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9 教育男孩懂礼貌先从自身做起
《北京青年报》上曾登载过一则消息:一个15岁的少年因为环卫工人制止他乱扔纸屑,盛怒之下满口污言秽语不说,还对那位女清洁工拳打脚踢。此事在社会上引起了很大的反响,许多市民纷纷表示出了极大的愤慨。少年如此蛮横,的确让人痛心疾首。在我们身边,这种不讲文明人的确不是少数。我们经常能听见一些青少年朋友出口成“章”(脏),张口一个“妈的”,闭口一个“我×”,而且满脸凶相。鲁迅先生当年曾写文章尖锐抨击过这些“上溯祖宗,旁及姐妹,下连子孙,遍及两性”的“国骂”。就这样,这些话在一些未成年人的嘴里如同炒豆子一样噼啪乱跳,令大人们瞠目结舌。
孟德斯鸠说:“礼貌使有礼貌的人喜悦,也使那些受到礼貌相待的人们喜悦。”文明的语言、礼貌的举止能够体现一个人的内涵和修养,也有助于一个人的健康成长和事业的成功。没有修养的青少年会以冷淡、不关心他人、言语不文明等方式伤害他人,毁坏自己的形象,相信这是每位家长都不愿意看到的。
男孩是站在家长的肩膀上的,家长有多高,男孩才能有多高;家长能走多远,男孩才能走多远。家长对于男孩具有天然的权威性,同时又是最亲近最热爱的人,父母的所作所为容易被男孩认为是天然合理的。并且,由于男孩知识经验贫乏,辨别是非能力差,对父母的言行会不加选择地模仿。因此,父母对男孩的心理发展具有潜移默化的作用。例如,男孩模仿父亲的行为,女孩模仿母亲的行为。他们不仅模仿家长的动作,而且还模仿家长感情的控制和观点,就是连孩子发脾气的方式、样子也像他(她)的父亲或母亲……
你是不是为了教育男孩懂礼貌,该打的也打了,该骂的也骂了,可是男孩就是没有一点长进?其实,不能抱怨是男孩没有进步,而应该思考一下父母教育男孩的方式是否得当。很多家长总以为“用鞭挞以及别的奴隶性的体罚”去管教男孩是最合适不过的,却不知道家长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男孩。父母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教育他,又怎能奢望他能以彬彬有礼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呢?
那么,具体来说,我们应该怎样让男孩养成文明礼貌的好习惯呢?
1.改变自己对男孩的教育方式
对男孩尽量采取启发和开导的方式,多点道理少点责骂。治理洪水的方式是“疏”,而不是“堵”,教育男孩也一样。比如男孩见人不会打招呼,你不能当着熟人的面就训导男孩。你可以回家以后对男孩说:“那位叔叔是爸爸的朋友,下次再见到他,爸爸希望你可以和那位叔叔打个招呼。这样的男孩最讨大人的喜爱哦。”
2.对男孩进行教育
告诉男孩要以善良之心看待与他人的摩擦,让他们明白谁都有冒犯他人的时候,而且随时都会发生不愉快的事情,使他们学会宽容他人的过失,不要为小事而生气、赌气。
3.严格要求男孩
家长可以与男孩谈心,明确要求他们成为有教养的好男孩,告诉他们哪些言行是文明礼貌的,哪些言行是粗鲁无礼的。
4.及时纠正男孩说脏话的习惯
平时,一旦发现男孩说脏话,父母要及时帮助纠正过来。不说脏话是讲文明礼貌的第一步。
5.要求男孩礼貌用语
对男孩不愿主动向老师、长辈、同学问好,要及时给予纠正,督促男孩说:“您好”“请”“谢了”“对不起”等日常礼貌用语。
