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成功励志做人要放下架子
47903700000021

第21章 放下“架子”,才会更有面子(3)

美国前总统罗斯福在遭到他人反对时,往往会心平气和地说:“亲爱的朋友,真是有趣,你到这里来和我争执这个问题,真是一个妙人!但在这一点上,我们两个的见解自然不同,让我们来讲些别的话题吧!”然后,他会在很轻松自然的气氛中,让对方放弃自己的意见,而去接受他的观点!这是一个好方法!

美国有位总统马辛利,因为用人问题常遭到一些人强烈的反对。在一次国会会议上,有位议员当面粗野地讥骂他。他极力忍耐,没有发作。等对方骂完了,他才用温和的口吻道:“你现在怒气应该平和了吧,照理你是没有权利这样责问我的,但现在我仍愿详细解释给你听……”他的这种让人姿态,使那位议员顿时红了脸,矛盾立即缓和下来。

试想,如果马辛利得理不让人,利用自己的职位和得理的优势,咄咄逼人进行反击的话,那对方决不会服气的。由此可见,当双方处于尖锐对抗状态时,得理者的忍让态度,能使对立情绪“降温”。

生活中常有一些人固执己见,很容易为一些小事情同别人争论,而且火药味浓烈。这时候,得理的一方应当有饶人的雅量。这时,你应当先自己思量:“关于这一点,我能不能在无关大局的范围中让步呢?”为使人家顺从你的意见,应当尽量表示“小的让步”。有时,为了避免这种反对,甚至还可以将你的主见暂时收回一下。如果你碰到了对于你的主要意见十分反对的人,那么最聪明的方法还是把这问题暂缓一下,不必立刻求得解决。这样一方面使对方得到重新考虑的机会,一方面使你自己也有重新决策的机会。

和他人进行争吵,就是把自己和对方的友好之路堵死。即使对方真的“无理”,也会因为你的指责而激起对方的反击,从而给你造成伤害。相反,如果你能在对方理亏之时,仍然能持宽容的心态,维护他人的尊严,他定会心存感谢,来日自当图报。

一个人如果想在人际交往中获得胜利,惟一的方法是避免争论。不管对方的意见是如何可笑、如何愚笨、如何浅薄,你都用礼貌回答他,无条件地赞成他的意见,佩服他的见识和聪明,这不是懦弱胆怯的表现,只会有利于问题的解决。

7. 宽容是一种战斗力

任何人都有可能犯错,作为一个将领,关键是要知道应该怎样对待犯错的下属。如果按照法律给予惩处,有可能会白白损失将士,或者徒增将士的不满。相反,如果采取宽容的态度,效果也许会有很大的改观,甚至这种宽容还能成为一种战斗力。

三国时,诸葛亮初出茅庐,辅助刘备打了很多胜仗,刘备称之为“如鱼得水”,而关、张两兄弟却未然。在曹兵突然来犯时,兄弟俩便“鱼”呀“水”呀地对诸葛亮冷嘲热讽,诸葛亮胸怀全局,毫不在意,仍然重用他们。结果新野一战大获全胜,使关、张兄弟佩服得五体投地。如果诸葛亮当初跟他们一般见识,争论纠缠,势必造成将帅不和,人心分离,哪能有新野一战和以后更多的胜利呢?

公元前606年,楚庄王带兵消灭了叛党,回到国都,开了一个庆功会。这个宴会名为“太平宴”。君臣兴致很高,从白天喝酒一直喝到晚上。

席间,庄王最宠爱的许姬奉庄王之令为群臣斟酒。突然,一阵风刮到大厅上,吹灭了所有的蜡烛。此时许姬正在为一位大臣斟酒,那人趁着黑灯瞎火之际,拉住许姬的袖子,捏她的手。许姬顺手把那人帽子上的缨子揪了下来,快步来到庄王前轻声地告状,要庄王命人点蜡烛,看清楚是谁竟敢调戏她。

调戏君王的宠姬,无疑是对君王的羞辱,这人要真被查出来,无疑是杀头的大罪。但庄王想了想,却没有让人立即点蜡烛,而是让所有的大臣都把帽上的缨子揪下来,然后才点亮了蜡烛。这样,庄王和许姬始终都不知道拉袖子的人是谁。

散席后,许姬因此责怪起庄王来。庄王笑笑说:“今天是我请文武百官来喝庆功酒的,大家都很高兴,酒醉出现狂态,这又有什么奇怪呢?我如果按你说的把那个人查出来,显示了你的贞节,却让群臣不欢而散,就都会说我胸怀和度量太小,那以后谁还会为我拼死效劳呢?”许姬听了,不仅不再生气,还十分佩服庄王。

后来,楚国与郑国交战时,前部主帅的副将唐狡自告奋勇率百余人充当先锋,为大军开路。他在战争中拼尽全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使楚军进展顺利。庄王要厚赏唐狡,唐狡却红着脸说:“大王切莫厚赏,只要不治我的罪,末将已感激不尽了!”

