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哲学理性的陨落——在课堂上被歪曲的尼采和叔本华
47881300000003

第3章 悲观主义(2)

接下来,我们要强迫自己不去做想做的事,反而去做不想做的事,抛弃一切现实的理想。像苦行僧一样地修行,通过苦行来抑制生命意志。不反对别人损害自己,欣然接受任何损失,把这当作考验自己战胜生命意志的机会。最终欣然接受死亡。

当我们实现了这一目的后,就可以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就算降服生命意志了。

顺便一说,因为叔本华认为生殖冲动是生命意志的阴谋,所以他说:

天才总有超越自己的生殖冲动,所以天才和女人之间存在着敌意。

——你瞧,这个一辈子被女人拒绝的老单身汉,成功地利用形而上学把自己归为天才了……

除了苦修禁欲之外,叔本华还给出了另一个方法:欣赏艺术。他认为,人在欣赏真正的艺术的时候,内心是非功利、不带欲望的,也就脱离了生命意志的控制。

为什么艺术这么厉害呢?

因为最伟大的艺术家都是在努力审视自己的内心,表达自己内心深处最真实的感受。而且艺术是感性的、非理性的。我们前面说过,叔本华认为,人如何能认识物自体呢?就像用感性认识去审视自己的内心,对吧?

这就是说,最伟大的艺术品反映的是“生命意志”的真相。

所以虽然欣赏艺术不是根本的解决之道,但是可以让我们把握到这个世界最本质的真相,超越生命意志,获得暂时的解脱。

在所有的艺术中,叔本华最推崇音乐。当然,他喜欢的都是他那个年代的流行音乐——也就是我们今天的古典音乐。我们今天投入地听古典音乐,的确会感到心旷神怡,能把各种欲望、名利、贪心都暂时抛到一边。

还可以一提的是叔本华的宗教观点。

叔本华认为,基督教教义中的原罪就是生命意志,基督教鼓励的赎罪精神就是要求人们去克服生命意志。所以基督教比其他宗教在欧洲更受欢迎,因为它认识到了生命意志的悲观主义精神,而其他宗教都是乐观主义的。

佛教比基督教更重视禁欲。基督教在某种程度上并不禁欲,比如鼓励人多生养,鼓励人勤奋工作。佛教不同,佛教认为欲望是痛苦的来源,主张彻底摒弃一切欲望。这和叔本华的观点很像。这不是巧合,叔本华的哲学观点深受印度佛教的影响。据说他的书桌上经常摆放的是一尊康德像和一尊佛像。

叔本华的形而上学可以简单地这么概括:

康德说物自体是人不能认识到的,叔本华则详细描述了一番物自体,指明了物自体就是生命意志,体现在人的身上就是各种欲望。

叔本华的理论和其他学科的一些观点有些像。

叔本华强调非理性的欲望比理性对人的影响更大,这和后来的弗洛伊德心理学强调潜意识的观点很像。但现在的心理学一般认为,潜意识虽然会影响我们,但没有叔本华的生命意志那么无孔不入,人类理性的控制力还是很强的。

叔本华的理论和进化论也很像,都强调物种的生存本能。但我们后面会讲到进化论,实际上进化论的很多结论可以用来反驳叔本华。

总之,固然叔本华的悲观主义有点道理,却不能当成对这个世界的合理解释。

而且叔本华认为欲望是人类理性不可控制的,这未免有些武断。

这让我们想到了马克思在论证资本主义危机的时候,提到的理由之一是资本家们无法克制自己的贪婪。马克思的论证确实有道理,但以今天的资本主义社会来看,资本家虽然贪婪依旧,却也具备一些控制自己的理性。

比如通过立法的形式削弱资本家的利益,遏制垄断企业,遏制不正当和不道德的竞争,给工人更多的福利,等等。

这个和我们书本上说的就不一样了。按照我们书本惯常的观点,每个人都是自私的,那么资本家有钱又有势,议员背后都有大财团,他们怎么能允许损害自己利益的情况发生呢?

