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家教胜过好学校
47836400000059

第59章 与孩子平等交流

父母太容易假定自己懂得孩子内心的想法,假定知道他们的感受。但我们必须承认,父母也会犯主客观意识上的错误,况且对问题的看法与观点并非千篇一律,各人的观点与想法也不尽相同,更何况孩子对事物的认识及反应也不可能总是成熟、正确的。

孩子就是孩子,无论他多么成熟,他还是不能达到成年人的境界,我们也不能完全用成年人的标准来要求孩子。与其训导孩子有一个好习惯或者是改掉某些毛病,不如与孩子一起朋友式地讨论问题。在讨论中让孩子懂得应该怎样,而不是单纯地要求他们必须怎样。

有些父母对孩子,总是像上级对下级那样,总在强调他们自己的观点与尊严而不顾及孩子的想法,总抱着父母从来都是对的,而孩子从来都是错的的观念,这样做,不仅得不到孩子的认同,还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破坏父母在他们心目中的形象。

只有尊重孩子,以平等的身份对待孩子,与孩子建立相互信任的关系,做孩子的知心朋友,才能赢得孩子的信任和友谊。

只要你愿意,做孩子的朋友,还是比较容易做到的。孩子是天生的模仿专家。孩子一生下来,就以父母作为模仿对象;到后来,进了幼儿园、学校,老师也会成为模仿对象。但随着孩子一天天长大,他们的自我意识开始发展,独立意识也在增强。他们就会逐渐学会独立思考,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这时,其模仿的倾向日益减少,对事情拥有自己看法的渴望增加,从而迫切需要有朋友来沟通、交流、分享。如果父母以朋友的身份去关心孩子,关注孩子的人格发展,对孩子来说,是非常快乐的事。

当孩子有内心矛盾时,当孩子有冲突需要人来解决时,当孩子有痛苦需要人来安慰时,当孩子有快乐需要人来分享时,父母都应做孩子的好朋友。那么,父母怎样使自己成为孩子的好朋友?怎样使孩子在这些时候把父母当朋友呢?我们认为以下几点是达到这个目的的捷径。

(1)通过游戏做孩子的朋友

要做孩子的朋友,就要主动加入到孩子的游戏当中去。在和孩子做游戏的过程中,一方面融洽了孩子和父母的关系,另一方面可以寓教于乐。在游戏的过程中,孩子往往把父母当成玩伴,不知不觉便以朋友相待。

(2)通过交谈做孩子的朋友

交谈能拉近与孩子的关系,让孩子对你产生信任感。交谈有很多形式,比如,在给年幼的孩子讲故事的时候,创造交谈机会,引导孩子。如给孩子看一些图画,父母按照图画的画面给孩子讲故事,讲到适当的时候,可以让孩子看着画面将故事接着讲下去。也可以在讲完一个故事后,和孩子交谈一下故事的内容,如“行动缓慢的乌龟为什么会比灵活的小白兔先到达呢?”等。另外,带孩子到外面玩的时候,可以创造机会,抓住孩子感兴趣的话题和孩子交谈。

(3)与孩子一起做一些有意义的事

与孩子一起做事可以拉近与孩子之间的距离。比如说,家里种花的时候,可以有意识地让孩子参加。父母和孩子通过培土、栽花、浇水的协作劳动,一方面让孩子感觉到父母就像自己的朋友一样,另一方面,也培养了孩子的动手能力。

(4)适当满足孩子的一些心愿

孩子也是有需要的,你可以在条件允许又不违背原则的情况下,适当地满足孩子的心愿。比如说,孩子想到游乐园去玩,你不管再怎么忙,都要满足一下孩子的心愿。这样,可以让孩子对你产生亲近感和信任感,容易培养朋友式的关系。

(5)别把坏心情发泄在孩子身上

不管在外面受了什么委屈,你都不应该将不良情绪带到家里。学前儿童缺乏对事情正确的辨别力,一看到父母亲不高兴,就会以为和自己有关系,自然离父母远一些。如果你经常对孩子吹胡子瞪眼的话,孩子就会对你有一种敬畏、害怕的感觉。即使孩子犯了错,也应该用讲道理的方式来解决。

(6)不要刻意把自己当父母

孩子比较喜欢孩子气的父母,并与之产生依恋关系。虽然说孩子的独立意识不强,但是,也在慢慢地形成自己的看法。一味地命令该干什么不该干什么,会引起孩子的不满和逆反心理。这样,就谈不上和孩子交朋友了。

说到底,做孩子的知心朋友要求你放下家长的架子,把孩子看作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尊重并关爱他,以平等的态度去对待他,从而渐渐让孩子喜欢上你,打开心扉与你以朋友相处。

例如,孩子总是忘记带上课的用具,如果父母只是简单地训斥、教导,提要求说:“你应该知道第二天上课应当带的用具,不应该忘记,为什么总是不改呢?”那么很可能会说:“知道,怎么老是这一套,都快烦死了。”孩子原本有的惭愧被父母的一番训斥变成了一腔怨气。如果父母不是一上来就发脾气或指责,而是询问原因,毫无成见地说:“老师说你经常忘记带学习用具,今天又忘了,是这样吗?”当孩子承认后,妈妈继续问:“是不是有什么困难记不住啊?还是时间太紧来不及收拾?”这样的方式就不是一味提要求、训斥的方式,而是尊重孩子,不主观臆断,给孩子解释的机会。

如果我们总是站在成人的立场,用成人的思维方式为孩子分析问题,告诉他们应该如何去做,就会使他们怯于亲身去做;如果我们坚持认为自己的知识渊博,总是滔滔不绝地向孩子灌输,不厌其烦地纠正他们的错误,认为孩子这也不行那也不行的态度,会极大地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使他们丧失自信,更限制孩子自己积累知识的机会。

相反,若我们用希望了解、希望倾听的态度与孩子讨论他们所遇到的困难,我们就是向孩子表示我们尊重他们的能力,尊重他们的独立性。这样孩子的积极性被鼓励,也会对自己更有信心。

当我们像面对知心朋友一样,向孩子请教一个问题,与孩子商量决定一件事时,可以想象孩子一定非常兴奋。因为他感到自己存在的重要,他尝到了平等相处的快乐。你认为这有什么不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