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古墓探秘[图说天下.探索发现]
47921300000036

第36章 薄葬谎言

——唐昭陵

论文治武功,唐太宗将华夏繁华推向历史巅峰,功盖寰宇;皇陵建造上,一改前朝封土为陵的陵寝制度,将自己和长孙皇后与苍山相融。太宗下旨薄葬,坟起九山,194座皇族贵胄、将相英杰墓陪陵。远眺昭陵,我们再凭什么去追寻那漫漶在岁月中的千古神话。

依山为陵,昭命薄葬

诗圣杜甫在《重经昭陵》一诗中写道:“草昧英雄起,讴歌历数归。风尘三尺剑,社稷一戎衣。翼亮贞文德,丕承戢武威。圣图天广大,宗祀日光辉。陵寝盘空曲,熊罴守翠微。再窥松柏路,还见五云飞。”

在关中方圆近3 000平方千米的范围内分布着唐关中十八陵,昭陵是其中第一座“因山为陵”的帝陵。九山位于今陕西省礼泉县内,其九峰俱峻,俯瞰神州,纵横起伏,巍峨壮美,使一代英主唐太宗为之心折不已,下旨“昔汉家皆先造山陵,既达始终,身复亲见,又省子孙经营,不烦费人工,我深以为是。古者以山为坟,此诚便是。我看九峰,山孤耸回绕,因而傍凿,可置山陵处,朕实有钟焉之理。”(《唐会要陵议》)也就是说,李世民因山为陵的初衷是薄葬。那么,李世民真的如他所标榜的那样薄葬而终吗?

史载唐太宗皇后长孙氏薨逝后,皇帝亲命匠人筑造昭陵,“凿石之工才百余人,数十日而毕”。唐太宗撰文刻字于碑上曰:“王者以天下为家,何必物在陵中,乃为己有。今因九山为陵,不藏金玉、人马、器皿,用土木形具而已,庶几好盗息心,存没无累。”与以往朝代毕一生之时而修建陵墓的统治者相比,唐太宗爱妻的陵墓的确简约,完全称得上薄葬,至此天下人对皇上的薄葬举动深信不疑。

但在长孙皇后去后的13年里,李世民一面标榜自己开自古帝王薄葬之先河,另一方面却始终没有停止对昭陵的营造,其规模之大可想而知。五代时曾有人发掘昭陵,“见宫室制度,宏丽不异人间,中为正寝,东西厢列石床,床上石函中为铁匣,悉藏前世图书,钟王笔迹,纸墨如新。”(《新五代史温韬传》)昭陵规模宏大、富丽奢华可见一斑。原来唐太宗的薄葬竟是一个弥天大谎!

那么,昭陵究竟为何要因山为陵?又为何要对天下施放薄葬烟雾弹?唐太宗生前,大臣虞世南曾上疏道:“自古及今,未有不掘之墓。”原来因山为陵、下诏薄葬都是为了防盗墓贼。

然而在漫漫历史长河中,就算英雄豪杰也终难免化为一黄土,无数坚如磐石的陵墓都没有逃脱被盗的厄运。如今的昭陵只剩下陵前一座座石刻,映衬着挺秀的九山峰,在夕阳中拉长身影,讲述着太宗皇帝亘古无双的丰功伟绩。

倾妃残垣觅陵园

究竟这座唐陵有怎样磅礴的气势?昭陵所处地势开阔,规模恢弘。陵园占地面积竟达2万公顷,周长60千米,城垣环山起伏。经考古调查,昭陵城垣各角皆有角楼。由于城垣残毁严重,城门的具体情况已无从查考,能够根据文献确认的只有南门和北门而已。如历代帝陵一样,昭陵的建筑分做地上礼制建筑和地宫两部分。昭陵早年被盗,地宫也未经发掘,因此那神秘的地下宫殿的容颜还不为世人知;昭陵地面上的建筑,根据相关文献的记载,主要有献殿、祭坛、寝宫和后宫。

献殿又称享殿,是供祭日上陵朝拜、祭献和陈列死者生前用物的地方。献殿位于山陵南部,面积达40余平方米。遗址中出土了大量建筑饰件,其中有一件巨大的鸱尾,高1.5米,宽1.6米,长1米,献殿旧址的昔日雄伟可见一斑。

祭坛位于陵山北麓,是祭祀之所。

经勘测,祭坛平面略呈梯形,遗址东西长53.5米,南北宽85.5米。

寝宫又称上宫,坐落在陵山北部,是极为重要的祭祀礼仪场所。《全唐文》中有“寝宫便殿,用奉衣冠”的记载,可知寝宫的功能在于祭祀时奉衣冠之用。

下宫又称后宫,为守陵人的居所,作为供奉帝王日常饮食起居之用。宋代宋敏求的《长安志》记载昭陵下宫原在山上,唐德宗贞元十四年(798)为火焚毁,后移建于陵山西南侧。由于缺少考古材料的证明,下宫宫址至今无从考证。

