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园林绿化工培训教程
47871400000023

第23章 病虫害防治(3)

(3) 药剂防治可选用3% 米乐尔颗粒剂、3% 呋喃丹颗粒剂、5%辛硫磷颗粒剂等每亩3 ~4 千克进行土壤处理。40% 速扑杀乳油、90%敌百虫晶体、50%辛硫磷乳油800 ~1000 倍液树冠喷雾。

(4) 生物防治利用鸟类、天敌昆虫、微生物等。

(二) 蝼蛄

民间称之为“土狗冶。属直翅目、蝼蛄科。喜欢在表土层钻筑坑道, 导致幼苗干枯死亡。其特点是食性杂, 成虫和若虫都以为害植物近地面幼茎和根部为主。常见有华北蝼蛄、非洲蝼蛄。

1. 形态体黄褐色至黑褐色, 触角丝状, 前胸近圆筒形, 前足为开掘足, 前翅短, 后翅长, 摺叠时呈尾须状, 腹末具1 对尾须。

2. 发生特点因为种类和地区的不同其发生世代数也不尽相同, 一般情况下1 个世代需要1 ~ 3 年。以成虫、若虫在土中越冬。

每年春、夏季为害严重。成虫昼伏夜出, 具趋光性, 对粪臭味和香甜味有趋性。成虫喜欢在腐殖质丰富或未腐熟的厩肥下的土中筑土室产卵。

3. 防治方法

(1) 防治要充分腐熟厩肥或堆肥后再施用。

(2) 药杀每亩用90% 敌百虫晶体0.1 千克或用5% 辛硫颗粒剂2 千克混细土于傍晚均匀撒在苗圃、花圃地面。

(3) 诱杀晚上用灯光诱杀。在炒香的饵料(米糠或豆粕等)中拌入50%辛硫磷乳油或90%敌百虫晶体(比例约100 :1), 制成183

毒饵, 撒施于苗床上或植株行间地面, 每亩用量约2 千克。也可在苗圃、花圃周围挖些小土坑, 坑内置少量新鲜马、牛粪或鲜草, 再撒少量2.5%敌百虫粉剂。

(三) 蟋蟀

属直翅目、蟋蟀

科。分布广。常见的有大蟋蟀、油葫芦等。其特点是食性杂, 成、若虫均能为害多种花木的幼苗和根。

1. 形态黄褐色

至黑褐色, 触角丝状,

长于体长, 体粗壮, 后足为跳跃足, 具尾须1 对, 雌虫产卵管剑状。

2. 发生特点发生1 代需要1 年, 若虫在土中越冬。主要为害期为5 ~9 月。成虫昼伏夜出, 具有趋光性, 喜在晴天或闷热的夜晚外出活动, 不喜在雨天外出活动。地势低洼阴湿, 杂草丛生的苗圃、花圃及果园虫口密度大。

3. 防治方法

(1) 洞口施药在蟋蟀栖息的洞口挖开松土, 向洞内放入40%氧乐果乳油、80%敌敌畏乳油等杀虫剂100 ~200 倍液, 或用洗衣粉100 ~200 倍液再加入少许煤油或柴油, 灌入洞口, 灌完后压实洞口。

(2) 清除杂草将其栖息场所破坏掉。

(3) 诱杀利用其趋光性进行灯光诱杀。用炒香的米糠、豆粕等或用切碎的菜叶、甘薯叶、嫩草等按大约300 :1 的比例拌入90%敌百虫晶体制成毒饵, 每亩用2 千克左右于黄昏后撒在蟋蟀出没之处或洞口旁。

(四) 地老虎类

民间也叫“地蚕冶, 属鳞翅目、夜蛾科。其特点是分布广, 食性杂。幼虫以为害幼苗为主。常在近地面处咬断幼苗并将幼苗拖入洞穴中食之, 亦可咬食未出土幼苗和植物生长点。常见的有小地老虎、大地老虎、黄地老虎等。下面以小地老虎为例做简介:

1. 形态

(1) 幼虫黄褐色至黑褐色, 老熟幼虫体长37 ~50 毫米。背线明显, 各节背面有2 对呈黑色粒状的毛片, 后面1 对大于前面1 对,臀板黄褐色, 其上有2 条深褐色纵带。

