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铃薯脱毒种薯生产与高产栽培
47902800000015

第15章 马铃薯的大棚栽培(2)

(2)温度调节通常播种后出苗前不揭膜,出苗后应及时破地膜露苗,防止幼苗被烫死在膜下。假如碰上高温天气,要打开棚膜两边,进行降温处理,不过通常不揭膜。假如碰到霜冻天气,傍晚用草帘将小拱棚盖住保温,第二天白天揭膜。假如碰到冰冻天气,白天用草帘将棚膜两侧盖住,将膜顶露出以便透光,晚上用草席将棚膜全部盖上。生长期白天维持16~20℃、夜间12~15℃。随着气温回升,留意棚内温度。生育前期为了将有害气体排出、降低湿度,可以在中午开一个小口放风。3月中下旬气温有20℃时,每天上午9点将棚膜打开通风,下午3点关闭。

4月上中旬,当外界气温白天高于20℃、夜间高于12℃时,开始昼夜全揭膜式通风。放风时要顺风开口,放风口要从小至大,避免大风口使冷风入棚,出现闪苗。此外,放风部位温度低,对苗生长有影响,要时常调换放风部位。如果有霜冻,要马上盖上膜以防霜。

后期管理的重要环节是及时撤膜。去膜时间太早,气温还没有稳定,过低的气温对植株生长、块茎膨大有不利影响;去膜时间太迟,棚内温度太高,易使植株徒长,另外,温度太高对地下薯块的膨大也有不利影响。去膜通常在清明后温度比较平稳时进行。去膜前4~5天昼夜开大口,进行放风,以便植株更好地适应外界温度。另外,去膜前,必须进行一次追肥浇水,这是因为此期地下薯块膨大速度最大,整个植株需水肥量也最大,另一个角度来看,这样做对提高去膜后植株适应外界气温有帮助。要根据天气状况及时撤棚。

(3)调节光照生育期要常常振动棚膜,让膜上的水滴掉下来,使膜的透光性更好;如果条件允许,可以用软质工具擦亮棚膜。

(七)化学调控

马铃薯徒长的田块大多是水肥优良的高产田。造成徒长的原因最主要是施肥多,尤其氮素过多,再加上种植密度大,植株生长期间严重拥挤、枝叶互相遮阴造成此现象。抑制植株徒长有两个方法,一个是喷抑制剂;另一种是控制浇水量。实践情况显示,后者只是暂时的,否则会导致减产;而第一种方法既不会导致减产,还能调整植株的生理机制,效果不错。现在主要有矮壮素、多效唑、膨大素等抑制剂。对徒长的植株喷1~6毫克/千克的矮壮素或100毫克/千克的多效唑,抑制效果均较为显著,对使茎叶中的养分转运至块茎中有较好的成效。不过在喷矮壮素或多效唑时应注意植株的生长量。假如发现植株有徒长现象,但生长量还不足时,可以用控制浇水来使植株缓慢生长,等植株的生长量足够时,再喷用抑制剂。在植株生长量小时喷施抑制剂可以抑制徒长,但无法实现高产。在植株生长量大时喷抑制剂,茎叶里的养分转运到块茎中的也多,可实现高产。通常在现蕾期至开花期喷施多效唑。

(八)防治病虫害

春季提早进行大、中、小棚设施马铃薯栽培,因为外界气温低,主要病虫害还未出现。所以,在北方,早春马铃薯设施栽培很少有病虫害;然而在雨水较多的南方主要是后期预防早、晚疫病。现在常用的农药有大生、克露、银发利、福帅得、科佳、杀毒矾以及普力克等。

(九)及时收获

应当依据市场行情及时收薯、及时上市,如此才能对马铃薯及早上市、提升价格有利,也早让茬对有利,将全田的经济效℃提上去。

§§§第二节双膜覆盖栽培

马铃薯双层覆膜栽培可以让马铃薯提前近一个月上市,通常可在翌年3月下旬左右收获,供蔬菜淡季和“5?1”的节日市场,与露地和地膜覆盖马铃薯相比,价格要高近2倍,有很好的经济效℃。

