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七雄:诸侯逐鹿竟中原
47921200000057

第57章 郜之战

长平之战后,赵国的实力被严重削弱,燕国趁机对赵国发起进攻,在?邑(河北柏乡县北)和赵军展开恶战。却未料统领赵军的是叱咤沙场的老将廉颇,廉颇针对燕军的弱点,调兵遣将,将燕国的40万大军打得落花流水,让燕军充分见识了什么叫宝刀未老。

老将出马

赵国在长平之战中损失了45万大军,百姓们几乎家家都有丧事要办,凄惨之景溢于言表。但是,长平之战后赵国仍没有得到安宁。公元前251年秦昭襄王去世。这一年赵孝成王过生日,燕王喜特地派大臣栗复带着500金去赵国祝寿。而栗复一面在赵国参加酒宴,一面观察赵国国情。之后,返回燕国的栗复告诉燕王喜:“赵民其壮者皆死于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燕王喜听后大喜,考虑到赵国自古便有全民皆兵的传统,他决定以数倍于赵国的兵力——60万燕军、2000辆战车——攻打赵国,其中由栗复亲自率领40万攻,卿秦率20万攻代(河北蔚县东北)。与代都是赵国重地。赵孝成王听说燕国要攻打自己,急忙要老将廉颇率兵抗燕。由于此前相当长时间赵孝成王都听信谗言冷落廉颇,因此廉颇对此次出战十分重视。他在整顿兵马的同时仔细分析了燕国的兵力情况,发现燕国并非像外表那样强大,其兵士没有参加过特别重大的战役,其将领多勇猛有余而智慧不足。再加上燕军长途跋涉,人困马乏,战斗力势必大打折扣。因此,廉颇决定利用燕军气盛而力弱的特点对燕军各个击破。

大战郜邑

据《战国策》记载,为抗燕军赵国共出兵13万人,其中8万由廉颇率领直奔邑,5万由乐乘率领奔赴代地。当廉颇赶到邑时,栗复正带着手下人马攻打邑的城墙。廉颇没有贸然袭击燕军,而是将军中的老弱之兵和精锐力量区别开来,要老弱士兵站在队伍前面,要精锐之师埋伏在邑附近的铁山,使栗复误以为赵军都是老弱病残之辈。栗复没有及时调整战术,仍将重点放在攻打邑上,不知不觉便犯了轻敌大忌。

就在栗复专心致志攻打郜邑之时,一支赵军突然杀出冲乱了燕军的阵脚。栗复大怒,亲自上马,试图一举歼灭这支赵军。而令他高兴的是,赵军似乎比他想象的更要不堪一击,他还没怎么发起攻势,赵军就开始落荒而逃。得意洋洋的栗复不知有诈,乘胜追击,带着燕军主力死死咬住“溃逃”赵军,一口气便追出了六七里。

栗复毫无知觉地追到了赵军的埋伏圈中,就在他准备予赵军毁灭性打击时,突然喊杀声四起,赵军一改之前仓皇狼狈的样子,从四面八方汹涌杀出。老将廉颇横刀立马,拦住了燕军的退路。栗复才知中计,试图杀出一条血路强行突围,无奈其所率燕军早已被赵军的阵势震慑,自乱阵脚。栗复并没能在短时间内将突围队伍组织起来,他率着一小队残兵趁乱向北逃去。不想赵军早就发现他的意图,三下两下便追了过来,栗复抵挡不力,被赵军杀死。

栗复死了,其手下的40万大军便如无头苍蝇般四处乱撞,攻不知如何攻,退又不知向何处退。赵军没费多少力气就大败燕军。燕王喜攻打邑的梦想至此幻灭。与此同时,乐乘那边也进展顺利,用区区5万人大破卿秦的20万部队,不仅成功解救了代地,还将燕将卿秦俘虏。

名将白头

一场对赵国构成严重威胁的祸患就这样被廉颇、乐乘解决了。为了给燕王喜一个教训,廉颇等人乘胜追击,将燕国的都城蓟(今北京西南)团团包围,大有踏平燕都之势。燕王喜惊骇无比,只能放低姿态,将五座城邑献给赵国,请求赵国退兵。赵国收了燕国的城,便下令退军。廉颇成功地向赵孝成王显示了自己的军事才华。赵孝成王非常高兴,遂封廉颇为信平君、假相国。廉颇再一次步入事业的辉煌。在之后的六七年里,廉颇不止一次地为赵国解除外患,宣扬国威。公元前245年,他还率兵夺下了魏国的繁阳(今河南内黄县西北),正是有了廉颇的帮助,赵国重又找回了身为一个强国的感觉。

然而好景不长。公元前245年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悼襄王即位。赵悼襄王听信谗言收回了廉颇的军权,还让乐乘顶替廉颇。廉颇不甘受辱,投奔了魏国。尽管后来廉颇又动了返回赵国的心,但出于种种原因终未能再为赵国效力。公元前243年,廉颇去世,他死后不过十几年,赵国就被秦国灭亡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