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家教胜过好学校
47836400000075

第75章 让孩子在运动中健康成长

现在很多人都会认为,人们的生活水平明显提高了,孩子的体质也应当随之增强。可是,实际状况却不尽如人意。

调查表明,目前全国7~9岁的学生中,贫血率达到30%。近视眼初中生达到55%,高中生达到70%。高考学生身体检查完全合格率仅达15%。在全国城市中,每10个男孩中就有1个肥胖儿。据上海对小学生耐力和四肢爆发力、50米短跑、400米跑、投掷实心球等项目的测试结果发现,耐力指标下降,四肢力量也有所下降。我国少年儿童体质亮红灯的现象,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因此,这些状况应该让家长警醒,孩子的健康必须从小抓起。

◆生命在于运动

儿童对体育活动的喜爱、参与和他们的生活方式息息相关。孩子小时候不爱运动,长大也难以具备运动的习惯,而运动是与人的健康幸福相联系的。早在20 世纪 70 年代,日本在终身教育中提出“生涯体育”的观念,随后,“终身体育”一词便在国际上应运而生。终身体育是指一个人终身接受体魄教育和参加体育锻炼。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只有终身锻炼、享有健康,才可以满足人们的自身发展和完善、幸福愉快生活的需要。

与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相比较,中国孩子“玩”的时间越来越少,这已成为当今中国社会中的一个很奇特的现象。一方面是现代的“生命在于运动”的生活方式注入中国的成人社会和老人社会。“运动”成了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成年人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重要部分。然而,在另一方面,却是传统的“文弱之风”盛行于中国的青少年生活。“体育”是副科,是最不被重视的一个学科。

据有关调查表明:有半数以上的学生学习超时,睡眠不足。除了体育课,在校中小学生花在体育锻炼上的时间平均每天不到半个小时。

在大多数老师、家长眼里,学习才应该是孩子的“本职工作”。现在戴眼镜的孩子越来越低龄化,“豆芽型”身材的孩子越来越多,孩子的体育“爱好”越来越少,用于体育活动的时间,甚至用于“玩”的时间也越来越少……

出现这样状况的原因是很多人对“体育运动”的片面理解。很多人对“体育运动”的理解还停留在“以锻炼身体为目的的运动”的层面上。“我的孩子健康得很,从没什么大病。给孩子吃好一点,补一补就行了。用不着搞什么‘体育运动’。”可以说,这在家长中是一种很普遍的心态。

殊不知,体育对人的心理健康有着积极的作用。首先,体育锻炼能促进人的智力水平的发展。经常参加体育活动能使人的神经系统的兴奋和抑制的交替转换过程得到加强,从而改善大脑皮层神经系统的均衡性和准确性,促进人体感知能力的发展,使思维更加灵活、协调;其次,人们通过体育活动可以培养和塑造良好的个性心理,因为参加体育活动本身就必须克服困难,遵守竞赛规则,制约和调控自己某些不良的个性品质;最后,体育能增进快乐,调节情绪。一项研究证明,经常进行体育活动的人,大脑会分泌一种叫做“内腓肽”的物质,科学家称之为“快乐素”,它能使人产生愉悦。

3~12岁是人形成良好习惯的关键期,此时孩子在生理上处于生长发育和素质发展的敏感期,可塑性强,最容易接受成人的引导与训练。所以,儿童时期正是养成自觉锻炼身体好习惯的时期。如果错过了,随着人的年龄的增长,由于受旧习惯的干扰,新习惯就难以形成。

有意义的体育活动本身就是一种智慧。它包括两种主要的能力:一是善于以技巧控制自身的动作,就是运动员、舞蹈家所表现出的智慧;二是善于以技巧控制自身以外的物体,如画家、雕塑家等人所拥有的智慧。

具有身体运动智能是指孩子具有协调肌肉动作,举止优美而恰当,能合理精确地使用他们的身体和其他物品的能力。它主要是指孩子具有操作事物的技巧。

幼儿身体运动能力的发展,就是满足幼儿对运动的欲望与兴趣,从热衷于自己觉得有趣的活动中,尽兴地玩,从活动中提高能力,促进健康。因此在父母与孩子平时的相处嬉闹中蕴藏着许多运动能力训练的契机。

◆如何提高孩子的运动能力

首先,父母要培养孩子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注意培养幼儿对体育运动的兴趣。现代生活节奏加快,很多忙于工作的年轻父母就懒于锻炼了。在一项中日比较研究中,3~6 岁的中国孩子的身体运动能力明显地差于日本儿童。为改变这一局面,家长应以身作则,养成锻炼身体的习惯,培养对某项体育活动如打羽毛球、游泳等的兴趣。利用现身说法,感染带动孩子也喜欢体育运动,并养成习惯,从而提高身体素质及运动能力。

其次,父母还应有意识地开展一些生动有趣的活动来锻炼孩子某一方面的能力。如母亲当裁判,父子俩比赛看谁做的一只脚独立金鸡站立坚持的时间长,由此培养孩子的平衡、协调能力,或母子一起捡豆豆、折纸船、钉纽扣,在这一过程中既会增进母子间的感情,又能发展孩子的手眼协调能力和锻炼手部小肌肉群的活动能力。

最后,父母要注意锻炼活动的时间和质量。每天跑一跑、跳一跳,形式化地做些运动,并不能真正解决问题。父母要根据自己孩子的特点,从实际出发,选择适当的形式,保证适当的活动量和运动强度,使孩子得到真正的锻炼。

充分利用每一天,带领孩子一起运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