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经济旅游经济学
47836900000011

第11章 旅游需求与供给(2)

国民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所生产的最终产品和提供的劳务总量的货币表现。它反映了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整个物质财富的增长状况,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国民生产总值的高低决定着居民收入水平的多少。在旅游客源国或旅游客源地,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居民可自由支配的收入也就越高,产生的旅游需求也就越多,旅游的规模和结构就会相应提高。在旅游接待过或旅游接待地,国民生产总值越高,居民收入水平越高,用于改善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质量的投入越多,旅游设施及接待条件就相应较好。从而可以吸引更多的旅游者。因此,国民生产总值的规模对旅游需求的总量和结构具有决定作用。

2、货币汇率

汇率又称汇价或外汇行市,货币汇率表示的是两个不同国家货币之间的比价,或者说一国货币用另一国货币表示的价格。在国际旅游市场上,旅游客源国与旅游接待国之间的货币汇率发生变动时,其实质是旅游价格的变动。如果旅游接待过相对旅游客源国之间的汇率下跌,旅游接待国的货币贬值,旅游产品的实际价格就会下降,前往该国的旅游需求就会增加。反之,就会反方向变化。因此,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汇率的变化不一定会引起国际旅游需求总量的变化,但是会引起国际旅游需求总量在不同汇率国家之间的重新分配。

(三)社会文化因素

世界上不同国家和地区具有不同的文化背景,从而在其价值观念、风俗习惯、语言文学、宗教信仰、美学和艺术等方面存在差异。它们对旅游需求的影响较为复杂。从旅游者的心理来看,旅游者大多渴望到特色鲜明、社会文化差异大的国家或地区旅游,以便更好地满足自己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但是,从旅游者的行为来看,多数旅游者的旅游行为首先还是发生在相邻的国家和地区,以近距离流动为主。究其原因,既与价格收入等经济因素有关,社会文化的差异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文化的差异对旅游者虽然是一种吸引,但陌生的环境、陌生的语言和陌生的事物,也容易使旅游者产生不安全感,制约着他们将旅游愿望付诸行动。因此,在旅游接待中,必须注意分析不同旅游者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征,研究旅游者的消费习惯和需求心理,尽量消除他们由陌生环境所引起的不信任感和抵触情绪,投其所好,避其所忌,促使旅游需求持续、稳定的增长。

(四)政治法律因素

政治法律因素对旅游市场的影响表现在:政府对发展旅游业的政策和措施;政府及领导人对国际旅游业的影响;国家内部政局是否稳定;两国之间的外交关系对客源互流的影响;国家间的政治冲突、战争、恐怖主义活动及任何形式的不稳定因素等等。

(五)旅游供给因素

旅游接待国或接待地的旅游供给决定着旅游需求被实现和满足的程度。在旅游供给中,首要的因素便是旅游资源,旅游资源是保证旅游需求能够得以实现的根本基础。此外,在旅游供给要素中,旅游设施条件、旅游服务水平以及当地居民的态度等,都可以增加或削弱一个国家或地区对游客的吸引力。

五、旅游需求规律

旅游需求的产生和变化受多种因素的制约和影响,但对旅游的需求量剧有决定性影响的因素主要是旅游产品价格、居民的收入状况和闲暇时间。因此,旅游需求量的变化规律主要反映为旅游需求与价格、收入和闲暇时间的相关性和变动关系。

(一)旅游需求量与旅游产品的价格呈反方向变化

旅游产品价格是影响旅游需求量的基本因素,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旅游需求量会随着旅游产品价格的变化发生相应的变化。当旅游产品价格上升时,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当旅游产品价格下跌时,人们对该产品的需求量就会上升。旅游需求量与旅游价格之间的关系,反映在坐标图上就形成了旅游需求价格曲线。(见图4-1)

在图4-1中,横坐标表示旅游产品需求数量,纵坐标表示旅游产品价格,当某一旅游产品的价格为P0时,人们对该产品的需求量为Q0;当产品的价格上升到P1时,对该产品的需求量就会减少到Q1;当产品的价格下降到P2时,对该产品的需求量则会增加到Q2。因而旅游需求价格曲线是一条自左上向右下倾斜的曲线,表示旅游需求量与旅游产品价格呈反方向变化的关系。此关系用函数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D表示一定时间内的需求量,P表示该时期内旅游产品价格,f表示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