6.让男孩多与人交流
有时候男孩见人木讷扭捏,常给人一种没有礼貌的感觉,其实这是男孩的性格所致。这样的男孩一般都很害羞,怕见陌生人。父母应该多让男孩与人相处,比如家里来客人的时候让他主动给客人拿水果等。也可以多让男孩和同龄人接触,培养其开朗自信的性格。
培养男孩讲文明、有礼貌的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不可能要求男孩在一夜之间就变得彬彬有礼。所以,父母要耐心地教导男孩,让他慢慢地养成讲礼貌的好习惯。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不能用粗鲁的方式教育男孩懂礼貌
家长的一言一行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男孩。父母用简单粗暴的方法教育他,又怎能奢望他能以彬彬有礼的态度去对待他人呢?在日常生活中,父母首先要以身作则,使用文明语言;平时,一旦发现男孩说脏话,父母要及时帮助纠正过来。不说脏话是讲文明礼貌的第一步。
090 坦率地承认你的错误,而不是设法掩饰
父母如果从不向男孩承认自己的缺点、过失,那么男孩就会产生“父母说的永远正确,但实际上老是出错”的观念,久而久之,对父母正确的教诲也会置之脑后。父母如果在做错事后总能郑重地向男孩认错、道歉,那么男孩就会懂得承认错误并不是一件可耻的事,从而提高分辨是非的能力,尝到原谅别人的甜味。
“罗宾斯,我和你讲了许多次要守时守约,否则会浪费别人的时间,也给别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你不这样认为吗?”
“的确不好,不过,也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父亲有些生气了:“怎么能说没什么了不起呢?你养成这样的毛病,长大会怎么样呢?还有谁会信任你呢?”
看见父亲生气,罗宾斯也有些沉不住气了:“你是大人了,不是也不守时守约吗?没见你有什么麻烦呀?”
“你是什么意思?”父亲没想到话题会转到了自己身上。
“你大概忘记了,好几次你答应来参加我们学校的活动,我都告诉老师你会来,你却到活动结束了都不见人影。”
“那是因为我临时工作上有事情,而且那些活动也不是一定非参加不可……”父亲注意到儿子不屑的,甚至有些讥讽的表情,尴尬地停住了。
接着他说:“罗宾斯,我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行为对你造成的影响,我当时的确有急事不能来,但我应当事先或事后向你解释一下,甚至去向你的老师解释,我真的很抱歉,你能原谅我吗?”
罗宾斯有些感动:“没关系,我知道你很忙。下次打声招呼就可以了。”
“你们下一次家长座谈是什么时间?我一定把工作安排开。当然如有意外我会和你联系,好吗?”
“谢谢!”
