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社会科学袁宝华文集第八卷:袁宝华访谈文选
47862800000067

第67章 转换经营机制 深化企业改革——访著名经济学家袁宝华

前不久,中国企业家协会、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会员代表大会在郑州召开。会议期间,本刊记者就转换企业经营机制,深化企业改革等问题,采访了“两会”会长、著名经济学家袁宝华。

记者:当前国有企业存在着亏损面大、效益滑坡的严重问题。要走出困境,必须解决深层次问题,其重点是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请您谈谈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袁宝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首先要有明确的指导思想,即要在国家计划和宏观政策指导下,使企业逐步成为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发展、自我约束的社会主义商品的生产者和经营者。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认真贯彻落实《企业法》,转换企业的经营机制,把企业推向市场,目前,在国务院领导下,有关部门正在起草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暂行条例,以保证《企业法》的贯彻落实。其主要内容,一是要用法律的语言来界定所有权和经营权,使全民所有权得到必要保证,使企业的经营自主权得到充分发挥;二是要解决人事、劳动和企业内部分配问题,并解决好投资和分配两个约束机制。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前提是政企分开,两权分离。要把企业推向市场,就必须使企业摆脱行政机构附属物的地位,给企业以充分的经营自主权,增强企业活力。增强企业活力的关键有两条,一条是改善企业的外部环境,一条是深化企业内部改革。具体地说,一条是落实企业的自主权,一条是调动职工的积极性。

转换企业经营机制,要选好“突破口”。企业的人事制度、劳动制度和分配制度这三项制度的改革是当前企业内部改革的关键问题。截止到2月底,全国已有1000多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正在进行破除“三铁”、转换经营机制的改革。事实说明,抓住人事、劳动、分配制度的改革,作为实现企业内部转换机制的突破口是可行的。

进行企业内部三项制度的改革,要打好“攻坚战”。深化改革,转换机制,很重要的一条就是要突破现有的利益格局。由于长期以来平均主义根深蒂固,三项制度的改革不可能一帆风顺。我们对此万万不可忽视。改革深化以后,必然涉及许多单位和个人的利益问题,思想政治工作和切合实际的合理政策一定要跟上去。

改革必须配套进行。企业内部三项制度的改革必然要求社会福利、保险、就业、救济制度等方面的改革能够跟上,才能给企业改革创造良好的条件。如果配套改革跟不上,也会拖住企业内部改革的后腿。

要强调的是,既然把企业内部三项制度改革作为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突破口,就要做艰苦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向广大职工讲清打好这场“攻坚战”的重要意义和部署,使大家都明白打破“铁饭碗”是为了取得“银饭碗”、“金饭碗”的道理,从而使广大职工提高搞好三项制度改革的自觉性。破“三铁”从改革干部制度开始为好。“铁交椅”搬不掉,“铁饭碗”和“铁工资”就不容易打破。破“三铁”与职工的主人翁地位、作用和加强民主管理并不矛盾。我们在破“三铁”的时候,一定要对企业的具体情况做具体分析,不要搞绝对化、一刀切。

记者:厂长们普遍反映,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将企业推向市场,必须转变政府职能,健全市场体系,您对这个问题有什么看法?

袁宝华:企业感到最为困难的问题是,由于政府职能“企业化”了,一方面宏观调控不力造成恶劣的经营环境;另一方面对微观管理过细而使企业不能自主经营。企业被捆绑的主要原因是政府机构改革滞后。政府机构层次重叠、部门林立、职能交叉、冗员过多,习惯于高度集中、以行政管理和直接控制为主的工作方法。这样,不仅办事效率低下,也容易把手伸向企业。因此,要转换企业经营机制,先得转变政府机构的职能。

政府职能应朝着下面三个方向转变:一是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政府部门应当放弃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和企业内部管理事务的干预,集中精力搞好宏观控制,并逐步建立起适应有计划商品经济的宏观调控体系。二是由直接管理转向间接管理,由单纯的行政干预转向综合运用经济、法律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来实施管理。三是由“管”字当头转向服务监督。要改变长期以来企业围着领导机关转的局面,重点做好行业规划、协调、服务和监督工作。停止用行政手段评价企业和评价产品优劣,摆脱检查、评比、验收等老一套形式主义工作方法,把管理寓于服务之中。

转变政府职能,必须同精简政府机构一道进行。而精简机构必须和政府职能转变紧密结合起来。只有这样,政府机构改革才能取得成功。

转变政府职能,目的是提高工作效率。要想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经济效益,政府部门要在精兵简政的基础上,提高工作效率。

