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者生存,这条规则在战国时代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弱小的韩国在这个规则下注定变成强者的战利品。宜阳的失而复得、得而复失,让韩国的颓败毫不掩饰地出现在历史面前。一个从未辉煌过的诸侯国,最后继续演绎一场不辉煌的落幕。
从未辉煌过
能称得上战国七雄的诸侯国,必然在那段历史中有过辉煌和荣耀。意外的是,七雄之一的韩国却是一个不曾有过傲人成就的诸侯国,最起码跟其他六国的历史相比稍显逊色。从中国历史进入战国时期开始,韩国就始终处于一种常被欺负的状态。它的东边有综合力量远胜自己的魏国,西边紧挨着野心勃勃的秦国,这样尴尬的地理位置让韩国时常遭遇被动的战争。于是,史书上关于韩国的记载便大多是其受侵犯、痛失领地等。糟糕的地理位置并不是韩国一直弱小的原因,更重要的是这个国家缺乏改革的意识和行动,大多君主都是安于现状,不愿费神费力去推陈出新。当然,在韩国历史上也有过令人称颂的改革家,他叫申不害,是昭侯时期的宰相。经由他的改革,韩国有过一段难能可贵的安稳时光,在这段时光里,内政强大,周围诸侯国无一来侵。只可惜,这段时光在韩国200多年的历史里仅仅只有15年,凤毛麟角。不仅如此,韩国从成立到灭亡都没有一位大有作为的君主,这大概是其从未辉煌过的最顽固的恶疾,也是导致后来宜阳之战的本因之一。
其实上数韩国先祖,也曾有过一位比较强悍的领袖,名为韩起,也就是后人常提及的韩宣子。当时韩国尚未创立,韩起不过是晋国的朝臣,被封为韩原(今山西河津东)的主人。但是韩起在政治上表现出的胆色和才华,却远远超过了当时晋国的君主晋平公。他在晋国实行改革,代表晋国出使他国,代表晋国参与各种同盟或战争。
正是有了韩起的努力,韩氏在晋国的地位逐渐高大起来。可以说,韩起给后人开了一个不错的头,也为韩国的创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韩、魏、赵三家将晋国一分为三,成为独立的诸侯国。这个特殊的年代对于中国来说是从奴隶社会到封建社会的进步,对于韩国来说则是从附属到独立的蜕变。
定都宜阳
在韩国尚未独立之前,就完成了都城的迁移,这一点对其之后的发展至关重要。韩旧都本是平阳(今山西临汾西南),无奈平阳周围都是实力雄厚于韩的他人都城,有赵都中牟(今河南鹤壁西)、魏都安邑(今山西闻喜)以及晋都绛(今山西曲沃西北),夹在这样的地理环境中,要想有所发展十分艰难。于是,周威烈王二年(前424),刚刚成为韩氏首领的韩武子决定迁都宜阳。
宜阳在今河南宜阳韩城,地处宜水之北,秦岭之南,西近崤山,东临周都洛邑,北边横跨黄河,可谓依山傍水,四面都是天然要塞,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更为重要的是,宜阳的西边是虢国旧地,那里有晋国几百年的辛劳汗水,早已是富庶稳定;东南方向是一片辽阔之地,物产丰富,曾是伊洛阴戎故地。在宜阳建都,对韩无疑是一种战略性发展,不仅可以抵御外侵,内部也能发展农耕商贸。
《史记》中这样解读韩迁都宜阳的举措:“中挟洛邑,提携周室,天子成为附庸。”韩已经对洛邑展现出不友好的包围趋势,随时可以让周朝天子变成自己的傀儡。不可否认,这次迁都,成全了韩的分晋计划,提前完成了独立。但是也正是因为宜阳之地的天时地利,才造就了后来的宜阳之战。
宜阳之战