不少父母认为自己是“一家之主”,需要保持自己的“形象”与“威信”,因此不愿意在男孩面前承认自己的缺点和错误。有些父母明明知道自己做错了事,冤枉了男孩,或误导了男孩,却还给自己护短,不当回事儿。比如,在检查男孩对禁律和要求的执行情况时,父母往往会因为误解对男孩进行错误的批评指责,或者因为无法遏止的失望和愤怒而采取不恰当的惩罚方式。如果父母不及时纠正,并不向男孩道歉,就会给男孩的心灵留下难以愈合的创伤,使他怀疑父母其他要求和禁律的合理性,甚至怀疑父母对他的爱。因为次数多了,父母就会在男孩心目中失去威信,更不用说教育了。父母这种做法违背了做人的基本原则,也是家庭教育之大忌。其实,“人非圣贤,孰能无过”,不论是父母还是孩子,都有犯错的时候。倘若父母能真诚地向男孩道歉,弥补自己的“过失”,就能引导男孩更好地发展。
被称为“西班牙王国上空的一颗光辉灿烂的巨星”的拉蒙·依·卡哈的成长,就说明了这一点。卡哈小时候调皮得很,13岁时用所学的知识造了门“真”的大炮,把邻居家的男孩打伤了,闯了大祸,被罚款和拘留。当他从拘留所出来后,身为大学教授的父亲把这个“顽童”着实训斥了一顿,并责令他停止学业,学补鞋子。后来,父亲越来越觉得这样的处罚过于严厉,男孩闯了祸是要管教,但不能因噎废食。一年后,父亲上补鞋铺接回了卡哈,搂着他深情地说:“爸爸做得不对,向你道歉。我不该因为你闯了一次祸就中断你的学业。从现在起,你就在我身边学习吧,你会有出息的。”从此卡哈潜心学习骨骼学,终于成为举世瞩目的神经组织学家,并荣获了诺贝尔奖。
实际上,人类就是在不断地犯错误并且不断地改正错误的过程中取得进步的,所以,作为父母不妨坦陈自己的缺点或错误。有一位母亲在教育男孩时,曾经多次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犯过的错误告诉男孩,并详细地分析主客观原因,尤其是分析自己的一些缺点在产生这种错误中所起的作用,其目的就是让男孩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不再和她一样,以类似的个人“缺点”犯同样的“错误”。
父母应当意识到:当自己向男孩道歉时,就等于在教男孩相信他自己的洞察力。如果父母不停地批评男孩、辱骂男孩,男孩就会形成一种对生活本质和对世界的负面看法。父母应该让男孩懂得,任何人都会犯错误,父母也一样,每个人都要对自己的错误负责。通过道歉,家长塑造了自己关爱他人的行为模式。每位家长身上都蕴涵着改变男孩命运的神奇力量。当你自己从内疚、自责和愤怒中解脱出来的时候,你也解救了你的孩子;当你终止了旧的家庭模式给你的束缚时,你就等于给自己,也给了男孩一份厚礼。他会记住自己的父母是如何勇敢地对待自身的缺点,这种勇气与坦率会鼓励男孩作终生的探索与自我培养,而不至于迷失方向。
091 父母常犯的错误:说得太多
父母们常常犯一个重要的错误,就是说得太多。有的家长过早地对男孩进行长篇大论式的谈话,并且还常用一些男孩听不懂的词。还有的家长批评男孩时唠唠叨叨说个不停,却说不到要点上,而说一些废话和让男孩反感的话,引起男孩的逆反心理,男孩于是索性左耳进,右耳出。那些在男孩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对他们讲大道理的父母发现,随着男孩年龄的增长,他们变得越来越不好管教。当他长到十几岁时,他的父母又试图用严厉的惩罚来对待他,但是已经听惯了大道理的男孩甚至比一般的男孩更不接受这种惩罚。
“妈妈,我知道了,你都说过几百遍了?真够 唆的!”
“我这么做还不都是为了你好?”
“知道你是为我好,可也不能一件事念叨一百遍也没完啊!”
见儿子不理解自己的苦心还嫌自己啰唆,妈妈生气了:“怎么说话呢?我是你妈妈,难道我把你养这么大,说几句都惹你烦了吗?”
