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城亲子家教好家教胜过好学校
47836400000039

第39章 鼓励孩子自己研究问题

有这样一个电视画面:一个3岁的孩子在屋子里玩,过了一会儿,孩子可能有些饿了,看见桌子上放着饼干筒,于是,他站起来伸手去取饼干筒。桌子高没有够着,孩子站在那里左看右看,看见桌子右边有一个塑料脸盆,孩子把脸盆拿过来放到桌子下,自己站到盆里伸出手去取饼干筒,还是没有够到。他从盆里出来,站在那里想了想,用手把脸盆翻过来,使脸盆的底朝上,自己站上去够饼干筒,一伸手够着了,坐在地上吃起来。

这个孩子的行为过程留给我们很多思考。

设想一下:假如父母在孩子的身边,他们会做什么呢?他们可能会把饼干筒递给孩子。父母的这种行为有什么效果呢?其实是阻碍了孩子智力的发展过程。

所以,我们不仅提倡让孩子动手做事,还提倡让孩子在做事的过程中开动脑筋,培养能力。

无论孩子动手做什么事情,第一次的体验可能不是成功,而是失败。这时有的父母就会斥责孩子:“你怎么这么笨?”“还不如我自己干呢!”而智慧型的父母会鼓励孩子:“找找没有成功的原因,再仔细地想一想。”当孩子想做却又不知从何处下手时,父母给予必要的具体指导。

凡是发育正常的孩子,大多五六岁时就开始对某一方面表现出特殊的敏感和强烈的好奇。倘若父母能迅速及时地捕捉孩子的“兴趣点”,顺势予以引导,就为孩子成才打开了通道。

因为凡是孩子最敏感的也就是最有兴趣的,而兴趣则是孩子成才的启蒙老师。

不少父母对孩子生活上的照料可谓细心、悉心、精心之极,但在发现孩子的“兴趣点”上却表现出一种异乎寻常的粗心。

有的孩子多次在父母面前表现出对动物、植物、机械、色彩、音乐、绘画、书法等方面强烈的敏感,父母却视而不见,贻误了培养孩子成才的时机。

但是善于学习的父母却能让孩子取得成功:

天津有个少年科技爱好者叫张明,11 岁时他就制作了台式收音机,获得了全国青少年科技作品三等奖。但是他小时候却是“很不听话的”:不肯到幼儿园去,父母只好把他锁在家里。他在家摸爬滚打,浑身弄得脏兮兮的,把买给他的手枪、汽车等玩具拆得七零八落。

最初张明的父母都很讨厌他的淘气,后来在一位小学老师的启发下,父母才喜出望外地知道孩子拆卸玩具正是他好奇心强、爱观察、肯钻研的表现。

发现了孩子这一“兴趣点”之后,张明的母亲便同孩子一起拆卸玩具,同时边拆卸边教授道理,启发他的思维。终于让他从同龄人中脱颖而出。

假如张明的父母始终讨厌训斥、打骂孩子,那么科学天地里这一株茁壮的幼苗不就被扼杀了吗?

我们要在这里呼吁:细心观察孩子吧!从孩子日常生活中的语言、动作、眼神或所提的问题中去捕捉孩子的“兴趣点”吧,那样,你也许能为孩子成长找到突破口,而要做到这一点,你必须更多地学习,因为它需要你有一双智慧的眼睛,能够实事求是地发现、捕捉孩子的“兴趣点”,而不是主观地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孩子。