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的冬天,似乎永远是为了恪守一个灰色的诺言,灰色的街景,灰色的人群。但当记者一行4人迈入国家计委的大楼——共和国的经济中枢时,却分明感到了一种不容拒绝的明亮,一股涌动的春潮。走进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会长、本报顾问袁宝华宽敞而简朴的办公室时,早春的气息更是扑面而来。
刚刚参加完国家体改工作会议的袁老,一见面就用一种蕴含着激动的严静声调告诉记者,国务院有关部门正在拟定国有大中型企业转换经营机制的条例,并已指定4个省市试点。袁老再三指出,这是搞好企业千载难逢的难得的好时机,一定要牢牢抓住。
76岁高龄的袁老,面色红润,谈兴不减,他向记者展示了缜密的思路。袁老指出,一定要下决心在企业建立激励机制。具体而言就是进行人事、劳动、分配三项制度的改革,没有这三项改革,搞活大中型企业就只能是纸上谈兵。企业活力的源泉,就是脑力劳动者和体力劳动者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没有这三项制度的改革,就不能把职工的积极性、智慧和创造力激发出来。
袁老长期主管经济工作,并定期下厂深入调查,点上面上的情况都了然于胸。袁老对那些把企业效益不佳的原因一味推向治理整顿,一味推向宏观调控的论点颇不以为然,他说,一些企业的产品,明明在市场上已经滞销,可厂家还照样生产,生产后就只能压在仓库里。其生产的目的性何在?只能造成国家极度的被动,并引发了上千亿的“三角债”。袁老一针见血地说,这一切只能责怪企业自己,责怪自己缺乏商品经济观念,责怪自己缺乏市场观念,责怪自己缺乏竞争观念,没有应变能力,没有一个战略头脑。
袁老一再强调,我们的国家底子很薄,“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传家宝不能丢,那种把“穷日子当作富日子过”的倾向十分危险。他说,按照咱们的家电使用情况,已经是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这与人均GNP(国民生产总值)十分不协调,他建议大家要再过几年紧日子,往年分配过多地向职工个人消费上倾斜,今后要转变为尽可能多地向企业的技术改造倾斜,这应是一个有远见的国家的明智之举。
身任中国企业管理协会会长的袁宝华,对企业的领导干部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说,企业的领导干部对于企业的兴衰太重要了,一个好的领导者和一个不称职的领导者起着截然不同的作用,要办好一个企业,提高领导者的素质非常重要,企业领导人要真正下决心学习、学习、再学习,在实践中丰富自己的知识,锻炼自己的能力,提高自己的素质,这样才能把企业办好。
时间过得很快,不知不觉间夜幕降临了。望着袁老桌上一叠叠的文件,记者不忍占用他太多的时间,告别时,袁老握着记者的手说:秘书把你们《企业导报》放在我常翻阅的几十种报纸的最前面,我感到你们的报纸办得很有特色。今年经济工作要把中心转移到调整结构、提高效益上,当前企业改革的核心就是要转换经营机制。我们的报纸要肩负起重要的责任,我对《企业导报》寄予厚望。
辞别袁老,记者在三里河大道上徜徉,寒冷依旧,但共和国改革的脉搏却似乎跳得更加稳健、更加有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