儿子赶紧解释:“妈妈,别生气了,我不是那个意思。我还有事儿,先走了。”
说完,儿子迅速离开,就怕妈妈接下来会发股莫名火。
男孩不会主动做功课、做家务、使用电话等诸如此类的事情,此时,家长要有耐心去教导他们,但是有的家长常会唠唠叨叨的。假如你认为有必要重复地说,那就要改变唠叨的语气,换成提醒的口吻。唠叨让人很厌烦,易招致怒气,提醒的语气听起来则有帮助的意味,表示你和男孩站在同一边。
所以批评的话不在多,要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心理学家分析,男孩是心理和行为的不成熟个体,家长必须对他们加以正确的指导和培养。但是,家庭教育中常见的问题是,父母对男孩寄予厚望,为了达到自己设定的目标,在男孩耳边不停地叮嘱、提醒。但这种做法往往收效甚微,甚至适得其反,使男孩产生厌烦情绪,还容易挫伤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有些家长眼睛总是盯着男孩的缺点,翻来覆去地只讲缺点,不提进步。其实,绝大多数男孩已能分辨是非善恶,只是缺少改正缺点的自觉和毅力。如果父母总是喋喋不休地数落男孩的缺点,反反复复地教训男孩,如“我讲话你就是不听”“怎么说你才能改呢”,他们会将此视为不信任,甚至产生逆反心理。
总之,在这个问题上父母应注意以下几点:
1.别只盯着男孩的缺点
唠叨的家长往往是缺乏自信、性格软弱的人,对自己讲出去的话、做的事不放心,才会一次次地重复。如果男孩一直生活在这种唠叨的环境里,每天面对软弱、紧张型性格的父母,长大后也很难形成良好的个性。所以,唠叨不但不能达到目的,还会给男孩带来伤害,家长应该了解怎样才能更有效地教育男孩。
2.批评的话不宜多
父母要耐心地对孩子加以指导。指导不同于唠叨:唠叨往往含有责怪、批评的味道,是一种反复的、单调的刺激;指导是亲切的、言简意赅的,它能启发男孩独立思考,帮助他们处理问题,使男孩情绪稳定、心情舒畅。聪明的父母从不去规定男孩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而是放手让男孩去做。如果没有做好,也会耐心地帮他分析原因,鼓励他不要灰心,尽力而为。学会尊重男孩也很关键。自尊心是影响男孩健康成长的重要心理因素,如果自尊心受到伤害,他们会产生心理障碍,如自卑感和对抗心理等。因此,父母必须时刻注意保护并培养男孩的自尊心。在生活中,注意男孩的点滴进步,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对男孩的缺点和错误要宽容,要给男孩说话和申辩的机会。即使是批评,话也不宜多。有些父母“苦口婆心”,类似“我像你这么大的时候”“你怎么就不能学学人家”之类的话一天要唠叨好几遍。绝大多数男孩对这种说教式的谈话都采取“缄默不语,心不在焉”的对策,而且觉得自信和自尊受到了打击。
最后要提醒父母,对男孩讲话要经过大脑过滤,要讲在点子上,不要信口开河。说出去的话、下达的命令要算数,不能出尔反尔。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父母常犯的错误:说得太多
父母要耐心地对孩子加以指导。指导不同于唠叨:唠叨往往含有责怪、批评的味道,是一种反复的、单调的刺激;指导是亲切的、言简意赅的,它能启发男孩独立思考,帮助他们处理问题,使男孩情绪稳定、心情舒畅。
教育孩子时不要说得太多
唠唠叨叨说个不停,很容易引起男孩的逆反心理。
批评孩子的话不在多,要言简意赅,恰到好处。
092 骂他之前先找找自己的原因
在吉姆16岁那年的一个早上,父亲告诉吉姆可以开着车载他到18英里之外的一个地方,那时吉姆刚学会开车,就非常踊跃地答应了。
吉姆开车把父亲送到目的地,说好下午4点再来接他,然后就去看电影了。等最后一部电影结束的时候,已是下午6点:迟到了整整两个小时!
