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农业林业现代棉花高产优质栽培技术
47851400000011

第11章 棉花病害及其防治(2)

(3)温汤浸种温汤浸种兼有催芽和杀菌的作用,温汤浸种可杀灭种子内、外部病菌,还可促使提早出苗。温汤浸种的方法是:将棉种放在55~60益温水中恒温浸泡30分钟。也可采用“三开一凉冶法,即3份开水加1份冷水。水温约75益,投下棉籽搅拌后即60~65益。每50升温水可浸种30千克。温汤浸种在种子浸水后应充分搅拌,以后每隔10分钟左右搅拌1次,使棉籽受热一致,当水温低于规定范围时,加入热水升温,浸种后捞出,摊开晾至绒毛发白时,即可播种,如不能及时播种,可加冷水继续浸泡。

(4)药剂拌种苗期病害一般都是几种病害混合发生,所以使用两种以上药剂混合使用,效果较好。也可与杀虫剂混用,兼治苗期害虫。对立枯病、炭疽病、红腐病等均有良好防治效果。常用拌种药剂有20%甲基立枯磷乳油、15%粉锈宁(三唑酮)可湿性粉剂、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20%稻脚青可湿性粉剂、25%敌唑酮、40%卫福200F种衣剂。对棉苗疫病防治有效的药剂有40%乙磷铝可湿性粉剂、25%瑞毒霉(甲霜灵)可湿性粉剂和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等。棉花拌种药的用量一般为100千克棉籽拌药剂300~500克。

3.喷药防治对于危害叶部的病害,如黑斑病和疫病,应在关键期及时喷药。根据天气预报,如有寒流侵袭,在降温前喷药防治。

常用药剂有7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70%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或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或50%福美双可湿性粉剂600~800倍液等。

§§§第二节棉花生长期病害及防治

棉花生长期的病害有枯萎病、黄萎病、褐斑病、叶斑病等,特别是棉花枯萎病、黄萎病是棉花生产中的重要病害,已被列为检疫性对象。两种病害随美国棉花种子传入我国,在20世纪30年代开始零星发生。目前,这两种病害在我国各棉区均有发生,并有逐渐扩大的趋势。但这两种病害仍属于局部发生病害,而且多混合发生,所以应防止这两种病害向其他棉区扩散。

棉花枯萎病、黄萎病造成的损失巨大。枯萎病常常使棉苗枯死、植株畸形,叶片功能下降,甚至毁种改茬,造成巨大损失。黄萎病在棉花花蕾期达到发病高峰,导致棉花落花、落蕾,甚至枯死,严重影响产量。现已经筛选出大量的高抗枯萎病棉花品种,随着这些品种种植面积的扩大,各棉区基本上控制了棉花枯萎病的危害。对于棉花黄萎病由于缺乏抗病品种,现用的品种只是对黄萎病具有一定的耐性。黄萎病严重威胁着棉花生产的发展,已成为棉花的第一大病害。

一、棉花生长期病害种类

(一)枯萎病

棉花枯萎病从苗期开始发病,且发病症状最为明显,常表现为多样化,根据受害时期和严重程度,常见的症状类型有以下5种:

1.黄化型子叶或真叶从叶缘或顶部开始变色,局部甚至整个叶片变黄,但不出现黄白色网纹,最终叶片凋萎脱落。2.黄色网纹型棉苗出土约20天后,子叶和真叶的叶脉褪绿,变成黄白色,而叶肉部分保持绿色。叶片局部或全部呈现纵横交错的黄白色网纹状。叶脉变色多由叶缘和顶部开始,以后向内逐渐扩展,形成块斑,有时可扩至整个棉株,自症状出现至棉苗枯死,一般需要15~20天。

3.紫红型在早春气温偏低或

不稳定的条件下,患病植株的子叶或真叶局部或全部变紫红色,出现紫红色斑块和整个紫红色叶片,最终叶片脱落,植株死亡。紫红型症状叶部的叶脉多呈深紫红色。

4.青枯型病株的子叶或真叶突然失水,叶色呈深绿色,叶片变软下垂,最终植株青枯干死,但叶片不脱落。一般是出苗期遇高温天气(20益)、空气相对湿度大于62%、日照强时,显症状较多。

5.皱缩型5~6片真叶时,有些叶片往往出现皱缩、畸形,叶色深绿,叶片变厚,节间缩短,病株比无病株明显变矮,但并不枯死。黄色网纹型、黄化型、紫红型的病株都可能变为皱缩型病株。

在成株期,枯萎病常见症状为矮缩型。叶片深绿色,皱缩不平。

与健株叶片比较,病株叶片变厚、粗糙,叶缘向下卷曲,轻病株虽可带病存活,但多数生长畸形,发育不良,影响结蕾。

在棉苗时期,各种不同的棉花枯萎病病株的出现与环境条件密切相关。一般条件下(如室内),多出现黄色网纹型。田间遇有低温天气时,多为黄化型或紫红型。气温骤变条件下,如雨后迅速转晴、变暖,日光暴晒强烈,容易出现青枯型。

