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七雄:诸侯逐鹿竟中原
47921200000039

第39章 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赵武灵王是战国时期赵国一名出色的政治家和军事家,他突破性的改革思想和改革手段,让赵国的经济文化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甚至对之后的整个中国产生了不可小觑的积极影响。这位十五岁登基的少年君主,以其独特的政治视角推行胡服骑射,不仅提高了赵国的军事战斗力,而且还改变了两个不同民族之间原本水火不容的关系。

灵王少年时

在战争频繁的战国时代,每个诸侯国都会想方设法在每次战争中赢得胜利。然而,单凭纯粹的武力并不能提高胜利的几率,战斗方式、战斗武器、战争谋略、外交手段等都必须跟武力一起平衡发展,甚至要超过武力而存在。于是,很多诸侯国创造出许多特别而具有杀伤力的战争手段。对于赵国来说,“胡服骑射”无疑是战争手段中的一次革命,也同样是政治理念的一次创新。

这次革命的主人公是赵国历史上一位年轻有为的君主——赵武灵王。

赵武灵王名雍,是赵肃侯之子。也许是继承了父亲勇猛善战的品质和智慧,赵武灵王从小就隐隐显现着君王风范。在赵武灵王继位的时候,年仅十五岁,正是志学之年。虽然年少,但是处理事情的手段却十分老辣。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去世,赵武灵王新君继位便要着手处理父亲的丧事。当时的政治环境十分复杂,由于赵肃侯一生骁勇善战,得罪了不少诸侯国,跟很多封地领主都有过节。于是,赵肃侯的葬礼就变成了一场明争暗斗的政治较量。

魏惠王是最想报复赵肃侯的一位诸侯,因为当年赵肃侯曾率兵攻打魏国,并一口气摧垮了魏国的根基,打开了赵国南下的大门。这场失败一直让魏惠王如鲠在喉,他无时无刻不在伺机报复赵国。赵肃侯的葬礼无疑是个天赐良机,于是,他联合楚、秦、燕、齐四国,表面上打着吊唁的旗号,暗中却各自派兵,乘机攻城。

赵武灵王深知来者不善,他一边命赵国军队处于战备状态,一边拉拢了韩、宋两国一起准备战斗。韩、宋两国的地理位置正好处于秦、魏、楚、齐之间,它们跟赵国一起割断了秦、魏、楚、齐之间的地理联系,让这些诸侯国总是处于腹背受敌的境地。

与此同时,赵武灵王重金唆使楼烦王攻打燕国。燕国实力弱小,一边顶着楼烦的打击,一边又要担心赵国会不会也在此刻发兵,早已身心俱疲,不能分身。而楚国也好不到哪儿去,此时楚国正受到越国的挑战,楚军大部分兵力都被调去灭越。这样一来,楚国和燕国基本上对赵国失去了威胁。剩下秦、魏、齐三国兵力,与赵、宋、韩处于伯仲之间。

就在葬礼开始的那一天,赵武灵王颁布禁令,禁止前来吊唁的诸侯国带兵进入赵国国境,只能由使者带着吊唁之物前往,并由赵国大臣接待。形势已然不如先前严峻,此时的魏、楚等五国已经不敢轻言战事,加之赵国秣马厉兵、枕戈待旦,五国更是不敢轻举妄动,只能安安分分参加完葬礼各回各家。

一场处心积虑的阴谋彻底粉碎,赵武灵王以其敏锐果敢的行事作风,让天下人看到了一个少年君王的飒爽英姿。

国家骑兵

随着赵武灵王的成长,赵国也在以不可估量的速度壮大着。国家壮大,就必须壮大国家的军队,提高赵军的整体作战能力。于是,他借鉴了胡人的作战方式,为赵国训练出一支强大的骑兵。

胡人是靠近赵国的一支游牧民族,游牧狩猎的生活方式直接影响了其马上打天下的军事模式。对于胡人来说,在马背上的安全感胜于在陆地上行走。于是,他们也有了一套完整的骑兵训练体系,有专门的骑兵服装和变幻多端的骑兵阵形,将骑兵的机动和灵活性能发挥到极致。

