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七雄:诸侯逐鹿竟中原
47921200000048

第48章 蔺相如完璧归赵

将与相,一武一文,国君的左膀右臂,一国的安康繁盛必要仰仗二者的齐心合力。但是就算在同一国家内,同样忠心耿耿、才华超群的将、相,也会因种种原因产生龃龉。这种时候若矛盾扩大则必会对国家造成伤害。幸好赵国的将——廉颇,和相——蔺相如,在矛盾发生后,能够冰释前嫌。

和氏璧

对于强国来说,珠宝美玉可谓锦上添花,对于相对弱小的国家而言,珠宝美玉却是灾难的使者。赵王得到了无价之宝和氏璧,结果这件事不知怎么让秦王听说了。秦王给赵王写了一封信,说愿意用十五个城池交换和氏璧。看到秦王的提议,赵王不由犯起了愁,如果他把和氏璧交给秦国,那秦国很有可能不兑现诺言,到时赵国白白损失了绝世宝玉又不能对强大的秦国报以微词。但是,如果赵国拒绝将和氏璧交给秦国,那秦国又很有可能以此为借口攻打赵国,到时就算是赵王自己也将性命难保。就在赵王犹豫不决的时候,他的宦官缪贤向他推荐了一个名叫蔺相如的人,认为他能帮助赵王出谋划策。战国时期,身居高位者大多有养士的习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手下门客达到数千人。蔺相如正是缪贤的门客。缪贤曾经犯了罪想要私下逃亡燕国,正是在蔺相如的规劝下他才打消了这个念头,主动向赵王认罪,得到了赵王的赦免。缪贤认为蔺相如擅长捕捉事物表象下面的真相,能够看清纷纷扰扰的权力关系。而这种本领正是行事犹豫的赵王所需要的。

蔺相如来到王庭,很快就帮赵王拿定了主意。他向赵王摆明了“秦强赵弱”的事实,既然强大的秦国已经向弱小的赵国提出了要求,那么赵国贸然拒绝秦国,后果将不堪设想。秦国强买强卖,赵国只能委曲求全,除了敬献宝璧没有其他办法,再美的玉也比不上国家重要。

虽然赵王明白宝玉与国家孰轻孰重,但在心理上他毕竟舍不得将和氏璧交给秦国,于是不自觉地问了一句:“秦国如果拿走了和氏璧,却不给我城池,怎么办?”蔺相如只好继续安慰赵王说:“秦国用城池换取和氏璧,赵国不答应,是赵国有错。赵国给了和氏璧,秦国不给城池,是秦国有错。比较两者,宁可让秦国有错,留人话柄。”

蔺相如的这些话,其实充满无奈。战国时期,国家、君臣、父子之间尔虞我诈,“道理”二字一钱不值。姑且不说秦王经常背义寡信,就是赵王本身也并非什么正人君子。这时的赵王是赵惠文王,他为了夺取权力,年轻的时候曾经借故活活地把自己的父亲饿死。所以,蔺相如知道自己需要抱着必死的决心,亲自走一趟秦国了。

应对秦王

蔺相如既然提出了把和氏璧献给秦国的建议,那么这个奉璧入秦的差事自然落到了他的头上。蔺相如向赵王立下了“完璧归赵”的保证。如果和氏璧留在了秦国,并且秦国没有给赵国城池,蔺相如身为小小的门客,一定头颅不保。所以,完璧归赵是蔺相如唯一的选择。

蔺相如带着和氏璧来到了秦国。秦王拿到和氏璧后得意忘形,交给臣下和妃子传看,果然没有丝毫交换城池的意向。因此,蔺相如借口指示和氏璧上面的小瑕疵,把和氏璧骗回手中,还以摔碎玉璧来要挟秦王交出城池。秦王表面答应了蔺相如的要求,许诺要沐浴斋戒后拿城换璧,暗地里则仍然不打算给赵国城池。幸好,蔺相如早已料到这点,他连夜让人把和氏璧带回了赵国。再次面见秦王之时,蔺相如以退为进,直截了当地对秦王说:“历代秦王的信誉都不怎么好,所以我已经让人把和氏璧带回赵国了。秦国如此强大,如果你们先把城池交给赵国,赵国一定不敢背信不交出和氏璧的。”然后,蔺相如又主动表示愿意以死承担欺君之罪。秦王看到事已如此,也就大度地放过了蔺相如。秦国用城池换取和氏璧这件事就这样不了了之。

