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节棉花苗期病害及防治
棉花苗期病害是由多种病菌侵染、危害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病害。特别是低温多雨年份,棉花苗期病害危害严重,可以造成烂种、毁苗以及田间成片死亡,甚至毁种重播。发病轻时可延缓棉花的生长,形成弱苗,影响产量和品质。由于棉花苗期病害的危害可造成棉花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能否控制苗期病害,保证全苗壮苗,已成为棉花优质高产的首要任务。
一、棉花苗期病害种类
(一)立枯病
在棉花播种后到种子萌动未出土之前,侵染种子引起烂种或烂芽,病种子多呈褐色软腐状,挤压时流出黄褐色黏液。棉苗出土后受害,侵染幼茎,茎基部初现纵褐条纹,条件适宜时迅速扩展绕茎一周,缢缩变细,出现茎基腐或根腐,最终枯死或者萎倒。死苗易从土中拔出,其基部或根系上可见稀疏的丝状物。也有棉苗受害后,在子叶上出现黄褐斑,最后病斑破裂、脱落,形成穿孔。多雨年份,现蕾开花期的棉株也可受害,茎基部出现黑褐色病斑,表皮腐烂,露出木质纤维,严重的可折断死亡。感病部位,有时出现瘤状病变。
(二)炭疽病
从棉籽发芽到棉铃成熟均可受害,但主要危害棉苗和棉铃,常造成严重损失,成株的茎、叶受害轻微。棉籽在刚发芽未出土前被害,使幼芽及幼根变褐腐烂,但病轻的尚能出土。棉苗被害多在近土面的茎基部产生红褐色小病斑,扩大后呈褐色略凹陷的纵条斑,病斑边缘仍呈红褐色,有时病斑中部产生纵向裂痕。病重时,病斑扩展并包围整个茎基,呈黑褐色半湿腐状,苗枯萎。子叶被害,多在叶缘产生半圆形黄褐色或褐色病斑,外缘呈红褐色。子叶中部病斑近圆形或不规则形,易干枯破碎,子叶常枯死早落。幼苗顶端被害时呈黑褐色枯死。真叶上的病斑和子叶上相似,但外缘多呈深褐色,一般发生在叶片中部。叶柄及茎秆上的症状均呈红褐色至黑褐色的纵条斑,病部容易折断,在天气潮湿情况下,各部位的病斑表面都会产生橘红色的胶质物(分生孢子团)。
(三)红腐病
苗期、铃期均可染病。在苗期幼芽出土前受害,芽变为红褐色腐烂。出土后受害棉苗根部的根尖、侧根变黄,后变黑褐色腐烂。
幼茎染病导管变为暗褐色,近地面的幼茎基部出现黄色条斑,后变褐腐烂,幼根、幼茎肿胀,子叶、真叶边缘产生灰红色不规则斑,湿度大时上面产生粉红色霉层,即病原菌的分生孢子。生产上早播的棉田或遇低温多雨天气,根部腐烂严重,常造成死苗。成株茎基部染病产生环状或局部褐色伤痕,皮层腐蚀,木质部呈黄褐色。
(四)疫病
棉苗疫病危害棉苗子叶、真叶、幼根、幼茎。幼根和茎感病后,初呈红黄色条斑,病斑发展围绕茎基和根部,幼苗干萎枯死,症状与红腐病初相似,但中后期病部颜色较淡。真叶受害时,初为暗绿色水渍状小斑,后逐渐扩大成墨绿色不规则形水浸状病斑,遇低温高湿时病斑扩展到心叶,生长点变黑,棉苗枯死。天气晴朗,温度升高,叶部病斑周围呈暗绿色,中央灰褐色,最后形成不规则形枯斑,子叶脱落。
(五)猝倒病
猝倒病菌侵染种子、幼芽和幼根,危害幼苗。受害的幼苗出土后,最初在幼茎基部接近地面部分出现水浸症状,严重时呈水肿状,并扩展变黄腐烂,呈水烫状软化,迅速腐烂倒伏。地下细根部分受害呈黄褐色,吸水不良,并促使整株幼苗死亡。子叶随着褪色,呈水浸状软化。在高温情况下有时病苗上出现白色絮状物,即病菌的菌丝。
(六)茎枯病
棉苗的子叶、真叶、叶柄和茎部都可受害。子叶和真叶发病,最初产生黄色小圆斑,外缘呈紫红色扩展后病斑呈近圆形和不规则形,褐色而具有同心轮纹,表面产生许多黑色小粒点
(分生孢子器)。叶柄和茎部病斑
呈褐色,梭形或长圆形,凹陷,
病部易折断。棉铃染病,病斑与茎上症状相似。中间颜色较深,黑色。湿度大时病斑扩散迅速,致棉铃成为僵瓣,铃开裂不全或不开裂。
(七)黑斑病
苗期病斑常与冻伤及损伤斑并生。因为病菌是由棉苗冻伤、损伤或其他病菌造成的伤口入侵的。田间所见的病苗大都是生命力弱,子叶脱壳时受到损伤的棉苗。病苗的子叶粘在一起在央壳损伤处有黑褐色霉层。子叶或真叶伸展后受害,开始为紫红色或褐色背面凹陷的小斑点,多出现在棉苗受伤之后,以后扩大有或无明显同心轮纹,天气潮湿时,病斑上生有明显的黑色霉层。