(二)旅游需求量与居民的可支配收入呈同方向变化

居民的可支配收入与旅游需求也有着密切的关系。因为旅游需求是一种有效需求,是具有支付能力的需求。居民可支配收入越多,对旅游产品需求量就越大;相反,居民可支配收入越少,对旅游产品需求量就越小。根据可支配收入与旅游需求量的关系,可以在坐标图上形成旅游需求收入曲线(见图4-2)。

在图4-2中,横坐标表示旅游产品需求量,纵坐标表示可支配收入。当人们的可支配收入为I0时,人们的旅游需求量为Q0;当可支配收入上升到I1时,旅游需求量就会上升到Q1;当可支配收入下降到I2时,旅游需求量则会下降到Q3。因而旅游需求收入曲线是一条自左下方向右上方倾斜的曲线,表示旅游需求量与人们的可支配收入呈同方向变化的关系。此关系用函数式可以表示为

其中,I表示可支配收入;D表示一定时期内的旅游需求量;f表示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

(三)旅游需求量与人们的闲暇时间呈同方向变化

闲暇时间是旅游需求产生的必要条件,同时,它也是旅游消费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尽管闲暇时间不属于经济的范畴,但它同旅游需求也有着密切的联系,会直接影响到旅游需求量的变化。当人们的闲暇时间增多时,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量会相应增加;当人们的闲暇时间减少时,人们对旅游产品的需求两则相应减少;当人们完全没有闲暇时间时,人们对旅游产品的实际需求量等于零。旅游需求量与人们的闲暇时间基本上成同方向变化的关系。

因此,旅游需求规律可以概括为:在其他因素不变的情况下,人们对某一旅游产品的需求量随该产品的价格变动呈反方向变化,随人们可支配收入和闲暇时间的变动呈同方向变化。旅游需求规律可以用下列函数式来表示:

其中,D指某种旅游需求;P指某种旅游产品价格;I指旅游者的可支配收入;T指旅游者的闲暇时间。

上述讨论是在假定其他相关因素不变的情况下,分析旅游需求量与某一影响因素之间的对应变动关系。如果这些相关因素发生改变,需求曲线在坐标图上的位置就会发生移动,但需求曲线本身不会发生变化,也就是说,当其他相关因素发生变化时,旅游需求量与旅游产品价格、可支配收入、闲暇时间之间的关系依然成立。以旅游需求量与旅游产品价格关系为例,这种移动变化如图4-3所示。

旅游产品数量

图4-3中,当其他相关因素有利于刺激人们的旅游需求时,会引起旅游需求价格曲线D1向右上方移动到;当其他相关因素对人们的旅游需求有抑制性影响时,会引起旅游需求价格曲线D2向左下方移动到。

六、旅游需求指标体系

旅游需求指标是衡量旅游需求发展情况的尺度。旅游需求指标的种类很多。可根据具体的研究目的加以选择和设计,在旅游统计中常用的指标主要有:旅游者人次、旅游者停留天数、旅游者消费指标和其他旅游指标。

(一)旅游者人次指标

旅游者人次指标是指一定时期内到某一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旅游者人数与平均旅游次数的乘积。旅游目的地国或地区通常根据这一指标来了解旅游市场对其旅游产品的需求数量和变化情况。因此,这一指标也是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旅游业发展水平的重要尺度之一。

(二)旅游者停留天数指标

旅游者停留天数指标具体又可以分为旅游者停留总天数指标和旅游者人均停留天数指标。

1、旅游者停留总天数,又称旅游人天数,是指一定时期内旅游者人次与人均过夜天数的乘积。这一指标从时间的角度反映了旅游者对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产品需求状况,同时也体现了该目的地旅游产品吸引力的大小。单凭旅游人次指标难以说明旅游需求发展的实际情况,如果同时将旅游者的停留时间考虑进去,便能更全面的反映出某一时期的旅游需求状况,并且便于同过去的发展情况做有意义的比较。

