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心里有些难过。早上,因为对同一件事的观点不同,两位挺好的小师父当众吵架了。
长期以来,作为一寺之主,为了三宝的事业,也曾不时提醒、劝诫同仁:和尚,以和为尚;要讲六和——身和同住、意和同悦、戒和同修、利和同均、语和无诤、见和同解;要忍让要宽容;要灭嗔修定;一定要慈悲;等等。而今天,他们怎么吵架了呢?
源头,看来还得从我自己身上找。为什么我说的话他们没有听进去呢?如听进去了,为什么做不到?一定是我的管理出了问题,我的身心素质有待提升,或我自身的人格摄受力不够。
难过的同时,我感到惭愧。我向寺中执事交代:不要指责他们,寺里拿些单钱,给他们做路费,出去参学吧。
佛教常讲度人,佛的一生都在度人,我也在学佛度人。为什么度生的效果这么不令人如意呢?寺内的一些僧人,尚度得不令人满意,如何去度更多的众生呢?
有同人对我说:方丈,您太慈悲了,所以威不够,他们不畏惧,就不听话了。感谢同仁的善意指点。不过,我想,一定不是我太慈悲了,而是慈悲不够,因此他们才会当众吵架。观音菩萨太慈悲,她如现身讲话,谁会不听呢?没有人会如此。
刚才,两位小师父都打电话来,说不该吵架,表示忏悔,说给寺里添了麻烦,给方丈增加了操心的事。我听了,有些感动。
人,都挺懂事的,为什么就控制不了一时的情绪呢?佛教讲修行戒定慧。这,看来真的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理论问题,而是实证的大事。实证得不足,足以让挺好的师父们,火烧功德林。这火,就是生气之火。
佛教讲治病救人,要救小师父,更要救我自己。对小师父当然不应采取惩罚的措施,而应该学习佛陀,以感化的方法。作个很不恰当的比喻:当年,佛陀把强盗、妓女、杀人犯、外教信徒等都感化了。我们,同为佛陀的四众弟子,毫无疑问,小师父慢慢地会收起脾气来,成为佛教好上加好的比丘弟子。而我自己,单靠言辞的提醒、劝诫岂能足够?我应在痛心、惭愧的基础上,好好地反省自己。
为此,我向寺里几位执事交代,请他们开个碰头会。吵架,虽非大事,但作为比丘吵架,就是大事了。一定要认真对待,找出原因,吸取教训,全寺通报。这,既有益于两位小师父,也有利于常住僧众与寺院,也能因此使我,还有寺院的执事们能够及时发现自己身上的不足,有益于提升自我的人格魅力、身心素质和管理水平。
于是,今天、明天、后天,我将闭门思过、惭愧己身,向诸佛菩萨忏悔,读诵、体会《遗教三经》三天,从佛菩萨处获取更多的加持,从《遗教三经》中获取更多的启示。希望能更明白:我们出家人为何出家?怎样为僧?如何摄身摄心?如何弘法度众?怎样证道?为何成佛?
闭门之中,也祈福两位小师父,希望他们以后在外参学的过程中平安,而且保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