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家教胜过好学校
47836400000066

第66章 不要用家长的标准要求孩子

在培养孩子的过程中,西方人对待孩子在生活上不只要求吃得有营养,穿得舒服就可以了,他们更重视的是孩子的精神需求和对孩子人格的尊重。

很多人认为西方的父母对孩子非常放纵,孩子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其实不然。西方的许多父母都是极为重视孩子家庭教育的,从生活到学习上都有严格的要求。但在对孩子的期望值方面从不强加于孩子。

◆勿“以父母之心,度孩子之腹。”

中国父母关心孩子上什么样的学校,美国父母关注孩子适合干什么。

在中国家庭教育中却存在许多与此截然相反的东西。中国家庭在物质方面应有尽有,而精神方面却不去认真地为孩子设身处地的思考,更谈不上尊重孩子的人格、自尊以及个性爱好了,而以自己的好恶去代替孩子的追求,可以说是“以父母之心,度孩子之腹”了。

这就是教育理念上的差异。比如对待孩子分数的问题上,许多父母出于本能的爱,希望孩子第一,可是由于要求太高,让孩子觉得不堪重负。甚至在孩子已经取得了好成绩的情况下,也不去鼓励孩子,而是提出更高更苛刻的要求。

有一位这样的母亲,她的女儿在考试中虽然两门功课共得了197分的高分,可是她依然难过得直流泪。站在一边的女儿看着妈妈痛苦,感到十分困惑,不能理解妈妈为什么如此。

其实这位母亲就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因为她一心一意地希望孩子达到自己心目中的标准“双百”,孩子没有达到她的要求,她就感到伤心。

其实她应该换个位置看看孩子:她努力了,得了197分,应该为此感到高兴。可是这位母亲只关注自己的感受,而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孩子幼小的心里就会产生疑问:妈妈,这就是爱我吗?

因此只有真正的换位思考,才能成为一个智慧型的父母,你的投入才能有理想的产出。

◆学会换个角度看问题

有这样一个故事:

一位老太太有两个儿子,都是做小生意的。大儿子卖雨伞,二儿子卖草帽。雨伞是供人们遮雨的,草帽是供人们遮太阳的。这两种商品就像矛和盾,卖的了雨伞,就不好卖草帽。因此,下雨的时候,老太太“忧心忡忡”,担心二儿子的草帽卖不出;天晴的时候,老太太“心事重重”,害怕大儿子的雨伞卖不出去。老人家就这样整天处在矛盾之中。久而久之,老太太病了,病得很严重,吃什么药都无济于事……

她的病根被一个心理医生知道了,就对她说:“你应该换一个角度思考问题:天晴的时候,你就为二儿子高兴,因为他的草帽会卖得很好;下雨的时候,你就为大儿子高兴,因为他的伞会卖得好。”

经过一段时间的调理,这位老太婆的心态调整过来了,病也慢慢好了。

无论做什么事情,都有一个看问题的角度问题,从积极的正面的角度去看待问题,很多事情都会让人感到坦然。

◆眼睛多盯着优点

在生活中,很多父母都很宠爱自己的孩子,为孩子提供力所能及甚至是力所难及的物质条件,宁可自己省吃俭用,也要让孩子应有尽有。可是在精神上却经常忽略孩子的需求,对孩子的情感和人格缺乏应有的尊重,更谈不上去夸奖他们。

因此我们认为,要明白夸奖的重要性,关键是学会如何看待孩子,其中最重要的,就是把孩子当孩子看待。

孩子既是与父母一样的人,又是与父母不一样的——孩子是发展中的人,还不完善、不成熟,然而孩子具有潜在发展的可能性,更需要关心、关注和爱护。

在成长过程中,孩子出现这样那样问题是难免的,没有问题就没有成长,孩子的成长伴随着问题,孩子就是在不断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而且有时问题虽然出在孩子身上,根源却在父母或学校。

父母不要用自己的高标准去要求孩子,而要用孩子的心态去关心孩子,因为孩子毕竟还是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