(一)选择品种

二季栽培地区也就是春、秋二季作区,适宜种植早熟马铃薯,双层覆膜栽培更应选休眠期短、集中结薯、早熟抗病、薯块均匀和商品性好的品种,比如种薯三号、郑薯五号、郑薯六号和费乌瑞它等,同时要选这些品种中的优质脱毒种薯。这是由于种薯是否脱毒对产量和质量有很大的影响。

(二)切块催大芽

切块催芽在双膜覆盖早熟栽培中属于十分紧要的一环,只有将芽催好,才会确保出苗又早又齐。切块方法和地膜覆盖栽培一样。切块催芽的方法应根据不同的种源、不同的品种而定。由于北方调来的种薯收获时间早,种薯的休眠期已过,直接切块就能种植;当地生产的品种收获时间晚,虽然种薯已度过休眠期,但没有到最佳发芽期,要在种植前约30天切块催大芽。当地生产的品种有较久的休眠时间,在播种前20天用5~10毫克/升的赤霉素浸种,约10分钟出芽后,再切块催芽,催芽的最适温度通常是15℃。

(三)整地扣棚

虽然马铃薯生育期不长,但却可能会高产,这就要以足量基肥作为基础。所以整地之前每亩应施用3000千克腐熟的有机肥、50千克二铵、20千克硫酸钾,进行深耕。深耕可让土壤变得疏松、透气,还可提高土壤保肥、蓄水和耐旱的能力,保证马铃薯块茎膨大的根系生长可以在良好的环境中进行。整完地后,在播前3~4天扣棚,就能提高地温,对播后出苗有℃。依据当地条件确定棚的大小,选择经济合适的材料搭建棚,跨度在4~8米。

(四)适时播种

当棚里温度达到20~25℃、地温达到7~8℃时,就可以播种。中原地区通常在1月底到2月初播种。垄距控制在80~100厘米、小行距为15厘米、株距为20~25厘米,以方便盖地膜。

播种的时候,有两点需要注意,一是墒情,假如墒情不好,必须先浇地后播种;二是播种的深度,由于盖上地膜后,培土变得不容易,所以种的比较深,通常为10~15厘米,特别是费乌瑞它结薯较浅,薯块极易有露头青现象,因此更应深播。播种后,将垄面耧平盖上地膜。或者在出苗之后的3月初夜晚棚温有12℃时将地膜去掉,以防匍匐茎伸长太多,延迟结薯。

(五)田间管理

通常播后20~25天出苗,出苗期间应及时破膜露苗,以免幼苗被烫死在膜下。等80%的苗长出后,追齐苗肥,每亩追施碳酸铵50千克。

块茎在现蕾期间开始膨大,此时需水肥量变大,应及时灌溉追肥。通常每亩追施15千克尿素、依据土壤墒情及时浇水,以确保能满足块茎生长的需要。

随着大气温度的上升,留意棚里的温度,当棚里温度高于30℃时,要开口通风。时间通常在上午10点之后开始,下去3点之后结束。及时去掉棚膜是后期管理很重要的一环。去膜时间太早,气温不稳定,过低的气温对植株生长、块茎膨大均不利。去膜时间太晚,棚里温度过高,易使植株徒长,另外,温度太高对块茎的膨大也有不好的影响。通常在清明后气温比较稳定时去掉棚膜。去棚膜前4~5天昼夜将大风口打开,以便植株可以适应外界的温度条件。另外,去膜之前必须追肥浇水1次,这是因为这个时期地下块茎膨大速度最快,整个植株对肥水需求最多,另一方面也有利于去膜后植株快速适应外界气温。

