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历史战国七雄:诸侯逐鹿竟中原
47921200000012

第12章 聂政姐弟同侠

纵观战国的历史,侠士的故事绝对可以称得上最为鲜亮的一笔。他们是一群特殊的人,既不遵从国君之命,也不遵从世俗的观念,文武兼通,守信重义,注重德操,一诺千金,生不苟合,死不苟且,“交绝不出恶声,去国不洁其名”,被世人仰望。而聂政姐弟同侠的故事,则更是惊天地泣鬼神,世世代代被人传诵。

感恩

刺客在战国历史上是一种近乎英雄与侠士的身份,他们大多是出于对自己国家的忠诚或是对某些高官的感激而铤而走险。于是,战国时代很多刺客都能名垂千古,像是专诸、豫让、荆轲以及聂政。

聂政是这篇文章的主人公,轵邑(今河南济源轵城)深井里人,身强力壮,武功卓绝,因为躲避仇家而举家逃往齐国,靠宰杀牲畜维持生计。聂政本是个默默无名之辈,他之所以被载入史册,完全因为一个叫严仲子的人。

严仲子是韩国重臣,因为得罪了权倾朝野的丞相侠累而不得不背井离乡,四处逃亡。他一直想要找人刺杀侠累,以报心头之恨,于是一边逃亡一边寻找合适的刺客人选。这一天,严仲子到了齐国,四处打听之下,得知了聂政此人,便提着丰厚的礼品到聂政家拜访。一来二去,严仲子便跟聂政成了朋友,但他始终没有提及刺杀侠累一事。

不久之后,恰逢聂政母亲大寿,严仲子特地替聂政置办了寿宴,并送给聂母黄金一百镒当贺礼。聂政当时虽然没有怀疑严仲子目的不纯,但也隐约感到事有蹊跷,一直不肯收纳如此贵重的贺礼。他告诉严仲子,自己家中虽然贫穷,但是靠着每天宰杀牲畜也能勉强为生,不需要这般重金。

严仲子见聂政执意不收,不得不将实话说出,他悄悄告诉聂政:“我有个仇人,是韩国的重臣。为了报仇,我四处奔走,只希望能找到有能力的侠士。来到齐国后,听别人说起您重情重义,这才前来结交。这些黄金本不值钱,就是送给令堂当日常费用,能跟您这样的人做朋友已经足够,怎敢还有别的奢望。”

聂政当即明白了严仲子的请求,但他上有老母需要奉养,无法轻易拿自己的性命做交易,否则就是不孝。严仲子倒也没有强求,只是执意要把黄金留下,但是聂政比他更为固执,始终不肯收纳。无奈之下,严仲子只能离去。聂政从此对严仲子心存感激,认为一位庙堂权臣竟然不顾身份与地位低贱的他结交,定是了解他的为人,而且得知他的孝心后不仅没有勉强,还要留下黄金,这份知遇之恩定然要回报。

行刺

一段时间后,聂政的母亲去世,他再也没有后顾之忧,便打算找严仲子为其刺杀仇人,以报他当年的恩德。严仲子得知聂政来找,喜出望外,立即设宴款待。聂政直抒胸臆,坦诚自己的来意。严仲子十分感动,对聂政说道:“这么久以来,我派去行刺的人都没有得手,如今您不嫌弃我竟然愿意帮我报仇,我一定要给您配置几名身手不错的助手。”紧接着,严仲子将侠累的情况一五一十告诉了聂政。聂政听后思索一番,拒绝严仲子为他增派人手,他认为这次要刺杀的是韩国宰相,不能派太多人过去,否则会横生枝节,走漏风声,这样严仲子就成为整个韩国的敌人,风险太大。于是,聂政独身前往,执行行刺任务。要想行刺,就必须能进得王宫。聂政想了个办法,架起古琴当街弹奏,他精妙绝伦的琴艺吸引了很多来往行人驻足倾听。没过多久,聂政善琴的消息便传入韩王耳中,韩王立即命人宣召聂政进宫为其弹琴。机会终于来了,聂政将暗器藏在琴内,若无其事进宫演奏。堂上所坐之人,一位是韩王,另一位就是侠累。聂政凝神静气,先以醉美之琴声麻痹侍卫们的戒心,而后瞬间抽出短剑,扑向侠累。侠累猝不及防,中剑身亡,而聂政在与众人酣斗时,毁了自己的面目,挖了自己的双眼,最后割开自己的肚皮而死。

侠累被刺杀,韩王怒火丛生,下令将刺客尸体悬挂于街市,谁人能认出刺客身份就重金打赏。聂政的姐姐聂得知此消息后,怀疑刺客就是自己的弟弟,于是急忙从齐国赶到韩国。当她看到弟弟的尸首,顿时崩溃,失声痛哭。她告诉人们,这是她的弟弟聂政,一个有血有肉的侠士。

聂嫈一直觉得愧对弟弟,因为弟弟当时不惜受辱当了屠夫,是为了她和母亲,待到母亲去世,她也嫁人,弟弟才去报答严仲子的大恩,送了自己的性命。而且弟弟死前自毁容貌,也是怕死了之后被人认出牵连于姐姐,聂政这份情意怎么能就此埋没。聂嫈越想越悲,泪如雨下,最后因哀伤过度死在了聂政的身边。

聂政姐弟一个义薄云天,一个情深义重,被后人广为传颂。传说名曲《广陵散》就是为了聂政而作,一来赞颂聂政不朽的情怀,二来纪念聂政精湛的琴艺。后来《广陵散》经嵇康改编之后广为流传,直到如今,这首名曲都会或多或少出现在武侠名著之中。显然,聂政和《广陵散》已经成为人们心目中的侠客代表。

留名聂政姐弟的事迹很快传遍了其他诸侯国,听到之人无不大发感慨,在赞扬聂政之余也不禁敬佩他的姐姐。各国民众皆认为聂是个刚烈女子,不顾自身安危也要向世人公开聂政的身份,为的就是要让世人记住弟弟的名字。到最后聂嫈伤心至死,聂政也不算枉死。严仲子能够重用聂政,视他为知己,也算是伯乐。

世人都喜欢用“侠”来形容聂政,何为侠?对高堂尽孝,对兄弟姊妹尽情,对知己尽义,对恩人尽礼,这便是古老的侠之道。聂政对老母孝顺,这是不争的事实,他在母亲健在的时候面对百金而不动心,执意要侍奉母亲颐养天年;他对姐姐重情,在姐姐尚未嫁人的时候不敢轻易将性命许给他人,唯恐增加姐姐的负担,也担心连累家人;他对知己讲义气,“且前日要政,政徒以老母;老母今以天年终,政将为知己者用”,只因为严仲子能赏识他,他便在尽孝之后去当刺客;他对恩人尽礼,严仲子算是对他有知遇之恩,恩义当头,他心甘情愿用命来回报,就算是赴死之前,他也不肯多要人手,唯恐连累严仲子。

不过后人更愿意突显聂政身上的“义”,不仅仅是对严仲子的义气,还有为百姓鸣不平的大义。当聂政听说侠累此人主张三家分晋,而且对秦国揶揄谄媚,内心的正义感便被激发。毫不夸张地说,聂政将大恩大义结合起来,出于本能的正义感而义无反顾,堪称古来侠士的典范。从聂政之后,这种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信念就成了众多刺客的原则,后来的荆轲就是最好的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