枯萎病株的共同特征:根、茎内部的导管变成黑褐色。

(二)黄萎病

黄萎病在棉花的整个生育期均可发病。自然条件下幼苗发病少或很少出现症状。一般在长出3~5片真叶时开始显症,棉花现蕾后田间大量发病,开始在植株下部叶片的叶缘和叶脉间出现浅黄色斑块,后逐渐扩展,叶色失绿变浅,但主脉及其四周仍保持绿色,病叶出现掌状枯斑,叶肉变厚,叶缘向下卷曲,叶片由下而上逐渐脱落,仅剩顶部少数小叶,蕾铃稀少,棉铃提前开裂,后期病株基部生出细小新枝。纵剖病茎,木质部上产生浅褐色变色条纹。夏季暴雨后出现急性型萎蔫症状,棉株突然萎垂,叶片大量脱落,发病严重地块惨不忍睹,造成严重减产。由于病菌致病力强弱不同,症状表现亦不同。划分为落叶型或称光秆型、枯斑型或掌状枯斑型和黄斑型等。

1.落叶型该菌系的致病力强,病株叶片叶脉间或叶缘处突然出现褪绿萎蔫状,病叶由浅黄色迅速变为黄褐色,病株主茎顶梢、侧枝顶端变褐枯死,病铃、包叶变褐干枯,蕾、花、铃大量脱落,仅经10天左右病株成为光秆,纵剖病茎维管束变成黄褐色,严重时延续到植株顶部。

2.枯斑型叶片症状为局部枯斑或掌状枯斑,枯死后脱落,为中等致病力菌系所致。

3.黄斑型病菌致病力较弱,叶片出现黄色斑块,后扩展为掌状黄条斑,叶片不脱落。在久旱高温之后,遇暴雨或大水漫灌,叶部尚未出现症状,植株就突然萎蔫,叶片迅速脱落,棉株成为光秆。

剖开病茎可见维管束变成淡褐色,这是黄萎病的急性型症状。

黄萎病不矮缩,故能结少量棉铃。有时黄萎病和枯萎病混合发生,两种症状在同一棉株上显现,可通过剖检病茎鉴别。黄萎病、枯萎病都会引致维管束变色。黄萎病变色较浅,多呈黄褐色,枯萎病颜色较深,多呈黑褐色或黑色。发病重的棉株茎秆、枝条、叶柄的维管束全都变色。必要时镜检病原方可确诊。

(三)褐斑病

主要危害叶片。子叶染病,初生针尖大小紫红色斑点,后扩大成褐色、边缘紫色、稍隆起的圆形至不规则形病斑,多个病斑融合在一起形成大病斑,中间散生黑色小粒点,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器。

病斑中心易破碎脱落穿孔,严重的叶片脱落。真叶染病,病斑圆形,黄褐色,边缘紫红色。

二、生长期病害的成因分析

(一)枯萎病

枯萎病菌主要在种子、病残体或土壤及粪肥中越冬。带菌种子及带菌种肥的调运成为新病区主要初侵感染源,有病棉田中耕、浇水、农事操作是近距离传播的主要途径。田间病株的枝叶残屑遇有湿度大的条件长出孢子借气流或风雨传播,侵染四周的健株。病菌的分生孢子、厚垣孢子及微菌核遇有适宜的条件即萌发,产生菌丝,从棉株根部伤口或直接从根的表皮或根毛侵入,在棉株内扩展,进入维管束组织后,可在导管中产生分生孢子,并向上扩展到茎、枝、叶柄、棉铃及种子上,造成叶片或叶脉变色、组织坏死、棉株萎蔫。

该病的发生与温、湿度密切相关,地温20益左右开始出现症状,地温上升到25~28益出现发病高峰,地温高于33益时,病菌的生长发育受抑制或出现暂时隐症,进入秋季,地温降至25益左右时,又会出现第二次发病高峰。夏季大雨或暴雨后,地温下降易发病。地势低洼、土壤黏重、偏碱、排水不良或偏施、过施氮肥或施用了未充分腐熟带菌的有机肥或根结线虫多的棉田发病重。

(二)黄萎病

病株各部位的组织均可带菌,叶柄、叶脉、叶肉带菌率分别为20%、13.63%及6.6%,病叶作为病残体存在于土壤中是该病传播的重要菌源。棉籽带菌率很低,却是远距离传播的重要途径。病菌在土壤中直接侵染根系,病菌穿过皮层细胞进入导管并在其中繁殖,产生的分生孢子及菌丝体堵塞导管。此外,病菌产生的轮枝毒素也是致病的重要因子,毒素是一种酸性糖蛋白,具有很强的致萎作用。

