、中、后三室组成的筒状墓室呢?

历经风风雨雨,昔日巍峨雄伟的唐关中十八陵皆难寻昔日风采,只有斜阳中那一座座荒芜的孤冢,似乎还在诉说着泱泱大唐的鼎盛辉煌。

就是在这华夏历史上前所未有的大帝国的权力巅峰上,赫然傲立着一位伟大女性。而如今,她已然将她亘古无双的传奇和毁誉参半的评价,全部交付给了这座巍巍乾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