当吉姆把车开到预先约定的地点时,父亲正坐在一个角落里耐心地等待着。他想,父亲如果知道自己一直在看电影的话会非常生气。吉姆首先向父亲道歉,然后告诉他本想早点儿过来的,可车出了一些毛病,需要修理,但是工人们花了太长的时间。父亲看了他一眼,那是吉姆永远不会忘记的眼神。
“对于你认为必须对我撒谎这一点,我感到非常失望。”
“噢,你说的是什么呀?我所说的全都是实话。”
父亲又看了他一眼,“当你没有按时出现的时候,我打电话给维修站问是否出了问题,他们告诉我你一直没有去过。所以,我知道车根本没有任何毛病。”一种负罪感顿时袭遍了吉姆的全身,他无奈地承认了看电影的事实,以及迟到的真正原因。父亲专心地听着,悲伤掠过他的脸庞。
“我很生气,不是对你,是对我自己。你看,我已经认识到,作为一个父亲我其实是很失败的,因为你仍然感觉你必须对我说谎,我养了一个甚至不能跟他的父亲说真话的儿子。我现在要回家去,并对我这些年做错的一些事情进行反省。”
吉姆的道歉以及他后来所有的语言都是徒劳的。他不得不看着父亲走在车外,并将要学到他生命中最痛苦的一课。父亲开始沿着尘土弥漫的道路行走,吉姆迅速跳到车上并紧紧地跟着他,希望他可以发发善心停下来。吉姆一路上都在祈祷,告诉父亲他是多么难过和抱歉,但是父亲根本不理睬,继续沉默着,脸上写满了痛苦。
整整18英里的行程,他一直跟着父亲,时速大约为每小时5英里。
常言道,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的言谈举止会对孩子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这种影响随着孩子年龄的增加而减少。也就是说,孩子的年龄越小,所受到的影响就越大。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如果父母十分善于交际,那么男孩很容易形成合群的性格特点;如果父母开通豁达,那么男孩很容易形成开朗大度的性格特征;如果父母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奋进取,那么男孩很容易形成认真的性格品质;如果父母平时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不思进取,那么男孩也很容易形成消极的品质;有的家长行为不检点,言谈举止粗俗野蛮,那么男孩也会不讲道理、攻击性强。
所以,不要只知道批评责骂男孩,男孩的毛病要学会从父母自己身上找。要敢于自责,敢于认错。这不仅不会有损父母在男孩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而且还让男孩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还有一些男孩从小就缺少大人的陪伴与沟通。这类男孩被称为“情感饥饿”的一群。“情感饥饿”的男孩跟别的小孩不同,他们喜欢撒娇、任性,偶尔还会做出一些古怪的行为,而且做什么事情都喜欢用眼睛看着别人。其实,男孩这样做的目的是为了引起大人对他的注意,让大家觉得他很重要。家长在发现男孩有这些行为以后,千万不能张口就骂,而是应该自我反思一下,看自己是否忽视了男孩的情感需求,是否应该合理安排,挤出些时间多陪陪自己的儿子,让他感受到你对他的爱与重视。
苏霍姆林斯基说:“每一个成人都应该记住,只有当他的行为正直而高尚的时候,他所坚持的道德观念才能深入男孩的心灵中去,并支配男孩的思想和感情。”
因此,当男孩的行为标准达不到我们的要求时,我们要做的不是批评打骂男孩,而是要静下心来找找自己身上的原因。
骂他之前先找找自己的原因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不要只知道批评责骂男孩,要学会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如果父母十分善于交际,那么男孩很容易形成合群的性格特点;如果父母开通豁达,那么男孩很容易形成开朗大度的性格特征;如果父母对工作认真负责,勤奋进取,那么有利于男孩形成认真的性格品质;如果父母平时马马虎虎,得过且过,不思进取,那么男孩也很容易形成消极的品质;有的家长行为不检点,言谈举止粗俗野蛮,那么男孩也会不讲道理、攻击性强。因次,家长要敢于自责,敢于认错。这不仅不会有损父母在男孩心目中的地位和形象,而且还让男孩学会对自己的行为负责。
093 你不愿他仿效的事,绝不可以在他面前做
家长常常抱怨自己的儿子对于新买的玩具不懂得爱惜,到处乱抛,新鲜劲一过,又吵着买新玩具;不懂得尊敬长辈,没大没小,好东西抢着自己先享受,等等。然而我们是否想过男孩的这些行为习惯是怎么形成的?作为男孩第一任老师的父母有没有责任?父母在生活中有没有奢侈浪费的行为?父母对老人是否尊敬,是否尽了孝道?我们敢当着男孩的面说我们的言行是问心无愧的吗?