寂寞陵阙,古石苍苔

唐帝陵素以造型逼真、大气磅礴的石刻造像闻名于世。昭陵中最负盛名的石刻便是“昭陵六骏”和“十四蕃酋长像”。所谓“昭陵六骏”,顾名思义就是昭陵中的六匹石马,它们位于祭坛司马门内东西两厩。这六匹马皆有原型,它们都曾跟随李世民浴血杀场,助其成就一代伟业。李世民为纪念心爱的战马,命人将六匹马的形象雕成浮雕,亲自题诗以表彰它们的功绩,着大书法家欧阳询亲笔手书,使之陪葬帝陵,永伴君侧。这六匹栩栩如生的马石雕分别是东庑的特勤骠、青骓、什伐赤;西庑的飒露紫、拳毛、白蹄乌。历尽千年风雨,又经文物贩子破坏,如今的六骏已然天各一方。幸而《全唐文》(卷十)中收录了《昭陵六马图赞》以及宋代以后许多学者的考察记录,才使我们后人得以遐想六骏昔日风采。

“昭陵六骏”形象生动、圆润、威武、健硕,由唐代著名画家阎立德、阎立本兄弟设计,代表了唐代雕刻艺术的巅峰成就。以“飒露紫”为例,“飒露紫”为六骏中唯一有人物形象的石雕,李世民北战邙山时所骑战马正是它。“飒露紫”胸前中了一箭,将军丘行恭正为它拔箭:将军眼露怜惜之情,一面轻抚战马,一面替它拔箭;骏马神色紧张,因剧痛而向后退缩。民国初年,国宝“昭陵六骏”被国外古董商人偷盗买卖,“飒露紫”、“拳毛”两骏浮雕流散国外,其余四骏石体也被分割成数块,这六骏不知何日才能再度聚首。

“十四蕃酋长像”是位于昭陵祭坛上的十四位藩国首领的石像,象征了唐代四海域内所有归附大唐的少数民族,赞美了被誉为“天可汗”的唐太宗李世民在民族交往、华夏统一事业上的丰功伟绩。遗憾的是,“十四蕃酋长像”早在五代时便遭毁坏,以令我们后人与之缘悭一面。

疾风劲草,板荡称臣

唐太宗在处理君臣关系方面备受后世称道,他不仅未如汉高祖刘邦、宋太祖赵匡胤、明太祖朱元璋一般在登基后屠杀或贬谪功臣,反而对功臣倍加奖赏,以彰其功,以显其德。为表达这种荣辱与共、生死不忘的舟楫之情,唐太宗在长孙皇后病故后下旨功臣死后可以自请陪葬,并容许他们的子孙祔葬。

据考古调查所知,昭陵共有功臣、贵戚、公主、妃子的墓葬194座,其中出土墓志、墓主人身份明确的共73座,包括大名鼎鼎的魏征、房玄龄、尉迟敬德、徐懋功、李靖、孔颖达等。下面便以已发掘的尉迟敬德墓为例,来看一看一代英主李世民是如何厚待那些与他甘苦与共、助他平定天下的功臣。

尉迟敬德墓于1971年末开始发掘,历时3个月。该墓是一座大型封土墓,墓室平面为周边外弧的正方形,封土残高可达8.8米,墓葬由长斜坡墓道、4个天井、4个过洞、甬道和前后2个墓室组成。

唐代礼制健全,在墓葬等级方面有极其严格的规定。按照官员品级,可将官员分为四个等级:三品以上、五品以上、九品以上、达于庶人。每一等级的墓葬都有固定形制,尤其在唐初,不可逾越半步。礼仪规定三品以上官员的墓葬应为单室方形墓。尉迟敬德虽官居一品,封鄂国公,但按照规定仍不可以使用双室墓。那么,怎样尊贵的身份才能使用双室墓呢?

考古工作者在唐乾陵区域发掘了3座双室墓,墓主分别是章怀太子李贤、懿德太子李重润、永泰公主李仙惠,其中懿德太子墓和永泰公主墓是高等级的“号墓为陵”。尉迟敬德墓的形制竟与“号墓为陵”的太子、公主墓相似,不难看出他在李世民心中的地位,死后享受的尊崇也恰恰表现了唐太宗爱惜人才,善待功臣。

据《资治通鉴》、《新五代史》等文献记载,昭陵在五代时便遭盗掘,如今只有那如血残阳依旧挥洒于残垣之上,带领后人去追思,神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