转变政府职能,还必须转变工作作风。转变工作作风重点是反对形式主义。

随着政府职能的转变,政府从直接干预企业的日常事务中解脱出来,真正搞好宏观调控;同时把企业推向市场,让企业自主经营,就会逐步形成国家调控市场、市场引导企业的运行机制。在国家、市场、企业这个大三角关系中,国家和市场之间,市场和企业之间就是实线,国家和企业之间就是虚线,即间接调控。计划和市场是资源配置的两种经济手段和形式,我们要处理好计划和市场的关系,发挥二者的优势,加快发展社会主义商品经济。实践告诉我们,在有计划商品经济的条件下,市场是企业活动的舞台,想让企业活起来,就必须建立完善的市场机制。

现在的问题是,一方面要解决宏观调控能力薄弱的问题,另一方面也要解决市场发育滞后的问题。因此,第一,要通过把企业推向市场,不断发育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体系。这个市场体系应该是系统的和开放的。所谓系统的,就不仅要有消费品市场,还要有生产资料市场、金融市场、技术市场、劳务市场、信息市场、房地产市场、产权交易市场等;所谓开放的,是说每个局部市场对国内各地区都是开放的,对国外也将是开放的,以逐步形成区域性和全国性的统一市场。第二,要依法管理市场,逐步健全市场规则和竞争机制。随着政府机构职能转变,政府在立法、协调、服务、监督等方面有许多新课题和大量工作要做。政府做好了宏观调控,实现了对企业的间接管理,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次上就能都达到良性循环。

现在,政府把企业推向市场,企业则要勇于进入市场,积极地占领和开拓市场。市场机制的核心是竞争。通过建立公平合理的竞争规则,形成竞争机制。在企业进入市场后,要重视市场机制的作用。从市场的实际需要出发,调整产品结构,提高产品质量,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其检验的标准,就是市场活动的主要对象,即消费者的取舍。

企业进入市场之后,有了用武之地,而究竟“武艺”如何,要看竞争能力,尤其是国际竞争能力。它要求我国的企业在经营观念、战略选择、研究开发、技术改造、企业管理、提高质量、降低成本以及广告宣传等方面狠下功夫。生产方式上也要从习惯的单一品种大批量转向多品种小批量生产;同时,对信息的捕捉、收集、筛选和处理都要跟上才行。面对国际国内市场的激烈竞争,我们的企业必须学会充分利用国内和国外两种资源,开拓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学会组织国内建设和发展对外经济关系两套本领,才能在国际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

记者:邓小平同志指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对企业而言,它应包括技术进步和科学管理这两个方面。作为“两会”会长,请您谈谈在企业转换经营机制过程中,如何推进企业管理现代化?

袁宝华:转换企业经营机制的同时要推行现代化管理,二者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没有一套现代化的管理方法,转换经营机制就不能收到应有的效果。推行现代化管理,首先是思想观念要转变。邓小平同志讲三个面向: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第一个就是面向现代化,不面向现代化,就不可能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现代化又是不断发展前进的,昨天的现代化内容,到今天就可能落后了。这就要有更新、发展的观念。所以,搞管理现代化,一定要从实际出发,着眼于未来。不从实际出发,就会搞形式主义;不着眼于未来,就会故步自封。

推进管理现代化,要注意总结我国自己的经验,特别是总结改革开放10多年来积累起来的、内容十分丰富的经验。我认为有以下6个方面的经验,急需着手调查研究和进行总结:

1.总结沿海开放地区特别是经济特区的经验。就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经验,包括把外国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移植到中国自己的土地上,开花结果了。研究这方面的经验,可以带动内地建设,把内地的企业搞好。

2.总结搞好国有大中型企业包括军转民企业的经验。

3.总结一些乡镇企业和城市集体企业的经验。乡镇和城市集体企业面向市场,经营机制比较灵活,也有现代化管理抓得好的,有许多值得探讨的政策和理论问题。

4.总结“三资”企业的管理经验。尤其中外合资企业引进资金、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管理方法,并建立了与社会化大生产相适应的经营管理机制,总有适合中国国情的内容可供研究。首先要注意管理思想观念的转变,以及可为国有企业借鉴的方面。

5.总结商业企业成功的经验。“四放开”、“六自主”、推行现代化管理中吸收传统的管理思想,这些经验值得重视。

6.总结企业集团初试锋芒的经验。研究企业集团的组建、发展和内部关系,社会化大生产的分工和协作,以建设好社会主义的企业集团,甚至跨国公司。

推行现代化管理还要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西方发达国家的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方式,尤其是外国国营企业管理上的好经验,应该研究吸收,并有所创造,有所前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