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现代棉花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47851400000006

第6章 棉花品种的选择和繁育(1)

§§§第一节棉花良种的特点

一、高产潜力大

在农业生产过程中,种子质量的高低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培育具有增产潜力的棉花品种,对于促进棉花增产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棉花良种培育工作迅速发展,科研机构和地方农业机构积极致力于优质棉花品种的繁育工作。通过对新繁品种与原有棉花品种的比较,以及多年的棉花种植实践,具有较大高产潜力的棉花良种越来越受到棉农的喜爱。

近50年来,我国的棉花产区进行过5次大规模地棉花品种更新换代,新品种的应用,对于提高棉花纤维品质和我国的棉花产量,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同一地区,采用同种栽培方式生产的情况下,棉花良种一般可以增产10%~20%,有的品种甚至可以达到更多,这样,在栽培面积不变的情况下,仍然可以保证我国棉花产量的稳步提高。棉花良种的增产特性还表现在高抗病虫害方面。黄萎病对我国棉区的棉花生产影响巨大,在其高发的年份,有的棉区可能会减产一半左右。

通过对高抗黄萎病棉花良种的推广应用,我国报告的棉花黄萎病害发生程度明显减轻,产量增长20%左右,有的地区甚至可以增产一倍以上。

除此之外,棉花良种的高产潜力还表现在增加棉花复种指数方面。

通过对棉花品种的培育,在条件合适的地区推广棉粮套种或麦后直播种植,增加每年的棉花收获次数,达到促进棉花增产的效果。

由此可见,适应棉花生产的具体要求,不断推广棉花良种栽培,对于促进我国棉花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纤维品质优良

生产棉花的主要目的是为纺织工业提供优质的原料。随着纺织工业的发展和出口创汇的需要,选用棉花良种时,不仅要考虑品种的丰产性,而且还须十分注意品种的纤维品质。过去在选用、推广高产良种时,对纤维品质注意不够,有些品种的纤维品质较差,不能完全适合纺织工业的需要,严重地影响了内销和出口。

所谓优质棉就是指在外观上和内在品质上都较好的原棉。外观品质主要指品级(色泽、轧工质量),杂质含量等,内在品质主要指纤维的长度、长度整齐度、强度、细度和成熟度等。

从目前纺织工业的需要来看,在自然条件较适合于种植棉花的长江流域、黄河流域和新疆的大部分棉区,应选用绒长为27~29毫米(指纤维伸直后两端间的长度),强力(每根纤维拉断时所需的力量,又称拉力)为0.037~0.039牛,细度(是指纤维的粗细程度,常以1克纤维的总长度米表示)为5600~5800米/克,断裂长度(是指细度和单纤维强力的乘积)为22~24千米,成熟度(指纤维细胞壁加厚的程度,细胞壁愈厚,成熟度愈好)为1.6~1.8,能纺细支纱的品种。

自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开始,我国采用了新的纤维品质测试仪器,如HVl900系列(即高容量纤维测试系统),表示纤维品质的指标也有所改变。常用的主要指标有2.5%跨距长度(毫米),相似于过去所用的主体长度;比强度(克/特克斯)[相似于过去所用的断裂长度(千米)]和麦克隆值(微克/时),为棉花纤维细度和成熟度的综合反映。此外,还有纤维长度整齐度(%),即2.5%跨距长度与50%跨距长度之比;伸长度(%),即测纤维强度时,纤维被拉断时的长度与原来长度之差除以原来长度之比。用这些指标时,目前对陆地棉品种纤维品质的一般要求是:2.5%跨距长度为27~29毫米,比强度为20~23克/特克斯,麦克隆值3.8~4.5。这种类型的原棉目前约占需要量的80%左右。在一些生育期较短,或自然条件不是很适合种植棉花的地区,也需要种植一些绒长25毫米,强力0.037牛,细度5300米/克,断裂长度21千米,成熟度1.7,能纺中、粗支纱的品种,其需要量占纺棉原料的10%左右。在植棉条件很好的地区,也可种植一些绒长31毫米以上,强力4.0克以上,细度6000米/克以上,断裂长度24千米以上,适合纺高支纱和棉涤纱的品种,其需要量约占10%。

在选用、推广棉花良种时,要根据本地种植棉花的自然条件及国家需要,合理安排具有不同绒长类型的品种,以满足纺织工业对不同纱和织物以及合理配棉的需要。在我国推广、栽培的品种中,绒长的类型较单一,主要是27~29毫米的原棉供过于求,而25毫米和31毫米以上的原棉则供应不足。

棉花的纤维品质也是一个综合性状,各个性状必须相互配套,才能适应纺织工业和市场的需要。如某一品种的纤维很长,但不具备相应的强度、细度等其他品质指标时,也不能算是优质棉。目前,我国收购棉花时,把纤维长度作为定价指标之一,而不检测强度和细度。所以,当收购的原棉的强度和细度不能与长度相适应时,纺织厂只能降低长度使用,即高价低用,因而增加了成本,造成了浪费。我国20世纪90年代以前大面积推广的一些自育品种与国外品种相比,虽然长度和细度差别不大,但纤维长度的类型较单一(均为28~30毫米),纤维强度较差。

自“七五冶规划开始,国家组织棉花品质育种攻关以来,经各单位的共同努力,我国自育品种的纤维品质(尤其是纤维强度)有所提高。如1989~1996年参加黄河区试验品种的比强度由1979~1988年参试品种平均的19.08克/特克斯提高到20.59克/特克斯,提高了7.9%。目前用于生产上的多数品种,其纤维品质达到了国外大宗用棉的中等以上水平。

