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家教胜过好学校
47836400000074

第74章 教孩子学会解除心理压力

在这个紧张不安、充满竞争、快速发展的社会里,我们每一个人,包括我们的孩子,都会遇到压力。从根本上讲,压力能让人的头脑保持清醒敏捷,保持体内循环系统正常运转。它也可以激励孩子们取得好的学业成绩,去创造美丽的人生。但是,当压力过重时,压力就会变成苦恼,人的身体健康就会出现腹泻、发痒、皮肤病、做噩梦等,行为表现也会出现退缩、沉默寡言、异常挑衅等问题。有的研究还表明,在孩子成长过程中有紧张压力与他成年以后患上高血压、心脏病以及癌症等疾病有密切联系。所以,我们做父母的一定要帮助孩子经常解除压力,让孩子活得轻轻松松,绝不能让过重的压力压垮了我们的孩子。

◆压力过大会引起心理障碍

许多孩子对压力的反应是独自面对,把它藏起来。如果你的孩子以前话挺多,突然变得深沉起来,那他一定是遇到了问题,你应该设法帮助他,多与孩子谈话、交流、沟通,让孩子说出感到紧张不安、苦恼、产生压力的原因,这有利于孩子化解压力,也有利于你去帮助孩子化解压力。

有的人认为持续过强的压力对孩子是一种沉重的精神负担,容易引起孩子的心理障碍。有的则认为,就应该有些压力,因为“人没有压力轻飘飘,井没压力不出油。”越是学习成绩不好的孩子,就越应该给他压力。考试、排名次都是为了刺激孩子的上进心,学习压力将迫使他们树立远大抱负,向高目标努力。可实际情况怎样呢?根据调查和测试表明,学习成绩的好坏与压力的大小在一定范围内成负相关。有些时候给孩子太多的压力会事与愿违。

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可能的一个原因是学习成绩与压力形成相互反加强的关系,压力大,成绩反而差,成绩差又会导致压力增加,结果成绩更差。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正因为如此,所以当压力大到一定程度时,那些成绩较差的同学会选择逃避,他们会以看电视、玩电子游戏等来逃避学习。而成绩好的同学如果外来压力过大,如父母向他提出一些不切实际的要求,同样会妨碍孩子的学习,致使成绩下滑,并可形成恶性循环。一位教育研究者也说过,“80%的学习困难与压力有关。解除那个压力,你就能解决那些困难。”

◆奋斗目标要切合实际

做父母的不要给孩子制定不切实际的奋斗目标,不要给孩子的行为太多的约束。如果不顾孩子自身实际,只知道让孩子这个拿第一,那个要优秀,就会给孩子增加巨大的压力。还有的父母只让孩子学习,这也不让干,那也不让干,这也会让孩子感到压力。

要让孩子有足够的休息和娱乐时间。如果孩子不能得到足够的睡眠,休息不好,就会感到身心疲劳,无法集中精力学习,就会让孩子感到紧张、有压力。娱乐是化解孩子压力的较好途径,与孩子一起做游戏,使孩子沉浸在快乐的事情之中,压力就会被抛到九霄云外了。

如果在事前有思想准备,当压力到来时,就会得到缓冲。承受压力的思想准备越强,承受压力的能力就越大,相对来说,压力本身就等于减小了。压力是我们生活中的一部分,人不可能一点压力都没有,生活中一点小小的压力或坎坷,只不过是错综复杂、变化多端的生活中的一个小小插曲,区区小事,何足挂齿呢?有了这种心态,有了面对压力的气魄,那压力自然就小了。

如果带上你的孩子走进大自然,共度悠闲时光,接受大自然的陶冶,在大自然宽大温暖的怀抱中,一切烦恼、紧张、压力都将置之脑后,随风飘散。

强大的心理压力,有时是自己制造的,那就是不切实际的过高期望。所谓期望值就是自己给自己定的目标。人如果期望值太低就会无所事事,不经努力就可达到,那是没有什么意义的。期望值太低,虽然没有什么精神压力,但生活的乐趣也没有了。人生只有在奋斗中才有价值。期望值过低,就失去了生活的价值。但是过高也无价值,指标定得太高,拼命也达不到,只能造成失败。几次失败后就会造成精神压力,认为自己完了,没希望了。因而自己把自己压倒了,因此期望值要适中。

人要正确认识自己,如果一味苛求自己,往往会给自己加重精神压力,造成自责、自罚的内疚心理。有时我们必须严格要求自己,但有时我们又要学会原谅自己。对自己适当地宽容与姑息自己的错误不同,它是一种理智的表现,是客观地分析、判断,该谁负责,就要谁负责,不要自己把一切责任都背起来,加重负担。合理的宽容是自我修养的艺术,是心理调试的艺术。

◆教孩子转移精神压力

压力来得比较急、比较大,就要想办法来转移精神压力。例如多干工作、多做习题、多练字以及画画、弹琴、唱歌等。把自己的精力引导到另一件事情上,缓解情绪,减轻精神压力。

有了压力,情绪恶劣就不要憋着,而要想法发泄,如大声高喊、大声唱歌、哭出声来,往墙上踢球等。发泄一下,心里就会舒服些,精神压力会大大降低。

有时强大的精神压力来自于自己,难于摆脱,可以请老师、家长、同学、知心朋友帮助。自己找他们诉诉衷肠,让他们给以安慰、开导,这样做往往可以减轻精神压力。常言道“当事者迷”,在许多情况下自己陷进去,不能自拔,需要别人提醒、开导、拉一把,许多时候,自己的认识是片面的、偏激的、模糊的,别人一点就豁然开朗,感到“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时尽管不能彻底解决问题,但心中的疙瘩会小一些,精神上也会舒服一些。

爱心、宣泄和疏导是保持人的心理健康所需要的三种营养。宣泄,就是舒散、吐露心中的积郁,让孩子淋漓尽致地说出自己的委屈、忧愁、牢骚和怨恨,使其达到心理平衡。这时他们的生理和心理都有益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