我想,这就应该归功于人的理性了。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危机的预言并不是不准确,资本家们发现马克思说得对,如果一味不管不顾地追逐利益、压榨工人,就会生出马克思说的种种恶果。于是资本家就觉得应该以理性克制住贪欲,他们宁愿自己少享乐一点,少赚一点钱,以便缓和危机,换取社会的稳定,这样才会更好地多赚钱。

同样的道理,人类今天为什么要花大笔的钱去环保?环保并不能立即给人类带来好处。人类愿意牺牲此时的利益,为了未来去环保,这就是理性能战胜欲望的证明。全球裁军、销毁核武器、冷战的和平结束,也都符合生物欲望这个道理。

所以,固然欲望会给人类带来种种痛苦,但这并不一定就意味着悲观是人生的主题。这只是世界的一面罢了。

不过,悲观主义对于我们来说仍旧有现实意义。

首先,叔本华的悲观主义从某些角度上看确实是成立的。虽然说理性未必就会败给欲望,但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欲望的确是生活的主题。我们是为了获得尽可能多的安全感,为了有更好的物质享乐,为了和别人攀比,才会去忍受无穷无尽的艰辛劳动和在各种挫折中的垂头丧气。大部分人这一辈子活着,为的都是满足各种各样的欲望。我们也同意,欲望是永远不会被满足的。满足了就会产生新的欲望,不满足就会产生饥渴感。

所以叔本华的世界观对于大部分人来说,是对的、没问题的。

叔本华提出的解决方案也没问题:既然满足欲望是一条不归路,那我们就应该早点看清这一点,不再去满足欲望。但欲望不满足我们会饥渴痛苦啊,那就可以像叔本华建议的那样,用无关欲望的对艺术品的欣赏来获得暂时解脱。

这也是被社会普遍接受的生活观。

人发财了,整天酒池肉林,追求物质享乐,并不是个长久的选择。不管多好的享乐,玩一阵子就会觉得没劲了,感到空虚无聊。

一些有钱人想不明白满足欲望是条不归路,还在不断追求更强烈的刺激,满足更大的欲望。可是享乐的标准不断水涨船高,每一次获得相同快乐所需要的金钱越来越多,最后总有一天会捉襟见肘,把自己玩穷。同时,人的精神和肉体所能承受的刺激也是有限的。不断地追求更多的刺激,最终只能是找死——赌钱、飙车、冒险、吸毒。但是欲望还是不会停啊,再往前走,就只有自我毁灭一条路了。

另一种有钱人,当他们玩一玩、发现纵欲也不过如此以后,他们的业余生活就不再追求物欲,而是改成追求艺术。这是古往今来很多有钱人的选择。

对于普通人来说,整日辛劳是为了养家糊口,但在温饱之后,谁没有发财的欲望呢,有了这欲望,就会产生贪婪之心、攀比之心。这时候不妨提醒自己,贪婪是一条不归路,不如多寻找日常的快乐,听听相声,唱唱歌,见见朋友,喝喝酒。功名利禄谈笑中,不胜人生一场醉,舒展自己,痛快地活一生,这不比蝇营狗苟活一辈子更有意思吗?

悲观主义的世界观对我们安慰自己也很有用。

一般人大概都会排斥悲观主义。人活着就是为了追求快乐,干吗要故意悲观啊,要有“革命乐观主义精神”嘛。

其实,悲观主义能给我们带来很大的安慰。

悲观主义让我们把整个世界都看成是一个很差的地方。那么,我们就不必对这世界期待太多。当这世界损害我们的时候,我们也不会感到不公,或者觉得很失望。同时,我们对这世界的期待少了,我们自己的生活压力也就小了。因为人生再怎么折腾也是悲观的,那我们何必要一味去奋斗?

比如,如果相信叔本华的理论,你会觉得,无论挣再多的钱、获取再高的社会地位,得到的仍旧是不能满足的欲望和空虚。这不比混吃等死好到哪去,反而还会因为追名逐利而放纵了自己的欲望,让自己更加痛苦。这么一想,也就没有什么生活压力了。

悲观主义的另一个好处是,他能让你意识到世界上的其他人和你一样注定痛苦,无论那人多么有钱多么风光也是一样。那么相比之下,自己的痛苦也就会好受一点。嫉妒和憎恨是一般人难以摆脱的痛苦之源,当你意识到你所嫉妒或者憎恨的人也注定摆脱不了悲观世界的时候,心里也会好受多了。