宜阳对于韩国来说是块风水宝地,但对于有心称霸天下的秦国来说就是不得不拔的眼中钉。秦国为了夺得天下,先行控制了西北边陲,然后遵循张仪留下的“东进计划”一路向东。而宜阳正好扼住了秦国的东西通道,只要破了宜阳,韩国不仅唾手可得,东方大门也便随之打开,统一天下便指日可待。
当时秦国在位的是以尚武为主的秦武王,打仗对他来说不仅仅是一种需要,而且是一种爱好。为了增加攻占宜阳的把握,武王在继位后不久便展开对韩国周围诸国的利诱与恐吓。他先行派人跟魏国交好,并签下盟约以示一致。
武王三年(前308),秦国大臣冯章南奉命出使楚国。楚怀王早已经失去了斗秦之心,只希望能以低姿态换来楚国的安宁。当时冯章南用楚国失地作为交换,让楚国在即将上演的宜阳之战中保持中立。楚怀王一听,当即十分高兴,便不假思索地答应了下来。韩国败局已定。
当一切准备就绪之后,秦武王最后一次向韩国发出了警告,表示如果韩国主动献出宜阳,便可免去一场战祸。但是韩王的态度却坚定得超乎秦国的意料,秦武王最终失去了和谈的耐心。
公元前308年,秦将甘茂奉命率领重兵由潼关到河南西部,然后路过函谷关、陕城到了崤山。从崤山一路往南,途经永昌河、洛河等河流,沿岸直抵宜阳城下。
到达目的地,甘茂马不停蹄开始进攻,连续三次都没有攻破城门。这也难怪,宜阳城是韩国的心脏,不仅有重兵把守,而且有强大的经济实力做后盾,不是轻而易举就能拿下。甘茂对整个战斗形势做了过于乐观的估计,他没有想到三次强攻换来的不是城门的开启,而是秦军的重伤。就在这个时候,楚国更是背叛秦国加入了抗秦的队伍,跟韩国并肩作战。
为了尽快赢得战事,也为了堵住朝中政敌的谗言,甘茂在军中下了死令,如果再攻不下,那就把宜阳当做自己的坟墓。不仅如此,甘茂还拿出自己的积蓄作为对英勇将士的犒赏。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在又一个进攻之日,战士们无不表现得舍生忘死。宜阳最终在这种攻势下沦陷,6万韩国守军成为沙场亡魂。
再战宜阳
此次宜阳之战,让韩国元气大伤,也让其他诸侯国心惊胆战。秦国的野心昭然若揭,谁敢保证自己不是第二个韩国。六国联盟在此时“复活”,联合抗秦成为保住自己的唯一方法。诸侯国的联盟暂时遏制了秦国势如水火的攻势,公元前298年,韩国收复宜阳失地,重振旗鼓。可惜的是,这种相对和平的局面并没有持续多久。公元前294年,魏、韩两国君主相继去世,而齐国也发生了强烈的政治地震:齐相孟尝君被迫离开朝野。这对秦国来说无疑是扳回一城的绝佳机会,秦昭王立即出兵压境宜阳。此次攻打宜阳的秦军兵分三路,分别控制了魏国襄城(今河南方城西北)、魏国解邑(今山西解县),由秦将魏冉率领的中路大军则直捣宜阳。魏韩两国联合抗秦,几乎动用了所有能用的兵力,让秦军一时间无法靠近。此时,秦军中路大军临阵易帅,换上了能征善战的军事奇才白起。白起一上任便狠狠骗了韩魏一把,他佯装带兵攻打新城(今洛阳伊川西南),诱来韩魏24万大军。而就在此时,白起已经命部分主力绕到韩魏大军背后,使其腹背受敌。韩魏大军受困于秦军的包围之中,一边血战一边逃脱,但最后都被逼在了龙门山和轩辕山的峡谷之间。秦军早已占领了峡谷高地,韩魏大军成了瓮中之鳖,最后全部战死在峡谷之中。24万大军全军覆没,这对韩魏两国无疑是致命的重创。秦军没用多久,就重新占领了宜阳及其附近的城池。宜阳的再次失守让韩、魏彻底失去了抵抗能力,本就弱小的韩国更是迅速走向衰落。而秦国,则走上了强国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