(八)角斑病
该病不仅危害棉苗,同时也危害成株的茎叶及发育中的棉铃。
苗期染病,子叶受害呈水渍状不规则形或圆形病斑,黑褐色,严重的子叶枯死脱落。真叶染病,叶背先产生深绿色小点,后扩展成油渍状,叶片正面病斑多角形,有时病斑沿叶脉扩展呈不规则条状,致使叶片枯黄脱落。茎染病,出现水渍状病斑,后扩大变黑或腐烂,病部凹陷,病株弯向一边。顶芽染病,形成“烂顶冶,造成全株死亡。湿度大时,病部分泌出黏稠状黄色菌脓,干燥条件下变成薄膜或碎裂成粉末状。棉铃染病,初生油浸状深绿色小斑点,后扩展为近圆形或多个病斑融合成不规则形,褐色至红褐色,病部凹陷,幼铃脱落,成铃部分心室腐烂。
二、苗期病害的成因分析
(一)立枯病
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和菌核在土壤中或病残体上越冬为主,较少以菌丝体潜伏在种子内越冬,但收花前遇低温多雨年份棉铃染病时,57
病菌侵入铃内,造成种子带菌。初侵染源主要为带菌的土壤。在干燥条件下,病菌可保持活力2~6年,在高温潮湿条件下只能存活4~6个月。病菌遇适宜条件和寄主,菌丝在寄主表皮细胞形成侵染,也可从伤口及自然孔侵入菌丝扩展导致组织坏死变褐,病死植株的皮层组织充满菌丝和菌核,成为重要的再侵染源。病菌借灌溉水、地下害虫及农事操作传播。阴雨多湿天气有利于立枯病发生。此外,地势低洼或土质黏重的棉田易发病,播种过早、地温低、幼苗生长缓慢及排水不良时发病重。
(二)炭疽病
炭疽病初侵染源主要为带菌的种子,一般棉籽带菌率30%~80%。种子萌发时病菌开始危害,可通过风、雨、昆虫、灌溉水传播病菌,再侵染无病的棉苗。病菌还可随病残体落入田间使土壤带菌。在铃期通过风雨飞溅侵染棉铃,即为棉铃炭疽病,使棉籽带菌,成为翌年的侵染源。土壤水分过多,空气相对湿度在85%以上,危害就会加剧,空气相对湿度低于70%时则不利于发病。连阴雨的情况下往往会导致温度下降,不利于棉苗生长,易于导致该病害流行。
(三)红腐病
病菌随病残体或在土壤中腐生越冬,病菌产生的分生孢子和菌丝体成为翌年的初侵染源。苗期初侵染源还可以是附着在种子短绒上的分生孢子和潜伏于种子内部的菌丝体,播种后即侵入危害幼芽或幼苗。该菌在棉花生长季节营腐生生活。铃期分生孢子或菌丝体借风、雨、昆虫等媒介传播到棉铃上,从伤口侵入造成烂铃,病铃的内、外部均带菌,即形成种子带菌。红腐病菌在3~37益温度范围内生长活动,最适20~24益。高温对侵染有利。潜育期3~10天,其长短因环境条件而异。日照少、雨量大、雨日多可造成大流行。
苗期低温、高湿发病较重。铃期多雨低温、湿度大也易发病。棉株贪青徒长或棉铃受病虫危害、机械伤口多,病菌容易侵入,发病重。
棉铃开裂期气候干燥,发病轻。
(四)疫病
棉苗疫病的初侵染源主要为带菌的种子、土壤和病株残体。疫病菌的传播主要是环境适宜时产生游动孢子,随雨水、水流蔓延,因此多雨年份疫病发生严重。气温上升后,疫病菌在土中越夏,到铃期又释放游动孢子,随雨水飞溅到棉铃上侵染棉铃,所以棉籽中也有疫病菌。在15~30益,空气相对湿度30%~100%时都能发病,但多雨高湿是发病的关键因素。
(五)猝倒病
猝倒病的初侵染源主要为带菌的土壤,主要在幼苗阶段危害。
病菌的卵孢子借流水传播,侵染危害。多从根部侵入,气孔和伤口也是侵入口。棉株长大抗性增强,病菌停止侵染。除以其卵孢子进入休眠外,也可在土中腐生或侵入其他寄主,到下一季棉苗出现时再继续危害。湿度大,土壤含水量高,有利于猝倒病的侵染传播。
(六)茎枯病
茎枯病的初侵染源,在病区以带菌的土壤为主。病菌以菌丝体和孢子器在病残体上越冬,能在土壤中存活2年以上。在新棉区,带菌的棉籽是病害传播的重要途径。种子带菌以菌丝体潜藏在棉籽短绒上为主,也潜伏在种子内部。当棉籽发芽和幼苗出土时,潜藏在种子内、外的病菌和土壤中病菌均能侵染棉苗和幼茎。在气候适宜时,病菌产生大量的分生孢子,成为田间再侵染源,借助风、雨和蚜虫传播,造成再侵染。如此周而复始,构成了茎枯病的大范围流行。