(2) 成虫体暗褐色, 体长16 ~24 毫米。触角雌虫丝状, 雄虫羽毛状。肾状纹外侧有1 尖端向外的三角形黑斑, 其外方有2 个尖端向内的三角形黑斑, 3 个黑斑的尖端相对是此虫的主要特征。

2. 发生特点在我国范围内每年发生2 ~7 代。以幼虫或蛹在土中过冬。为害最为严重的是全年在4 月下旬至6 月中旬的第1 代幼虫。假死性、自残性和迁移性是幼虫的特性。成虫则具强烈的趋光性, 也很容易被酸甜味吸引, 喜昼伏夜出。该虫喜阴湿环境, 田间植株茂密、杂草多、土壤湿度大则虫口密度大, 为害重。

3.防治方法

(1) 人工捕杀主要针对于幼虫, 清晨或阴天, 在断苗周围的土下挖除幼虫。

(2) 清除杂草将成虫的栖息环境破坏掉。

(3) 诱杀在成虫羽化期用黑光灯诱杀成虫或用糖醋毒液诱杀成虫。糖醋毒液的配制为糖4 ~6 份、醋3 ~5 份、白酒1 份、水10份另加少量敌百虫。在幼虫发生期在田间撒入用炒香的豆粕、棉籽饼、菜籽饼等加敌百虫或用鲜嫩草拌入敌百虫的杀虫剂。

(五) 白蚁

主要分布于南方。主要为害植物的茎干皮层和根系。造成植物长势衰弱, 严重时枯死。为害植物的白蚁主要有家白蚁和黑翅土白蚁。

1.形态体色为乳白色至黑褐色, 体柔软。触角串珠状。分有翅型和无翅型。

2.发生特点白蚁为不完全变态的渐变态, 属社会性昆虫。具有明显的等级和严格的分工, 大致分为王族和补充王族、兵蚁、工蚁。喜阴暗潮湿环境, 筑巢地点多为树干内和地下。有翅型成虫具强烈的趋光性。繁殖蚁(长翅型) 每年的婚飞季节为春、夏季。特别是大雨前后闷热的傍晚, 成虫成群飞翔, 若找到适合的环境, 成对的雌雄虫将筑新巢, 成为新的群体。

3.防治方法

(1) 药剂防治主要的灭蚁药剂为白蚁药或灭蚁灵等。当发现白蚁洞时, 将“蚁路冶(即泥被) 挑开一小口, 在白蚁出来之际,向白蚁虫体上喷洒药粉, 其中毒后即刻死亡。因白蚁有个体之间用触角互相接触和吃食同伴死尸的习惯, 很快蚁群被歼灭。

(2) 利用天敌如蝙蝠、青蛙、蟾蜍、螨类、微生物等。

(3) 诱杀找到白蚁经常为害的地方, 然后挖坑投放白蚁喜欢的松枝(叶)、木薯茎、蔗渣等诱料, 用洗米水淋湿后盖土。当诱到大量白蚁时, 用开水或药剂将其杀死。

二、叶部害虫

叶部害虫主要集中在鞘翅目和鳞翅目, 以植物的叶片为其主要食物。

(一) 叶甲类

1.形态叶甲又名金花虫, 为鞘翅目、叶甲科。小至中型, 体卵圆至长形, 体色因种类而异。触角丝状, 复眼圆形。体表常具金属光泽, 幼虫为寡足型。

2.发生特点以成虫、幼虫为害的主要途径是咬食叶片, 为害较轻的会造成叶片穿孔或残缺, 严重时叶片被吃光。成虫具有假死性, 个别种类具有趋光性。多以成虫越冬, 越冬地点因种类不同而不同。常见种类有黄守瓜、黑守瓜、榆绿叶甲、榆黄叶甲、恶性叶甲、龟叶甲等。