蔺相如回到赵国后,赵王念他护璧有功,封他为上大夫。蔺相如突然飞黄腾达,引起很多人不满,有人认为他名不副实,还有人觉得他只是口才了得。有人认为蔺相如完璧归赵只是给赵王争了面子,并没有为赵国带来什么现实利益。事实上,就在蔺相如回国后不久,秦国就对赵国发起进攻,杀死了赵军两万人。

秦国军队进攻赵国,打了一个小胜仗。但是,赵国本身实力不弱,秦王又急需集中力量攻打楚国,不想和赵国大规模开战,所以秦王提议双方讲和,在渑池谈判休战。赵王怕秦王加害自己,不想去渑池会见秦王。于是蔺相如和廉颇给赵王扣上一顶为国为民的大帽子,劝赵王说:“大王不去,显得赵国弱小胆怯,还是去的好。”赵王只好应允。

渑池之会中,蔺相如表现得非常抢眼。赵王与秦王会面后,举行筵席,以表友谊。酒到中巡,秦王对赵王说:“我听说你喜欢鼓瑟,我这里有瑟,你给我也奏一曲,助助兴吧!”赵王不敢推辞,只好弹了一曲。这时秦国的御史在竹简上写道:“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宴会,秦王命赵王鼓瑟。”

一国之君竟然屈尊为他国之君鼓瑟,还被史家记录下来,赵王非常气愤又不好直接发作。这时蔺相如出场了,他主动上前对秦王说:“赵王听说秦王擅长击缶(瓦盆),我这里有个缶,请你也敲敲缶让大家高兴高兴吧。”秦王勃然大怒,决然拒绝敲缶。蔺相如就威胁秦王说:“现在我离大王只有五步,如果大王不答应,我只好与大王拼命了。”秦王心里很不高兴,但是还真害怕蔺相如与他拼命,只好勉强在缶上敲了几下。蔺相如也扭过头来让赵国的御史记下“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宴会,赵王命秦王敲缶助兴”。

蔺相如成功地为赵王找回了面子,秦国的大臣们见秦王受了委屈,忙起身反击,纷纷起哄道:“请赵王献出十五座城地为秦王祝寿!”蔺相如也不甘示弱,回应说:“请秦王拿咸阳(秦国都城,今陕西咸阳县东)为赵王祝寿!”这一来一往之间,没有让秦国众臣讨到丝毫好处。

其实,秦王之所以有意为难赵王,是为了试探赵国和赵王的底线,以便决定和赵国停战的谈判筹码。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代表的是整个赵国,他态度的强硬恰好能显示出赵国抗秦的决心。这种对权势制衡的巧妙洞察,正是蔺相如所擅长的,也正是在强秦威逼下的赵国格外需要的。渑池之会上,蔺相如不仅再一次为赵王争了面子,也在一定程度上捍卫了赵国的利益,于是从渑池回到赵国后,赵王又封蔺相如为上卿,官位甚至超过了大将军廉颇。

将相和

很多人不理解赵王为什么如此重用蔺相如,认为赵王连续加封蔺相如的举措非常过分,扰乱了赵国官场的平衡,将军廉颇就是其中之一。廉颇是赵国名将,为赵国攻城略地,立下了汗马功劳,他的将位无疑是用浴血奋战换来的。而蔺相如的功劳却不是肉眼一望即知,很长时间廉颇都想不明白为什么蔺相如能只凭口舌之功就那么快爬到自己头上。于是,廉颇公然扬言要当众羞辱蔺相如。

蔺相如得知廉颇要羞辱自己,既没有发怒,也没有作出反击,而是采取了忍让的态度。蔺相如驾车出门,远远地望见廉颇的车队,就恭敬地引车躲避。有人嘲笑蔺相如懦弱,蔺相如却解释说:“秦王我都不怕,我还会怕廉颇吗?强秦之所以不敢出兵赵国,是因为我和廉颇同在朝中为官,如果我们两虎相斗,国家就会混乱了。我之所以躲避他,是把国家危难放在个人的恩怨之上。”

廉颇是一员名将,也是一个聪明人,所以,当蔺相如的话传到廉颇耳中之时,廉颇惭愧不已,觉得自己过于小气,实在不能与蔺相如的宽阔胸襟相比。于是,他身背荆条,赤膊露体来到蔺相如家中,请蔺相如治罪,也让秦国知道赵国团结一致,不畏强敌。而廉颇自己,也留下了一个知错能改的千古美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