赵国作为跟胡人地区接壤的诸侯国,自然少不了与胡人的征战,但大多数时候都败给胡人的骑兵。赵武灵王坐稳王位后,便开始正式引进胡人的骑兵体系,他邀请了胡人骑兵当赵国骑兵的教官或是士兵,将胡人的服装直接加以复制穿在了赵国骑兵的身上,这便是胡服骑射。

赵国时常会与胡人短兵相接,败仗吃久了便开始从对方身上吸取作战经验,将士们为了在与胡人的对抗中减少伤亡,不自觉地采用了骑兵的作战方式。

经过赵武灵王的发展和管理,赵国骑兵部队逐渐发展成一支汉胡相结合的骑兵,整个队伍由胡人和精通胡人战术的将士组成,不仅能在马背上作战,也适用于步兵作战。

胡服骑射的另一面

从表面看,胡服骑射是赵武灵王军事改革的一次尝试,但事实上这不仅仅是军事改革,更是政治文化上的一次革命。

在赵国长期以来存在一个矛盾:游牧文化和中原文化的分歧。众所周知,赵国是一个游牧文明和农耕文明结合的国家,在它的身体里流着华夏与北方戎狄民族的混合血液。在赵国,王公贵族与戎狄的通婚十分常见,就连一国之君都有戎狄民族的血统。显而易见,赵国骨子里就有两种文化形态和文明历史的交融,但是这两种文化却总是会发生激烈的冲突。

这种冲突表现在实际中,就是代郡与邯郸的南北分裂。代郡是典型的游牧民族居住地,邯郸是赵国农耕文明的中心,它们同是赵国重镇,但却由于文化分歧而长期处于断裂状态。赵国历代君王都在想方设法弥补断痕,他们有意将一些汉族大臣分到代郡去做官,而将戎狄民族的领袖拉到邯郸为臣。

然而,这种交换式的平衡方式并不如统治者意料中那么奏效。代郡并没有接受国君的美意,而是不断发展自己的民族势力,逐渐将控制范围扩大到类似太原郡等其他游牧民族的重镇。邯郸也不甘示弱,控制了靠近中原的上党郡。这样一来,赵国南北分裂的形式越来越严重,两种文化政治的强对抗持续升级。

赵武灵王作为新的君王,也在继承祖先们的平衡计划。于是,赵武灵王除了胡服骑射之外,还重用楼烦人来缓和匈奴人仇液,将戎狄外族培养成朝中重臣。两种文化政治的和睦相处,就从胡服骑射和重用戎狄族人开始。

胡服骑射的实施

胡服骑射对赵国的传统理念无疑是次挑战,很多王孙贵族并不同意,他们认为胡服骑射会影响国家其他政策,会滋生出很多不稳定因素,有可能会危害赵国的内部安全。赵武灵王明白,只是靠嘴巴说永远没有说服力,于是他索性用实际行动证明自己改革的正确。公元前306年,赵武灵王率领骑兵进攻北边的中山国,捷报频传,夺下中山国数座城池,将中山部队打得溃不成军。穿过中山国继续往北,就是赵国的代郡,代郡的戎狄骑兵根本无法抵抗。赵武灵王一路前行,先后穿过楼烦边境的无穷之门(今河北张北之南),横渡黄河,到了林胡人聚集的地方。在这期间,赵武灵王带着骑兵一路大打胜仗,彻底改变了过去一遇游牧民族骑兵便失败的局面。接二连三的胜利,让赵国臣民对骑兵信心倍增。胡服骑射得到了很好的实战效果,让统治阶级内部对其也有所改观。有了确实的成功案例,赵武灵王在说服起其他异议者时便有理可依。没过多久,在赵武灵王的努力下,胡服骑射彻底得到了统治阶级内部所有贵族大臣的认可,正式成为赵国军队的作战模式之一。赵武灵王成功地用一次军事改革,将汉人与胡人的生活联系在一起,让两者的文化互相渗透,实现了赵国历代君王都想实现的统一和谐的汉胡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