(七)黑斑病
黑斑病的初侵染源主要为上年遗留的带菌成株病残体。当子叶展平及真叶开始出现时,如遇寒流侵袭,导致田间病害流行。阴湿多雨、低温成为病害流行的主导因素。
(八)角斑病
病原细菌主要在种子及土壤中的病铃等病残体上越冬,翌年春棉花播种后借雨水飞溅及昆虫携带进行传播和扩散。该菌在棉铃上借雨水在寄主体表的水膜从表皮气孔或裂缝及虫伤等处侵入,在细胞间隙繁殖,破坏叶内的组织,经8~10天产生症状。病菌常通过病组织侵入到维管束,后到达种子,造成种子带菌,铃壳上的病菌随病残体落入土中,成为翌年初侵染源。该病以种子传播为主,种子带菌率6%~24%,在种子内部存活1~2年。长江流域棉区6~9月份发生,7~8月份进入盛发期,此间空气相对湿度高于85%,降雨次数多,降雨量大易发病,遇有台风暴雨袭击,发病重。海岛棉易感此病。
三、棉花苗期病害防治
(一)棉花苗期病害发病因素
1.气候条件气候条件是影响棉苗病害发生的主导因素。各种病菌的生长繁殖及侵染均需要较高湿度,因此阴雨天最适棉苗病害发生。棉花是喜温作物,播种后遇到低温多雨会影响棉籽萌发和出苗速度,易遭受病菌侵染而造成烂种、烂芽,出苗后棉花生长发育不良,降低抗病力,发病重。特别是低温伴随有寒流和阴雨,有利于叶部病害大发生,而造成成片死苗。
2.棉种质量棉种纯度不高,籽粒不饱满,生活力弱,播种后出苗缓慢,棉苗生长衰弱,易遭受病菌侵染,因而发病重。
3.耕作栽培方式连作多年的棉田,土壤中积累大量病菌,翌年初侵染源多,发病较重。连作年限越长,发病越重。棉田地势低洼,排水不良,土壤中水分过大,通气性差、地温偏低、土质黏重、土壤板结,致使棉苗出土困难,易导致烂种、烂芽,出苗后生长发育不良,而易遭受病原菌侵染,发病较重。播种过早、过深或覆土过厚,棉种萌芽慢,出苗延迟,常造成烂种、烂芽。畦边行间种植油菜或蚕豆使棉苗遮蔽面过大,光照弱,湿度大,发病较重。氮肥施用过多或缺乏钾肥,会使棉苗生长柔嫩而易感病。不及时松土、除草、追肥、间苗、治虫等,均会造成棉苗生育不良,促使发病加重。
(二)棉花苗期病害防治措施
棉花苗期病害的病原物有所不同,但发病规律有许多相似之处,如病害发生的关键时期、初侵染源、流行条件以及病原物的寄生性等。因此,棉花苗期病害的防治应以农业措施、种子处理和化学防治为基础,通过促苗壮苗,达到几种苗期病害整体综合防治的目的。
1.农业措施从棉苗病害发生的规律来看,病害发生的原因之一是低温高湿的气候降低了棉苗的抵抗力,所以通过采取农业措施,来促使棉苗早发、壮苗或避开不利的气候条件,对减轻苗期病害具有良好的效果。
(1)减少病原清洁田间病残枝叶,减少病原,减轻苗病的发生。
(2)合理播种一般播种早、地温低、出苗慢、病菌侵染时间长、棉苗抵抗力弱,容易感染苗期病害。在我国北方棉区,选择适当的播种期是防治苗病的关键,根据各地气温变化情况,应使最易感病时期避开晚霜。同时掌握好播种深度,一般播种深度应控制在2厘米左右。播深不易出苗,播浅易造成棉苗“戴帽冶出土。
(3)田间管理加强排水和冬灌保墒,避免因播前浇水而降低土温。注意增施有机肥料。早中耕,雨后中耕松土提高地温,促进幼苗生长。在降温前增施草木灰等,可减湿防寒。及时间苗,剔除病苗。清洁棉田,扫除残枝败叶,集中处理。
2.种子处理种子处理也是促苗壮苗的措施之一,主要包括选种、晒种和种子消毒。
(1)选种、晒种播种前选种,剔除烂籽、虫籽、秕籽、小籽、杂籽等,提高种子质量,出苗率高,苗壮病轻。在播种前半个月左右充分暴晒棉籽30~60小时,以促进种子后熟,提高发芽率、发芽势及杀死短绒上的病菌。
(2)硫酸脱绒硫酸脱绒可杀灭种子表面上的病菌。方法是将比重1.8左右的浓硫酸加入到搪瓷盆中(每千克棉籽加浓硫酸70~100毫升)在火炉上加热至110~120益。将棉籽放在缸盆里,边加硫酸边搅拌,待棉籽乌黑发亮发黏时,立即用清水反复冲洗,一直洗到水色不显黄,水味不显酸为止,再将棉籽晾晒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