父母与男孩朝夕相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男孩的心灵深处埋下种子,对男孩的未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男孩的思想观念、政治信仰、行为习惯、兴趣爱好都会或多或少地带上家庭的烙印。“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这句话是不无道理的。历来出生书香门第的孩子自幼就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武术高手的子女自幼就能学就一身高超的武艺,这就是两个例证。相反,一个家长自己就有酗酒、赌博、小偷小摸、不讲社会公德等恶习,也很难培养出孩子的良好习惯和高尚情操来。
还有的家长,自身缺少公德,经常出入灯红酒绿、纸醉金迷场所。特别是在家庭中,如果一天到晚经常吃喝玩乐,打牌、搓麻将、赌博,甚至吸毒等,对男孩的纯洁心灵会造成极大的污染。
如果我们为男孩开假的病假证明,为了不使儿子“吃眼前亏”而支持男孩打架,通宵达旦地打牌、打麻将,当着男孩的面直呼老师、领导或长辈的姓名,在男孩面前发牢骚,说一些脏话,不加分析地大谈特谈社会消极、负面现象,等等。这样又怎么能期待男孩的身心能够健康发展呢?
有个叫俊杰的男孩,本来非常诚实可爱,但到5岁左右就变成了一个好说谎话的男孩。原因何在呢?原来是受他母亲的影响。俊杰母亲道德修养差,还爱占小便宜。一次,她带俊杰去买水果,趁卖主未看见,拿了几个梨放在自己提兜里。这情景俊杰看在眼里、记在心上,慢慢地也开始变得爱说谎。
有位母亲说,男孩撒谎其实是我们在男孩幼年时教他们的。通常是懒得去接电话,最不伤人的谎言是:“你就说我不在家。”男孩们对说出的每句话都认真负责,而我们呢?这种看似圆滑处事的方式,不经意间就成了男孩不诚信做人的反面教案。
从前,一个人打算悄悄跑到邻居家的麦田中偷一些麦子。
“如果我从每块田中偷一点儿,谁也不会察觉到,”他心想,“但是加起来数目就非常可观了。”于是,他等到一个伸手不见五指黑云遮盖了明月的夜晚,他带着儿子偷偷离开家。
“儿子,”他压低声音说道,“你得给我站岗,如果有人来就大声喊我。”
然后这人溜进第一块麦地,开始收割。不一会儿,儿子就喊道:“爸爸,有人看到你了!”
这人向四周看了看,但是一个人也没有看到,于是他把割下的麦子收拾起来,走进第二块麦地。
“爸爸,有人看到你了!”儿子又大声喊道。
这人停下来,向四周张望,但还是什么人也没看到。他又收了些麦子,然后来到第三块麦地。
过了一会儿,儿子大声叫道:“爸爸,有人看到你了!”
这人又一次停下手中的活儿,向四周望了一下,但还是什么人也没有看到,于是他把割下的麦子捆好,然后溜进最后一块麦地。
“爸爸,有人看到你了!”儿子又叫了起来。
这人停止收割,向四下看去,还是没有看到人。“你为什么总是说有人看到我了?”他生气地问儿子,“我四处看了看,什么人也没看到。”
“爸爸,”那男孩低声说道,“有人从天上看到你了。”
我们禁不住为故事中男孩的诚实和童真喝彩,但同时又为偷麦子的爸爸感到悲哀。虽然男孩还未涉人世,但爸爸的行为直接给他带来了深远的影响,偷麦子看似一件小事,但在男孩的心灵上该打上怎样的烙印?很难想象,一个这样的父亲,能培养出一个什么样的男孩。
也许,父母的许多行为是无意的,但无形中就成了男孩不诚信的“始作俑者”。让我们再把目光投向许多家庭,看看有没有父母在不经意间就做了男孩的反面教材。