(六)及时收获

根据植株的生长状况、市场售价及时收获薯块并上市。通常收获时间为4月底到5月初。马铃薯在进入商品成熟期后随时采收上市,或者根据市场行情及早上市。早熟品种在5月5日左右、中晚熟品种在5月底左右,茎叶从绿变黄且慢慢枯萎,马铃薯已彻底成熟,此时要及时在土壤适当干爽的晴天收获薯块。收刨以上午10点以前、下午3点以后进行合适。收获前一周不要再灌溉,对贮藏有利。边刨边运输,切勿将块茎暴晒在田间的阳光下,避免块茎被灼伤,而使其在贮存期腐烂。

§§§第三节三膜覆盖栽培

由于中原地区春季寒冷,使用双膜栽培马铃薯易引发冻害,会使马铃薯产量锐减,为农民带来损失,而三膜(地膜、小拱棚和大拱棚)栽培技术的使用,对上述问题有较好的解决对策。主要栽培要点介绍如下:

(一)选地与整地

要选择地势平坦、土层深厚、富含有机质的轻质壤土。马铃薯栽培整地应深耕,基肥的施用要与整地相结合,每亩地施用1000~1500千克有机肥。

(二)品种选择

要选择市场销售对路、丰产性能好的早熟脱毒品种,比如中薯2号、费乌瑞它、早大白和郑薯5号等。

(三)种薯处理与催芽

把备好的种薯切块,通常1千克切为40块,再放入15~20℃的室内进行催芽,催芽通常在1月10~25日。当芽长1~2厘米时,取出薯块,移到10~15℃有散射光的屋里绿化处理,增强幼芽的耐寒性。

(四)播种与合理密植

采用双行起垄种植的方式,垄的宽度为80厘米,每垄种2行,间距为15~20厘米,株距为20~25厘米,每亩种7000株,每亩施50~70千克硫酸钾复合肥、10千克尿素、7.5千克钾肥、1千克锌肥和0.5千克硼肥作为种肥。

(五)覆盖地膜与扣棚

种植后先以60~80毫升/亩的用量喷乙草胺除草,使用宽90厘米的地膜覆盖。盖膜之后马上扣棚,通常5垄是1个小拱棚,2小拱棚上再盖1个大拱棚。用宽4米的农膜覆盖小拱棚,用两对接成8米宽的农膜覆盖大拱棚。小拱棚要求不严格,能用较少的竹竿将农膜撑起来就可以,一边的农膜也可以活动;大拱棚则要求严格,拱高要求方便进出,在棚两边,每1.5米打一个桩,用压膜线将棚固定住,以防大风刮倒。

(六)田间管理

1.出苗期的管理

有50%的苗出土时要破膜,避免烧芽。此后每过4~5天破1次膜,连续破2~3次膜,直到苗出齐。

2.水肥管理

种植之前,底肥要一次性施足量,不能在生育期单独追肥。

薯块膨大期在叶面喷钾宝、膨大素或0.2%的磷酸二氢钾,都能提高产量。全生育期通常可浇3次水,苗期浇第1次,初花期浇第2次,盛花期浇第3次。

3.温度控制

苗出齐之后可以白天去掉小拱棚,晚上再盖上,到团棵期可将小拱棚全部去掉。3月中旬气温超过20℃时,每天上午9点打开大拱棚两端通风,约下午3点封口,白天将温度维持在22~28℃,晚上在12~14℃。4月上旬,根据气温变化情况将大拱棚全部打开,进行通风。全打开前的3~4天,先在白天打开,晚上盖上,以炼苗。

(七)病虫害防治

晚疫病是危害大棚马铃薯的主要病害,应多通风换气,使棚内湿度变低,如有病株要尽快拔除,还要连续喷施75%瑞毒霉可湿性粉剂1000倍溶液3~4次,也可以在团棵期,每15天用1:1000的波尔多液喷1次,直至收获。为害马铃薯的主要害虫有地老虎、蛭螬、金针虫等。可在播种前的土壤中撒地下害虫一遍净来预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