三、抗病虫害力强

20世纪70年代以来,棉花枯萎病迅速蔓延,危害日趋严重。如1973年全国棉田的发病面积只占10%,到1982年已有90%的植棉县、30%的棉田有程度不同的枯萎病发生,不仅每年损失皮棉约10万吨,而且还降低了品种的纤维品质。防治枯萎病的有效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如我国先后培育出的陕棉4号、陕401、86-1、辽棉7号、晋棉7号、冀棉14号、中棉12号等,在重病区推广种植,使枯萎病基本上得到了有效控制,大大减轻了枯萎病的危害。

进入90年代以后,黄萎病危害日趋严重,1993年在我国南北棉区暴发成灾,发病面积高达267万公顷,大量棉株落叶成光秆而绝产,损失皮棉达1亿千克。1995~1996年又连续在北方棉区流行危害。1997年在长江流域暴发,造成巨大经济损失。防治黄萎病的有效措施是选用抗病品种。目前,新选育出的一些品种如中棉所33号、鲁棉14号、辽棉15号、豫棉17号等对黄萎病有一定的耐病性,可在病区推广应用。

我国南北棉区常有蚜虫、棉叶螨、棉铃虫、红铃虫等危害,严重威胁棉花生产。1992年因棉田生态状况的改变,害虫抗药性的提高,天敌控害作用的减弱和气候条件的影响等原因,河北、山东、河南、山西、陕西、辽宁、安徽、湖北等棉区棉铃虫大暴发。据统计,受害棉田达50%以上。其发生数量之大、范围之广、受害之重为历史所少有,一般减产15%~20%,严重者达30%以上。1993年南北棉区2~4代棉铃虫害又一次大规模发生,其受害面积比1992年增加了1/3,使我国棉花生产又一次受到严重影响。据统计,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国用于棉铃虫防治的杀虫剂,占全国杀虫剂使用量的2/3。

为了增产保收,减少杀虫剂的应用,以降低生产成本和减少环境污染,在不同棉区应选用抗棉不同害虫的品种。在长江流域棉区可选用抗棉叶螨、红铃虫的品种;在黄河流域及新疆棉区应选用对棉蚜、棉铃虫有一定抗(耐)性的品种。

近年来,我国在抗虫育种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经审定通过的抗、耐蚜虫的品种有华棉101,川棉109,中棉所19、21、33等;抗、耐棉铃虫的品种有中棉所19、21、23、29、30、31、32、33,晋棉17、26等;抗、耐红铃虫的品种有华棉101,中棉所29等。

四、早熟

在我国的辽宁、晋中和新疆北部等地的特早熟棉区和北方的其他早熟棉区,如河北的保定、沧州以北地区,由于生长期短,秋季气温下降快,需要选用生育期短的早熟或中早熟品种,才能保证丰产、稳产和优质。在南方棉区或北方棉区的黄淮平原,为了充分利用当地的光、热资源,提高植棉的经济效益、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正在积极发展粮棉两熟制。

要确保两熟制棉花的丰产、稳产和原棉品质,关键在于选用既丰产、优质,又生育期短的早熟或中早熟品种。近年来,新育成的一些生育期短,产量、品质较好的短季棉品种如中棉所14、16、24、25,豫棉12、14,冀棉21,晋棉17、23等,深受各地棉农的欢迎。

早熟、早收的品种,还可减轻或避免某些地区的秋旱、水涝及后期的病虫害等不利条件的影响及其危害,保证丰产、丰收和优质,减少治虫和收花次数,从而节省了劳力,降低了成本。

此外,为了扩大棉籽的利用,开辟新的蛋白质和油脂资源,提高种植棉花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20世纪70年代以来我国河南、山东、河北、湖南等省推广种植了低酚棉。1984年全国仅0.2万公顷,1989年近6.67万公顷,1994年发展到近13.3万公顷,是全世界种植低酚棉面积最大的国家。新近育成的低酚棉品种有中棉所22、冀棉21、浙棉10、湘棉16、辽棉13等。作为低酚棉良种,首先棉籽中的棉酚含量必须低于0.02%,其次是棉花产量和纤维品质必须与大面积推广的有酚棉品种相当。

§§§第二节棉花新品种

一、鄂棉20

鄂棉20是湖北省荆沙市农科所从鄂荆1号伊湘棉10号后代中选育出的品种。1994~1995年先后通过了安徽、湖北及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的审定。全生育期132天。植株塔型,茎秆粗壮,结铃集中。棉铃卵圆形、铃重5.5克,衣分41.0%左右,籽指11.6克,衣指8.5克。1991~1992年在安徽省区试中,皮棉产量平均比对照泗棉2号高8.13%。1993年在生产试验中比对照增产皮棉5.75%。1992~1993年在湖北省区试中,皮棉单产平均比对照鄂荆1号高4.74%,霜前皮棉高6.25%。1994年在长江流域区试中,中游各试点平均比泗棉3号增产2.67%。据测定,2.5%跨长27.6~28.7毫米,比强度21.1~21.5克/特克斯,麦克隆值4.4~5.2。该品种抗病性较好,如苗期炭疽病病指4.18,立枯病病指6.36,分别比鄂荆1号轻33.0%和12.55%;铃病病指0.69,比对照轻13.15%,还高抗枯萎病(病指3.97)。

二、石远321

石远321是由河北省石家庄市农科院与中国科学院遗传所合作,从陆地棉、海岛棉和野生二倍体种瑟伯氏棉3个棉种的杂交后代中选出的。1997年经河北省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冀棉24。该品种全生育期139天,前期生育快,中期生长稳,后期不早衰。结铃性强,铃重5.16克,衣分41.34%,籽指10.1克。在历年的试验中均为高产,如在1993~1994年的全国黄河区试验35个点次中,皮棉总产和霜前皮棉平均比对照中棉所12高15.9%和19.7%,居参试品种第一位,是1981~1997年间黄河区试验中增产幅度最大的一个品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