家庭虽然人数较少,空间有限,但它却是个大课堂。男孩们在宽松的生活环境中,优缺点极易充分表露。因此,为了教导男孩朝着正确健康的方向发展,我们必须注重自己在男孩心目中的形象。
你不愿他仿效的事,绝不可以在他面前做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父母与男孩朝夕相处,父母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都会在男孩的心灵深处埋下种子,对男孩的未来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孩子是父母的影子”这句话是不无道理的。历来出生书香门第的男孩自幼就养成勤奋好学的习惯;武术高手的子女自幼就能学就一身高超的武艺,这就是两个例证。相反,一个家长自己就有酗酒、赌博、小偷小摸、不讲社会公德等恶习,也很难培养出男孩的良好习惯和高尚情操来。
089 承诺男孩的事不能只是“说说而已”
遵守承诺是一个人诚信的标准之一,违背承诺就失去了诚信,也就失去了做人的根本。所以古人说:“轻诺者必寡信,与其寡信,不若不诺。”
也许我们都听说过“高山流水”的故事,钟子期和俞伯牙这对旷世难遇的知音,曾约定了见面的时间,但不幸的是钟子期没能等到俞伯牙就逝世了。在他去世之前,他仍然嘱咐自己的父母将自己埋葬在离家二十多里的汉江江口,在他们最初相遇的地方迎接他的知音。他死了也要守约的故事流传千年。值得一提的是,俞伯牙为了去践约,付出了不做官的代价。在他们眼里,承诺重于一切,人如若不守信用,失去的才是最多的。
有太多的家长在男孩面前言而无信。比如,男孩哭闹时,父母常用许诺来哄男孩:“别哭了,回头妈妈给你买辆小汽车。”但家长并不兑现这轻易的许诺。男孩却信以为真,满怀希望地等待着,然而一次次的许诺都不过是“空头支票”,男孩的一次次希望都成泡影。这样下去,男孩不仅逐渐失去对家长的信任,而且也慢慢地学会了说谎。家长只有在男孩面前信守诺言,才能真正树立威信,同时也会给男孩良好的教育,影响男孩以后的言行。
我国古代有个“曾参杀猪”的故事:
一天,曾参的妻子去赶集,他的小儿子哭闹着要跟着去,曾参的妻子被纠缠得无奈,便对男孩说:“你要听话,留在家里,妈妈回来杀猪给你吃。”男孩被哄住了。曾参妻子从集上回来时,见曾参正准备杀猪,就上前阻止说:“不过是哄男孩玩的,怎么真的要杀猪呢?”曾参说:“男孩是不能欺骗的,今天你说话不算数,欺骗男孩,就是教男孩说假话。”于是,曾参杀掉正养着的猪,兑现了妻子随口许下的诺言。
孔子说:“言而无信,不知其可也。”言而有信,是做人的最基本的道德要求,在培养男孩的过程中,我们一再强调信守承诺的重要。“曾参杀猪”的故事许多人早已耳熟能详,其中包含着深刻的道理,值得每位家长去身体力行。在家教当中,我们要有意识地加强男孩信守承诺的认识,借以培养男孩的诚信品质。我们至少应该做到:
1.父母一定要言行一致,尤其是与男孩有关的事情。
2.父母也不是完人,做不到的事情,就不要轻易允诺男孩。
3.尽量不在男孩面前说谎。
家长对男孩必须言而有信、以诚相待。这样,男孩才会对父母产生充分的信任感,也才愿意把自己的心里话告诉父母。父母是男孩的镜子,也是男孩模仿的对象,也只有说话算话的父母才能在子女心目中树立起威信来,才能避免为男孩说谎而头疼的事情。因此,家长在男孩面前不要轻易许诺,一旦答应男孩,就必须兑现。即使是因为客观因素无法兑现,也要向男孩说明情况,取得男孩的理解,并寻找机会予以补偿。这样才能维护父母的权威,对男孩下达的命令才有效。
095 应养成拥抱男孩的习惯