庄王问:“为什么呢?”唐狡磕头答道:“上次‘绝缨会’上,去拉美人手的便是我呀!”庄王听后,不仅没有责怪,还重赏了他。

后来,楚庄王成了著名的春秋五霸之一。

楚庄王的一次“得饶人处且饶人”,换来的是唐狡的舍命相报,换来的是他的千秋霸业。这也是宽容的力量。

得饶人处且饶人,每个人都会有犯错的时候,如果领导因为这些错误而给以惩罚,结果可能会造成对方的逆反心理,以及一些不必要的过错和损失。相反,如果采取宽容的态度,对方可能会化自责为战斗力,用更好的战绩来回报这种宽容。

拿破仑有一次率领部队宿营在一个小镇,这个小镇以种植葡萄为业。当天夜里,一个士兵感到口渴,找了半天也没有找到水喝,于是,他悄悄来到葡萄架下,顺手摘下一串葡萄,然后津津有味地吃起来。第二天一大早,葡萄园主发现了地上的葡萄皮,立刻猜到是拿破仑的部队偷吃的。因此,他找到拿破仑,很生气地说:“你手下人偷吃了我的葡萄,你必须查出来并严加处置!”

拿破仑一开始不相信,见到满地的葡萄皮后,他赶紧向园主赔不是,并拿出钱给葡萄园主,才打发了庄园主。

对于此事,拿破仑感到非常气愤,决定要严厉查办偷吃葡萄的士兵。然而,冷静了一会儿,他又告诉自己要忍耐,眼下正是用人之际,如果处罚过重,但会影响到全军士兵的士气。再转念一想,长年累月的战争,士兵们很久都没哟好吃好喝过了……这样想过后,拿破仑决定放弃对偷吃葡萄者的惩罚。只是在训话时顺口说了一句:“有人口太渴,没有经上司批准,也没有跟葡萄园主打声招呼,就摘了人家的葡萄吃,有失军纪啊。葡萄园主找了我,我向他赔礼道歉,他原谅了,我希望像这类擅自拿老百姓东西的行为不要在我的部队中再发生。”

那天中午,葡萄园主竟拎着满满一篮子葡萄,来到部队驻地慰问官兵。拿破仑对葡萄园主人的热情表示感谢,连忙掏钱给他,庄园主不肯要。拿破仑说:“我的部队从来不会无偿收人家的东西,这是军规,请你不要让我们破坏这军规,好吗?”葡萄园主立即问:“那么,你为什么不处罚那个偷吃了葡萄的士兵呢?”

拿破仑回答道:“眼下正是士兵出生入死的时候,他们的表现一直很优秀,上次是因为找不到水喝才偷吃了你家的葡萄,这完全是因为我的过错啊。”听了拿破仑的这番话,在场的士兵无不感动,那位偷吃葡萄的士兵,再也控制不住自己的感情了,勇敢地站了出来,向拿破仑行了一个军礼,说:“葡萄是我因找不到水喝,一时丧失意志偷吃的,请处罚我吧!”

拿破仑拍了拍士兵的肩膀,说:“这一次我原谅你了,但以后要加强自我约束。”

就这样,偷吃葡萄的风波在拿破仑的容忍与宽容下平息了。后来那位士兵跟随拿破仑转战南北,每次战斗他都勇敢顽强,冲锋在前,立下了赫赫战功。

如果拿破仑当时按照军规对那位犯错的士兵给予惩罚,不仅这个士兵会对他怀恨在心,其他人也会因此认为拿破仑不通人情,因为不愿意为他效劳,最终将影响整个作战计划。而最后的结果则证明,拿破仑的处理方式是无可挑剔的。

8. 退一步海阔天空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六尺巷”的故事。故事发生在清代康熙年间的安徽桐城。据说当朝宰相张英的家人与邻居吴家在宅基的问题上发生了争执,谁也不肯相让一丝一毫。张老夫人便修书一封,快马送到京城,让张英打招呼“摆平”吴家。

张英阅过来信后,释然一笑,挥起大笔,写了一首诗。诗曰:“千里传书只为墙,让人三尺又何妨。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然后将诗交给来人,命快速带回老家。家里人见了书信,便主动将垣墙拆让三尺,大家交口称赞张英和他家人的旷达态度。

吴家见贵为宰相的张英主动“退了一步”,非常感动,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围墙向后退三尺。两家人的争端很快平息了,两家之间,空了一条巷子,有六尺宽,便成了有名的“六尽巷”。现在,这条六尺巷作为中华民族和睦谦让美德的见证,已经成为桐城古城的旅游景点,到安徽桐城去的游客,参观六尺巷也已成为必备项目。

为人处世的许多事情都是这样:争一争,行不通;让一让,六尺巷。毛泽东主席在建国后会见苏联驻华大使尤金时,曾经讲到这个故事,说起这四句诗,用来表达两国之间的事宜应该谦让、平等。

历史上还有一则邻国之间因种瓜产生误会,后又达到和解,成为睦邻的故事,很让人深受感动。

故事发生在战国时代,梁国与楚国相界,两国在边境上各设界亭,亭卒们也都在各自的地界里种了西瓜。梁亭的亭卒勤劳,锄草浇水、瓜秧长势极好;而楚亭的亭卒懒惰,不懂瓜事,瓜秧又瘦又弱,与对面瓜田的长势简直无法相比。

楚亭的人觉得失了面子,有一天乘夜无月色,偷跑过去把梁亭的瓜秧全给扯断了。

梁亭的人第二天发现后,气愤难平,报告给边县的县令宋就,说我们也过去把他们的瓜秧扯断好了!