接下来讲点好玩的事。

叔本华告诉别人要禁欲、要苦修,然而有意思的是,叔本华本人完全没能以身作则。通过前面的故事大家也能发现,叔本华很自负、关心名声、特喜欢骂人,脾气也很不好。

或许是因为叔本华言行不一,各类哲学史都特别喜欢收集他的负面故事。不好说这是不是后人的偏见。我们把这些段子收集一些,大家只当猎奇吧。

首先是叔本华非常地谨慎胆小,这点挺像康德。叔本华担心各种可能损害他的事,简直事无巨细。

比如他的住房必须在底层,以便可能遇到危险的时候能迅速逃离。

睡觉的时候,床边总是藏着上了子弹的手枪。

他还故意给私人笔记写上错误的标题,给自己的物品贴上错误的标签,比如在茶叶罐子上贴上“毒药”,为了迷惑可能到来的小偷。

他从来不让理发师的剃刀接近他的脖子。

他的墨水瓶下面藏着几个金币,以备不时之需。

外出的时候,他不管到哪儿都自己带着水,以免喝到不干净的水。

他害怕自己还没真的死亡,就被人粗心地埋起来,特别嘱咐说,当他死后,在他的死亡确认无疑之前,装他的棺材不能盖盖儿。

欧洲爆发革命后,叔本华害怕街头愤怒的群众会伤害自己的财产,他欢迎政府军进入他的房间射击示威群众。政府军官需要观察敌情,叔本华立刻递给军官一副观看歌剧时使用的双筒大望远镜。

叔本华宣扬禁欲,但他本人却很会享受。他经常去最上等的饭馆吃饭,点昂贵的饭菜,有时还会点两份主食。在西方,人们习惯吃完饭把小费放到桌子上。叔本华呢?他每次吃饭前,先把一枚金币放到餐桌上——注意,是金币哦——看得侍者们满眼发光。但每顿饭吃完以后,这位大哥又把金币放回到自己口袋里了。

有一次有个侍者实在崩溃了,问叔本华你到底是什么意思啊。

叔本华朝他一白眼说:这是我自己跟自己打的赌,一旦有一天在这里吃饭的英国官员在马、女人和狗之外还谈点别的东西,我就把这枚金币捐到慈善箱里去。

叔本华很精于计算。

他怕人骗他,他是德国人,记账就使用英文,后来又改用更生僻的拉丁文和希腊文。

他也不信任银行,要求银行职员把他财产的利息每个星期送到他家里,让他亲自数一数。

还有一个段子:

叔本华的母亲和妹妹的全部财产,以及叔本华自己1/3的财产都存在同一家银行里。银行按时给他们一家人支付款项,供他们生活。结果这家银行因为经营不善,无法再给叔本华家付钱了。

银行家给叔本华的母亲和妹妹提出一个建议,答应给她们一部分钱,从此大家两清。银行家的意思是,你们要是不接受这个条件,我就破产了,到时候你们一分钱也没有。

这个合约中没有叔本华什么事。在叔本华的妹妹看来,她签署这个合约是抛弃了叔本华,光在为自己和母亲争取利益。

然而当过商人的叔本华老谋深算。他知道这个合约后,没有出言阻止。不久,银行家和叔本华的母亲妹妹签了合约,理清了债务,银行的经营渐渐地又上了轨道。叔本华找到了银行收入的证据,突然冒出来找银行家要钱。这时银行家没有理由不付款了,他只好乖乖地把叔本华的钱全都支付了。

这事的结果是,叔本华的母亲和妹妹损失了全部财产的3/4,叔本华一分钱没有损失。在这件事里,叔本华等于间接地利用了母亲和妹妹的损失保护了自己的财产。而他在银行里存的钱,不过是他全部财产的1/3而已。

叔本华很刻薄。

叔本华不信任朋友。他说:“凡是对敌人保密的事也要对朋友保密。”他甚至刻薄地说:“患难朋友并不是真朋友,他不过是个借钱人。”

有一次叔本华要开除他的女佣,只是因为那女佣违背了不许给书房的佛像掸灰尘的命令。

叔本华特别不能忍受噪音,他说“一个人能安静地忍受噪音的程度同他的智力成反比”。他对看戏的时候的各种脚步声、咳嗽声非常愤怒。他还写信给当局要求采取严格措施制止。

说到他的刻薄,下面这件事最有名:

有一次,叔本华的女邻居、一个47岁的女裁缝在叔本华的房间外一连几天和朋友聊天,叔本华嫌她太吵。两个人在争执中,叔本华把她扔下楼梯,造成了她终身残废。

扔了人之后,叔本华拒绝承认是他干的。官司打了五年,最终叔本华被判每个季度向受害人支付一定的金钱。对于叔本华来说,这完全是一笔小钱。但是可以想象叔本华当时有多恼火。女裁缝去世后,叔本华用押韵、对称的文字写道:“老妇死,重负释。”(Obit anus,abit onus)。这段故事因为被罗素写在了《西方哲学史》那本书里,所以被引用的次数特别多。不过也有同情叔本华的人认为,是这位女邻居趁机敲诈,没病装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