3.防治方法

(1) 药剂防治在发生盛期可选用40% 氧化乐果乳油1000 倍液、90%敌百虫晶体800 倍液、80%敌敌畏乳油1000 倍液等。

(2) 人工捕杀在成虫、幼虫数量较少时将其捕杀。

(3) 诱杀利用其趋光性, 用灯光诱杀。

(4) 利用天敌如瓢虫、螳螂、鸟类等。

(二) 袋蛾类

1.形态也叫蓑蛾, 为鳞翅目、蓑蛾科。体中型, 成虫雌雄不同型, 雌虫无翅无足, 栖于袋囊内, 雄虫有翅, 触角羽毛状。幼虫肉肥, 胸足发达, 常负囊活动。

2.发生特点袋蛾类1 年中以夏、秋季为害严重, 其为害对象多达上百种, 如桂花、樱花、茶、山茶、柑橘类、榆、梅等。以雌成虫和幼虫食叶为害, 致使叶片仅剩表皮或穿孔。雄成虫具有趋光性。常见种类有白茧袋蛾、大袋蛾、小袋蛾等。

3.防治方法

(1) 药剂防治可选用50% 敌敌畏乳油1000 倍液、Bt 菌剂或青虫菌制剂(100 亿/ 克) 1000 倍液、50%杀螟松乳油1000 倍液等。

(2) 人工捕杀将虫囊摘除。

(3) 灯光诱杀夜间用灯光诱杀雄成虫。

(三) 刺蛾类

1.形态为鳞翅目、刺蛾科。幼虫民间称为刺毛虫、痒辣子。

幼虫短肥, 上生枝刺和毒毛, 颜色鲜艳, 头小, 可缩入体内, 体表有瘤。成虫翅色一般为鲜绿色或黄褐色, 翅面有暗色或红色线纹,体被鳞毛, 体粗壮。常见的有黄刺蛾、扁刺蛾、褐刺蛾和绿刺蛾等。

2.发生特点一般1 年发生2 代。以老熟幼虫结茧越冬。刺蛾类的特点是分布广, 食性杂。4 ~10 月均有为害。以幼虫咬食叶片为害, 为害对象多, 可为害桑、茶、桃、李、梅等多种林木。初孵幼虫有群集性, 成虫有趋光性。化蛹于坚实的茧内。

3.防治方法

(1) 药剂防治可选用50% 杀螟松乳油1000 倍液、青虫菌制剂1000 倍液、20%速灭杀丁乳油3000 倍液、90%敌百虫晶体800 倍液等。

( 2) 人工除茧结合冬季修剪, 清除树枝上的越冬茧, 或结合树盘浅翻, 清除树盘内土中的茧。

(3) 灯光诱杀利用成虫的趋光性, 用灯光诱杀成虫。

(四) 尺蛾类

1.形态属小至大型蛾类。为鳞翅目, 尺蛾科。幼虫称为“尺蠖冶。成虫体细长, 翅大而薄, 鳞片稀少, 前后翅有波浪状花纹相连。幼虫虫体细长, 仅第6 腹节和第10 腹节各具1 对腹足。常见种类有青尺蠖、绿尺蠖、绿额翠尺蠖、大叶黄杨尺蠖、油桐尺蠖、柑橘尺蠖等。

2.发生特点1 年发生多代。多以蛹在土中过冬。以幼虫咬食叶片为害。幼虫处于静止状态时, 常将虫体似枯枝状伸直, 或在枝条叉口处搭成桥状。成虫处于静止状态时, 翅平展。幼虫老熟后在疏松的土中化蛹, 入土深度一般为1 ~3 厘米。成虫具趋光性。

3.防治方法

(1) 药剂防治低龄幼虫可用25% 杀虫双水剂500 ~800 倍液、25%敌杀死乳油2000 ~3000 倍液、90% 敌百虫晶体800 倍液、10%兴棉宝乳油2000 ~4000 倍液等。对于老熟幼虫, 因其有较强的抗药性, 存活的可能性大, 可在老熟幼虫入土化蛹时, 在树冠周围表土撒施3%甲基异硫磷颗粒剂或5% 辛硫磷颗粒剂, 每亩用量4 ~ 5 千克, 以杀死刚出土羽化的成虫。

(2) 人工捕杀杀死捕捉到的幼虫或挖掘到的蛹, 并刮除其卵块。

( 3) 灯光诱杀利用成虫的趋光性用灯光诱杀成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