母爱是无私的,也是世界上最伟大的爱。从心理学角度讲,母爱对男孩形成良好的性格有重要作用。美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埃里克森认为,如果男孩从出生到两岁这段时间能够得到父母细心周到、无微不至的关怀,男孩就会对周围的人产生一种信任感,否则就会产生不安全感。他进一步认为,男孩由于得到母爱而产生的信任感是形成健全性格的基础。
西方的心理学家曾经进行过这样的实验:将小猴子与其母亲分开,将它放在一个笼子里。在这个笼子里,有两个假的人工制成的母亲,一个是铁丝制成的,身上有一个奶瓶,另一个也是铁丝制成的,只是外面用绒布包上了。研究人员观察小猴子去找哪个“母亲”,结果发现,小猴子只有在饿的时候才去找有奶瓶的那个母亲,等吃饱以后,就回到没有奶吃、用绒布包着的那个“母亲”身边去。这个实验说明,对于猴子来讲,也并不是有奶便是娘。猴子也是需要母爱的。
在另一个实验中,将出生不久的小猴子与它的母亲隔离,单独饲养在一个物质环境很丰富的笼子里。一年后发现,这个失去母爱的小猴子表现出了情绪不稳定、不合群、畏缩、攻击性强等特点。
有人对孤儿院的男孩进行观察发现:这些男孩虽然都能够在生理需要上(衣食住行等)得到满足,但是,他们缺乏母爱,没有亲子之情,大都表现出冷淡、孤僻、性情粗暴、攻击性强等不良性格特征。
人类需要的有奶,还有暖和、柔软的触感,以及轻轻摇动的感觉,而母亲温和地怀抱男孩,对男孩的心理健全无疑是最重要的。
有一个当了母亲的人在日记中写道:“当妈妈同我聊天或是当我问她问题时,妈妈总是抚摸我的胳膊、手、肩和头,她时而将我额前的刘海梳梳,时而将我的头发拢在我的耳后。现在我养育了两个男孩,当他们在我身边走过时,我都要去抚摸一下他们。”日本著名早教专家井深大说,他之所以主张“应养成拥抱男孩的习惯”,无非也是希望借此充分地做好母子间的思想沟通。皮肤关系,是培育丰富情感的基石。
正在哭的婴儿,如果有人将他抱起来,就会停止哭闹而绽开笑容。这是父母们都体验过的事。
井深大指出,对于尚不能用语言、动作来表达想法的婴儿来说,哭是唯一的自我表现的方法。须知,婴儿只要在哭,便是或多或少要诉说心中的感觉,对于他代表意志的召唤不予回答,就等于片面地拒绝了婴儿的要求。
特别是出生不久的婴儿和母亲的肌肤接触,即所谓的皮肤关系,在男孩的心灵发展上最为重要,已是一般的常识。
在我们的现实生活中,缺乏母爱的也不乏其人。在有的家庭中,由于父母长期在外地工作,男孩往往不能得到正常的母爱;在有的家庭中,父母虽然与男孩住在一起,但是由于种种原因父母整天忙于工作,无暇与男孩待在一起,男孩也得不到母爱;有的家庭,虽然与父母天天见面,但是由于家长的教育方式不当,男孩仍然得不到正常的母爱。
还有一个问题值得注意,就是一谈到母爱,不少人就认为那是母亲与刚出生的小孩之间的事情,其实,这种观点是片面的。事实上,处在小学和中学阶段的学生都存在是否得到了正常母爱的问题。如果在这个阶段的学生得不到正常的母爱,他们性格仍然会出现问题。
因此,我们必须让男孩感受到母爱,而让男孩感受到母爱的一个重要方式就是多拥抱你的儿子。
好家教成就好男孩
应养成拥抱男孩的习惯
心理学研究表明,那些经常被触摸和被拥抱的孩子的心理素质要比缺乏这些行动的孩子健康得多。缺少拥抱的孩子一般会缺乏安全感,心理素质会比较差,容易形成自我保护,与外界的交往也会出现一定的障碍。所以,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拥抱十分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