适宜发病温度为25~28益,高于30益、低于22益发病缓慢,高于35益出现隐症。在温度适宜范围内,湿度、雨日、雨量是决定该病消长的重要因素。地温高、日照时数多、雨日天数少发病轻,反之则发病重。在田间温度适宜,雨水多且均匀,月降水量大于100毫米,雨日12天左右,空气相对湿度80%以上时发病重。一般蕾期零星发生,花期进入发病高峰期。连作棉田、施用未腐熟的带菌有机肥及缺少磷、钾肥的棉田易发病,大水漫灌常造成病区扩大。

棉花枯萎病的发生与土壤耕作层10厘米左右温度和降雨有关。

当地温20益左右时,从棉苗开始,随着地温上升,田间枯萎病苗率显著增加,北方棉区在5月底至6月初,地温达到25~30益时,枯萎病也达到了发生高峰。夏季地温高达30益以上时,病势暂停发展,进入潜伏期。秋季时地温下降后北方棉区发病有所回升,但不会出现明显的发病高峰。当地温适宜时,雨量也是影响发病的一个因素。

枯萎病的发生情况决定于发病期间的雨量多少和分布。一般6月份雨水大、分布均匀,则发病严重,雨量少或降雨集中则发病轻。发病程度与棉花的生育期也有很大关系,虽然棉花在苗期就可染病死亡,但棉花枯萎病在棉花现蕾前后的现蕾期才达到高峰。

黄萎病的发病适宜温度为25~28益,低于25益或高于28益时发病缓慢,温度高于30益时不再显症,进入潜伏期。湿度对黄萎病的影响也较重要,温度适合湿度不适宜,该病也不会快速发展。当温度低于28益,空气相对湿度大于70%时是黄萎病发生最适宜的条件。在棉花整个生育期,北方棉区一般有2个发病高峰,时间一般在6月底至7月初和8月底至9月初。

(三)褐斑病

该病菌寄生性强,只在寄主叶组织上寄生,在病残体上越冬。

苗期在阴雨、低温的年份发病较重。套作棉田土温低,空气湿度大,棉苗生长较弱,容易发病。目前,棉麦套种面积很大,应注意褐斑病的流行和危害。地膜棉及营养钵育苗的苗床,发病也较严重。

三、生长期病害防治措施

(一)防治策略

根据棉田枯萎病、黄萎病的发生情况,可以把棉田划分为无病区、零星病区、轻病区、重病区。实行保护无病区,消灭零星病区,控制轻病区,改造重病区的防治策略。

1.加强检疫,保护无病区主要是检疫。严禁从病区调运种子,重点保护无病区,防止病菌随种子传播蔓延,严禁使用来自病区和未经热榨的棉籽饼,以防止枯萎病、黄萎病的传入,建立无病供种基地,繁殖无病良种。

2.及时消灭零星病区主要措施是查找病株、消灭零星病株和铲除土壤病菌源。主要做到以下几点:一是在棉花生育期间或收花后拔棉秆前,捡净病株周围的病残体;二是在以病株为中心1平方米的范围内做土埂,将内土层深翻30厘米,越冬前彻底对土壤消毒,做到及时发现,及时消灭。

3.及时控制轻病区轻病区有向重病区转化的可能,应尽力压低和控制病害,使之向无病区方面转化,主要措施是以轮作倒茬为主,同时兼用种子处理、棉籽饼消毒、育苗栽培和清洁棉田等措施。

4.全力消灭重病区采取以种植抗、耐病高产品种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

(二)防治方法

1.优选抗病新品种高抗品种有新陆中2号。抗病品种有辽棉5号、辽棉10号、辽棉7号、中棉9号、中棉1号、中棉19号、中棉99号、中3723、中8004、中8010、晋68-420、晋86-4、晋86-12、晋棉21号、晋棉16号、湘棉16、鄂抗棉3号、临66610等。

耐病品种有晋无2031、中棉18号、晋无252、鲁343等。在黄萎病、枯萎病混合发生的地区选用兼抗(耐)黄萎病、枯萎病的品种,如陕1155、辽棉5号、辽棉7号、中棉12号(381)、豫棉4号、冀棉15号、中棉17号、中棉16号等。

2.普及轮作制提倡与禾本科作物轮作,尤其是与水稻轮作,效果最为明显。在黄河流域棉区禾谷类作物与棉花轮作3年以上,采用小麦、玉米、油菜等轮作3~4年,可大大减轻棉花枯萎病、黄萎病的危害。南方棉区可采用水旱轮作1~2年的方式,防病效果明显。由于种水稻的淹水期间,会造成土壤无氧发酵,可杀死大量病原菌,防病效果显著。

3.提高农业栽培技术适时播种,清洁棉田,增施基肥和磷、钾肥,早中耕,及时除草、整枝、打叶,合理灌溉,及时排水等措施,都能增强抗病力,减轻枯萎病、黄萎病造成的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