宋就说:“这样做当然是很卑鄙的,可是,我们明明不愿他们扯断我们的瓜秧,那么为什么再反过去扯断人家的瓜秧?别人不对,我们再跟着学,那就太狭隘了。你们听我的话,从今天起,每天晚上去给他们的瓜秧浇水,让他们的瓜秧长得好,而且,你们这样做,一定不可以让他们知道。”

梁亭的人听了宋就的话后觉得有道理,于是就照办了。楚亭的人发现自己的瓜秧长势一天好似一天,仔细观察,发现每天早上地都被人浇过了,而且是梁亭的人在黑夜里悄悄为他们浇的。

楚国的边县县令听到亭卒们的报告后,感到十分惭愧又十分敬佩,于是把这件事报告了楚王。楚王听说后,有感于梁国人修睦边邻的诚心,特备重礼送梁王,既以示自责,亦以示酬谢,结果这一对敌国因为“西瓜事件”一笑泯恩仇,从此成了友好的邻邦。

在现实生活中,有些人一旦陷入争斗的旋涡,便不由自主地焦躁起来,不仅是为了所谓的尊严,有时也是为了利益。如果发现自己得了“理”,便更是不肯饶人,非逼得对方缴械投降不可。然而,这种表面的胜利,其实是埋下了下次争斗的种子。因为这对“战败”的对方也是一种尊严和利益之争,他当然要伺机“讨”还。

这时,为什么不学学清代宰相张英呢,来个“让人三尺又何妨”,化干戈为玉帛。

相传唐朝宰相陆贽,有职有权时,曾偏听偏信,认为太常博士李吉甫结伙营私,便把他贬到明州做长史。不久,陆贽被罢相,贬到明州附近的忠州当别驾。后任的宰相明知李、陆有点私怨,便玩弄权术,特意提拔李吉甫为忠州刺史,让他去当陆贽的顶头上司,意在借刀杀人。

不想李吉甫不计旧怨,上任伊始,便特意与陆贽饮酒结欢,使那位时任宰相借刀杀人之阴谋成了泡影。对此,陆贽深受感动,便积极出点子,协助李吉甫把忠州治理得一天比一天好。

人们常说:“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如果你能在与人发生矛盾冲突时,主动礼让三分,控制好自己的情绪,自然也能赢得他的敬重。

退一步海阔天空,需要的是胸怀和智慧,还有就是放眼长远的人生境界。

9. 适度地暴露缺点并非坏事

大部分的人都有一种心态:“将自己的缺点暴露在别人面前是一件非常难堪的事,“亮丑”就意味着自己有失身份。”一旦在心里这样想,便会努力隐藏自己不好的地方。这样做往往会弄巧成拙。其实大可不必,勇敢而坦诚地在别人面前暴露缺点,有时反而会取得意想不到的结果。

美国有一家饭店,一直默默无闻,生意萧条。一次,饭店老板灵机一动,在旅游旺季,在自家门前挂起了一个牌子,赫然几个大字:“全国最差的饭店”。这样一来,顾客不仅不讨厌这家饭店,反而纷纷前来吃饭,要见识见识全国最差饭店的食物究竟差到什么程度。一吃饭菜,才知这家饭店做的饭菜无论色、香、味都是一流的。这一下,名声传开了,饭店生意越做越大。

饭店老板之所以将最差饭店的牌子挂起来,无疑是想让人注意到这家饭店。此举确实惊人,但光凭这一举还不够,饭店的素质水平也要高,这样才能保持住饭店的名声,并且使之名声远播。

瑞士一家钟表店由于手表大量积压,资金周转不灵,前景堪忧。表店老板心生一计,贴出一张广告:本店现存一批手表,走时不太精确,24小时慢24秒,望君三思而择。广告贴出不久,这家钟表店却门庭若市,生意异常兴隆。积压的手表一销而空,店主眉头上的“锁”也打开了。

公开了手表的缺陷反而销出了库存货,这里的关键恐怕还是一个“诚”字吧!“诚”字在经营中如此重要,难怪中国的生意人大都要在自己店铺的门面上挂出“童叟无欺”的牌子。

可见,暴露缺点未必就意味着有失身份,会招致众人的轻视。相反,如果“亮丑”亮得坦诚,也许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收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