2、旅游者人均停留天数,是指一定时期内旅游者停留天数与旅游者人次的之比。它从平均数角度以时间为单位反应旅游需求的发展状况,因而它便于揭示旅游需求的变化趋势,人们可根据这一指标的变化情况去寻找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并据以确定相应的对策。

(三)旅游者消费指标

1、旅游者消费总额,是指一定时期内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国家或地区的全部货币支出。一般而言,国际旅游者往返于旅游客源地与旅游接待地之间的国际交通费用,并不计入国际旅游者的消费总额,因此,国际旅游者消费总额并不等同于国际旅游者的支出总额。

2、旅游者人均消费额,是指一定时期内旅游者消费总额与旅游者人次之比。它从平均数的角度以价值形态反映了某一时期的旅游需求状况。对于了解旅游者的消费水平,确定相应的旅游目标市场和旅游营销策略,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3、旅游消费率,又称旅游开支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国旅游消费总额与该国或该地区居民消费总额或国民收入的比值。它从价值的角度反映了一定时期内某一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对出国旅游的需求强度。

(四)其他旅游需求指标

1、旅游出游率,又称旅游密度。这一指标所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对出国旅游的需求状况,同时也反映着该国或地区作为旅游客源地的可能程度。旅游出游率具体可分为总出游率和净出游率两种指标。

旅游总出游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国旅游的人次与其总人口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旅游净出游率,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出国旅游的人数与其总人口的比率。用公式表示为

2、旅游重游率,又称旅游频度。是指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出国旅游人次与该国或该地区的出国旅游人数之比。用公式表示为

该指标反映的是一定时期内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居民出国旅游的频率。

§§§第二节旅游供给

一、旅游供给的概念

供给和需求是相互对应的一组概念。需求是对消费者而言,而供给则是指厂商在一定时期内对应于一定的价格水平,愿意并且能够提供的某种产品的数量。从旅游经济的角度看,旅游供给是指在一定条件和一定价格水平下,旅游经营者愿意并且能够向旅游市场提供的旅游产品数量。为了正确认识和理解旅游供给的概念,必须把握好以下几点:

(一)旅游供给指的是有效供给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旅游供给实际上是一种商品性的供给。旅游需求决定旅游供给的内容,但这仅仅是一个前提条件。要真正提供有效的供给,即企业愿意并可能向市场提供旅游产品,一方面取决于生产者的生产成本与市场价格水平的比较,企业有利可图;另一方面取决于生产这一掌握的生产手段和技术,能够生产出旅游者所需的产品。当然从旅游市场发展趋势上看,凡是旅游者的需求,社会终会通过生产来满足,但不是在任何时点上,都能够实现某种具体供给的。所以,有效供给必须是生产者的医院与可能相结合的供给。

(二)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是相互对应的概念

旅游需求是旅游供给的前提依据;旅游供给是旅游需求实现的保证。总体而言,旅游供给与旅游需求二者互相依存、互相制约。在现代旅游经济活动中,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生产力水平的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改善,旅游市场的不断拓展,旅游供给不断增加,旅游需求已成为供求矛盾中矛盾的主要方面。旅游供给应以旅游需求为导向,因而旅游生产经营单位,必须以旅游者的需求层次与需求内容为客观依据,建立起一套适应旅游活动的旅游供给体系,保证提供旅游活动需要的全部内容。

(三)旅游供给是由基本旅游供给和辅助旅游供给两类组成

基本旅游供给是指一切直接与旅游者发生联系,能让旅游者在旅游活动过程中亲自接触和感受的旅游产品。包括旅游资源、旅游设施和旅游服务等,是旅游供给的主要内容,其特点是直接针对旅游者。辅助旅游供给是指旅游目的地的基础设施。主要包括当地的公共事业与满足现代社会生活需要的基本服务设施,这些设施的完善程度和当地的经济发展水平密切相关。辅助旅游供给的特征是:这类设施的主要服务对象是当地居民,但旅游者在旅游目的地的停留期间也不可避免的需要使用这些设施。所以,这类设施也构成了旅游供给的内容。

二、旅游供给的特征

从旅游供给的内容来看,一定时间和空间上的供给,必然是某些旅游产品的供给。由于旅游产品的特征所致,旅游供给较之一般商品的供给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旅游供给的关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